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滋病并肺炎败血症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贻君[1](2021)在《892例儿童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住院儿童胸腔积液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892例儿童胸腔积液的住院患儿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总结儿童胸腔积液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1)892例儿童胸腔积液的病因中,感染因素最常见(97.53%)。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其感染的病原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5.102,p=0.001)。≤3岁的婴幼儿以化脓性细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为主;3-7岁的儿童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25.27%),但肺吸虫、化脓性细菌感染以及混合感染均占有较高比例(分别为22.42%、19.93%和19.93%);>7岁的儿童中,肺吸虫感染和结核感染比例最高(分别为31.10%和24.93%)。(2)892例儿童胸腔积液中,包裹性胸腔积液50例,大量胸腔积液113例(12.67%),中量胸腔积液166例(18.61%),少量胸腔积液563例(63.12%)。其中,结核感染的患儿以中至大量胸腔积液最常见(60.80%,76/125),包裹性胸腔积液以化脓性细菌感染和结核感染最常见,分别占比46%和24%(23/50和12/50)。(3)胸腔积液定位中,左侧269例(30.22%),右侧301例(33.74%),双侧322例(36.10%)。合并其他浆膜腔积液以肺吸虫感染最常见,占比55.68%(98/176)。(4)215例患儿可检出细菌,最常见的细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MRSA(三者在检出细菌中分别占比41.22%、18.32%和8.40%)。123例患儿检出病毒,最常见的病毒为腺病毒(41.30%)。(5)胸水培养中仅有24例患儿细菌培养结果阳性,主要细菌为肺炎链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比50%(12/24)、16.67%(4/24)和16.67%(4/24)。其胸水培养结果中占首位的细菌为肺炎链球菌,与痰培养结果一致。(6)治疗上,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中以肺吸虫感染(48.65%,90/185)和化脓性细菌感染(36.70%,80/218)多见。结论:(1)儿童胸腔积液以感染因素为主,其主要病原依次是化脓性细菌、肺炎支原体、肺吸虫、结核分枝杆菌。(2)不同年龄阶段其病原分布不同,≤3岁的婴幼儿以化脓性细菌感染为主;3-7岁的儿童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常见;>7岁的儿童,肺吸虫感染最常见。(3)中至大量胸腔积液的病原主要为肺吸虫及结核分枝杆菌。(4)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胸腔积液,以单侧、少量胸腔积液为主,临床中较为少见,其病原以腺病毒为主。
惠锐玲[2](2020)在《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析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63例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病原学检查、真菌感染检查、分枝杆菌及痰涂片培养等,观察患者的疾病种类、感染部位及预后情况。结果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疾病种类最多的是细菌性肺炎,占比50.79%(32例);其次是口腔念珠菌,占比42.86%(27例);排名第三的疾病种类是结核,占比19.05%(12例);疾病种类最少的是感染性腹泻,占比1.59%(1例);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感染部位最多的是呼吸道,占比60.32%(38例);其次是口腔,占比39.68%(25例);排名第三的感染部位是皮肤,占比9.52%(6例);感染部位最少的是生殖道,占比3.17%(2例);在63例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多部位感染的共41例,占比65.08%,其中2~3个感染部位的发生率(42.86%)明显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5)。在63例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中,最终病死的共16例,病死率为25.40%;存活的共47例,存活率为74.60%。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特点是复杂性和多样性,疾病种类、发生部位较多,且多个部位感染率较高,导致预后效果差,临床治疗应加强控制,挽回患者生命。
侯贞德[3](2020)在《晚发型无乳链球菌感染致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脓1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无乳链球菌感染致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无乳链球菌感染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详细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2018-03-03收治的1例晚发型无乳链球菌感染致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伴有硬膜下积脓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患儿为晚发型无乳链球菌感染,以高热为首发表现,脑脊液培养、血培养结果均为无乳链球菌,临床诊断“1.化脓性脑膜炎;2.败血症”。初期使用美罗培南、头孢曲松两种抗菌素抗感染治疗,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下降明显,后根据血、脑脊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菌素先后应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联合头孢曲松,继而联合青霉素,脑脊液白细胞数下降缓慢,再次更换美罗培南治疗,脑脊液白细胞数逐渐下降。经83天抗生素治疗,患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痊愈,好转出院。出院后行眼科、听力筛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Gesell神经发育测定基本正常,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1.无乳链球菌相关的化脓性脑膜炎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治疗时间久,费用高,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预后欠佳。2.无乳链球菌特有毒力因子协助菌株粘附内皮细胞、侵入宿主各种细胞屏障、逃避免疫防御反应,引起侵袭性感染。3.无乳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情危重,早期应用对阳性球菌抗菌效力强、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高的抗生素治疗,如美罗培南、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必要时联合用药,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4.无乳链球菌是围产期母婴细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妊娠晚期妇女生殖道携带GBS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加强妊娠晚期妇女GBS筛查至关重要,早期干预,改善母婴结局。
刘昕超,索小英,汪雯,郭娜,牟丹蕾,张彤,吴昊,黄晓婕[4](2015)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以及疾病转归。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10例、体重下降8例、皮疹7例、咳嗽6例、淋巴结肿大7例、肝脾肿大7例。11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50个/μl。马尔尼菲青霉菌血培养阳性6例,皮肤活检或皮损渗液培养阳性3例,骨髓培养阳性3例,肠黏膜活检培养阳性1例,腹水培养阳性1例,痰培养阳性1例,培养阳性时间27 d。两性霉素B序贯伊曲康唑治疗8例,伊曲康唑单药治疗2例,1例未抗真菌治疗。最终治愈9例,死亡2例。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发热、消瘦、皮疹、咳嗽、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好发于既往有该菌流行地区旅居史的AIDS晚期患者,皮肤活检及骨髓培养阳性率高达100%。两性霉素B是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较好疗效,但如延误治疗预后较差。
闻颖,王宇,周莹,刘沛[5](2015)在《先占性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影响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先占性抗巨细胞病毒(CMV)治疗对艾滋病合并CMV血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住院的伴CMV血症的男性艾滋病患者共69例,按患者意愿,非随机对照分为2组,即治疗组(抗CMV组)57例、对照组(非抗CMV组)12例,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静脉注射,CMV-DNA阴转后1周停药,3周末行抗高效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照组仅行HAART及其他对症治疗,评价入组时两组CMV-DNA载量、HIV-RNA载量、CD4+T细胞计数、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以及活动性结核的合并感染率有无差异。观察期12月,评价观察期末两组CD4+T细胞计数、CMV视网膜炎的发生率、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入组时两组CMV-DNA载量、HIV-RNA载量、CD4+T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P、活动性结核的合并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抗CMV组12个月时CD4+T细胞计数及再住院率明显得到改善(t=-3.850,P<0.05;X2=6.078,P<0.05)。观察期内两组均无CMV视网膜炎发生。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占性抗CMV治疗有利于艾滋病合并CMV血症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增长及减少再住院率,并阻止了CMV视网膜炎的发生,有利于细胞免疫重建及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国钰妍[6](2014)在《中医辨证论治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中药与西药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并评价卫生部颁布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中流感中医辨治方案与抗流感病毒西药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科学治疗流感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筛选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及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流感样症状门诊患者,进行口咽拭子采样及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检测结果阳性者确诊为流感病例,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知情同意的流感轻症患者纳入本临床观察,采用中央随机的方法,以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基础治疗及《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中流感轻症中医辨证方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抗流感病毒西药奥司他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天。在课题组制定的研究病例报告表中详细记录入组病例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等)、流行病学特征(病程、体温、症状、体征、流感患者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实验室检验检查结果(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尿常规、心电图、胸部CR等)、病原学检测结果,动态观测、记录入组第1、2、3、5、7天体温、症状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第7日患者随访时复查其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病例观察数据库,录入全部病例数据,以SPSS19.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3例,试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因发生不良事件脱落1例,试验组、对照组各因疗效不佳加用研究方案外用药剔除1例、2例。(2)退热疗效方面,试验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12.95±12.189h、25.45±14.612h,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22.11±10.898h、38.42±13.611h,试验组较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缩短9.16h、完全退热时间缩短12.97h,且其在24h、48h的退热率上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3)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咳嗽、咳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鼻塞、咽痛、乏力、口渴等其他症状疗效上两组并未体现出差异(P>0.05),而试验组在第3天、第5天、第7天的总体症状积分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表现出更高的证候疗效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疾病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疾病总体疗效痊愈率、总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未见无效病例,对照组无效率31.6%,试验组在疾病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另外,试验组中风寒束表、风热犯卫、热毒袭肺三型证治方案治疗流感疗效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奥司他韦对风寒束表、风热犯卫型流感疗效尚可,对热毒袭肺型流感无效。(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1例出现轻度腹泻,未予停药,症状自行缓解;对照组1例出现心悸、头晕、血压升高,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1例继发肺部感染,试验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流感中医辨治方案相较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缩短,表明本中医辨治方案在缩短退热时间上优于奥司他韦。(2)本中医辨治方案在改善流感症状、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有显着疗效,尤其在咳嗽、咳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症状的改善上优于奥司他韦,且具有更佳的中医证候疗效。(3)本中医辨治方案在疾病总体疗效上显着优于对照组,全部病例未见无效病例,且表现出更高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本中医辨治方案相对于奥司他韦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
翟延评[7](2013)在《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分析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临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体内代谢失衡引起的一种综合症,以肺泡内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acid Schiff,PAS)染色阳性磷脂蛋白类物质的不断沉积为特征,影响肺内气体交换,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起病隐匿,易延误诊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有10–30%病人无症状。通常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将PAP分为三类:先天性(congenital),特发性(idiopathic)和继发性(secondary)。先天性PAP(congenital PAP,CPAP)由基因突变所致。继发性PAP(secondary PAP,SPAP)与暴露因素或系统疾病等继发因素有关。特发性PAP(idiopathic PAP,IPAP)患者体内都有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utoantibodies,GMAbs)的异常升高, SPAP及CPAP体内GMAbs不升高。目前PAP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指南可供参考,国内PAP研究以病例报道多见,大样本的临床资料分析少见,SPAP的病例报道罕见,没有关于SPAP临床特征、继发因素及治疗预后的系统分析。PAP体内GMAbs的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血清GMAbs可以作为IPAP的诊断指标,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2)血清GMAbs的测定是鉴别IPAP与CPAP和SPAP的最重要方法。(3)血清GMAbs水平可以预测GM-CSF治疗的临床疗效。目前没有用于诊断IPAP的血清GMAbs的统一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GMAbs测定在PAP病因及发病机制,监测疾病活动性,反映疾病严重性,预测或监测治疗反应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都不明确,国内GMAbs的临床研究罕见,未见治疗前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vl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GMAbs的研究。PAP治疗目前方法比较局限,全肺灌洗(whole lung lavage,WLL)目前作为PAP的标准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需要重复灌洗,部分患者灌洗无效。目前暂无明确指南关于PAP病人给予WLL的治疗指征。WLL是对症治疗,不能根治PAP,且可能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因此大样本的评价WLL治疗的效果、并发症、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以上PAP研究现状,本研究首先以大样本的PAP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血清及BALF中的GMAbs抗体的临床意义;然后总结本院5例SPAP患者并文献回顾,分析了163例SPAP患者的临床特征、继发因素及治疗预后;再通过分析本院39例IPAP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双侧全肺灌洗(bilateral whole lunglavage,BWLL)治疗IP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所有参与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第一部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1.探索PAP患者体内GMAbs在其诊断、分类方面的临床意义2.探索BWLL治疗对PAP发病基础的影响。3.探索GMAbs在评估PAP疾病严重性中的作用。方法:1. ELISA法检测PAP组(45例)、疾病对照(disease control,DC)组(24例)及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组(50例)血清中GMAbs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GMAbs诊断PAP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确立了PAP诊断的临界值(cut-off,CO值)。2. ELISA检测20例次PAP组BWLL治疗前、治疗后7天血清GMAbs的水平,对比治疗前后变化。3. ELISA检测PAP组(26例)及HC组(20例)BALF,对比PAP组及HC组BALF中GMAbs的差异。评估BALF及血清GMAbs与反映PAP疾病严重性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PAP、DC及HC三组患者血清GMAbs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性(F=44.19,P=0.00),PAP组显着高于DC组患者和HC组(P=0.00),DC组与HC组无差异(p=0.94)。ELISA法检测血清GMAbs诊断PAP的CO值为光密度(opticaldensity,OD)0.049,检测PAP的敏感性为87.8%,特异性为100%,DC及HC组无一例阳性,以此CO值5例PAP血清GMAbs阴性,诊断为SPAP。2.20例次的BWLL前后血清GMAbs水平对比,灌洗前血清GMAbs OD值为0.765±0.828,灌洗后7d为0.646±0.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PAP组BALF中GMAbs水平(OD值0.402±0.496)明显高于HC组(OD值0.012±0.006),p=0.00。血清GMAbs水平与年龄、诊断前症状持续时间、血常规及肺功能,动脉血气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BALF中GMAbs水平与动脉氧分压(PaO2)(r=-0.734,p=0.007)、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r=0.773,p=0.00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r=-0.712,p=0.033)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血清GMAbs诊断PAP的方法简单、可靠性高,对PAP临床分类有重要意义,应作为临床诊断PAP的一种血清学指标。2)血清GMAbs在PAP灌洗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提示灌洗不能使PAP改变发病基础。3)BALF中GMAbs水平可作为反映疾病严重性的指标之一。第二部分163例继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SPAP患者临床特征、继发因素、治疗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5例SPAP并回顾国内外文献中158例,共分析163例SPAP的临床资料。结果:163例SPAP患者男女比1.05:1,诊断前3天-5年(中位数3个月)出现症状,诊断年龄42岁。103例症状描述完整者示进行性气促66例(64.1%)、咳嗽54例(52.4%),咳痰21例(20.4%),伴发热38例(36.9%)。肺部体征不明显。98例胸部影像资料完整者示58例(59.2%)呈现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样不透明影,10例(10.2%)“地图征”,28例(28.6%)“铺路石征”,28例(28.6%)肺间质浸润。114例资料完整者示确诊方法开胸肺活检(open lungbiopsy,OLB)为30例(26.3%),尸检22例(19.3%),经支气管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TBLB)15例(13.2%),BAL18例(15.8%)。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的占44.7%(72/161)、感染22.3%(36/161)、暴露14.3%(23/161)、免疫系统相关9.3%(15/161)、血液系统外恶性肿瘤5%(8/161),药物相关3.1%(5/161),其它继发因素2例。合并肺部感染33例,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者20例(60.6%)合并肺部感染。91例治疗及预后资料完整者示50例(55.0%)治疗有效,40例针对继发因素及对症治疗,14例(35%)有效;51例明确诊断后针对继发因素治疗同时联合全肺灌洗,36例(70.6%)有效,两者对比治疗效果差异显着(2=9.99,P≤0.05)。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者治疗有效率低于其他继发因素相关者(有效率分别为26.5%和87.5%,2=32.10,P≤0.05)。结论: SPAP临床表现及体征无特异性,PAP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比较少见。血液系统疾病是SPAP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SPAP总的治疗效果差,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者治疗效果最差,针对基础疾病治疗联合全肺灌洗可提高有效率。第三部分39例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全肺灌洗疗效分析目的:探讨IPAP患者临床特征,评价双侧全肺灌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9例确诊IPAP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观察双侧全肺灌洗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9例IPAP患者男女比2.25:1,诊断前症状持续3天-10年(中位数7个月),诊断年龄中位数41岁。32例(82.1%)患者有进行性加重的气促,伴或不伴咳嗽、咳痰,4例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2例以胸闷为主要表现,1例以发热胸痛为主要表现。35例PAP胸部CT示32例(91.4%)有两肺弥漫多发网格状磨玻璃样改变,3例(8.6%)病灶分布不均,32例(91.4%)可见“地图征”,33例(94.3%)形成“铺路石征”。39例患者经支气管镜检查并活检,病理证实PAP。39例患者血清GMAbs为阳性。明确诊断后根据病情需要,31例患者共进行48例次BWLL,全部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MMRC评分、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DL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9.6%(35/44)患者胸部CT改善明显。3例次(6.25%)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灌洗时出现气胸,1例心率过缓,1例灌洗后发热。随访时间(353)个月,随访期内75%(36/48)患者灌洗后无复发征象,4-52个月不复发(中位数22个月),25%(12/48)患者复发,2-43个月有效(中位数6个月)。结论:IPAP以进行性气促为主要表现,胸部影像主要表现为“铺路石征”及“地图征”。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双侧全肺灌洗治疗可明显改善IPAP的症状、动脉血气、胸部CT及肺功能,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随访提示大部分病人可维持较长的疗效。总结本研究为国内首次以大样本的PAP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血清及BALF中GMAbs的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测定了血清的GMAbs水平,指导PAP临床诊断及分类,探索BWLL治疗前后血清GMAbs的变化;同时测定GMAbs在BALF中的水平,研究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评估BALF及血清GMAbs在反映PAP疾病严重性中的意义。本研究总结本院5例SPAP患者并文献回顾,首次系统分析了163例SPAP患者的临床特征、继发因素及治疗预后,再通过分析本院39例IPAP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BWLL治疗IP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1.血清GMAbs诊断PAP的方法简单、可靠性高,对PAP临床分类有重要意义,应作为临床诊断PAP的一种血清学指标。BWLL治疗不能改变IPAP发病基础。BALF中GMAbs水平可作为反映疾病严重性的指标之一2.SPAP临床表现及体征无特异性,胸部PAP的典型影像特征少见。血液系统疾病是SPAP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感染、暴露为常见继发因素。SPAP总的治疗效果差,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者治疗效果最差,针对基础疾病治疗联合BWLL可提高疗效。3.IPAP以进行性气促为主要表现,胸部影像主要表现为“铺路石征”及“地图征”。TBLB是主要的诊断方法。BWLL治疗可明显改善IPAP的症状、动脉血气、胸部CT及肺功能,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随访提示大部分病人可维持较长的疗效。
杨萱,孙燕,何云,赵清霞,安永辉,马永虹,王双利,张静,刘春礼[8](2012)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感染的变化和分布状况》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感染疾病谱的变化及分布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9月-2008年12月期间,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8例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前后机会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28例HIV/AIDS病人中,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3-12月期间共发生100例次机会感染,主要为呼吸系统(46.09%)和消化系统(11.72%)感染,其中前4位机会感染是细菌性肺炎(29.69%)、肺结核(9.38%)、口腔念珠菌感染(7.81%)、带状疱疹(3.91%);与HAART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机会感染中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占绝大多数(86.46%),存在一定比例的口腔念珠菌感染和带状疱疹,AIDS晚期常见的机会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感染性腹泻及消耗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病明显减少。(2)128例HIV/AIDS病人HAART治疗前机会感染发病率为80.47%,治疗后3-6月时下降至28.13%,治疗6-12月时为25.89%,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ART治疗后同时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的病例减少。结论 HAART治疗后的机会感染发病率明显下降,机会感染疾病谱较治疗前有所不同,同时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的几率减少。
陈友鹏,赵介,杨冬华,Christian Traeder,唐永煌,张立伐,Keikawus Arastéh[9](2007)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附25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n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55例德国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在HAART下的临床特点,并对其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与血浆中HIV-1R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255例患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57%)、静脉注射毒品(24%)。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27%)、淋巴结肿大(20%)。相关合并症主要有白假丝酵母菌感染(19%)、乙型病毒性肝炎(21%)、丙型病毒性肝炎(26%)。至今仍生存242例(95%),死亡13例(5%),死因主要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肾功能衰竭。检测189例患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绝对数和血浆HIV-1RNA载量,其CD4+T细胞绝对数与HIV-1RNA载量的对数水平(lg)存在负相关(r=-0.435,P<0.001)。建议对HAART治疗下的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予以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数,有助于临床上对其病情变化和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陈友鹏,赵介,梁旭竞,Christian Traeder,唐永煌,Keikawus Arastéh[10](2007)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和菌群分布特点》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柏林HIV-1感染者或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其与CD4+细胞数、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将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在德国柏林Vivantes Auguste-Vikto- ria医院收治的269例患者,于入院当天采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细胞数和RT- PCR检测血浆HIV-1病毒载量。机会性感染以出院诊断为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结果84例出现过机会性感染,48例次为二重或多重感染。机会性感染者外周血CD4+细胞数明显低于无机会性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平均病毒载量则明显高于后者(P<0.01)。在病原学方面,以念珠菌、CMV、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卡氏肺孢子菌、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和弓形虫为主。主要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血液和消化系统。分离出致病菌30余种,共193株,主要为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念珠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获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株和多重耐药流感嗜血杆菌1株。结论本组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较高。致病菌株分布广泛,二重和多重菌株感染较为普遍,但未出现严重的多重耐药株。
二、艾滋病并肺炎败血症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并肺炎败血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892例儿童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入选标准 |
1.1.3 除外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分析方法 |
1.2.2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病因 |
2.3.1 病原分析 |
2.3.1.1 细菌 |
2.3.1.2 病毒 |
2.3.1.3 肺炎支原体 |
2.3.2 病因分布 |
2.3.2.1 儿童胸腔积液的病因分布 |
2.3.2.2 儿童胸腔积液病因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
2.4 实验室检查 |
2.4.1 胸水检查 |
2.4.2 胸膜活检 |
2.5 影像学检查 |
2.5.1 胸腔积液定位 |
2.5.2 胸腔积液定量 |
2.5.3 合并其他浆膜腔积液 |
2.6 治疗及预后 |
2.6.1 治疗 |
2.6.2 预后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坏死性肺炎最新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2)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疾病种类分析 |
2.2 患者感染部位分析 |
2.3 患者多部位感染情况分析 |
2.4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
3 讨论 |
(3)晚发型无乳链球菌感染致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脓1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病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乳链球菌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 |
三、实验室检查 |
1. 血常规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 |
2. 血生化检查: |
3. 病原学检查: |
四、治疗及转归 |
讨论 |
(6)中医辨证论治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分析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词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163 例继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全肺灌洗疗效分析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肺泡蛋白沉积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感染的变化和分布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感染疾病谱的分布情况 |
2.2 HAART前后各阶段常见机会感染发病率比较 |
2.3 HAART治疗后机会感染发病率、CD4细胞计数变化 |
2.4 HAART治疗后同时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病例 |
3 讨论 |
(9)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附25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 法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
2.2.3 外周血HIV-1 |
2.2.4 外周血CD4+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 果 |
3.1 分 类 |
3.2 临床特点 |
3.2.1 传播途经 |
3.2.2 临床表现 |
3.2.3 相关合并症 |
3.2.4 转 |
3.3 外周血HIV-1 RNA载量与CD4+ T细胞数的关系 |
4 讨 论 |
四、艾滋病并肺炎败血症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892例儿童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分析[D]. 赵贻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J]. 惠锐玲. 中外医疗, 2020(16)
- [3]晚发型无乳链球菌感染致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脓1例[D]. 侯贞德.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刘昕超,索小英,汪雯,郭娜,牟丹蕾,张彤,吴昊,黄晓婕. 北京医学, 2015(09)
- [5]先占性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影响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J]. 闻颖,王宇,周莹,刘沛. 中国医师杂志, 2015(04)
- [6]中医辨证论治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轻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国钰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临床分析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自身抗体临床意义研究[D]. 翟延评. 广州医科大学, 2013(02)
- [8]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机会感染的变化和分布状况[J]. 杨萱,孙燕,何云,赵清霞,安永辉,马永虹,王双利,张静,刘春礼.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04)
- [9]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附255例报告[J]. 陈友鹏,赵介,杨冬华,Christian Traeder,唐永煌,张立伐,Keikawus Arastéh. 新医学, 2007(09)
- [1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和菌群分布特点[J]. 陈友鹏,赵介,梁旭竞,Christian Traeder,唐永煌,Keikawus Arastéh.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