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 215200
摘 要: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教学转型的一种新趋向。本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活动存在“有形”但质量不高的现象,提出教师除了注重活动主题外,还要从明确活动目标、布置活动任务、开展活动评价等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活动的内蕴力、执行力和发展力,从而真正地让活动成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活动目标 活动任务 活动评价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应采取“活动型”教学方式,一方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活动来实施,另一方面使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以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但笔者观察下来,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虽有形,但质量不高,不少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形式,轻目标内容;重热闹,轻合理有序;重组织,轻反馈改进。在组织和开展“活动型”教学方式时,教师除了要重视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外,还要重视活动目标、任务和评价等要素,以提高活动的内蕴力、执行力和发展力,真正使“活动”成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活动目标,承载学科内容,提高活动的内蕴力
思想政治学科强调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旨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统一,但归根到底思想政治还是一门学科课程,要完成教学目标,承载着学科内容。
1.明确活动目标。
活动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要开展什么活动,通过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不清楚,但教师要心里有数。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提示”是基层教师组织开展活动的参考依据,需要仔细研究。如“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的议题,教学提示中的活动有查阅、走访、统计、调研、讨论和评析等。这些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活动背后的旨向,如统计家庭收入的来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情况这一活动开展,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中实行的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信建立在调查统计的亲历的实践基础上,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分配方式有按劳分配和非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取途径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社会保障性收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要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投资观,从而培育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育是活动型课堂教学的价值旨归。
2.承载学科内容。
李晓东教授认为“理想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应该让活动设计与学科知识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活动只有与其所承载的学科内容成为‘水’与‘奶’的关系,彼此交融,才能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有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又有深入的思考与提升。”比如,在学习哲学《价值与价值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生价值和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学科内容,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1)“如果你给马云写颁奖词,你会写些什么?”让学生准备3分钟时间,然后展示。(2)辩论:“名气越大,钱越多,是不是人生的价值越大?”从颁奖词中理出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辩论中得出自我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写颁奖词和课内辩论的活动把学生置身于主体性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二、布置活动任务,规范活动流程,提高活动的执行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活动才能开展,才会有效果。但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野蛮生长”。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保证活动有序推进,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有收获,需要:
1.布置活动任务。
活动型课程中的“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接受性”活动,注重学生的亲历性与参与性。但如果放手让学生活动,学生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活动,效率很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课堂活动需要一个载体,那就是任务。没有明确指向任务的活动纯粹浪费学生的时间,是无意义也是无道德的。新课标指出:“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这说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何获得搜集资料,指导学生如何探究并提供活动展示的舞台。辩论是一种探究活动方式,但没有充分准备下的辩论是一种“浅辩论”或“伪辩论”,会把学生引向不需要深入研究就可以胡编乱说的误区,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亵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无多大益处。围绕“‘两只手’优于‘一只手’”的主题探究,笔者设计了“水价还会不会涨”的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我事先设计了一张活动任务表格(见下页表),印在讲义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回家做调查。学生跟笔者反映,以前只知道居民的阶梯水价,根本不知道还有差别水价。有了丰富而全面的一手资料后,讨论就不再简单随性、脱口而出,不再是想当然地反对或支持,而是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审慎表达意见,陈述理由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明显增强。在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之前,需要教师的“教”;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后,教师可以把活动任务简化,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什么方法获得资料、获得哪些资料,“教”的最后是为了“不教”。
注:“比较”是比较四种不同的水价高低,“统计”自己家庭水价处于第几阶梯,并在相应的阶梯上打“√”。
2.规范活动流程。
新课程要求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也就是说一堂课学生的活动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如果一个活动时间上拖沓、方向上偏差,就会影响下一个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每一个活动应有清晰的流程,否则活动就会无序。活动的流程包括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时间等。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价值与价值观”时,为了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笔者创设的情境是剪辑过的1小段《朗读者》(1′47″)视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有人认为‘秦玥飞如此优秀的人才到农村去,是大材小用,是一种浪费’,你同意此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笔者一开始没有明确的活动流程,只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组际讨论,虽然“言为心声”了,但最后讨论就成了“各说各话”。为此,笔者在下一个班级进行了活动流程的规定:
(1)先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每位小组成员为本组观点提供支持,交由本组发言人,时间4分钟。
(2)组际不同方进行观点阐述,时间3分钟。时间未到,组员可补充。
规范流程后,辩论明显有序、有效多了。即使如此,还是需要教师的提醒,教师在保证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同时,要及时把握好时间和节奏,以保证课堂推进的进度和方向。
三、开展活动评价,综合反馈意见,提高活动的发展力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活动型课堂作为新生事物,更要重视多方反馈意见,以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受沈雪春老师《议题式教学简论》一书中评价量表的启发,并借鉴张召永老师《主题型活动教学的有效性观察》一文中的表格,遵循过程性与结论性、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笔者设计了两张活动评价表格和一份调查问卷,以获得及时、有效、综合的反馈信息,让下一次的课堂活动更有效、优质,并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型教学中来,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1.对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评价。
开展活动型课堂教学,即使对有经验的老师来说也是新手。为多方面获得反馈信息,教师除必要的自我反思外,还要多多听取同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活动设计和组织评价表(一)》(见下表一)主要是让同行听课并观察打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能让同行提出十分中肯、良好的活动建议。比如开展“价值与价值观”教学时,有同行提出,3位大人物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难以企及。于是笔者采纳了她的建议,在下一次教学时增加了一个探究活动:“有学生想:‘我是名学生,现在是纯粹的价值享受者,而不是价值的创造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虽然这一探讨问题没有多大难度,但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一提醒尤为必要。贡献不分大小,贡献要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活动设计和组织评价表(一)
学生立场是我们教学始终应坚持的基本理念,为了听取学生的意见,笔者设计了《活动型课堂反馈调查问卷》。这一调查问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活动型课堂教学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存在的问题,供教师反思和总结。
活动型课堂反馈调查问卷
(注:本调查仅为获得教学反馈的信息而设计,答案没有对错,不记名,同学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进行选择即可。)
(1)于你而言,课堂上活动的主题有难度吗?
A.比较容易,没有活动必要 B.还可以
C.比较有难度 D.很难,感觉无从下手
(2)你喜欢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吗?
A.不喜欢 B.可以接受 C.比较喜欢 D.喜欢
(3)你觉得课堂上的活动有序吗?
A.完全是乱成一团 B.比较乱 C.还可以 D.有序
(4)课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对你的收获程度?
A.没有收获,纯粹是浪费时间
B.有一点收获,但有限
C.有一些收获
D.收获较大
(5)你希望老师在政治课经常使用活动型教学吗?
A.不使用 B.偶尔 C.多次 D.经常
2.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
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指出:“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这一建议告诉我们,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既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过程,也要关注学生的行为结果。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不做活动的看客,笔者参照利克特量表设计了《活动表现记录表》。
活动表现记录表(二)
注:“参与、发言”是参加活动的标准,1次可以得1颗“★”,“旁观、游离”不能作为参加活动;“完成质量”从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流畅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达成一个方面就打一颗“★”,最好为★★★★,依次类推。最后“总计”是所有得到的“★”相加。
表二主要用于学生自我评价,也可用于学生间互评,从而选出最佳学员。这一评价虽然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兴致颇高。这样尊重了不同性格和特长的学生,让每一学生都拿到一定量的“★”,很好地落实了“评价是为了发展”的理念。“次数”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量化考核,但包含着定性评价,“参与、发言”才能作为活动参加的标准,“旁观、游离”不能算作参加活动,这样可以减少活动中的“南郭先生”,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完成质量”是对学生参与活动深度的考核,是定性评价,但用量来表示,是因为操作简便,容易统计,不会牵扯学生太多精力。活动表现更偏重于活动质量而不是活动频率,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发言、展示等活动的质量,从而优化活动效能。当然,“活动质量”四个等第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但这张表格有另外一个价值,教师在两个平行班上课,使用这张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果两个班级间所有学生的“★”总和相差不大的话,可以基本推断出活动效能低下不是因为学生而是因为老师,老师更需要反思活动主题、组织和形式等构成要素。
最后需要的指出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呈现方式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思维活动,还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也值得教师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李晓东 设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2019,(1.2),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
[4]张召永 主题型活动教学的有效性观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18-20。
论文作者:顾爱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学科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价值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