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企业信誉管理_企业信誉论文

网络时代的企业信誉管理_企业信誉论文

网络时代的企业信誉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信誉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一个企业的信誉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必须是由许多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所构成的。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信誉可以划分为:企业的身份,守法情况,经营情况,产品质量和服务情况,银行信用情况等内容。目前对这些企业信誉信息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管理思路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加以解决。

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实现以《营业执照》为基础的企业身份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利用目前网络中流行的CA(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完成对企业身份信息的加密和在线传输。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改造后的《营业执照》除了具备在线为每个企业提供身份查询之外,还可以直接起到网上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的作用。同时网络提供的信息交流手段,使得身份管理上即时、经济的目标得以同时实现,这就解决了身份管理的大规模应用问题。

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体现了对消费者负责原则,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是否照章纳税,是否缴纳了社会保障金等等,这些都是关系一个企业信誉的重要信息。而在此类有关企业是否遵纪守法的信息中,最权威、最有比较性的,就是行政、司法各个部门对该企业经营许可和违法处罚记录。如果这些许可和记录能够和企业经营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能够在对这个企业的身份进行查询的同时,也能够方便查询到各个政府部门的特别经营许可的“红名单”和处罚违法企业的“黑名单”,那么人们就可以非常简便的对某个企业的信誉情况形成一个大致印象。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将每个政府部门档案中的信息整合,实现社会共享。

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是这样。从理论上讲,只要不属于商业秘密,各种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都可以被看成是企业信誉的一部分。这些信息如果能够对外实施“透明”发布,对于整个企业信誉管理体系的建立会有极大的帮助。目前,除少数上市公司外,大多数企业的信誉管理还做不到这一点。

需要解决的几个方面

目前,我国不少单位建立网上企业身份认证系统,从其管理者的身份上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具备实力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的市场化动作的企业身份认证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市场化体系);二是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建立的企业身份管理体系(以下简称行政管理化体系)。总的来看,这两类管理体系都存在对企业身份认证缺乏权威性的问题。由于其出发点、职能不同,这两类体系将走向不同的方向。

市场化体系将走向国外所流行的第三方认证的方向,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上看,其前景尚不够清晰。除了国有银行外,其他企业希望完全借助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信用提升至能给其他企业发放“身份证”或者“信誉证”的程度是相当困难的。

各个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化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出于网上电子政务的需要。在网络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应当逐步转移到网上,各种网上行政行为都需要对使用者的身份确认。这种设定身份无论税务、公安、电信、海关等等,各单位都可以在本部门的行政管理中设定,其使用范围只要不超出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即可。由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身份认证系统不能够通用,可能会造成不少问题,比如:各个单位之间将会变得更加封闭,一个企业要办理很多个部门身份认证卡等等。既然出现了多个行政管理化体系,那么就一定需要有个管理秩序来保证这些体系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行政管理化体系管理秩序。从目前看,这个管理秩序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①解决各个行政管理化体系之间的定位问题。企业身份管理需要每个政府部门的参与,但是各个部门参与都应该根据各部门现有职能进行定位。

目前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正在北京地区进行本部门的企业信誉管理平台的试点工作。据了解,他们为了避免本单位的授权企业身份认证的使用范围过窄的问题,尝试了和各个兄弟单位的联合办公。其中他们也邀请工商局派人和他们共同检查企业提供的《营业执照》的真伪。但在联合办公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暴露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方法缺乏科技含量,操作上也是难以持久。

首先,简单检验企业身份真伪的方法缺乏严肃性。联合办公只能是用肉眼对《营业执照》进行鉴别,这种方式等于给违法分子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如果他拿到了一个伪造的惟妙惟肖的纸质《营业执照》,就可以蒙混过关,获得一个和合法企业一样的“电子身份证”。而一旦他有了这个“电子身份证”的“保护”,就可以在网上公开实施各种违法活动,其危害极大。从根本上讲,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的法人身份的生成和企业“电子身份证”的生成之间出现了一个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所造成的,这个距离使得违法分子有机可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在生成《营业执照》的同时就生成“电子身份证”。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政府部门只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其次,一次性复核无法实现动态管理。企业身份的信息之所以有价值,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个信息是动态的,它随着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更。但是,我们不可能为了一次一两个个别的问题进行大规模的联合办公。我们目前的行政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政府各个部门的联合办公。在有关企业身份、信誉管理上,由工商局负责企业身份管理,各部门实施信誉管理的框架也是非常清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将这个秩序直接转移到网络中呢?

②解决技术标准统一的问题。不准备开发独立管理的“电子签名”的部门和需要开发本单位独立管理“电子签名”的部门,都需要解决技术标准统一的问题。

所谓企业信誉管理体系的技术虽然复杂,但其结构是比较清楚的。主要的结构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关该企业的信誉库,这个库建立在互联网上,理论上它可以无限大,包括每个企业的身份情况、守法情况和经营信息。二是每个企业手中的IC卡,这个卡片是打开企业信誉库的钥匙,通过它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身份信息签署在电子文件上,完成电子签名。每个收到电子签名的企业可以根据签名在网上的信誉库中查找该企业的信誉情况。企业的真实身份只有一个,因此只要企业拥有工商局颁发的IC卡就可以实现全部信誉管理功能。其他政府部门不用再独立发IC卡,只要根据自身职能完成对信誉库的管理就可以了。目前IC卡及其读卡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如果各单位在互相不通气的情况下,各自按照不同的标准发放IC卡,那可能造成每个企业手上都有一堆的卡和读卡器,以应付每个政府部门的规定。这有悖于网络中的信息共享原则,有悖于管理中的效率原则,也有悖于经济中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

在企业信誉管理体系中,发放给企业的IC卡应当只有一张。理想状态下,这张卡片上面写入企业名称、企业注册登记号和相关的密码程序也就足够了。其他的,包括法人、注册地等登记信息都可以储存在网上,到需要查询时进行调用就可以了。这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政府机关对企业的信誉管理不必每次都重写IC卡,只要定期修改自己在因特网上的数据库就可以了。而在技术标准的统一上,所要做的就是规定好相应的数据管理权限和相互接口,各个单位自行管理,信息共享。这样做效率高、成本小。

对于目前已经开发了自己“电子签名”的部门和一些因为工作关系需要有独立的“电子签名”的部门,还需要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应该是在同一张“企业身份认证通卡”上,实施多个部门的企业身份认证管理。具体的设想是:每个单位根据原有市场准入程序中的顺序,逐个在同一张卡上完成对每一个企业的身份认定。比如:甲要办理企业,按照原有的程序他首先要到工商局办理企业登记。我们在给他颁发《营业执照》的同时,就会给他发放一张“企业身份通卡”,并在这个卡上写入工商局认证过的身份。然后甲拿着这张卡到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在办理税务登记的时候,甲出示这张卡,税务机关就可验明甲的身份。这时税务局有两个选择:一是他们不建立自己的电子签名,这种情况下直接在信誉库中写入有关该企业的信息就可以了;二是他们建立自己的“电子签名”,那他们除了写入信誉库外,还需要在卡上写入“电子签名”。然后甲再拿着这张卡到下一个部门办理手续……最终甲的一张卡上就会写入全部的自身身份和以后办公所需的“电子签名”。以后,甲利用这一张卡,就可完成网上年检、网上报税(可利用税务局需要的专用“电子签名”)等各项工作。

如果我们实现了“一卡式”的办公,那么就真正做到了使任何一个企业的手续始终完整,这等于是取消了证照不全、企业违法经营的可能性,是对国家调控市场职能的一个有力保证。通过一张卡,我们还可以把每一个政府部门的登记库联系起来,形成部门间的管理合力。有了这个保证,我们就可以真正放开一些以往繁琐管理手续,使企业从中受益。

积极推动管理体系建立

要实现上面这个设想,仅仅依赖现有的管理体制稍显不足,最好能够由多个部门联合建立一个企业身份认证管理中心,来协调、推进这项工作。管理中心应当着重从事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确定各个单位将企业身份等认证写入IC卡的先后顺序和形式。各个单位的企业信誉管理平台的建立有早有晚,一个单位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加入整个体系,应当由管理中心进行协调。同时中心也可以主动承担起协助、推动各政府部门身份认证体系建立的职责。二是完成对卡的管理。发放卡必然要有一定的成本,而为此收取费用又可能形成经济收益,中心以第三方的角色完成对这些成本、收益的管理比较合适。三是实现对企业信誉管理体系的深度开发。此外,上面提到的设想中,卡中写入的只是企业的身份信息,中心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对企业身份信息、守法信息,以至于经营信息的深度开发。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是一个一般性行业主管部门,而是所有经营者的准入机关。所以,使用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将不仅仅是管理电子商务、网络公司,我们还可以运用它对每一个普通企业实施身份管理,这才真有一点网络条件下的工商行政管理的味道。

网络时代一切都将是数字化的,整个社会主体的身份都将凝结在一组一组数码上。在这些数码中最重要的将是两个:从目前的政府职能划分上看,承担起牵头管理自然人身份的应当是公安部门;而在对法人的管理上,工商行政管理将扮演主要的角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任何加强这个秩序的做法,都会有利于企业信誉管理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标签:;  ;  ;  

网络时代的企业信誉管理_企业信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