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讨论综述_教育产业化论文

“教育产业化”讨论综述_教育产业化论文

“教育产业化”探讨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段时期,“教育产业化”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新闻媒体,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参与对“教育产业化”的探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现将探讨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教育是不是产业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产业,提教育产业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教育发展。然而,对于教育产业的定义又分为狭义的教育产业和广义的教育产业两类。其中,狭义的教育产业单指教育单位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以教育服务为主,通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体现教育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广义的教育产业则不仅包括教育单位所进行的生产活动,还包括围绕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进行的生产活动。

持教育是产业的论者一致认为,教育的产业性是客观存在的。其内涵可作如下概括:1.教育是以教书育人为本质内容,以教育服务为产品,通过教育市场与社会各界和家庭交换,以获取特定价值补偿的新兴第三产业。2.教育是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进行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3.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部门对经济的贡献,不仅消耗国民收入而且增加国民收入,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4.教育是一个有投入,有产出的增值的生产性活动。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生产劳动能力的“产品”,“产品”具有广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创造比维持自身高得多的价值。5.教育产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提供教育服务,包括非义务教育,职前职后培训及终身教育,特殊教育如学,留学教育,选择性教育;二是教育机构利用它的智力优势兴办的产业。包括以学校的科研成果为依托兴办的科技产业,以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进行科技成果开发、转让的中介和咨询产业,一般的校办产业;三是为教育服务的产业,包括学校的餐饮服务业,公寓建设和物业的管理业,教材、图书出版发行业等。

有论者指出,教育不仅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而且还是支柱性产业,不仅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深厚发展潜力,而且有巨大的投资效益。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借鉴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政府、社会、教育界的努力,教育是可以建成支柱产业的。

还有论者进一步指出,教育是第一产业中一个日益重要的部门,从经济意义上说,只要教育部门占用了经济资源,有一定的就业规模,存在投入产出关系,最后不管是政府购买还是私人支付教育产出的两种形式,教育服务和科研成果,教育就是产业。因此称教育产业,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称“教育产业化”,这是一个在理论上似是而非,在实践上十分有害的口号。教育不是产业。其理由为:1.教育既具有生产力的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教育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部门。2.教育是一种服务,性质是准公共产品,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学校是培养人的非赢利机构,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不能作为产业而市场化。3.将教育划分到第三产业只是社会统计方面的划分,并未涉及产业间经济联系的方式,教育与其他产业和部门的经济联系是否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教育投入是否应通过市场销售它的产出而获得利润,才是判断教育是不是产业的标准,把教育产出商品化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误解。4.教育投资不是生产性投资,产出具有非物质性,教育不是产业。

二.教育能否产业化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要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把教育办成产业,学校按照企业经营,并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与社会相交换,从而实现教育劳动的价值,并取得维持学校运转和发展的资金。

有的论者认为,教育产业化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本体即学校发展的产业化,教育出版的产业化,以教学科研机构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业,以及以教育产业为基础发展的相关产业产业化,等等。产业化和非产业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否以赢利为目的,提倡教育产业化并不是主张教育事业唯利是图。任何产业都不能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都得有社会责任感,教育产业更是如此。

对教育产业化持肯定的理由主要有:1.从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来看,教育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需求增长,解决需求严重不中的问题;2.从对经济结构的作用来看,发展教育产业有利于完善经济结构;3.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教育产业发展非常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4.从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作用来看,发展教育产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5.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来看,兴办教育产业是振兴我国经济的根本措施。

有的论者进一步分析指出,知识经济的来临将加速教育产业化,并使教育的投资价值更加明显。知识的经济化必然带来知识的产业化。而知识产业必然对生产、创造,传播知识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推动力。教育的投资价值还体现在知识经济化和产业化后知识价值的升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对教育投资。

然而,在教育产业化的范围上则有分歧。有的主张教育应整体产业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教育的发展。有的提出教育的某些部分可以产业化,指非义务教育部分、民办教育等类别或是教育中适合产业化运作的部分。还有的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而基础教育则应作为事业来发展。

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教育不能产业化。其理由可概括为:1.“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不科学,根据有关产业的划分方法,教育已属于第三产业,就无所谓产业化之说;2.从教育的性质分析教育产业化提法是不对的,按照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生产领域的狭义产业概念,产业的基本性质是物质性,而教育的基本性质是精神的,因此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混淆了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与生产物的经济规律,是对教育基本规律的否定,是对教育本质的无视;3.从教育与其他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培养的人才和科技成果进行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换方式实现的,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比我国高,教育投入主要是由国家供给的;4.教育的生产性与经济功能与产业化无必然联系,现代社会对教育并不提出产业化的要求,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5.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产业化一定要求市场化,教育产业化也必然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而这种发展逻辑并不完全符合教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6.教育产业化将使教育参与社会资源的竞争,对社会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

有的论者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国家,单纯强调教育实行产业化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一是可能使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推卸其应负的责任;二是可能使教育向经济价值效益倾斜,那些对培养人文精神有益但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和专业,将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三是可能会使城乡贫困人口陷入“先要挣钱再去读书”的困境,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培养也难以展开。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保证社会公平和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政府应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可能。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改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放开搞活,输入更多的市场的因素。如果搞教育产业化,就等于放弃所有调节社会公平和行政手段,这是广大群众不能接受的。

还有的论者认为,教育产业化提法的背景是教育经费不足,通过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作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错误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应引入市场机制,但不可市场化,持此观点的论者指出,教育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教育应引入市场机制,但不是等于教育可以市场化。因为:1.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准公共产品”;市场可以有效提供“私人产品”,但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准公共产品”要靠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2.学校不是企业,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而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非盈利机构。3.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发展教育也是政府的义务和职能。因此,教育改革中,要考虑教育的本质和性质,考虑教育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的法则完全移植到教育中来。

三.教育产业化尚需经历的路程

对教育产业化持赞成态度的众多论者一致认为,教育从市场经济的吸引到走向市场化,尚有一个发展完善过程,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发展完善的措施,究其概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要从理论到实践上真正确立教育不再是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的思想,教育产业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是人才、是科技、是知识、是信息。而人才、科技、知识、信息是现代生产过程中比资本和土地更重要、更积极、更活跃、更有潜力的因素。如果说工业经济是由劳动力、土地、资本三个因素所决定的,那么教育产业是代表21世纪的未来经济模式,它在工业经济的因素上还得加上知识和信息的因素。与此同时,在观念上还要区分教育产业与教育福利的不同。教育福利是一种无偿性的、对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发展教育产业则是一种考虑投资回报的投资行为,讲求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因此,不能阻止发展教育产业对于投资回报的要求,教育产业应该有应有的投资回报。

其次是教育市场的进一步催熟,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教育产业要保护自己的市场,拓展自己的市场,并使教育市场走向成熟,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教育面向学生时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在面向社会时要按经济规律办学。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做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绝不能让别人先把自己身上的血吸走,再依靠政府的输血赖以生存。如果教育产业能做到以自身教育市场造血为本,以政府投入作为补充,那么教育的活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三是进一步确立教育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教育作为培养造就人的产业,无论是培养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当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投入与产出比。教育的投入按教育法的解释来财(财政)、税(税收)、费(各种教育费附加)、产(校办产业)、社(社会投资助学)、基(教育基金)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另外还应当考虑占家庭消费一定比例的教育投入和有经费支付能力的受教育者的个人投入。教育产出的计算对大中专学校而言是成才率;对中小学而言是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优生率、升学率;对成人院校是普及率、提高率、脱盲率;对职业学校是就业率;对儿童和幼儿则是入学率、入园率等等。此外还有知识的创新率、科研成果生成率及转化率、信息的收集、使用率等等。总之,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正确比例关系一经确立,教育的产业化进程就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第四是在融资方式上要为教育产业发展打开融资渠道。教育界的人士认为,教育产业的投资风险一般要比加工业投资的风险低,各种融资方式应该对教育产业放开,包括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例如在间接融资上要扩大对教育产业的银行贷款业务,甚至可以开办教育投资银行,在直接融资上可以设立各种教育投资基金,发行教育债券等。金融界的人士指出,对银行而言,由于其资金中介的特征,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样有借有还,资金增值的需求就要求它的借款者必须是一个市场参与者。如果教育部门要成为借款者,其前提必须要作为一种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目前,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直在寻找投资热点,有些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教育投资,而愈来愈多的家庭通过提高储蓄水平用于子女将来的教育,或不惜重金送子女远渡重洋去读书,这些都为银行参与教育提供了现实性。银行积极融入教育产业并使之持续发展,也有一个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这就必须健全教育贷款的担保机制,理论界的论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实施教育信贷,可以在政府的协调下,由学校、银行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合作实施。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向银行提出申请并经学校和银行审批后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毕业生就业后可由其就业单位以代扣工资的方式或社会保险制度挂钩的方式还贷。学校、银行及毕业生用人单位通力合作将有助于在目前条件下保证教育信贷的实施。但从长期看,克服制度上的欠缺才是根本的途径。

第五是发展教育产业应注意的三种倾向。1.对于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的可挖潜力和供给规模不宜估计过高。2.对于我国教育产业的家庭的普遍支付能力不宜估计过高。3.由于教育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有着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同时高等学校还承担一个国家的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因此在发展教育产业时,我们要坚持国家行政部门调控的重要性,要尊重和发挥教育家的作用,要动员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要提倡发展教育产业的自我牺牲精神,即使在纯粹盈利性的教育产业部门,也要尽力避免教育的过度商业化倾向,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学校基础科学研究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总之,我们要强调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尊重教育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当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偏离社会最优化目标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  ;  ;  ;  

“教育产业化”讨论综述_教育产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