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与南宋文化

姜夔与南宋文化

侯海荣[1]2013年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叁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论文沿着隐喻路向展开。主体部分共上、下两编,计十章。上编“时空生态”,对姜夔诗词进行文化版图重组与时空环境复位。论文坚持问题意识,撰写目的并非在于陈述固有的人物、历史掌故,旨在抉示某些细节背后的人文真相。第一章通过诗、史互证,再现姜夔动态履历中的生命写真。论文对文学史上姜夔人生情态“不算阔气,却很安适”的描述提出献疑,与某些论者姜夔“艺术化人生”予以商榷,对姜夔诗词历史价值加以重新衡定。作者认为:姜夔弱冠早孤、中年飘蓬、草莱终老,其梦想、追求已被命运渐次粉碎,人生内核是悲剧性的。其诗词题材的狭深,正标示作家视角“内倾”的逐步深化。作者心灵内宇宙的真实呈现,烛照着赖以生存的外宇宙的社会图景,其中的绵软与酸辛,暮气与衰兆,是南宋历史的折光。第二章将姜夔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地缘、人文、基因叁重维度考察姜夔文学创造力的最后生成。环太湖文化生态圈是姜夔秉承的得天独厚的“地气”优势,萧德藻、杨万里、辛弃疾、尤袤、陆游及姜夔朋辈好友,组成了一个文学主体生态链,转益多师与诗化交往给姜夔创作带来濯鳞振翼、连辔并驱的文脉支持,先天禀才哺育了姜夔艺术生命的灵性之根。第叁章从“江湖”词义溯源,首先梳理姜夔一生行迹,然后考察姜夔诗词呈示的江南民俗,最后对姜夔曳裾豪门之“清客”形态加以辨正。针对姜夔的合肥情事,论文提出:姜夔不是“风月闲人”;姜夔科考铩羽,遂被抛向仕隐夹层之中,此乃江湖沦落的政治-文化主因。清客乃复数概念,历史上是一个边界甚不清晰的庞大群体,具有多重指称的文化规定性。政治、伦理判断虽为人文判断的重要前提,但从关注作家个人的人文品格出发,更接近复杂的人性与史实。第四章从姜夔杭州诗词入手,聚焦京都临安的政治生态。通过对比姜夔与遗民词人作品迥异的杭州气象,见证杭州在政治位移中的兴衰变迁。第五章文学生态,重在阐释姜夔诗词在南宋文坛的断代坐标及历史流变。姜夔众艺兼擅,尤精斠律,论文剖析了白石词“精品现象”的成因。白石词剞劂付梓,至清代定鼎词坛,建国后訾詈蜂起,论文描述了白石词美学接受历程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轨迹。下编立足主体向度,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管窥作家私密的思想奥区及心理空间,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之下寻求与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组接。第六、七章从儒道两端考察姜夔的淑世情怀、隐逸心理兼及佛禅意趣。待沽之志、抱璞之悲、烟霞之念、自适之需,诸种情绪胶结缠绕姜夔的一生。总体以观,淑世思想是姜夔核心的精神姿态,作为江湖中人,姜夔践行的是“似狷实狂”的人生范型。儒释道叁者融汇,架设了士人心理的稳定结构,成为姜夔边缘化求存的生命“抗体”。在“隐逸心态”一节,作者提出:姜夔作品展露的“陆龟蒙情结”,是一种伟大的“龙蛇之趣”。一方面反映出陆龟蒙作为岩穴之士的“偶像效应”在姜夔身上得到了“隔代还魂”,另一方面也是姜夔衰世浮生思想困局的有力注脚,其实质不啻封建时代落魄士人精神枯萎之后心灵的短暂放生与痛苦自慰。至于《自题画像》一诗的学界争议,作者考释后提出:《自题画像》的诗歌内涵与范成大形象无法契合。它是姜夔人生哲学、生存境界、文化性格的浓缩概括,是肖像之外的另一种写意。在“淑世心态”一节指出: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臣妾式”的卑顺,在“文学创作行为”里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中负向人格的内质,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针对历史上张鉴捐官一事,论文认为:“梁溪拒赠”具有极大的可信度。第八、九、十章,运用角色分析法,探讨姜夔客居背景下的流寓心态、向光心态以及“职业文人”的创作心态。在“流寓心态”一节,论文提出:姜夔与谢灵运山水诗情感流向不同,二者一为布衣,一为贵族,姜夔词中的山水是旅途中的山水,大谢诗中的山水是旅游中的山水。纵情山水是大谢赍志不伸政治愤懑的排解方式,也是山水诗发生的精神源头之一。姜夔山程水驿,乡关之思、羁旅之恨、稻粱之谋、行谒之苦在山水触媒下激发与扩张,作品涂上了浓郁的感怀伤人的现实色彩。在“向光心态”一节,作者指出:姜夔喜聚不喜散、求稳亦求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欲望与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姜夔用艺术熨帖着自己的孱弱生命,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才是浮家泛宅的“行者”心底秘藏的一帧圣符。

赵晓岚[2]2001年在《姜夔与南宋文化》文中提出本文是古代文学与文艺学、文化学的综合研究,由个案推及时代,是微观推及宏观的论析。全文分为上、中、下叁编,共七章,四十万字。 上编论述姜夔的文艺思想与学术成因。第一章分别从姜夔的诗论、书论、乐论以及词作观来探讨姜夔的文艺思想。文中指出姜夔诗论的文学背景,论述其中出入于江西诗派的轨迹,尤重在其讲法而又不为法拘的创新精神以及对自然高妙的追求,就气象、体面、血脉、韵度与涵养,论其对诗的要素与诗人之要求的思想,又从“四种高妙”说论其诗歌意境论,姜夔诗论中尚有体性与源流论和创作论,文中皆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姜夔书论的最大特点是从道德批评转为美学批评,《续书谱》对魏晋风度的向往与对唐人平正之失的批判亦与其诗论的取向一致,都重在发扬个性,归于自然,而其对书法审美价值的肯定和强调在书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乐论则集中表现了姜夔重中和之美的儒家礼乐观,文中对其“和”的思想作了时代与文化背景的分析,且结合其创作实践证其对“和”的追求。姜夔虽没有词论留下,但前人多以其诗论作词论,本文亦从此角度作了一番“无中生有”的探视,此外,对其追求高雅格调及对倚声填词的突破也有论析。第二章分别从南宋文化环境的雅化趋势、宋学的特点与精神、白石文艺观的宋学影响、白石与朱熹文艺思想的对照等方面,探讨其文艺思想的文化背景及学术成因,文中注意到雅文化对姜夔创作的影响,特别强调了宋学的融铸佛老、疑古精神、心性修养在姜夔文艺思想中的印迹。因姜夔曾受知于朱熹,文中分析了姜夔文艺思想上的涵养、为学、气象、观世与观人、诗教观、复古与尚雅、自然与平淡、主虚静、求平淡诸说所受到的朱学之影响。 中编主要论述姜夔的文艺创作。第叁章论姜夔的词,在内容方面,分析其爱国词、抒怀词、恋情词、咏物词的独特面貌,对过去评论中无视其词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发覆之见;对其词中的身世之感、不遇之叹、奔走江湖却又守贫守节,对其恋情词的缘起和词人的无奈,均作了“同情之了解”,并肯定其意义;对其咏物词的政治寄托和感情寄托均有发掘。在艺术方面,从姜夔词继承与革新以及后人对姜夔词的接受,论述了姜夔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尤其从宋词的“变”与“通”肯定了姜夔词在豪放、婉约之外别树一帜的贡献,并从艺术心灵的角度分析了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貌。第四章论姜夔的诗,确定其诗歌分期,分别从内容上论其关怀现实之作、言志不遇之作、江湖之作及酬赠之作,结合其诗论思想,较全面地分析了姜菱诗的艺术渊源与特点。第五章论姜菱的音乐创作,文章首次从雅乐创作和俗乐《歌曲》两方面综合研究姜菱音乐作品的特点,尤其从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其《歌曲》以及文学界尚少人问津的《饶歌》与《越九歌》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下编论姜菱在南宋文化中的定位。第六章探讨南宋的政治文化和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姜蔓的关系。文中提出宋代文化可作北、南之分的观点,此在学术界为原创性见解,文中作了深入论证,并指出正是南宋独特的政治文化影响了姜萄的人生道路。第七章论江湖文化与姜蔓的人格精神,由江湖诗派而提出“江湖文化”的新概念,并视为南宋文化的一个新品种,文中描述了从先秦到北宋关于江湖、隐逸与“中隐”的发展,分析了南宋江湖文化的成因及特点,在对比之中强调了姜蔓独立不羁、清高不屈的人格精神;同时,就姜菱“晋宋人物”的含义、封建社会后期士大夫主流文化及“文化人格”提出了新的看法。 结语部分谈姜菱人生矛盾与生活道路给予我们的历史启迪,认为姜蔓以其独特的经历,开创了有异于中国传统士大夫“仕”、“隐”之外的第叁条道路,并以其富有魁力的人格精神,成为了士大夫的人生典范。

颜翔林[3]2007年在《视野与方法的双重转换——评赵晓岚的《姜夔与南宋文化》》文中提出估衡学术着作的标准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新的理论视野和独到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判断其价值所在的一个尺度。读毕赵晓岚的《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苑出版社),为其丰赡的材料、审慎的考据、严谨的学理、敏锐的体悟所折服,更心仪其文学探索的视野和方法的双重转换,诞生姜夔研究的硕果。

张晟[4]2014年在《姜夔诗歌艺术研究》文中认为姜夔在南宋以词名世,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虽然比不上他的词,但也在南宋诗坛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本文以姜夔的诗歌艺术为研究重点,意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姜夔诗歌的研究。绪论分叁部分,分别阐述姜夔其人其作的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正文分叁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姜夔诗歌的表现领域,姜夔诗歌的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即与现实相关的题材、飘零不偶的慨叹、酬唱赠答、咏史怀古与女性题材等,其中个体情感的抒写相较于现实题材在姜夔诗中表现的更为突出,通过姜夔对不同内容的展现反映其独特的艺术追求。第二章论述姜夔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从姜诗的意象、表现特征、体裁意识以及诗歌语言几方面进行阐发。诗中意象包括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从姜夔创作中对意象选择的倾向说明姜夔的审美意趣及观照外部世界的方式;之后从意与景的关系、直觉体验的呈现、含蓄蕴藉的呈示方式以及姜夔绝句的“神韵”几个方面来阐述姜夔诗歌独特的表现特征;论及姜夔在体裁方面的追求,首先体现在他理论上的尊体意识,其次通过对各诗体创作特点的分析看出,姜夔更重视绝句一体,这还与其擅长写词有关;此外姜诗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精工与自然相统一的风貌。第叁章讨论姜夔与南宋诗坛学晚唐的风气,从诗歌的客观表现上看,姜夔诗歌艺术展现出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晚唐诗风相关。他在诗中的晚唐风貌首先是受到了中兴诗人尤其是杨万里的影响,同时由于人生际遇的相似,姜夔将目光投向了晚唐陆龟蒙,但在这一过程中,姜夔的目光又不仅局限于陆龟蒙,而是在诗坛影响下表现出了个体的色彩;最后通过与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比较展现出姜夔在南宋中后期诗坛学晚唐实践中的独特性。文章从表现领域、意象、体裁及语言等角度对姜夔诗歌艺术进行较为细致的论述,并以学晚唐的诗坛风气为切入点,力求推进姜夔诗歌艺术渊源的探究,并将其与诗坛风气联系,分析晚唐诗对姜夔诗歌艺术的影响,以及姜夔诗歌在不断变化的南宋诗坛展现出的独特风格。

金国正[5]2006年在《南宋孝宗词坛研究》文中提出南宋孝宗词坛群星璀璨,既出现了像辛弃疾、姜夔这样的词坛巨匠,也有陆游、陈亮、范成大、刘过、韩元吉、张镃等名家,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宋词的高峰,孝宗词坛完全可以与北宋元佑词坛相媲美。本文即希望对形成宋词高峰之一的孝宗词坛作出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解释和描述。全文分外编和内编、各四章。 外编着眼从词坛外部因素探究词坛内外的互动。首章交待孝宗词坛的历史背景,但摒弃全面的描述方式,而以孝宗为观察点分析他的恢复之志的时代意义和他的治效形成的盛世局面。这两个方面都与词坛的风气以及题材内容的选择有密切的关联。第二章论述孝宗时期的文艺思想,仍是作为词坛的背景来描述。第叁章从词人的生活模式出发,探讨他们的生活与词的关系,传统的隐居生活在南宋获得新的意义,而江湖生活则更为找不到出路的士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叁种生活模式对词人创作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时又受共同的时代潮流所左右。第四章试图在宋词和理学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这便是“性情”。理学家和词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充实其含义,并因而获得沟通。 本文内编主要研究孝宗词坛的词人之组合及其词学观念、艺术探索。第五章研究以辛弃疾为中心的词人,而辛弃疾本人则作为一条线索而存在。与辛弃疾接近的许多词人确实有着与他相近的风格,但这既有生活体验相似的因素,也有东坡词风的遗泽所在,而非完全追随的结果。辛弃疾本人既不排斥豪放之外的风格,他的朋友中也不乏与之异趣者。除了辛弃疾为中心的这一群词人,本文对孝宗词坛的其他词人选取了宫廷与帅臣豪门这两个角度,它们都是权势所在,词的享乐性恰好是它们的形象体现,同时又呈现出精英文化的特征。此后一章转向词学观念的探究,孝宗时期词人在词体观、创作观与功能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心理,但它不仅无妨于词人的创作,反而使整个词坛具有一种不可羁勒的活力。最后一章讨论孝宗词坛在词的艺术追求上的努力,南宋词被认为“极工”,就是其艺术形式上的深化所致,然而它又不仅仅具有形式上意味,同时也预示着词人心理的蕲向。

徐晓虹[6]2015年在《赤阑桥文玩市场群雕小记》文中提出2013年,我应邀为合肥市桐城北路(环城路至庐江路段)环境改造创作系列雕塑。这是合肥为着力打造城市名片,树立良好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项目。这里是城市中心区,历史悠久,南宋着名词人姜夔与赤阑桥的佳话传说就诞生于此。我结合历史地名与当今桐城路名及周边的学校、文化广场、省文物店等环境,提出了将"桐城派"文化、姜夔文化,以及新安画派文化这一省内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相结合,创作了《桐城派历史人文之光》大型浮雕长卷和群雕《新安画派四大家之海阳四家》《新安大家黄宾虹》《南宋词人姜夔与赤阑桥》等方案。

杜伟伟[7]2009年在《姜夔交游与创作考论》文中研究指明姜夔是南宋的着名文人,有诗词、诗论、书法、书法理论等作品流传于世。姜夔还是一名地道的江湖文人,他布衣终身,一生漂泊,笃于友谊,现可考与其交游者多达百人,其中绝大部分为文人和士大夫。姜夔与这些人来往第一是出于文人才子的惺惺相惜的友谊,第二为的是寻求济世之路,第叁是窘迫的生活所迫。姜夔的诗词创作是他交友的资本,同时在交游的过程中,他也深受各家影响。在姜夔的文字友人中,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对于他的创作和审美倾向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明显,萧德藻的诗法、杨万里的活法、范成大的温润、辛弃疾的豪放共同作用于博学多才、孤傲高洁的姜夔,构成了他独树二帜的审美倾向。张鉴对于姜夔创作的影响是间接的,他是姜夔依靠的朋友中家世最为显赫的一个人,他对姜夔生活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是姜夔的骨肉兄弟。姜夔是一个要求济世的人,他的这种江湖漂泊的生活是入仕无路的结果,但生活又滋润了艺术,他在交游唱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雅”与“隔”。他完成了词的雅化,并在豪放与婉约之外自成一家,同时形成了“隔”的风格,名为“隔”、实则不隔,而是更真、更纯。

姜虹[8]2009年在《论姜夔诗学思想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包含叁章内容。绪论主要介绍姜夔其人以及后人对姜夔诗学思想和诗词创作风格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发现在姜夔诗词创作风格的异同比较方面,尤其是在姜夔的诗学思想对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以此为抓手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姜夔诗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和主要内容。宋代理学思想、江西诗派、黄庭坚和杨万里等人的诗学思想对姜夔的诗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姜夔的诗学思想既主张追求中和之美、重视作者的涵养学识,又能够通过疑古求新突破法度规矩的约束,使其在论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构思和技巧、作品意境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章着力探寻姜夔诗学思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阐述姜夔的诗词创作风格并对二者风格的异同进行比较。主要从姜夔的诗学思想、个性、品质、襟怀、经历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进行分析。创新之处在于注意到了姜夔的诗学思想对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第叁章阐述姜夔在南宋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分析后人对姜夔诗学思想和诗词创作风格的继承与革新,评价姜夔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创新点是注意到了姜夔作为江湖诗人和传统士大夫化文人的区别。结语对全文作归纳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和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注意把姜夔的诗学思想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探寻姜词以“骚雅”风格在词坛上胜出的原因。希望藉自己的拙见和感悟能对姜夔诗学思想和诗词创作风格的研究稍尽微薄之力。

洪玉洁[9]2017年在《姜夔诗词中的生命诗性意识研究》文中提出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着名词人。他的诗词内容主要是自己实际生活经历,其诗词不仅有“清空骚雅”的风格,还有作者本人极富诗意的生活审美范式和人生态度,其实这是一种生命诗性意识。本文主要是运用生态美学的视野去审视姜夔的诗词、诗学理论、生活经历,发掘其中的生命诗性意识,并且试图对话西方,找到姜夔的生命诗性意识与西方的“诗意栖居”意识的契合之处,也找出姜夔的生命诗性意识对现代生态美学的借鉴和启示。“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在评价荷尔德林的诗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是针对现代工业社会人的异化现象而提出的,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应该找回人的诗意审美的生存状态。这个概念后来借鉴到生态美学研究中,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和谐的生存状态,所以“诗意栖居”就是生态美学的理想状态。姜夔诗词中的生命诗性意识,主要是人不仅要寻找精神家园,更要在生存困境学会与自然、他人和人自身和谐相处,达到诗性审美的生存,这恰好与现代生态美学中的“诗意栖居”意识相契合。本文绪论介绍姜夔诗词中生命诗性意识的研究起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一章主要写姜夔诗词中的生命诗性意识的产生背景;第二章主要介绍姜夔诗词中的生命诗性意识的主要内容;第叁章通过与西方生态美学的对话,发现姜夔的生命诗性意识与“诗意栖居”意识对现代生态美学的建构作用;第四章研究姜夔诗词“诗意栖居”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对挖掘传统文学中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的意义以及姜夔生命诗性意识对当代人生活的生态美学意义等。

马平[10]2018年在《姜夔艺术观念研究》文中认为姜夔是南宋着名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被视为晋宋雅士。他的诗、词、音乐、书法的创作及理论对后世影响颇深。南宋时期社会的颓废安逸、理学的兴起兴盛、主体意识的形成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共同孕育出特殊的时代语境。对姜夔艺术观念的研究主要包括叁部分:一是从观念的社会环境出发,南宋时期的主流艺术观念体现为诗词的工巧清淡、音乐的中和与推崇古法的书法,这些都为姜夔艺术观念的形成与表现留下历史佐证;二是从形态特征研究姜夔诗、词、乐、书中的艺术观念:根据前人研究姜夔诗歌的创作论和作品论,笔者综合两者的特征通过精思独到和意境自然两方面来实现“自然高妙”。“清空骚雅”是他词学特征与理念的体现,是区别于他人最为典型的一面。“中和”的音乐观一方面是儒家传统音乐观念的拓展与延续,另一方面也是南宋音乐风气影响下的结果。《续书谱》中的“风神”是在崇尚魏晋飘逸之风的同时,将“风神”上升至最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叁是从观念的核心与影响入手,打通所有相关艺术门类,探究出自然观是姜夔创作与审美的根本,与此同时,他“清空”“骚雅”的词学观念直接影响了南宋中后期以张炎为代表的“典雅”派与清初的浙西词派,元朝赵孟俯崇尚魏晋的思想与清初傅山的四宁四毋都受到姜夔书学观念的影响。姜夔的艺术观念不仅作用在他诗、词、音乐、书法的具体创作中,而且也反映出同时代不同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的特定审美趣味。梳理并探讨姜夔的艺术观念,一方面可以清晰定位他在南宋的艺术地位,另一方面对于厘清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 侯海荣. 吉林大学. 2013

[2]. 姜夔与南宋文化[D]. 赵晓岚.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3]. 视野与方法的双重转换——评赵晓岚的《姜夔与南宋文化》[J]. 颜翔林.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

[4]. 姜夔诗歌艺术研究[D]. 张晟. 山东大学. 2014

[5]. 南宋孝宗词坛研究[D]. 金国正.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 赤阑桥文玩市场群雕小记[J]. 徐晓虹. 美术教育研究. 2015

[7]. 姜夔交游与创作考论[D]. 杜伟伟. 河北大学. 2009

[8]. 论姜夔诗学思想对其诗词创作风格的影响[D]. 姜虹.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9]. 姜夔诗词中的生命诗性意识研究[D]. 洪玉洁. 广西大学. 2017

[10]. 姜夔艺术观念研究[D]. 马平. 东南大学. 2018

标签:;  ;  ;  ;  ;  ;  

姜夔与南宋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