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现代农业看杨凌——陕西省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建设“四个杨凌”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省论文,国务院论文,现代农业论文,精神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了杨凌,才知道什么叫现代农业。
当杨凌作为全国唯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吸引来自国内外的目光的时候,2010年的杨凌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1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要求“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这份批复中可以看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示范,成为国家对杨凌发展的重要定位。“现代农业看杨凌”成为杨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和立区之本。
贯彻《批复》精神,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高兴、惊喜、振奋。”200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杨凌视察工作时这样赞叹。
科技部调研组在杨凌几次调研之后,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杨凌是国家示范推广现代农业的先驱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行一步的探索者。”
12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能力,不懈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但为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努力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展示,探索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新模式。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农业科研成果中,只有20%左右进入了转化,而杨凌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达到47%,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一座座农技推广站,也纷纷在省内外各地建立。农技站在解决科技转化难的同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截止2009年年底,杨凌已在全国16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1个,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
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奥林匹克盛会”的杨凌农高会,每年集聚国内外的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让农民像赶集一样在这儿寻找先进、适用的成果和技术。每年有130多万人参加农高会,去年达到了150万人次,其中90%以上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农民。
统计显示,农高会自1994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500多万客商与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1902亿多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由初创时的省内农业展会,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展会,开始向国际性展会迈进。
为深入学习《批复》精神,进一步推动杨凌示范区的发展,4月29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深入杨凌调研,提出杨凌要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定位,构建具有杨凌特色的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富裕杨凌、园林杨凌、人才杨凌和科技杨凌。
实施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杨凌示范区设立之初,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没有提到现在这样的高度,十几年后,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已经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阶段。因此,对于杨凌示范区来说,十年前重点是农业科技成果示范,现在应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杨凌示范区要在现代农业上为国家做出探索。”谈到应该如何理解“现代农业看杨凌”时,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宏贤这样说。
杨凌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开发建设上。
2008年,杨凌在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讨论中,“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迅速成为举区一致的共识,并迅速制定了以“一轴、一心、八园”为格局的园区发展规划。“一轴”指沿杨扶公路建设产业轴,“一心”指园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八园”园区分别为: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
要在现有的8.3万亩耕地上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可当时的情况却是,农村耕地是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很多现代农业设施没办法搞。
没有土地的流转,现代农业就没有出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无法建设,怎么办?
在思索中,杨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土地流转。根据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推行合并改向、企业租赁、反租倒包、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5种土地流转模式。由于尊重了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很快完成,为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铺平了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为解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所需资金,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大胆创新,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300万元,捆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了园区建设所需资金。
“我们就要拿出所有的耕地家当,建造一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让大家一到杨凌,就明白什么叫现代农业。真正做到外人有看头、企业有赚头、农民有甜头、专家有干头。园区建成后,将集展示性、效益性、循环性、生态性为一体,充分体现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建立科技研发—示范展示—生产加工—商品流通的产业体系,全方位展示、示范现代农业,向世人展示现代科技支撑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风采。”谈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意义,梁宏贤这样说。
现代农业示范,农民增产增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步建成,并发挥了核心示范作用。园区建设在实体工程、生产模式、管理体制和新思想、新观念的引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截至2009年底,园区共完成投资7亿多元,引进国内外3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粮食、油料、蔬菜、瓜果、花卉、药用植物等27类470多个品种,示范、展示、生产和物流功能初步形成,累计接待观众12000多人。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建成,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全链条发展的要求,园区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建设的设施蔬菜、良种苗木、小麦良种繁育、畜牧养殖等产业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采用“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运行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运行。
“过去是‘大棚菜,把人害,家家户户把款贷’,自从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情况发生了变化。如今是‘大棚菜,人人爱,家家户户把楼盖’。”杨凌津丰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德仁自编的顺口溜,表达了参与大棚建设农户的共同心声。“今年,我承包的10个大棚毛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让大家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说这话时,陈德仁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设施农业的发展的确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大寨乡官村一组的魏立社,去年2月底建的大棚,3月份定植的“京欣”二号礼品西瓜苗,到去年7月,5亩大棚收入了近40000元;与魏立社同村的魏勤利,去年种了6亩大棚西瓜,由于西瓜品质好,销路顺畅,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收入了近8万元。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2009年杨凌农民纯收入达到5744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到21.3%,位居全国第一。
2010年,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按照“扩展规模,提升水平,创新机制,健全体系”的思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期工程的建设:园区建设规模由2009年的55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五个万”扩展到小麦良种、设施蔬菜、林果苗木、良种猪、肉牛、花卉、经济林果、食用菌等八类产业;园区建设内容由2009年的核心园区建设扩展到周边县区及省内外示范基地;设施农业基地由2009年的5000亩扩展到1万亩。
“建成之后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要成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载体,让来杨凌的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带得回’。”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梁宏贤这样说。
国务院《批复》让杨凌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对于未来的发展,杨凌示范区人也更加雄心勃勃:五年之内,在示范区基本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示范推广新格局,基本确立杨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辐射的核心地位,初步培育起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工作、科教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到2020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率从目前的47%提高到70%以上,年示范推广效益从目前的60亿元提高到100亿元;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达到36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达到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两番,达到2万元。
标签:农业论文; 杨凌论文; 农民论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