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德育的特点_道德教育论文

日本中小学德育的特点_道德教育论文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中小学论文,日本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以及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与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国民下一代素质的需要,形成了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特色。

一、突出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六十年代起,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逐步确立了工业大国、科技大国、金融大国及债权大国的国际地位。与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相比,道德教育却显得相对滞后,如,青少年精神空虚、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盛行、独立自主精神、自我控制能力、责任感、互助精神等日益削弱;加之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师、学校偏重以训练记忆力为中心的书本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水平普遍下降。校内暴力、欺侮行为、厌学、逃学、自杀、犯罪率升高等所谓“教育荒废”现象,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与家长的忧虑与关注。

一些学者指出,“教育荒废”现象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灵荒废”的表现,它的内涵是和青少年的人格崩溃的危险联系在一起的。为此,近些年,日本社会强烈呼吁加强道德教育,要求把道德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主导地位。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在1984年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文部省也承认,日本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荒废”现象,是因为“战后教育忽视了教育”。舆论界普遍认为,道德教育的松懈,直接影响了日本下一代的素质,从长远看,对保持日本的经济领先的国际地位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未来的发达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不倦的创造力与健康的体魄,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与敬业精神,要有与团体与他人合作的集团意识、要有适合未来社会的人品,否则,再辉煌的经济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的。因此,道德教育被看作一种历史使命,一种政府和社会都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提出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其中三条就与道德教育有关。在由日本政府直接领导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把加强道德教育视为重要的课题,责成文部省改变了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即把原来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的排列顺序,把德育放在首位。1987年临教审第四次答询报告确定了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宽广的心胸、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品德在未来日本人形象中的显著地位。

二、树立东西融合的道德教育意识

日本有学习外部先进文明的传统。这种学习,不是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国情加以改造。道德教育亦是如此。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道德教育虽以中国儒家道德为母体,但又并非中国儒学的照像式翻版,而是经改造了的中国儒学的变形物。

日本当前对西方道德教育的吸收同样立足于与国情结合。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及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潮流,日本拓展了新的现代德育内容,提出了个性教育,其目的是废除儒家道德教育中有关抹杀个性的思想,从而鼓励突出个性,发挥每个人的独创性,使资本主义制度需要的合格人才脱颖而出,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同时,日本的个性教育又是以服从、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注重集团利益,正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这样,日本的个性教育既含有尊重个性、培养独立自主的现代意识,又含有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自省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表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东西融合的道德教育意识。

三、实行全面主义的学校德育途径

日本的学校德育不是单纯依靠道德课,而是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进行的。全面主义的涵义是,以道德课为基本渠道,其它各项活动也挖掘其道德教育因素,使学校的所有活动都体现出道德教育的功能。日本现行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和总则中明确规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以通过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为基本。因而,不仅道德课要进行教育,而且各学科及课外活动都必须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恰当的指导”。总括起来,日本现在的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

1、“道德时间”。

“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一种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阅读、交流、视听、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2、各学科的道德渗透。

日本学校中各学科教学也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科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音乐和图画科,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艺术家们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会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因此,各学科的教学已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特别活动其目的、内容、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小学的特别活动有:学生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班级指导;中学的特别活动有: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意识,培养自主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发展个性。实践证明,特别活动是把德育目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

4、校园文化。

发展校园文化在日本受到格外重视。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它所形成的学校传统及创设的德育氛围,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作法有:

(1)通过培植学校特色(如,有的学校定为音乐陶冶;有的定为体育锻炼;有的定为社区服务;有的定为文学创作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

(2)通过开展摔跤、柔道、剑道等国际知名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拼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3)通过对学生进行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交响乐等传统艺术、古典文化的薰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协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四、建立大德育的社会教育体系

大德育的概念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扩充,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道德教育的总称。日本文部省认为,过去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致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下降。从教育范围来看,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广泛,它不仅担负着对成年人进行终身教育工程中的品德教育任务,而且还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生的品德培养。近些年以来,文部省每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大型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关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如,社会风气、青少年公德、校内暴力、学生逃学、自杀、大学生学潮、价值观、职业观等。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社会品德教育的整改措施。

为加强对全国大德育的统一领导,日本政府内部各部门有明确分工。如,总理府负责制订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调整各省厅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措施;警察厅负责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取缔危害青少年的犯罪事务;环境厅负责整建自然公园、社会公益设施以及青少年活动事宜;法务省负责对违法青少年的检查、矫正、保护及维护人权事宜;外务省负责有关派遣青少年海外协作队的事务;福利卫生省负责一般儿童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境困难儿童的福利及母子保健的事务;运输省负责有关观光娱乐设施的整建及青少年旅行事务;劳动省负责保护少年劳动者,提高就业青少年的福利、职业介绍及职业培训事务。最高法院负责青少年案件的调查、审判事务。以上这些明确的分工,使政府各部门都能围绕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开展协调性工作,以减少和消除青少年犯罪和不良行为的产生。

为发挥全社会对学生道德的整体教育力量,日本建立了二万个公民馆以供举办各种学习班、讲座、展览会、娱乐会;二千个图书馆可开展读书会、研究会、鉴赏会;二千个博物馆提供实物教育活动;一百多所妇女会馆为妇女的学习和教育子女提供场所。此外,还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建有一千所青少年教育专用设施,如,住宿型青年之家、非住宿型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儿童文化中心等。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比较成功的作法是,广泛建立PTA组织,(日本家长、教师协会的简称)。这种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从区、市到都、道、府、县,各级地区和各级学校都有PTA,参加PTA的成员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如,律师、建筑师、商社经理、艺术家、僧人、退休老人和家庭主妇等,他们视教育好后代为已任,以能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为精神满足,无偿自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在捐赠资助教育基金方面、在细心周到地教育后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综上所述,大德育社会教育体系的建立,对于创设一个良好道德的社会氛围与道德环境,提高整个日本民族的道德修养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日本中小学德育的特点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