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 重庆 409000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与自由,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地生活。近年来,小学生生命伤害事件(伤己、伤人、伤害动物、被伤害)时有发生,且出现低龄化趋势。作为数学教师我时常在想,如何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呢?
数学教师要加强数字与生命的关联性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数学中感受生命的光彩。数学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贯穿数学的始终。而我们的生命中无处不充满着数字:人的心脏只占人体体重的0.5%,却能以每秒8米的速度喷出血液,一分钟使血液流动500米,一小时约30公里,一昼夜700公里,一年25万公里,60年血液流经的距离为1.5亿公里,等于绕了地球赤道375圈;眼睛蒙黑一分钟,它对光的敏感度就增加了10倍,蒙黑20分钟增加到6000倍,蒙黑40分钟增加到25000倍;每一秒钟内,人的脑部会发生大约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来形成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额头要长出一条皱纹,至少要皱眉20万次……所有的这些数字与生命的联系,我们都可以通过趣味数学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在数字中感受生命,体会生命的美妙与神奇。
数学教师要活化数学课本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感受、向往和追逐生命中的真善美。小学数学课本素材丰富,只要我们巧妙地活化素材并创以引人入胜的情境,就能打开学生的心门,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逐。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我们的校园”这一节时,我们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去体会干净、整洁、美丽的校园带给大家的享受,而让学生对肮脏、凌乱、丑陋的校园产生排斥之感,以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之情。同样,我们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节,可以创设被假人民币糊弄而吃亏的情境,让学生们产生对真的向往、对假的抗拒。把对真善美的向往、追逐融入数学情境之中,也就是融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数学教师要提炼数学教材内容,巧编“生命”试题,让学生在解答“生命”试题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珍贵。可提炼数学教材核心内容,从时间、人口等方面编制各类“生命”试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编制统计图表来探讨有关生命的时间分配、人口问题等。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时、分、秒的认识”时,可以编制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学校的每一天有多长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有多长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了?有多长时间是在操场玩耍?又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编制这样的问题:中国每分钟出生大约38人,死亡15人,那么请问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国家新增了多少人?通过对这类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到时间和生命的珍贵。
数学教师要在数学实践中让学生亲历生活的真实,提高其动手动脑能力,为其生命的翱翔打下厚实的基础。在数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体会,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将所学真正融入生命。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我长高了”一节,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体重,掌握测量的技巧和测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年龄段身高、体重的正常标准,促使其认识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休息才能使身体健康成长。又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课本“打电话”这节后,让学生回家给亲戚朋友或老师同学打个电话,通过打电话的实践让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日常礼貌用语,了解生活技能技巧。
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内外打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良性沟通,让学生在这种良性的沟通中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合作和生命的尊严。课堂之内,老师要给予学生适时巧妙的点拨,用肯定和赞美去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更多地去展现自己,在展现之中获得成就感,体会生命的尊严与快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之中提升能力、共同进步,收获知识与友情。课堂之外,老师可利用学生请教之机,更多地了解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对生活、对学业充满信心。
总之,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趣味数学中感受生命的光彩,在数学情境中发现真善美、体会真善美、追逐真善美,在解答“生命”试题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珍贵,在数学实践中提高其动手动脑能力,在师生良性沟通中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合作和生命的尊严。
论文作者:王屏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生命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真善美论文; 课本论文; 数学教师论文; 《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