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南 海口 570203
摘要:许多城市的生活垃圾没有获得妥善处理,或是工业废水流入河流,让城市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发生了城市内涝状况,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提出的海绵城市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处理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使城市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海绵城市;现代城市建设;应用
引言:
关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形成海绵城市理念,在详细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这一理念,对于其建设的合理性和长远性的提升都具有关键的意义。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切实的预防与治理城市中的内涝问题与长降雨问题。海绵城市理论要被普遍的推广和运用,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2.1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准则
2.1.1基本理念
在建设城市的时候,通过有效的掌控源头、持续性的科学性开发推动其可以达到和区域水文特点相吻合,推动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点不会出现显著的变化。站在水文循环的层次实施分析:要保证径流总量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为此则能通过渗透、储存的方法,以推动通过开发以后的特定量径流量不会发生排出的状况,与此同时,能使用储存、渗透、合理调节的形式推动水量峰值获得渐渐的减少,保持在特定的区域之内,这样便能够推动峰值时间获得一定程度的拖延。
2.1.2海绵城市构建原则
海城城市的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在不破坏之前的生态水系的前提下,依据城市本身条件实施合理科学的规划。要想基于这个理念建设海绵城市,要做的工作是重新规划梳理城市格局,和城市环境建设部门统筹协作建设适合自己的海绵城市,要以各层级规划为控制方法,一方面约束开发有可能影响城市目前的水生态敏感范围;另一方面在需要改造建设的城区应用“海绵城市” 环保高效的理念,把“海绵体”的作用展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程序中。各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计划要根据自身的不一样状况像水文条件、水安全要求、水资源情况等,清楚确定自身优劣势,创新建设与管理模式。
2.2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方法
2.2.1转变城市建设的观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第一就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在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道路渐渐被硬化,无处可去的雨水。排水作用关键通过管道这些“灰色”硬质设施,以“快储快排”为关键理念,常常导致逢雨必涝,无雨就旱的极端局面。而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则需要让城市回归自然,强调优先运用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植草沟这些软质绿色的低影响设施来储存雨水,以慢排储存,先运用绿色植物的源头设施对雨水实施调蓄净化与回收运用,最后在运用了雨水资源的同时城市雨涝的问题也解决了。
2.2.3推动海绵城市质量获得明显提高
(1)在建设现代化海绵城市的时候,要针对城市的海绵体进行保护方法,同时还要实施保护城市的湖泊、湿地、河流和沟渠等,防止其受到外界原因的影响。
(2)要应用合理的生态物理方法来修复已经被破坏的水体和湿地等海绵体,确保这些海绵体都具备特定生态空间,这样来恢复海绵体的水循环和生态功能。
(3)在严重缺少水资源的区域,要应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街道和生物滞留设备等低影响的技术来补充城市的地下水,增强城市雨水的集聚和渗透,使城市地面的雨水径流缩小,这样来防止城市发生内涝的情况。
2.2.4增强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因地制宜,比如地区常年相对大的气候湿度,相对多的降雨量,所以,相对适合建设海绵城市,政府部门要把现代化城市和海绵城市相结合,拟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蓝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要增强,对原有生态体系加以保护,不一样用地的空间关系、建筑主体、排水防涝等原因还要思考到,对城市水系统的规划要增强,把园林景观设计引入,城市的抗洪防涝能力要运用植被种植的方法来加强,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方法增强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使民众的雨水利用意识加强。
2.2.5 增设海绵城市试点
不同城市特征不同,对海绵城市理念运用的适应性不一样,为了切实研究海绵城市适用区域、推广其生态效应,海绵城市的试点就要增设。结合雨水运用工程的实际状况,充分运用当地的水资源,要增强引入优秀雨水运用理念与技术,海绵城市理念也能在城市的公共场所与公园等开发工程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方法还要主动探索,例如运用屋顶绿化技术、透水铺装技术,不但能够使雨水的冲击力减少,还能够完成对雨水的存储、净化,完成对雨水的综合运用。
3 城市雨洪调蓄系统
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牵涉多目标(控制污染、错峰、回用等)、多尺度与多形式,在《城市雨水调蓄项目技术规范》中,有水体调蓄、绿地广场调蓄、隧道调蓄等几种;在《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中,在源头子系统、小排水子系统与大排水子系统中,也都有调蓄设施。雨洪问题从城市尺度综合解决,并不是单一形式、单一作用的调蓄设施可以完成。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调蓄系统的清晰框架,并科学地纳入到当地的“排水防涝规划”、绿地规划、有关城市规划与用地规划中。图 1 是从不一样尺度雨水系统的方面给出的城市雨洪调蓄系统概化示意图。小尺度(就是在一般进入市政管线前的独立用地单元内)分散式调蓄,以控制径流排放总量与污染、雨水运用等作用为主,常用雨水池/桶、生物滞留设施等灰色和绿色源头调蓄设施,针对中小降雨事件来设计设施规模。中尺度(如进入市政的一个排水区域)常常更侧重于控制径流污染、防控内涝,常用调节池、储蓄池、雨水湿地与景观水体等设施。大尺度(比如城市、流域区域)除了要包含前两个尺度的调蓄与控制目标外,还需要思考从更大范围与运用终端设施来控制超常规暴雨,常常还需要考虑使用大型调节池、调蓄隧道、多功能调蓄公园或开放空间、泛洪调蓄区等大型设施才可以完成其控制效果,并且,在这3个尺度之间,也具备特别复杂的耦合与交叉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
另外,调蓄系统的构成还能从城市雨洪控制运用各子系统中的控制目标来分析,即,由具备径流总量与污染控制、雨水运用、排水防涝峰值控制等不一样功能的各类调蓄设施所组成,也是源头 LID 控制系统、小排水系统、大排水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调蓄系统与管渠排放系统的有机组合,为构建城市优良的水文循环与“海绵”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步伐的持续推进,海绵城市作为这进程中的一部分,其一定可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当中获得相对普遍的应用,其可以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频繁出现、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矛盾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更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一种方法,让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共发展,完成天蓝水清地绿,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建设科技,2015(3):14.
[2]饶俊成,朱易春,李齐佳,刘祖文,肖龙华.福寿沟建设理念对于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人民长江,2016,24:32-35+54.
[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17,2017.
[4]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916,2016.
论文作者:陈创维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理念论文; 设施论文; 径流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