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重工业发展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工业论文,西部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实现西部的工业化,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在推进西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东部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东部工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给西部重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东部工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工业化。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占有较大份额为起点的。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重工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比重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60%—65%)。(注:参见厉无畏、王振:《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二是高加工度化。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呈现出日益深化的趋势,高加工度化水平在总体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加工工业的比重为7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基础工业的比重为24.6%,低于全国4.3个百分点。(注:参见厉无畏、王振:《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第71页.)三是高技术化。与西部地区相比,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资于R&D(研究与开发),2000年全国R&D支出为896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支出达618.2亿元,占全国R&D支出的69.00%;西部地区R&D支出仅为129.3亿元,仅占全国R&D支出的14.43%。(注:参见国家统计局等编:《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统计公报》,《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5日。)同时,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例如20世纪90年代,国家规划建设的11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有53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数在东部地区。又如,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及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9年东部为18.61%,西部仅为11.18%,东部高出西部7.43个百分点。(注:参见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目前东部地区已有一些重工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例如,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向贵州的产业转移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案,被称为东部企业西进或者东西合作的范例。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在实施产业转移之前,由于受到资金、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上东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很多职工下岗。1995年该企业向贵州省转移并建立镇宁红蝶钡业公司,1996年建成投产,1998年产值达到1.2亿元,创利润17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7000多元;1999年实现产值1.84亿元,创利润3870万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出口碳酸钡6万多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2001年成为上市公司。(注:根据笔者对该公司的调查资料整理。)有关人员对浙江省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愿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产业的企业达25家之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3.81%。可见西部是企业选择产业转移区域最多的地区。(注:参见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就笔者的研究来看,虽然西部重工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这一比重是建立在西部地区工业总量较小的基础之上。东部地区工业在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和知识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将其一部分重工业如资源型、劳动密集型重工业向西部转移,同时也会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工业行业向西部转移。更重要的还在于,从较长时期来考察我国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东部地区已逐渐形成了以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因此,东部的许多重工业部门将会逐步转移到西部地区,这为西部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西部重工业发展对工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并将这一战略的重点放在西部,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和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起了重大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重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并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工业经济增长。
(一)我国工业地区结构的变化与西部工业化
从我国地区工业结构演变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时,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几乎没有近代工业。为了改变这种不均衡的工业布局情况,国家采取了均衡发展工业的区域经济政策,工业投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一五”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156个工业建设项目中有80%布局在中西部地区;694项限额以上重点工程,中西部地区占68%。“二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国总额的56%。到“三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占全国总额的比重提高到64.7%。由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国家在建国初期又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所以国家在西部的建设项目以原材料、能源和重加工业为重点,形成了西部的重工业体系,加速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
(二)西部重工业的发展与西部工业化进程
重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一般可用霍夫曼定理即霍夫曼系数来进行说明。霍夫曼系数是指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夫曼将全部产业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与其他产业三种类型。他认为,凡某类产品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就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是资本资料则归入资本资料产业,不能归入上述两类的就归入其他产业。霍夫曼系数适用于衡量一定时期的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霍夫曼系数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它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在工业化的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加工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工业必定优先发展,在工业总产出的份额会增长。
在霍夫曼定理中所用的工业分类标准,即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划分近似于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所使用的轻、重工业的划分。因此,笔者将用轻工业与重工业产值之比作为霍夫曼系数来近似地说明重工业的发展与西部工业化的关系及西部的工业化水平。
重工业在西部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从1978年到2001年,虽然西部地区各省区的工业化水平和重工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有的省份重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如宁夏、新疆、陕西和贵州,这四个省份的霍夫曼系数2001年分别为0.199、0.228、0.380和0.462,都低于0.5;有的省区重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如西藏、甘肃、重庆、四川和广西,2001年这五个省市区的霍夫曼系数分别为2.29、0.767、0.680、0.665和0.639。(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归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重工业发展也相对滞后,2000年这三个地区的霍夫曼系数分别高达3.218、0.607和1.093。(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有关数据整理计算。)但综合起来看,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重工业对工业经济的增长在推动西部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西部地区的霍夫曼系数从1981年的0.838下降到了2001年的0.497。(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二、西部重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西部重工业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结构层次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二元结构突出;组织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低等。
(一)结构层次较低
西部重工业是建立在资源开发基础上的,带有明显的初级型特点,并且与东部形成了垂直分工关系,是东部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除云南、广西等少数省区外,西部其余省区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重工业中采选业、冶炼业等上游行业和初加工工业占有很高的份额。从西部各省区的情况来看,其重工业表现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这种特征必然包含着自我循环与服务的运作机理:一是西部重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弱。重工业集中于上游产业和初加工工业的一个特点是这些产业的前向联系强,而后向联系弱。这一方面决定了西部重工业对其他工业依赖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了西部重工业对其他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弱。其发展必然以大量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为前提,表现出自我循环和自我服务的特征。二是西部重工业的消费需求相关程度低。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相关较高的主要是消费品生产(轻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西部重工业的行业布局重点与居民生活的低相关性,以及其自身的强资产专用性,导致其难以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和市场需求变化。而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恰恰是经济增长或一个产业增长的原动力,缺乏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的产业,其增长空间必然是狭小的,产业的增长也难以持续。
1978年以来,西部与全国相比,其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图),其中1978年高6.66个百分点,1980年高5.39个百分点,1990年高5.86个百分点,1993年高出9.21个百分点,2001年高6.22个百分点。而且在重工业中,上游产业和初加工工业占有较大的份额,深加工工业所占份额较小。以贵州省为例,2001年重工业产值为476.52亿元,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为322.08亿元,占67.59%;加工工业仅为154.44亿元,占32.41%。(注: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编:《贵州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和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有关数据整理计算。)由于基础性工业产品的价格偏低,因此,基础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的西部重工业结构效益较差。
西部与全国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
在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由于国有经济转变经营机制缓慢、设备老化、冗员多、社会负担重等原因,西部很多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则以其自身的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以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分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私营个体企业的效率最高,大约为国有企业平均效率的2—4倍;三资企业居第二位,其平均效率为国有企业的2倍左右;股份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大体相当,居第三位,其平均效率约为国有企业的1—2倍。(注:参见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东、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扩大,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东、西部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其产生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初始条件或改革条件与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速度密切相关,而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速度的快慢又成为决定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工业行业为例,从1981年到1999年,东部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5.56%调整为37.98%,下降了37.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98个百分点;同期西部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4.51%调整为74.21%,下降10.3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54个百分点,比东部低1.44个百分点。(注:参见洪名勇、曹明华:《西部大开发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可见,东部经济增长快于西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加快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速度,在国有经济收缩战线,以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等效率高的非国有经济。据统计,2000年东部有三资企业25,695个,平均每个省(市)2141.25个;三资企业产值为21,332.37亿元,平均每个省(市)为1777.70亿元。2000年西部仅有三资企业884个,平均每个省、区、市80.34个,仅为东部的3.75%;三资企业产值为628.93亿元,平均每个省、区、市为57.18亿元,相当于东部的3.22%。所以,东、西部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速度不同,使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1978年东部人均GDP为460.6元,西部为255元,西部比东部低205.6元;至2000年东部人均GDP达10,768元,西部仅为4705元,比东部低6063元;(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有关数据整理计算。)人均GDP差异由1978年的205.6元扩大到2000年的6063元。关于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区域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相互关系中看得更清楚。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经济增长大大落后于东部,东、西部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所有制结构调整速度不同,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东部,这不仅使西部各种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且导致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三)“二元结构”突出
西部许多资源开发型大型工业企业是由中央投资兴建的,属于“镶嵌式”的企业,带有“单株移植”的特点,远辐射能力较强而近辐射能力较弱,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这些大企业的产品主要输出到区外加工,生产链条甩在区外,与当地小企业的关联度较低,同地方的融合性差。一方面,地方企业与中央大企业的联系松散,不能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降低了大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加了成本,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中央大企业也难通过经济技术联系向地方小企业传递、扩散先进技术,带动地方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四)组织结构不合理
从2001年统计资料的分析来看,如果用大中小型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进行分析,显然西部地区工业组织结构优于全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国分别为46.95%、13.14%和39.91%,东部分别为44.17%、13.18%和42.65%,中部分别为53.01%、11.57%和35.42%,西部分别为54.40%、15.00%和30.60%。但如果从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来进行分析,则西部地区的工业组织结构还不合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全国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值为5573.5万元,东部平均为6026.1万元,中部平均为4846.3万元,西部平均为4573.8万元;大型企业平均产值规模,全国平均每个企业为52,178.36万元,东部平均为54,862.83万元,中部平均为50,770.80万元,西部平均为44,056.26万元。(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可见,西部地区不仅是工业企业规模偏小,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不如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中部地区的水平。换言之,较小的企业规模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使西部地区不少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不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五)科技创新能力低
与东部地区和全国相比,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的创新相对较低。一是R&D投入不足。据统计,2000年全国制造业共投入R&D经费4,533,511万元,其中东部地区为3,364,232万元,西部地区仅有453,222万元。二是西部工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东部占全国的48.80%,西部仅占21.49%;(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东部占全国的51.71%,而西部仅占19.93%。(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三、西部工业化后期重工业发展的构想
要促进西部重工业的发展,应在理清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重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西部重工业发展战略
1.从资源导向型战略转向市场导向型战略。西部地区重工业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天然气、铬、锰、镍、铅、锌、铜、磷分别占全国储量的38.5%、71.2%、80.4%、69.3%、89.4%、43.3%、47.1%、52.3%和53.4%。(注:根据陈耀邦主编:《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年鉴1996》(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在工业化的初期,可以利用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重工业资源来发展西部的重工业,推进西部的工业化。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再用外汇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中间产品、资本品,由此推进西部的工业化。后起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都依靠本国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导向型工业,迅速地实现了本国的工业化。
需要强调的是,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西部工业的发展不能一直依靠资源来推动,即使在今天,就已经有部分资源型工业企业面临着如何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经营转型的重大课题。从西部工业化的历史来看,长期以来西部工业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西部丰富的资源为背景的,西部一直担负着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重任。这一工业化战略在西部工业化的初期,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为最终实现西部工业化积累资金。但问题在于,大规模、长期的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减弱。因此,随着西部工业化的推进,其重工业发展战略应该由资源导向型转为市场导向型。
西部工业化发展后期,重工业发展必须实现资源导向型战略向市场导向型战略的转移。西部重工业的发展,既要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背景,不断研究世界市场的变化,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及时地调整重工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更重要的还在于,要顺应国内市场和亚太市场的变化,积极推进西部重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
2.从资源导向型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与实行市场导向型战略相适应,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由资源导向型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不仅要将所生产的重工业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更要充分利用部分省区与东南亚诸国相邻的优势,将各种机械、电子、重化工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换取外汇收入,得到本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资本。从目前西部省区的条件来看,西部各省区在出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表中提供的资料说明,综合起来看,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使其产品出口规模大于产品进口规模,为西部重工业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打下一定的基础。
2000年部分西部地区进出口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
3.从劳动密集型战略转向资本密集型战略。西部重工业尤其是资源开采行业的发展,一些地方走的是一条劳动密集型发展之路。笔者认为,这在重工业发展的初期,在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问题在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要提高西部重工业的竞争力,必须在重工业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等新的生产要素,因此,西部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应该逐步由劳动密集型战略转向资本密集型战略。
4.从资本密集型战略转向科技创新战略。在工业化的后期,当工业化有了长足进展之后,要保持重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就应该从资本密集型转向科技创新战略,对重工业进行改造和促进重工业的产业升级。西部重工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是适应知识经济兴起对重工业发展的挑战,而且也是保持和提高西部重工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发达国家的重工业不仅非常重视引入科技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不断改造和促进重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其制造业的知识化,甚至很多制造业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中心。因此,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必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构建相应的科技创新或知识创新体系,从而提升西部重工业的竞争实力。
(二)西部重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要实现西部重工业发展的上述战略,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从西部重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准西部重工业的优势领域或重点领域,抓住重点,推动西部重工业的大力发展。
用于选择一个地区工业发展优势领域的常用指标主要有区位商和增长指数,人们把一个地区的区位商和增长指数的实际值与全国平均水平(标准化为1)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该地区某一行业是否为优势行业。可以把一个地区的工业行业归结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强优势行业,即增长指数和区位商都大于1的工业行业。这类行业的增长速度不仅快于其他行业和其他地区的同类行业,而且该行业的相对地位也高于其他行业,属于战略性行业,应该优先发展。第二,潜力行业,即指增长指数大于1而区位商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的市场地位相对较低,但在该地区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也应大力发展。第三,实力行业,即区位商较高而增长指数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虽然具有相对实力,但已经出现萎缩态势,所以不宜继续扩张,适宜采用稳步发展或收缩发展战略。第四为弱势行业,即区位商和增长指数都比较低的行业,这类行业,应该适时退出或者向其他地区转移,以便集中资源发展本地区的优势行业。
运用区位商和增长指数对西部地区部分产业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重工业中的强势行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印刷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医药制造业;潜力行业主要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橡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力行业主要有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注:参见李相银,《我国工业区域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暨南学报》2001年第1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强势行业无疑是西部重工业今后应当发展的重点领域,但各省区还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将一部分实力行业和潜力行业作为自己重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
(三)推动西部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构建西部重工业的产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不仅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而且还关系到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产业素质、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西部重工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而且更为重要的在于构建西部的产业创新体系,以知识和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西部重工业的超常规发展。构建西部重工业的产业创新体系的目的在于实现西部重工业创新资源的集成与高效配置。西部重工业的产业创新体系是由西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西部重工业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按照OECD(经合组织)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界定,西部重工业的产业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一般应包括以下部门:西部重工业产业界、政府部门及下属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科研机构等。
2.组织结构优化。优化西部地区重工业的组织结构:一是实行择优扶强的政策。对那些符合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发展的重工业行业及企业,要通过重点技术改造资金、产业创新基金等支持他们的发展壮大,使之在较短的时期内成长为大型企业或国际性的超大型企业,提高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二是关闭、破产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第一类是那些产品质量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煤炭、小水泥、小玻璃、小钢铁企业;第二类是资源枯竭的矿山,目前一些资源枯竭的煤矿、有色金属矿和核工业的原料矿,以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多数企业已经停产,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第三类是产品没有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的企业。三是提高中小企业的专业水平。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中科技型企业,使它们向专业方向发展,并建立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配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工业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西部重工业的行业结构调整至少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造有一定基础的装备工业。装备工业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于提高西部重工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西部重工业的改造,要以数控机床、发动机、大型水电机组和火电机组、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石化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粮食加工设备、环保设备、医疗设备、电子设备、武器弹药等为重点,通过关键技术和科技创新,提高工业的素质。二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外溢作用,带动西部重工业的升级换代。在这方面,要依托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中心城市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新型元件、新一代视听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集成技术及软件等电子信息技术,并促进基因工程等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积极发展复合材料、无纤维等新材料产业。三是以信息化带动西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的西部工业化道路。
4.从战略上调整重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对西部地区的重工业所有制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推动西部重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一是从增量调整的角度调整投资策略,大力培育非公有的重工业经济。在这方面,不仅要允许国内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投资于重工业领域,而且还应放宽政策,有选择地开放一些领域,让境外资本参与西部的重工业建设。二是从存量角度调整西部的重工业所有制结构,在优化西部国有重工业行业布局的同时,调整西部国有重工业的地区布局。通过存量资产流动的形式,提高西部国有重工业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
5.投融资政策的改善。要推进西部重工业的发展,进行西部重工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支持。
第一,国家信贷要向西部地区倾斜,引导资金向西部地区流动。在这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应明确其贷款的地区投向主要是西部地区,以支持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
第二,积极推进西部地区金融改革。以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城市为基地,设立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为支持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和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应借鉴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组建一些区域性银行,如总部设在重庆的西南发展银行、总部设在西安的西北发展银行等。
第三,设立西部地区发展基金,以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西部地区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占主要部分,各省、区、市根据地方财政情况进行部分配套。其除用于支持关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外,其中的相当部分建议用于西部工业改造和工业行业的升级换代。
6.实现西部重工业内部“二元结构”的转换,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优化的产业链条。一是要打破西部工业化进程中不同性质之间的分割运行体制,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促进西部重工业的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二是立足于西部丰富的资源,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建立起开发一加工产业的综合链条,逐步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工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促进西部重工业的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