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非营利最大化目标探讨_利润最大化论文

企业非营利最大化目标探讨_利润最大化论文

企业非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润论文,目标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目标对于解释企业之所以存在、发展以及企业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认为,企业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目标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非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追求的目标。

一、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质疑

利润是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其最终成果的体现。从企业本身角度来看,利润是其赖以生存和扩展的前提条件。从社会角度看,往往只有盈利性企业,才可能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作贡献。因此,早期的经济学研究都认为企业的目标,当然就是利润最大化,并以此解释和预言企业的行为、规范。但是,笼统地谈利润最大化,对企业来说是不明确的。因为具体利润是与一定时期相联系的,涉及的时期有短期、长期之分,也有一个时期与几个时期之分。最简单的情形就是短期利润最大化。但后来由于认识到不肯定性和时间因素,企业的目标就变成长期利润最大化而非短期利润最大化。

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利润最大化目标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首先,现代化企业并非只有一个目标,而是具有多个目标;也不仅只有经济目标,还应有非经济目标。非经济目标包括社会责任、福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此外,经理个人也可能有他追求的目标,由此影响企业目标的决策。其次,把利润作为唯一经济目标过于简单。一般来看,经理会在具有不同的目标要求的若干利益集团(如经理、股东、雇员、顾客)间妥协、平衡,而不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是多国公司,还会考虑东道国利益,以及文化适应性问题。第三,企业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际生活中,并非每件事情都能寻求到最佳方案,利润最大化在企业实践中也难以衡量。另外,由于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企业要作出利润最大化决策往往成为空谈。第四,经理有追求非利润最大化的自主权。因为现代企业并非雇主管理的大型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已变得相互分离,股东数量增加,使其对公司的经营活动缺少了解或兴趣不大(至少在分红满意的情况下如此),这都为经理追求个人目标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利润最大化目标受到广泛的批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利润又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利润目标。满意的利润目标正成为企业利润目标的选择。即,企业目标是实现一定的利润,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长期生存目标是其他目标的先决条件

长期生存目标属于非利润目标,它正成为现代企业越来越优先选择的目标。从理论上讲,企业也像其他组织和个人一样具有生存本能和动机,这一动机比利润动机更为基本。

企业兴盛和衰败的历史说明,企业并非长生不老,并非总是处于繁荣状态,总是长期能够生存下去的。这是因为,企业自身因素,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荣枯。日本的“日经Business”杂志所作的“日本顶尖企业过去百年之变迁”的调查,涉及1896—1982年86年间以每10年为一阶段的前100名企业的变动情况。如果顶尖企业变动不大的话,则出现为各阶段总计前100名的企业不会超过100家。事实上,列入排名榜的达413家,即他们的平均上榜约为2.5次。这意味着,其处于繁荣的时期平均不过30年。而在各阶段中均名列100名之内的只有一家企业,即“王子造纸”。事实上,相当多的企业都在为着生存而奋斗。知名度极高的企业也难逃被竞争挤垮、兼并、收购等厄运。王安电脑公司的兴衰就是大公司面临生存危机的例证。世界最大电脑制造商,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一直以不解雇员工而自豪,但在近年电脑工业竞争剧烈,加之公司本身经营有问题,IBM1992年亏损额达到50亿美元,为挽回颓势,1993年2月24日宣布,其总部裁员500人,这是公司历史上第一次大裁员。位居世界航空制造与运输一流的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1996年12月15日宣布合并,成为世界第一大航空航天公司,对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构成严重威胁,世界三家航空航天公司也由此转变为两家。金融行业的合并也举不胜数。

总之,即使经营较好的企业,也可能面临生存问题,不充分的现金流量、收缩的市场、被有野心的企业接管等,都能使公司生存面临问题。从经济角度分析,较高的销售额、利润和市场份额与公司的生存都是有关系的,因为它们都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活力。因而企业强调生存目标优于其他目标,特别是在恶劣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的学者甚至将生存目标视为综合性目标。例如,德鲁克(Peter F.Drucker)就认为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应以生存为中心,去研究成组的经营目标,而盈利能力只是该成组目标中的一个。生存目标包括企业的健康成长、业务的扩展、资源的适当应用、一定的盈利能力、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三、质量与顾客满意目标

质量概念早已从产品合格与否的简单标准拓宽和深化到产品性能、耐用性、式样、安全性、可靠性、使用方便、交货与服务等方面。质量好与顾客满意越来越联系密切。优良的产品质量可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声誉,以致建立质量领导地位。相反,低劣的产品质量可以使企业受到严重损害,以致破产。

《财富》杂志评出的1995年全球500家最大公司的高级经理中几乎有2/3表示,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是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92%的人指出,他们的公司正在实施质量改进项目。1993年,新加坡推出全国质量战略,吴作栋总理强调:“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新加坡的公司面临激烈的全面竞争。为了保持竞争力,质量必须成为我们公司及员工生活的一部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点已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因此,追求优良的产品质量也就是企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与其他目标相比,质量目标不仅具有战略的特点也具有战术的特点。

四、增长、扩展与市场份额目标

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原则使企业极为重视增长与扩展的目标。第一,增长是对付逆境的一种有效的和生动的防卫。增长通过更大的市场渗透为企业提供了相对于竞争者、供应者和消费者来说更强大更牢固的地位。一旦企业能够赶上或超过它的对手,它在竞争上所处地位就得到了加强,就会对所在的行业有更大的影响。靠范围较广的多种经营所获得的增长能使企业摆脱对一种或几种产品的过分依赖。如果企业某种产品或某个方面衰落,变得无利可图,企业仍能生存,甚至依赖其他经营活动的实力而增长。第二,增长和扩展目标与其他企业目标保持着很大的一致性。增长往往带来较大销售,较高利润,保护、加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创造良好企业形象。第三,在实践中,增长和扩展已成为大型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金融投资分析专家往往更关心企业销售和利润增长率,而不是现行的利润与销售绝对量。

增长和扩展的结果是达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许多企业也制订各发展阶段的市场份额目标,高市场份额表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导地位,市场份额的变化标志着市场地位的变化。但是,市场份额作为企业的一个目标,其综合代表程度较窄。过分追求市场份额目标可能会影响企业利润满意。再者,过大的市场份额在西方国家会违反政府的反垄断法规。因此,市场的份额作为企业目标也存在一些不足。

五、社会责任目标

对于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存在不同的观点。现简述如下:

(1)认为企业没有社会责任。例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它的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这意味着,企业以利润为其目标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因为经理既不是社会工程师,也不适合当慈善家。

(2)认为企业有社会责任。该种观点认为,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将会采取干预行为,包括提高税率。因此,许多公司在制定政策时往往要仔细考虑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实质而言,这些公司所承担社会责任是为其利润最大化目标服务的。

(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长期看是有利的。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承担社会责任的某些行为,也许不会立即带来利润的增加。但从长期看是有利企业的。有的人将此视为经理人员实现“开明的自我利益”。从反面看,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可能在环境恶化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有人甚至认为,企业可以没有利润,但却有义务帮助整个社会团结起来,改造社会,使之成为一个生活、工作和建立家庭的理想场所。

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在被调查的组织中,84%的经理都同意下述观点:“除了创造利润外,企业应当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而不论这些问题是不是由企业造成的”。还有的研究表明,许多经理认为他们的企业将积极参加如下活动:①发展教育事业;②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③录用和培训少数民族人员;④录用和培训长期失业的人;⑤城市建设。因此企业应对违背社会意愿的结果采取措施,否则会受到社会反对和政府管制,另外企业应制定计划治理社会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把整个企业和社会需要相联系,使企业利益或股东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相平衡。为此,企业在从事日常业务活动的同时,应积极地促进公共福利或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较为普通的观点是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是互补的。企业为社会利益服务,有助于改善企业形象,有助于销售和利润目标的实现。而企业利润的增加,企业才有必需的财力使其更有能力去实现社会目标。客观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许多国家的经济,伴随着企业的增加和规模扩大而保持了很高的生产率,这种经济发展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多数居民所分享。

标签:;  ;  ;  ;  ;  

企业非营利最大化目标探讨_利润最大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