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科问题研究中的科学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学科论文,科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人类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以客观、实证和规范为特征,是获取新知识的最精确的方法。另一类是思辨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1]。各门学科中不同门类分支、不同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于两种研究方法有着不同的要求。李怀祖根据不同学科所占有的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的份量通过学科定位频谱对各学科进行定位,从左到右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科和人文学科。其中,自然科学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份量最重,人文学科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直觉判断最多,管理学科介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当然,不同层次的管理问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操作层甚至有些管理层的问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较多,决策层管理问题和高层管理者行为问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成分相对较少。
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标志[2]。管理学科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脱离实践,几乎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3]。所以,管理研究论文一般应当有实证研究的内容。目前,我国的管理研究论文多数采用思辨研究,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大多基于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面对我国管理研究成果以思辨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加强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科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是现阶段管理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然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对实证论证方法的认识误区以及错误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极大地阻碍了管理研究工作的进展。因而,掌握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将会使管理研究工作事半功倍。本文首先回顾了实证研究的涵义和指导原则,然后论证了实证研究在解决管理学科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实证方法解决管理学科问题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 实证论证方法的涵义和指导原则
李怀祖就管理学科问题的论证方法做出如下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论证方法类型[1]
这里所指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是就研究假设的论证途径而言的[1],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分别反映归纳法和演绎法的思维方式。实证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所提出的命题,是可以测试真伪的。其主要论证过程可概括如下,如图2所示。
图2 实证论证的主要过程
实证论证方法主要来源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以经验的确切资料为基础。基于此,实证论证方法的指导原则可以概括如下:(1)将个人行为及社会生活视为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系统,倡导用自然科学或自然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2)认为人类的感官能力是相同的,经由共同的感官经验才可以保证发现的客观性,坚持现象主义或经验主义;(3)将理论的形成视为概括构造的过程,强调依据观察收集的事实资料,并通过归纳形成定理或理论;(4)假设性演绎及验证原则,即在研究之前一定要经假设性演绎产生假设,然后又必须经过假设检验才能成为可以信赖的知识;(5)客观中立原则,实证主义的研究是要建立超越主观经验及信仰的客观知识,这里所谓的客观包括两个方面:无价值判断,即不涉及规范议题,不受个人的个性、知觉、态度、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4]。
2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管理学科问题存在的不足及认识误区
2.1 实证论证方法运用不足
国际期刊刊登我国学者管理研究方面的文章,较之工程学科来说要少得多,其中缺少实证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1]。根据1990-2000年国外入选SCI和SSCI的59种管理类期刊和国内管理学44种核心期刊的文献检索查阅,按“三学科”统计具体研究方法的数据资料表明,我国借助思辨方法研究的论文数量,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宏观管理与政策领域进行划分,分别是国外同类研究领域论文数量的2倍、2.25倍和2.47倍;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同样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宏观管理与政策领域进行划分,分别是国外同类研究领域论文数量的0.7倍、0.57倍和0.52倍,这说明我国在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领域的研究论文多数采用思辨研究,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5]。由此可见,将新知识建立在个人经验、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忽视实证论证方法的运用,缺乏用真实案例与实际数据资料证实研究者的观点和结论是现阶段管理研究的普遍现象。
许德音、周长辉(2004)对2003年度发表在《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上的42篇与战略管理学相关的文章,依据论文的研究类型按研究目的划分为以下几类:(1)规范型(normative),即表明立场或者是政策性的文章;(2)描述型(descriptive),即以案例或数据描述现象,而不涉及实证分析;(3)文献型(review),即对文献的回顾总结、评论、延伸;(4)概念型(conceptual或theoretical),即试图论述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不加以实证分析;(5)实证型(quantitative-empirical),即以定量分析验证理论性假设;(6)定性经验型(qualitative-empirical),即以案例、访谈等形式获得的定性数据构筑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关系[2]。在所统计的42篇文章中,每一类论文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描述型:16篇(38%);实证型:10篇(24%);概念型:9篇(21%);文献型:7篇(17%);规范型:7篇(17%);定性经验型:1篇(2%)。统计结果发现,实证型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四分之一不到。在实证研究的论文中又以文献分析、既有统计数据分析、比较分析等为主,而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流实证研究方法的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在本次统计中却一篇也没有。上述数据资料表明,我国的管理研究论文多数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大多基于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用真实案例与实际数据资料证实研究者的观点和结论。这也是我国管理研究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国内管理研究中实证论证方法运用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实证研究所需的统计资料和咨询信息获取困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据资料的来源较为丰富,有许多机构、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而且检索、获取和使用各个环节运作规范,研究人员按需使用这些数据比较方便。我国目前在数据来源和运用各环节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型数据库、案例库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证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成果共享机制的不完善,使许多现有的数据和信息都被分割封闭在不同的部门内部,相关研究者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得所需的真实数据和信息。(2)实证研究特别是采用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方法获取一手数据资料相对于文本分析、既有统计数据分析耗时较长、耗资较大,而且有时会面临一定风险。我国从事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学者,绝大多数是高校教师和在校研究生,他们的研究经费往往有限,加之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浮躁心理,因而在文献、资料、书本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较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2.2 实证研究中存在认识误区
我国在管理学科研究方法问题上的最大误区,就是以为与人有关的管理研究只能用定性的、思辨性的、总结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或者只能主要用定性的、思辨性的、总结性的方法进行研究[6]。在运用实证论证方法研究管理学科问题时许多研究者往往又认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既然是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那么实证研究就不再需要理论,只要有充足的数据资料经过相关性分析处理就可以完成实证研究工作。上述这些认识误区如果不能有效剔除,将会极大地影响实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误区一:实证研究不需要理论
实证研究方法建立在事实观测的基础上,从现实资料和数据中归纳得出结论。而且,管理研究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管理实践,属于应用研究。因而往往有人认为,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解决管理学科问题不需要相关理论,只需要从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即可。要知道,实证研究虽然是建立在事实观测的基础上,然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理论推理仍然很重要。因为,实证研究以假设为起点,假设的提出虽然离不开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现象的观测,但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以理论为依据进行的臆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理论是若干相互关联的假设的集合,任何假设的提出必定建立在某种理论之上;(2)假设的提出必然涉及到现有的理论或命题,在现有理论或命题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现尚待解决的问题;(3)证实的假设或理论往往是在否定或修订前人的假设或理论后形成的。由此可见,实证研究并非只限于事实和数据分析,而是与理论密不可分。
误区二:有数据、事实和分析就是实证研究
有些管理研究者认为,既然实证研究建立在事实观测的基础上,那么通过数据观测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最终所得结论必然能够证实或证伪所提假设,因而往往认为有数据、事实和分析的研究就是实证研究。其实,有数据、事实和分析本身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一项实证研究,主要还要看这些数据观测、收集和分析工作是否有理论针对性,即是否是围绕验证假设服务的[1]。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获取数据,二是处理数据。不能说研究报告提供了一些数据、事实或事例就是实证,还要看这些数据或事例是怎样获取的。获取数据,要靠科学地设计问卷和正确地收集数据。而正确地处理数据,则要靠恰当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统计方法和相应的软件)[7]。在上述两个环节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们对问题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决策和错误的处理方案。在我国现阶段的管理学科问题研究中,获得数据后,不能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是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亟待改进的关键问题之一。
3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科学思路
3.1 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与框架导向是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切入点不同[8]。前者从具体的问题切入,衡量的标准是问题是否解决,其本质是“以点带面”;框架导向又称体系导向,主要从框架和体系切入,衡量的标准是框架和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其本质是“由整体到局部”。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8]。“问题导向”已经成为使学科生长、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然取向。同样,管理研究也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现实问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在坚持问题导向策略解决管理学科问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真问题与假问题
“否定是的东西或肯定不是的东西就是假的,而肯定是的东西或否定不是的东西就是真的[9]。”“真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恰当的、有意义的问题,它如实地反映了客体的矛盾,抓住了事物矛盾的症结。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索,可导致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假问题”是实际、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的问题,因而也是不恰当和没有意义的问题。“假问题”是把子虚乌有的东西作为认识的对象,它没有真实反映事物的矛盾状况。例如,近期出现的房价上涨过快同时商品房空置率过高的现象,这里,住房市场的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的,是个假问题,而房价过高老百姓买不起住房才是真问题。因此当前政府调控的目标应当切入真问题,改变当前土地供应结构,而不应当仅仅从存贷利率、准备金率等方面进行调控。管理决策活动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够发现值得决策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决策只能是“无病呻吟”,而找错了问题的决策不仅徒劳无功还可能贻误时机,使本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没有解决而出现愈加严重的后果。只有剔除虚假现象,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10]。
(2)根本问题与表层问题
管理当中的所有问题最终都要通过表层问题表现出来,表层问题是所有问题的爆发点。比如,生产发生异常停机、关键人员突然离职、产品质量出现波动、客户投诉激增等。这时如果仅仅注重处理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做到“斩草除根”的话,则必然会出现“春风吹又生”的局面。最终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使得表层问题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比如,产品销量下滑时,不去深入分析销量下滑到底是由于诸如产业政策、竞争对手、产品功能质量等根本原因,而是简单地对销售部门做出处理。表层问题的解决只能暂时避开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在解决管理学科问题时,必须透过表层问题发掘问题的根源,否则就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3)原始问题与衍生问题
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衍生问题则是在原始问题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可能衍生一系列新问题,反之,在解决衍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原始问题。管理研究中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些是原始问题,有些则是衍生问题。发现并有效解决原始问题将能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且,衍生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因而,在管理研究中要注重探索、发现原始的管理学科问题。
3.2 环境依赖
环境与问题密不可分,问题只有在此环境中才能成为此类问题,否则就会变成另一类问题[10]。由于组织内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性,针对特定环境中的问题所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可能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得该方案已不再能够解决新的环境中的问题。极端的情况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问题的解在求解出来之时已经死亡”。因而管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一定要充分考虑问题所处的内外界环境。
(1)国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中国的管理问题
管理理论是在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而成的,西方国家自20世纪初一直在探索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相当成熟,能够有效地解决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体制等特点决定了中国管理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是西方管理理论所没有涉及的。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特殊性,在国外比较成熟有效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不一定能够高效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所以,管理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对象所处的特定环境就问题而讨论问题。否则,得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难以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正如在日本使用很好的准时制技术(Just in Time,JIT)在我国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一样,问题主要在于我国的企业之间目前还很难做到非常严密的按照合同准时、保质、保量的交货,这与我们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管理研究必须将问题与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和分析。
(2)坚持从问题中来到解决问题中去
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世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针对某种现象进行的一种管理技术研究或者是研究解决某个具体的管理问题,有创造性的管理研究必须面对实际现象和问题,坚持从问题中来到解决问题中去,不能脱离具体问题所处的环境,要将问题与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分析和有效融合研究,使得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防止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脱节。
3.3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管理学科问题的科学思路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归纳的思维方式,以观察事实和归纳逻辑为基础,透过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概括出理论命题,最后再通过实际案例进行验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基本研究思路可概括如下:现实→观察→提出问题→基于已有理论根据主观臆测提出假设→数据观测和收集→统计分析→经验概括→理论归纳→实际检验→应用和评价。具体的研究思路可以用图3所示的路线图表示。
4 结束语
科学的方法和思路是管理学科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实证论证方法的涵义和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管理研究中实证论证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认识误区。最后,提出了解决管理学科问题的科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并以框图形式描述了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的科学的研究思路。
图3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管理学科问题的科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