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
牛健峰1* 郭 凯2*
(1.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 邓小平对我国建国初期的官僚主义的根源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很多的反官僚主义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创新性。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官僚制的制度特征和制度根源。他认识到官僚主义对我党的形象、社会主义民主以及社会和谐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因此提出了诸多措施来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 邓小平;官员;官僚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于官僚主义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我党对于这种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的作风习气决不允许,这也严重偏离了我党的初心。邓小平的这篇文章是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为基础的,但是此文大量篇幅都在对官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邓小平对官僚制的形成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提出了防止官僚制出现的措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邓小平针对这一风气做出了前瞻性的见解,对当代的党的建设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官僚主义产生的缘由
(一)长期封建主义制度的影响
关于新中国官员的行为作风受封建主义影响是必然的。新中国建立之前,人民处于长期的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观念的守旧导致官本位思想非常的严重。处于寺庙高度的官员总是靠“父母官”生活,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官僚主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的历史现象。”①在长期的等级官僚机构中,权力是人类社会地位的象征。虽然我党摧毁了统治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国家机器,但是封建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实践中。建国以来,我党对于清除这种腐朽思想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高在上的官员形象依然是不少党员干部所日常表现出来的。封建宗族色彩在日常的选人用人中也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居于要位,行政效率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
(二)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便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也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走进民众的脑海。西方的奢靡享乐的生活状态也成为一些国人所向往的,金钱至上成为他们实践的终极目的。官员手中的权力也成为获利的工具和赚钱的手段。在各种名和利的诱惑之下,官员不能独善其身,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
(三)过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的影响
纵向权力集中在党中央和上级领导机关这一事实中,横向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不断增加的党的领导下,党委已成为权力集中营,集体领导已成为个人的领导者。缺乏明确的职权范围也将导致权力范围的模糊或扩大,甚至权力和责任的分离。邓小平深刻认为,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限制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的行为是导致机关单位官僚主义之风蔓延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多数人不能独立负责跟进各种事务,因此行政工作的过程总是处于无进展状态。工作人员忙于转发文档和请求报告。实际工作者缺少决定事物的权力,领导者过分集权是造成官僚主义现象的成因。
(四)人民群众政治意识淡薄
农民和工人受教育程度低或者不想关心政局,也不能有效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感觉自己总比官员低一等,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国家的主人,官员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公仆。即使有一些反官僚法律或法规,因为许多人缺乏科学和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他们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这种长期的社会现实给官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肥厚性心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41.3±3.6)岁;病程为1~20.5岁,平均(5.2±1.1)年。
官僚主义现象往往体现在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现实分离的方式工作,不按照客观规律行事,这样很容易产生主观任意的负面情绪,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党对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父权制的官僚作风不能谈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大大增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本,也可能破坏人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员干部对于合理的意见,必须要虚心的去学习和采纳。不去理会不去解决就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二、官僚主义的危害
(一)严重背离我党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党员干部在决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考虑社会效益,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切勿独断专行。人民的事情无小事,如果解决不当,就会疏远人民和我党间的关系,甚至会引起民愤,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严重官僚主义的党员和干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因此,可以看出,官僚主义仍然是各种麻烦的根源。
(二)损害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推动式压电驱动器结构如图2所示[3],基本步进原理与行走式类似,但区别在于行走式压电驱动器中压电驱动机构是动子,而推动式压电驱动器中压电驱动机构是定子,驱动机构推动一根输出杆(主轴)输出位移。
牢固树立“人民公仆”的思想,自觉消灭官僚主义。执政党最常见的问题是官僚气十足。官僚气是低级品味,不符合我党所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邓小平在扫除官僚主义和克服官僚作风等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1962年,邓小平问道:“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②邓小平的立场非常明确,我们要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为此,他要求无论官员多大,他都应该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出现在人民中间,绝不允许他摆官架子。树立“公仆意识”是治理官僚主义的思想关键。
(三)影响社会稳定
官僚主义和我党的性质和目的是相互矛盾的,是与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相符的。个别党员干部的官僚作风非常严重,工作不深入基层开展,盲目对客观事物做主观决定,对所在服务区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仍有一些党员和干部不能认真对待党的决定,夸大自己的个人成就。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和干部群众关系的良好发展,破坏了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俗。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党将完全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失去党的最根本力量,党的领导也将动摇。
三、官僚主义治理方略
(一)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新闻文本与电影文本中的底本与述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无论是作为纪实型叙述的新闻文本,还是作为虚构型叙述的电影(故事片),从底本到述本都会因材料上的选择组合和再现方式差异发生变形或扭曲。
(二)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着力克服政治体制中的官僚制
首先,邓小平明确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③党政不分是特别容易出现官僚主义现象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严格规范票选制度。充分发扬少数民族人民民主,严格监督官员的权力实施。党要受监督,党员同样也要受监督。为加强党内监督,建议各级建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为了提高群众的监督水平,就有必要在各方面扩大民主;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就必须坚决贯彻十六字方针。让他们在反对官僚主义和国家各方面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坚决推进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克服干部制度中的官僚制度。提出建立充满生机的干部管理机制与“四化”干部队伍为解决机构臃肿问题。
(三)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全民反官僚主义的质量
官僚主义往往与民众的无知联系在一起,要大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在教育水平不高的国家,民主政治不能扎根,反官僚主义不能取得根本性的结果。邓小平重新执政以后,他特别重视科教事业。他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④为此,他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给予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肯定。针对教育领域出现的众多问题,他建议指派专人了解情况,监督相关政策的实施,坚决恢复高考制度,恢复科研机构和教育方面的职称制度,提出各级学校必须做好准备,吸引更多的人才。快速发展人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当人民的教育素质提高了,对官僚主义的认识也就更加的清楚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抑制官僚之风的增长。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闲暇时间更加充裕,社会经济的增长在为人们提供优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服务。当前的体育运动已不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项目,而是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当代休闲方式的主要内容。其中健美操运动就是休闲体育的一种形式,它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与喜爱,并且也受到了各大院校的高度重视,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都将健美操运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由此能够充分看出,健美操运动已成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休闲运动方式,并存在社会各个角落,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 注 释 ]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9.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 参 考 文 献 ]
[1]刘诗林.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对当前治理“四风”问题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5(08).
[2]柳建辉.邓小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认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4).
[3]李辉.邓小平行政理论中的廉政思想[J].中国行政管理,2014(08).
[4]方涛.群众路线在不同阶段的演进:由邓小平论述观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4(01).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3-0120-02
* 作者简介: 牛健峰(1996-),男,汉族,山西吕梁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郭凯(1994-),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标签:邓小平论文; 官员论文; 官僚主义论文;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