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研究内容与展望_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容论文,城市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12

      DOI:10.11820/dlkxjz.2015.01.003

      1 引言

      绿色空间是城市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其稀缺性和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在未来30年内,全球城镇化率将提升至2/3左右(Maas et al,2006),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将超过75%(Saulle et al,2012)。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城镇化率在2020年也将达到60%左右(陈峰,2009)。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简单地追求经济收入、解决基本温饱到追求生活便捷和舒适,从对经济建设空间的依存到对休闲、绿色空间的喜爱(Hosseini et al,2011)。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断缩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供给和需求间形成了一种空间错位。有数据显示:居民平均收入每增加10%,对城市绿色空间面积的需要就会增加1%(Choumert,2010)。因此,城市绿色空间逐渐引起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继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社会空间之外的另一城市重要研究空间。

      事实上,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绿色空间一直没有离开研究者的视线。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念,本身就蕴含了绿色空间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何刚,2006)。实践中,美国于1851年颁布第一个《公园法》、1858年建立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成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里程碑(董立东,2007)。1875年,英国通过《公共健康法案》,该法案提高了政府用于休闲游憩用地的预算;1877年,英国国家健康协会首次提出“城市开放空间”这一概念,目的是鼓励学校建立操场,以方便学生放学或周末玩耍(Hickman,20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关注从单个公园转向整体城市,在“城市美化运动”中提出:城市应该多提供一些空间让居民进入,这将有益于居民的健康生活(Hickman,2013)。

      但是,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绿色空间建设基本让位于经济发展需要,导致大量绿色空间被建设用地挤占(王雷等,2012)。同时,城市绿色空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端也导致其面积骤减,具体包括:①城市绿色空间相关政策缺失,导致城市绿色空间在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包括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缺乏合作、居民缺乏对城市绿色空间重要性的充分意识、居民和游客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不同需求所产生的冲突等等(Baycan-Levent et al,2012);②在建设发展初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Bullock,2008);③空间分布与人居需求存在很大的错位,以美国为例,城市绿色空间的分布因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Dai,2011)。而在中国,随着城区面积的蔓延式扩大,和超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城区内部的绿色空间非常稀少,已无法满足人居生活的需要。

      20世纪后期,城市绿色空间相关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目前中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李锋等,2005),除少数学者从空间构成、分布特征等方面作出了论述外(常青等,2007;孙强等,2008;王占用等,2008;陶宇等,2013),城市地理学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鉴于此,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城市绿色空间概念和研究发展趋势作一梳理,希望对未来城市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起到启示作用。

      2 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及演化

      “城市绿色空间”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成熟,经历了3个阶段: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绿色空间以及城市绿色空间。

      2.1 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强调空间的“开放性”,是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初期阶段。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首次提出了“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张虹鸥,2007)。城市开放空间的提出,源于社会化发展导致休闲游憩空间被建筑物占据,学校没有操场,社区没有户外活动广场(Sylvia et al,2006)。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高度密集化、人际关系淡漠化,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身心消耗和精神疲惫无法及时得到缓解,所以需要开放的空间,例如建立公共广场,释放压力与恢复精神(偏晓峰等,2011)。

      2.2 城市开放绿色空间

      城市开放绿色空间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绿色性”,是学者对于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摸索阶段。19世纪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病”对国家造成的危害,同时也意识到只有当城市开放空间拥有植被和水体时,才对人们的休闲游憩有真正意义。所以世界各国都着力建立城市公园、廊道、绿带等各种形式的城市开放绿色空间。以中国香港为例,二战之后,香港的森林等自然资源遭到大肆砍伐,火灾毁坏了城市景观,1976年8月,为了改造城市开放绿色空间的状况,香港通过了《国家公园法案》,在其指导下,香港在接下来25年的城市绿化率提高了25%(Tian et al,2011)。

      2.3 城市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城市空间可以简要地分为两部分:城市绿色空间与城市灰色空间。城市灰色空间是指城市建筑以及功能性灰色空间(如道路、停车场等)(Mensah,2014)。城市绿色空间构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形成城市的新陈代谢系统,对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urgess et al,1988;Lovell et al,2013)。

      “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开放空间”和“城市开放绿色空间”概念的简明化。城市绿色空间与建筑物所形成的灰色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公有还是私有,以及景观构成是讨论城市绿色空间的主要切入点。有的学者认为城市绿色空间既可以位于私人住宅的前后院,也可以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园(Dai et al,2011;Haq,2011)。从景观构成来看,城市绿色空间广义上指在城市环境中出现的任何植被,是存在于住宅之外的用于聚会的场所,这些场所为居民提供了相互接触的空间、休闲游憩的机会,为自然界的物种提供了生境,维护了生物多样性(Kabisch et al,2013)。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里唯一的自然或半自然的土地利用状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城市绿色空间既可以是公园、廊道和自然保护区等已开发的具体场所,也可以是待人工利用的绿地;此外,城市绿色空间既包含现阶段居民和游客可以进入的开放空间,也包含未来可能可以进入的空间。这一概念秉承动态发展原则,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更加紧密地结合城市绿色空间和城市发展,有利于开展研究与实践。

      3 城市绿色空间的关注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近5年国际上关于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迅猛增长。近10多年来研究城市绿色空间的项目以及相关论文大幅增长,与景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对于环境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欧盟提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滞后于城市空间发展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Leibenath et al,2003)。世界各国学者致力于城市绿色空间的相关研究,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图1-2),集中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绿色空间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从研究内容来看,基于绿色空间的不同作用、功能以及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和优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生态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表1)。生态学是最早开始关注城市绿色空间相关研究的学科,对绿色空间进行了大量研究,强调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内部唯一具有自然或者半自然状态的土地利用形式,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小气候、吸纳污染物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经济学家揭示了绿色空间由于在社会、健康和美学等方面的附加值,对促进房价、就业和旅游经济等方面产生影响。地理学主要从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城市绿色空间加以分析,并提供多种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各个学科的成果集成和综合提供平台。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城市绿色空间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从研究绿色空间自身客体转向研究以人为主体的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从健康、感知、精神需求、受益人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在深入揭示现代社会中城市绿色空间作用方面进行了深度拓展。

      

      图1 1998-2014年城市绿色空间英文论文发表篇数①

      Fig.1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urban green space

      

      图2 1998-2014年世界各国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以及论文发表情况

      Fig.2 Study on urban green space and related publications by country,1998-2014

      

      4 城市地理学关于绿色空间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

      城市地理学主要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大量探讨。同时在广泛吸收其他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展开研究。

      4.1 城市绿色空间的特征与分类

      城市绿色空间的主要特征包括:位置、大小、规模、功能、所有权属、可进入性、非竞争性和安全性等。其中位置、大小、规模是对城市绿色空间基本特征的描述。位置不同常常大体上决定了城市绿色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英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有关研究,城市绿色空间按地域分为以下3类,如表2所示(Perino et al,2013)。这一分类有利于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城市绿色空间的空间布局,为绿色空间的规划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影响城市绿色空间可进入性的因素很多,主要考虑时间和距离。在新西兰进行的“影响城市绿色空间可进入性”的研究中发现:居民希望到达城市绿色空间的距离,步行最好不超过400 m,骑车最好不超过1300 m(Dai,2011)。一方面,城市绿色空间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人们不可能在午后或者饭后花费1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一个较远的地方散步;另一方面,也是历史的原因,发展城市绿色空间是希望为大众提供休闲放松的机会,对于工人阶层来讲,如果距离比较远,他们可能会因为没钱搭乘交通工具而放弃属于自己的权利(Burgess et al,1988)。

      城市绿色空间的非竞争性或可获取性(availability of green space),主要是指对设施的维护、使用以及城市绿色空间的吸引力,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使用而影响其他人的使用(Choumert et al,2008)。在经济学领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消费。城市绿色空间具有可获取性/非竞争性,是因为植被自身具有修复功能,在没有超越最大承载力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不会对城市绿色空间造成消极影响。但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对绿色空间的预算、投资、设计、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关注,大量游客涌入,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可利用性。

      4.2 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唐子来,1997)。随着城市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城市空间正在向以立体和平面错综组合的新形式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目前,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存在3种典型的结构模式: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和多核心结构。不同的结构模式,代表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的扩张模式,决定了城市的基本形态,同时也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布局与构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表3所示(张在元,1983;薛骏飞,2008;Tan et al,2011;Schult et al,2013;Wen et al,2013)。

      

      同心圆结构是通过在各功能地带间不断交叉变动,使城市地域形成由内向外发展的同心圆式结构体系(Anas,2014)。同心圆结构模型由内向外大致分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带、工人居住区、高级住宅区、通勤居民区5个圈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圈层的类型会发生变化,但是空间布局的特点不会改变。该模型说明越接近市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灰色空间所占比例越大,因此很难有单独的空间用于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城市绿色空间只能以小的开放空间(如休息区)、线性开放空间(行道树、绿廊、绿带等)存在于市区。所以美国大部分城市中心绿色空间的平均分布率仅为2.8%。但是,随着同心圆外圈层的扩张,土地利用程度开始下降,大量闲置的土地为建设公园、保护区等绿色空间提供了可能,所以美国大部分城市郊区的绿色空间分布率达59.4%,其中各种类型公园的面积占城市绿色空间总面积的90%左右(Wen et al,2013)。

      扇形结构,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带,从中心商业区向外放射,形成楔形地带。伦敦以市中心的商业区为中心,沿河流分布工业区,居民区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杨德进,2012)。从整个伦敦来看,形成“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等级化、多极化、功能化空间结构模式。由于扇形结构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区密集等问题,所以相对于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有利于城市绿色空间在中心区域的建设。伦敦市中心绿色空间分布率平均高达25%,主要由公园、私人花园构成。绿带将城市中心的绿色空间与郊区的绿色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了伦敦非常发达的绿色通道网络,伦敦郊区的绿色空间分布率高达63%(Tan et al,2011;Schult et al,2013)。

      在多核心模式中,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东京是国际金融、管理中心和日本最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多核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其城市绿色空间的连续性(周家高,1998)。日本的城市化发展,受柯布西耶“阳光城”和雷德朋的“人车分流”体系的强烈影响,其城市绿色空间主要是由小公园以及连接这些小公园的绿道系统构成(王保忠等,2006)。

      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构成类型以及布局。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从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效益/功能,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绿色空间布局的影响,是解决当下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同时,将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有利于城市合理、科学、高效、持续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沈清基,2004;叶玉瑶等,2008;颜文涛等,2012)。

      4.3 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

      随着对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深入,其生态功能得到大众认可,受到居民、企业的追捧。首先,城市绿色空间促进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对荷兰8个地区近3000家房产买卖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希望在其住宅周围有8%~10%的水域和6%~12%的绿色空间(Hosseini et al,2011)。如果住宅周围1500 m的距离之内有绿色空间,房价就会平均上涨1214美元,涨幅占住宅总价的1.8%(Choumert et al,2008)。其次,城市绿色空间在创造旅游收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城市绿色空间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营造绿色旅游环境(Lee,2011;Lopes,2012;Henderson,2013)。最后,绿色空间形成的宜人环境在影响企业选址、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李业锦等,2008;Schetke,2010;Haq,2011)。

      现有研究充分证明城市绿色空间在有益于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包容方面的作用。目前,关于城市绿色空间功能的研究,已从结构性研究转向对人类社会福祉的研究,包括运用行为地理学的方法对居民进入和使用城市绿色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如走到户外、享受绿色空间成为行为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Lee,2011)。城市内部因子如土壤、气候、水文等基础资源的差异,导致城市绿色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匀分布(Anas et al,2014),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遗留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剥夺了部分居民进入绿色空间的权利。居民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绿色空间分布、绿色基础设施配置状况的影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人口的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种族、身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残疾)、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收入状况等都会影响居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认知和动机(Azadiet al,2011;Home et al,2012;Hitchings,2013;Peschardt et al,2013;Shan,2014;张华,2014)。但从复杂的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来看,如健康和心理需要,行为地理学还急需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表1),来探讨绿色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4.4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

      绿色空间规划是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重要应用,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土地规划政策,强调土地利用的自然环境属性以及城市的低密度组团式发展(利用大面积绿色空间降低城市密度,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Zhang et al,2011;孙堃,2013)。该项政策的制定,既有利于城市有序化发展,促使城市空间的设计更加合理化(Sperandelli,2013),同时也是解决城市绿色空间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最有效方法。1980年代以后,中国以及世界各国都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绿色空间。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政策,涉及社区、城市、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Raffaele et al,2013)。空间尺度不同,决定城市绿色空间的构成类型、所要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社区绿色空间主要包括社区公园、绿道、绿廊等,其主要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空间;城市尺度的绿色空间,主要包括城市公园,通过对城市公园的空间规划,提升其生态效益;国家尺度的城市绿色空间,其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土地规划、区域规划等各种政策,最终形成完整的城市绿色网络系统,实现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协调发展。

      英国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方面取得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成绩(徐艳华,2012)。英国环境立法受到欧洲立法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2011年英国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政策声明(planning policy statements),为当地政府和开发商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和建设方面提供政策指导,但不足的是这些政策指导过于宏观。2012年3月,英国建立了国家政策体系(the National Policy Framework),有效地解决了政策难以指导实践的问题:对不同类型城市绿色空间的面积、与居民的距离、构成元素以及发挥的作用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提出国家要与当地政府共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休闲娱乐性,最终实现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目的(Schult et al,2013)。此外,美国、新西兰和巴西等国也先后在20世纪90年代将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发布了相应的规划政策(Schult et al,2013;Sperandelli et al,2013;马雪珺,2013)。2001年,加拿大发布《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为城市规划、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提供了长期的可持续的指导(沈清基,2005)。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制定城市绿色空间政策,不仅以指导实践、促使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更加合理化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城市绿色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5 城市地理学关于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展望

      从城市发展趋势来看,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已进入公众、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在人居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绿色空间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充分表明:城市绿色空间在宜居环境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将绿色空间纳入城市空间研究、系统考虑绿色空间和建筑空间之间的协调性将是确保城市绿色空间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实践工作中的研究焦点。

      5.1 从绿色空间的多功能性入手进行更加深入的综合研究

      可以预期,城市绿色空间将成为城市地理学继经济空间、社会空间之后另一个重要的“空间议题”。这一议题的兴起与研究动力来自社会发展的深人和大众的广泛需求。表1列举了不同学科对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些结论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在学科间也具有交叉性,如生态学揭示绿色空间具有对水、气候、噪音和污染的调节功能(Sandstr

m et al,2006;Georgi et al,2010);医学认为绿色空间有助于预防、减少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治疗费用(Tian et al,2011);社会学者认为城市绿色空间具有非常重要的舒适性价值,体现在提供休闲机会和审美享受(Kong et al,2007)。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城市绿色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匀分布,所以同城市的人口、社会经济活动等方面联系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城市绿色空间研究不能再是以往单纯的描述分布和差异特征的研究,而要深入到绿色空间(客体)与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需求,进而衍生出新的、更加复杂的研究议题,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空间(土地)的稀缺性,城市绿色空间的多功能性将成为未来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实践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5.2 深化绿色空间的规划与实践

      随着城市人口需求的增加和城市绿地的大量减少,城市绿色空间的稀缺性开始显现。这一稀缺性正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诸多方面开始发挥影响。目前国际学术界已经从景观生态、功能效益和政策规划等角度开始对城市绿色空间展开研究。国内对宜居城市和园林城市建设的呼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绿色空间规划的强烈需求(李业锦等,2008;温婷等,2014)。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城市生活质量(李锋等,2004;Schetke et al,2010)密切相关,是构成城市宜居性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zhou et al,2011)。城市绿色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宜居环境、生活方式转换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目前城市形象设计和规划领域已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段进等,2001;Neema et al,2013;Walde et al,2014),但仍存在巨大的挑战:一是如何改变以往绿色空间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局面;二是在空间分布上,如何能能使更多的居民享受更好的绿色服务;三是在实践中,如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城市空间在被利用的同时得到妥善的管理和维护。随着土地调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相关统计数据日益完善,根据城市内部不同街区的发展状况以及资源、土壤等特性,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合理规划绿色空间,使其成为一个成功的、具有吸引力的、与整体环境相吻合的绿色空间,将是城市宜居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5.3 将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

      现有研究表明:城市绿色空间在社会、环境、生态和经济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是现代社会中缓解压力、增强交流、培育情感和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并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另外,人口密集、建筑拥挤,导致现代城市矛盾和冲突不断,而城市绿色空间的存在,不仅是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理想之路,同时也是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与冲突的有效途径。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是城市建筑物之间的“粘合剂(glue)”,将孤立的建筑有机的联系起来,不仅构成城市的“面貌(face)”,塑造城市的形象(Wilson et al,2011;Hepcan,2012),也承担了各建筑单元的润滑剂。

      从研究内容来看,地理学知识在认知城市绿色空间位置、地域差异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城市绿色空间应该成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围绕绿色空间的规模、大小和景观特征,对其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城市人居和经济活动分布特点,理解和度量绿色空间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主要方面的贡献和作用,理解城市自然层面和社会经济层面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而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图3)。

      

      图3 城市绿色空间在城市空间可持续性的作用

      Fig.3 Role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5.4 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综合交叉平台的建设

      为了应对上述研究议题和研究内容的挑战,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更加综合全面地创新研究方法。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等定量分析的技术手段,判定绿色空间的主要生态价值;通过行为调查、社会调查等方法解读人居需要及其社会价值,从而将两种研究方法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同时也应该看到,地理信息系统为研究案例地址选择、空间对象描述、社会需求分析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城市地理学在城市绿色空间学科交叉研究中将扮演集成和综合的角色。

      引用格式:杨振山,张慧,丁悦,等.2015.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34(1):18-29.[Yang Z S,Zhang H,Ding Y,et al.2015.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urban green space research[J].Progress in Geography,34(1):18-29.].

      ①资料来源:读秀外文百库http://fjour.blyun.com,以“urban green space”和“urban open spac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下同。

标签:;  ;  

城市绿地研究内容与展望_城市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