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方法论文_邢慧宁

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方法论文_邢慧宁

(中川镇初级中学 甘肃省会宁县 730700)

摘要:在一切教学法中,因材施教可被称为教学的总原则。材,指的是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有差异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学习问题或困难、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等。因材,指的是教育者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等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本文便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讨论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数学;落实方法

1引言

素质教育是以“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因材施教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既能够开发优等生的学习潜能,也能够满足中等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让后进生跟上教学进度,让各个层次的初中生都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产生学习自信,在自信情绪的驱使下产生更加持久、强烈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数学教育的成功。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层面讨论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2因材施教的概念界定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曾说过:“性相近,习相远。”孔子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因材施教。”著名古代教育家朱熹也曾提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其涵义即是教学的过程要注重因材施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教学。他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中曾提到:“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这表明教师不仅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从古到今,因材施教一直备受关注。因此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个层面:从年龄上讲,教师在制定策略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差异;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说,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起到一定的作用;最后,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

3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初中课堂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要让学生一整节课的时间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是不可能的。初中课堂教学是最为紧张的,大部分老师教讲课速度都非常快,学生跟着老师的速度听课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很容易导致疲劳和紧张,最终会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烦和恐惧心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听过一遍就能完全理解,而有些人要反复记忆、训练才能理解。针对这一点,很多老师会采取反复、机械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这样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很多学生被整日的测试和作业搞得身心俱疲,同时面对考试的压力,就会越来越焦躁,最后导致学习效率大大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因材施教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方法

4.1在课堂中设置差异性问题

问题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不管是情境创设,还是学生探究活动,都需要在问题引导下得以展开。在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所能思考、解决的问题水平,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问题链,让每一个初中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突破问题学习,在递进突破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比较重要的是,在课堂提问中,还应注意教室的空间格局,这也是课堂提问分层次在空间上的体现。教室的布局大多数是按照“横排+数列”来布置的,这就必然形成“前排”“中间”和“后排”的区分。在教学过程中,受多媒体、黑板等教学工具使用的影响,导致老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前排”学生,其次是“中间”学生,而“后排”学生却很难被老师“关照”,因此后三排也被称为视线盲区,不少学生利用后排被挡的这一客观“优势”,在课堂上趁机“开小差”,其思想游离于学习之外。这一客观因素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不仅要顾及到“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也不要忽视“后排”的学生,做到提问在学生的空间分布上也分层次。在“轴对称的性质”一课中,笔者在以生活实物,如数学教材、书桌、铅笔盒等来让初中生总结这些实物的几何特点时,笔者主要是让后进生进行回答,因为这个问题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相关,是探究轴对称性质的基础问题,可让后进生参与数学探究,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在组织初中生通过折纸、制作模型等来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各个特征时,笔者会选择几名中等生予以作答,因为这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学习能力,他们可在自身的实践中摸索出各个特征。这部分学生的数学表述不够规范、工整,但是教师仍应予以肯定。在利用证明题目来引导学生引用轴对称图形的几何性质时,笔者主要是让优等生来进行回答,因为这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证明方法都比较规范,可对其他层次的学生起到借鉴作用。

4.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悄然进行。最开始可以将学生从成绩、态度、积极性等方面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学有余力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对于现有的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并在解答问题时思路活跃。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难度方面适当加大,使这些学生有所提高。其次是中等学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能够理解教学的知识点,但是理解的不通透,导致在做题时会觉得学到的用不上或者只能做一些简易的题目,对于解决增加了难度或者具有变通性的题目感到困难。这些学生往往态度比较端正,比较简单的题目往往都能拿下,只是在某些大题上会手足无措。教师要让这些学生多接触思维比较发散的题目,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最后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处境在教学中往往很尴尬,他们掌握的知识只能应付简单或者稍微难点的题目,成绩也总在及格线上徘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些学生的需求,在简易题目上省略讲解,而稍微有点难度的题型也是很快讲解,使这些学生得不到提高。对于难度较大的题型,教师讲解得十分详细,而这些学生往往都不能理解这类题型。这样的情况积累下来,这些学生就会越发讨厌学习数学,甚至讨厌老师,在课堂上会神游他处,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教师要照顾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中等题型的讲解就要详细,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及格线以上。

4.3构建分层评价机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评价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应该分层次进行评价,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这样才能突出评价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进行全面评价,要将考试成绩、学习态度等都考虑在内,不能片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同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批评,坚持“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原则。在学生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要多说一些肯定的话语,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时也不能过分夸奖,要找到学生不足并让学生反思其原因。

参考文献

[1]叶伟东.“因材施教”—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133-134.

[2]季霞.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数学分类教育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No.60908:37-38.

[3]陈勇.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No.23620:22.

[4]麦锡流.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建立学生能力模型,实现“因材施教”[J].新课程(中),2017,No.41607:142-143.

论文作者:邢慧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  ;  ;  ;  ;  ;  ;  ;  

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方法论文_邢慧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