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张婷婷
(安徽博物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 要: 近年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服务对象
1 确立公共教育部门的职能
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其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职能。
5.参考文献附于文末,为近5年内作者阅读过的主要文献,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依文中出现先后为序,并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标以带方括号的数字。论著、经验交流类文稿末附著约15条参考文献,综述约为30条,不能引用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等,尽量不引用教科书。著录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具体示例如下:
博物馆的教育形式多样,“无形”与“有形”的教育并存。当公众走进博物馆,它的建筑设计、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就给了公众一种美的教育。这是一种宏观的、“无形”的教育。博物馆“有形”的教育,就是公共教育部门开展的各类公共教育活动。
操作上,笔者建议的是采取逢低分批买入的策略,不建议大家总是试图想着一笔买在最低点,一笔卖在最高点。建议逢急跌、分批次、每次一点点的加仓建仓。同时,在介入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策略应对。每笔介入前,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根据馆内举办的展览来策划的。其中临时性展览最考验公共教育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公共教育人员必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熟悉展览内容,提取其中的重要知识点,以便导赏和开发各类社教活动。
2 如何做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
如何对服务对象及他们的需求进行划分,我们可以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皮亚杰假设认知发展理论中得到启示。在该理论中,人的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及相适应的认知方式。如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他们的知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公共教育活动就可以通过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的形式来进行。7~11岁的儿童已经开始领会特定因果关系的逻辑了,问题导向的公共教育活动就更容易取得成功。对于更高年龄层的青少年、成人,公共教育活动则可以更为抽象复杂,如鉴赏课、学术交流等。
2.1 资金方面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网络舆论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俘获能力,其语言求新求奇、泛娱乐化倾向严重,内容也大多以夺人眼球、追求刺激为要旨,同时它又有着很强的自我构建和寻求扩散的欲望。在构建和传播的过程中,随着各类舆论的合流,其表达方式呈现出强烈的自我肯定性,特别是在舆论发展的后期极易俘获其他网络主体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在这种江河汇海似的合流中,网络舆论逐渐逼近某个临界点,开始向现实社会释放能量。可以说,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本身便是网络民主兴起的路径再现。
2.2 人员方面
博物馆大量的临时展览都应配合开展与之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由于主题、展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不同,临展的公共教育活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精力。但现实情况却是公共教育部门人员较少,且稀缺具有艺术与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对于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在短期内合理调配志愿者、实习生以及合作方人员来解决。而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由相关的业务培训、考核评定、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来实现。以安徽博物院为例,自2016年起,社会教育部采取“双星”考核年度考评制度,对讲解服务及社教活动进行分类考核。考核成绩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此外,“传、帮、带”形式的新老员工交流、文博专业的各类培训等都为公共教育人员提供了业务提升的路径。
2.3 服务对象方面
公共教育活动开展前需要采购各类物料,活动结束后还需回收部分物料,所以还应配备专用的物料储藏室。
公共教育是博物馆进行对外交流最重要的一个窗口,公共教育活动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有效开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影响公共教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有五点。
另外,特殊人群也是博物馆应当引起重视的一类群体。对于这类人群,我们需要“定制”适合于他们的公共教育活动,以真正平等的姿态,实现艺术分享。例如,2017年5月,浙江省博物馆开始启动“无障碍讲解”项目,为听障人士提供手语讲解服务,让聋人朋友真切地感受历史的厚重。
2.4 活动形式方面
近年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趋同性较为严重,想要做好公共教育活动,必须丰富和创新公共教育活动形式。
博物馆需预留特色公共教育活动专用空间。如博物馆创意体验课堂长期开展陶艺课程,就必须规划出陶艺教室,并且配备相应的专业设备。
博物馆公共教育部门,除本部门员工外,还有庞大的志愿者团队以及部分实习生。馆方需要合理规划志愿者、实习生的工作和休息场所,为志愿者、实习生提供便利。
2.5 配套设施方面
做好公共教育活动还应开发具有可延续性的品牌活动。上海博物馆在教育品牌的建设和教育项目的运作上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例如,上海博物馆在2016年创办的教育品牌“Smart…Muse”一经推出便备受追捧。这一品牌充分利用本馆资源和自身优势对观众进行分类教育,下设包括“SmartMuse…Kids(亲子教育)”“SmartMuse…Courses(课程体系)”“SmartMuse…Explore(教育展览)”“SmartMuse…Events(博物馆游艺)”“SmartMuse…Journey(博物行旅平台)”“SmartMuse…Book(书籍与绘本)”以及“SmartMuse…Resource(资源和资料)”7个子品牌,努力满足公众的体验需求,实现了公共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公立博物馆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其中大部分的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资金来源于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但因专项资金使用范围较广(包括举办展览、业务活动用房小型修缮及零星业务设备更新等),所以实际投入公共教育活动的资金并不充裕。而且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有严格规定,实行专款专用,资金运用自主性不强。想要办出富有特色的公共教育活动,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除了每年经费预算中固有的免费开放资金外,可以申请各类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教育活动,如中央文明办专项支持经费(学雷锋志愿服务)、体育彩票公益基金、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专项经费等。
故宫博物院近年在公共教育活动创新上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寓教于乐的“故宫知识课堂”系列活动受到一致好评。在故宫中举办的文化活动,如2019“紫禁城上元之夜”更是一票难求。这些活动使故宫博物院的教育惠及了更多的社会人群。
培养观众并制订有效的观众策略有助于缓解博物馆日益激烈的竞争。公共教育活动的首要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诉求,并开展与之相符的公共教育活动,才能呈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3 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思考
首先,笔者认为处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博物馆,不仅要为踏入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还应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将各类资讯、艺术相关知识推送给无法亲临博物馆的人群。另外,针对博物馆会员,可以通过网络问卷、网页浏览数据分析,对会员进行分组,每个组别推送不一样的艺术话题,促进会员间的互动交流。
其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应具有普遍性。它不是精英教育,不能只为艺术类从业人员服务,它应让最广大的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让观众在审美体验的同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再次,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对象的范围也应推广到更广泛的年龄层次。博物馆可与中小学、高校进行馆校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不定期开展“流动博物馆”进社区、敬老院宣讲活动等。
第四,我们就应该将课标中对朗读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如同前述第一点所言,“朗读”必须和“阅读”联系起来,融入一个更大的意义背景和审美语境,才有确证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我们将“一般要求”(朗读技巧)和“特殊要求”(朗读意义)联系起来解读,就能真正切人朗读教学的终极旨归——为人而读。
最后,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应尽可能全面,但也需要构建自己的强项。“不趋同,有亮点”应当成为博物馆公共教育追求的目标。本土的、接地气的博物馆公共教育才能真正吸引到人气。当然,公共教育需要人气,但不能仅有人气,热热闹闹不代表真正实现了公共教育。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需要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 以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解题依据,为下面解决更一般性的问题铺平道路.同时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比值”以及“固定值”的表达,为得出结论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91—),助理馆员,汉族,安徽舒城人,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