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财务导向模式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局限性论文,导向论文,财务论文,模式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模式已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模式。管理体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确,要在短短的几十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无论找到什么捷径,都无法使整个社会彻底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和主客观条件,因而,有的已步入国际化,而有的却难以走出条块分割的局面;有的已完成市场化,而有的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有的在奔向信息化,而有的才刚刚踏入工业化;有的已建立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而有的却仍未转变财务机制,仍在为基础财会工作奔波。在这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无处不在的差异性,各界人士执着地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各自的导向模式。诸如:工业导向、出口导向、科技导向、管理导向、深圳模式、股份制模式……局部试验成功便大胆推广,这种无条件地推行必然因“模仿了表面形式,却没汲取其精髓”而归于失败。目前正在倡导的“企业管理财务导向模式”也有陷入“模仿陷阱”的风险。
一、我国具体国情决定了企业管理财务导向模式的局限性大
有人言:“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性壮大,来保证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进而企业管理表现出财务导向模式。”(注:权菊娥:《论企业管理财务导向模式的特点与转变》, 《市场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并指出: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紧张问题,资金短缺制约着经济效益的增长,导致大面积的企业亏损。其实,据国家计委1996年对八省市2586家亏损企业的调查表明, 其中81.7%的企业亏损是因自身管理不善, 而不是什么资金短缺, 否则为何“资金短缺与资金大量闲置浪费并存”, 甚至形成“资金投入越多,亏损越多”的僵局。据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有61%是靠资金的大量投入形成的,而美国从1948年至1969间,靠资金投入形成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也仅19.7%。一方面“资金超量使用,成本失控,应收帐款膨胀”,另一方面“因产权不明晰,资产流失严重”(近年因管理不力造成的国有资产平均每天流失一亿元)。
又有人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财务管理统帅各专业管理。”(注:宋力:《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重要性》,《中国烟草工作》1996年第4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政府附属,被行政性的高度集中方式管理,国家统一下达计划、分配材料、调拨产品、制订价格和拨付工资等资金,结果国家既保盈又保亏,这就决定了企业管理以生产管理为中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独立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并自我发展。由于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其综合性、广泛性和及时性是其他各项专业管理都无法达到的,这就决定了人事、物资、技术、生产组织、资金及营销管理等各项专业管理都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各项财务指标集中表现为成本的高低,成本又是一项综合性最强的技术经济指标,成本核算本身就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因此,财务管理又应从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成本管理为中心。
其实,管理模式的选择并不取决于经济体制,否则就陷入以一种管理去决定另一种管理的误区。生产导向模式是与低水平的生产力和卖方市场格局相适应的。由于国民文化素质低、科技落后(多为手工机械操作技术),消费方式以物质消费为主,而且消费品供不应求,在这种经营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便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创造尽量多的产出。我国解放后三十年的实际情况便是如此。这在西方则是90年代以前的事了。即使那时西方就已具备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也没能形成市场导向的气候,更没提及财务导向模式。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买方市场格局才使企业家注重市场导向模式,50年代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文化、时间性消费逐渐超过传统的物质消费,“Y理论”便取代“X理论”,“人文管理”取代“科学管理”。70年代再次严重的危机使西方经济步入资金紧运行的新格局,经济金融化中信用膨胀,货款、贷款回收的风险大,这才提出财务导向模式。
可见,西方当代财务管理的框架是建立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严密的法规体系、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高效的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环境中的,而我国的具体国情远非如此(仍未走出市场导向的社会背景,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高投入,低产出;高占用,低效率;高库存,低消费)。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都必须密切注意财务管理导向模式的思想理论与方式方法的实际运用是受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法律状况、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运行机制等客观因素制约的,带有很强的系统协调性、阶段性和客观局限性,决不能随意细分和套用。
二、财务管理本身决定其难以承担导向重任
现就财务管理本身来看其是否能承担导向的重任。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独资企业的价值以其出售价来表现,有限责任公司的价值以其转让价来表现,而股份公司的价值则以其股票的价格显示。在此只讨论股份公司这一现代企业形式。股份制是通过法人财产权与资本所有权的分离,以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原则。这种企业的价值(即股价)受两类因素影响:一是企业内部因素,即企业的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报酬率,进而影响股价变动;二是外部因素,即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财税法律制度、融资与投资环境、市场状况、利率与价格波动、科学技术、经济结构、行为习惯以及自然因素的变动。这些因素,特别是外部因素,有很大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单靠财务部门是无力掌握和引导的。
即使能将股价提到股东最满意的程度,但作为企业,它毕竟不可能脱离社会追求自我发展,毕竟不可能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若以财务管理为导向使各专业管理都服务于“股东权益最大化”,无疑会令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当事人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仅仅用监督与激励机制、借贷的限制性条款或者漏洞百出的法规是无济于事的。终归要面临大量而复杂的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问题,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协调问题。社会现实就是如此,人毕竟是人,硬性财务指标无法完满控制。
再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工作程序来看,它也难以充当导向角色。财务管理是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和股利分配的管理工作,即管理资金(或现金)的循环和周转。它是通过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及分析等一系列工作程序来进行的。起始的预测根据就是历史资料和现实条件等信息;后续的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都是依据上道工序提供的资料信息来运作;最后进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以会计报表为主要对象。一方面为各专业管理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则“优化”财务状况,对外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有良好的财务形象就等于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企业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和投资的能力。但是,由于财务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按面向历史的确定性应计制会计核算的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也会频频破产,西方国家很多“蓝字破产”就属此类。
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反映在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上,因而对会计核算的依赖性大。但目前的会计活动没能突破价值运动的界限,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经济事项都必须是可确定的事项,必须是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会计环境和会计客体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诸如“或有收益与损失”等或有事项、知识产权与自创商誉等成本不可确定的事项。这些无形的财务影响、通货膨胀的财务影响以及各种外部性影响都没能得到合理确认和计量,从而减小了会计信息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导致决策使用者只能获得信息的不完全性。于是,“会计正在成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提供对使用者有用的企业全部信息系统。实务中,非财务信息在会计信息结构中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人们对会计对象的认识也逐渐从资金运动说转向整体企业说”。
财务导向模式的集中体现是“财务战略”,而财务战略的五大特征都显示其无法象传统的“生产”或“市场”那样处于稳定的导向地位。(1)全局性。 财务战略虽然是针对整个企业资金运动依企业财务长远发展而制订的,但不过是“对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起普遍和权威性的指导作用”,而不能统领其它各项专业管理,不过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管理方式”。(2)从属性。 它只能服从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总体发展的目标,无论其重要性多大,都无法将其它专业管理成为自己的随从。(3)导向性。它面向未来, 能稳定地影响和引导企业理财的内外环境因素向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总目标的方向转化,因而成为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指导原则,而不是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原则。( 4)风险性。“企业财务战略如何适应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中的不可控制因素,主要依靠的是财务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若要使各专业管理都服从这种颇具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模式,后果固然难以想象。(5)社会性。它即要体现企业自身利益,又要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不能无视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不能脱离各种不可控社会环境而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具有相当约束性的东西要发挥导向功能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可见,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对象和运作机制都限制了其难以胜任整个管理体系的导向角色。它本身不可能主导企业管理全局,只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在一定时期、环境和条件下处于管理工作重点或中心的地位,而不具备广泛而稳定的客观导向功能。
三、信息导向模式是大势所趋
能成为管理导向模式的要素必须具备七个特性。(1 )客观现实性。生产导向、市场导向和财务导向都有其客观社会背景。那些背景在我国现实中都难以成为主导因素。我们的国情是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同步进行,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信息。(2 )社会实践性。任何思想理论和方法都必须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技术工具,才能实现其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由于能物化为信息技术从而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能力,在促进经营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成为各专业管理的关键要素。(3)广泛渗透性。 信息不仅渗透到企业人财物及产供销各方面成为主要生产要素,而且渗透到各专业管理上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管理要素。(4)统一度量性。 颇具广泛渗透性的信息功能也具有内在的统一度量标准。由于任何信息都有消除企业活动诸因素孤立与矛盾的功能,因而信息管理效果可用这种“协调能力和沟通程度”来度量,从而克服了传统财会中一元计量单位的缺陷,可以全面反映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状况和运作效率,使大量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从而能适应现代不确定性普遍存在的经济环境。(5)系统性。 企业内部各要素通过信息作用而成为一完整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本身也是通过信息联通外部环境而获得开放性、相关性和稳定发展性。(6 )动态性。静态的因素无法起导向作用。信息在所有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中是一个最具动态性的要素。它以反应灵敏、传输及时和工作富有弹性而著称,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其可靠性强。(7)发展性。 导向因素无疑必须具有将对象导向未来的功能,若自身都不具备极强的发展性,如何能提供导向动力。信息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不仅自己极具发展潜能,而且正在带动各专业管理、各企业以及各种社会集团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信息世界。
事实上,在电脑等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的推动下,信息在国际和国内企业管理所处的导向地位越来越明显。自从1959年西蒙提出“管理依赖于信息”后,管理信息系统(MIS)日趋完善。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战略信息系统(SIS)、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EDPIS)、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信息管理技术层出不穷,现代立体管理、战略管理、集成化管理及流程管理(MIP)都是以信息这一关键要素起主导作用的。比如,美、日等发达国家生产率提高的20%归功于信息技术,50%的经济总量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我国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投入产出比也高达1∶10,我国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利用CIMS 使设计与制造效率提高5—6倍,进而带动整个国内航空工业CIMS的推广应用。
由于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化、国际化和动态化,因而面对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虽然企业管理所信赖的重要的直接信息来源有市场行情、物资采购、库存情况、生产成本动态以及销售结果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财务信息,但它毕竟仅反映能用价值形式准确记录和核算的事项,不能提供企业战略决策所必须具有的内外环境中大量不可控制和不可确定因素的信息。再说,国际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本身就离不开信息管理。由于国际环境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和多变性,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时间价值复杂化、汇率利率难测,因而,国际性理财活动更应以信息管理为中心,利用Internet和EDI 等信息技术,凭充足的信息进行跨国资金调度、财务结算、内部价格调节、利润转移、避税处理、安置流动资金和闲置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充分熟悉并遵守财务管理的国际贯例,处理好跨国财务关系。
即使我国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同时并存,各地区、各行业及各企业客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可能找到那么明显的传统导向模式;但就全国整体来说,出于现实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长远性考虑,也必须寻求富有弹性的导向模式,它就是信息导向模式。信息管理导向模式就是从信息入手,在综合利用相关学科和技术,系统研究管理信息供给与需求的质量、结构和矛盾及其对企业活动的影响,研究管理信息生成、流通和利用的规律性问题的基础上,将尽可能多的信息传输纳入管理范围作为内生变量,有效开发、加工并提供足量的信息来最大限度地解除各经营管理要素之间的孤立性和矛盾性,克服政府行为的刚性、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财会环境对象的不确定性,及时有效地引导各专业管理行为,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各专业管理的协调中达到企业活动的总体目标。
可见,本文所指管理信息是广义的,绝非单纯指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它不仅包括各专业管理间的信息往来,而且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传输,包括“人、机器、自然、社会和企业”之间的网状信息交流,包括人们之间的思想共识和情感沟通。因此,X理论、Y理论、Z 理论、MIS、SIS、EDPIS、EDI、绿色管理以及软管理都成为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过是分别因不同的社会背景而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罢了。信息导向地位并不等于当前企业活动的重心必须放在信息管理上,若是企业的经营机制、财会组织制度和决策计划系统都不完善,如何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导向作用。特别应注意的是:即使推行信息导向模式,各企业也务必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灵活处理。我国目前除少数企业可实行现代高级信息导向模式外,大部分企业还是应推行中级信息导向模式(即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导向”),还有少部分企业则还可在低级信息导向模式(即“生产或销售导向”)中运作一段时期。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将强化宏观调控与搞活微观管理同步推进,切实搞好法治环境、政治体制、市场体系、科教文化以及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企业内部管理则应根据各自特情选择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为导向。首先依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要求强化管理体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而提高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兼容性和连续性。其次是革新人事组织制度,依信息活动的要求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重点培养和选用开发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再者,大力完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与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和规律相结合的基础上,明确企业需求和系统目标,同时注意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管理方式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促进各信息系统功能多样化的同时,综合考虑系统的适应性、可靠性和先进性;在建设生产、技术、人事、财务及营销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在促进各系统持续兼容与网络连通中,实现动态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各分支、各环节的全面自动化和整体协同化。
标签: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财务系统论文; 财务共享中心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 财务管理原则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