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艳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所产生的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学比较工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较输血前有明显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输血前有明显增加,输血前后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降低,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大输血后,应当密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进行观察。而对于危重病患者,则应当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血的补充,避免患者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风险。
关键词:大量输血;凝血功能;血小板变化;效果分析
在目前临床治疗中,常常会由于患者严重外伤大出血或手术中大出血等急性大出血,需要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来保证患者的血容量处于正常水平,避免患者由于失血而导致休克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疗后恢复[1]。而大量输血是指在患者一天内的用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其中红细胞1单位按100毫升计算)[2]。但相关研究显示,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会受到稀释而出现降低现象,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患者死亡。所以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所产生的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大量输血诊断,在24h内输血总量达到1600ml或以上。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采用影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药物,并且所有患者在临床诊断中未见血液系统疾病或影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疾病。所有患者中严重外伤大出血患者34例,手术中大出血患者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47例,年龄15~80岁,平均40.7岁。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学比较工作。
1.3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后6h以内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C-6800和BC-6900,对患者的血小板进行测定,并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CA-7000和CS-5100对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3讨论
正常情况下来说,人体血量大约占体重的7%-8%[3]。如果在一次损伤中,患者的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15%,或失血量超过一千毫升以上时,患者的机体血容量将难以对血压进行维持,从而对患者的机体正常功能造成直接影响。在临床治疗时也需要采用临床输血治疗来纠正患者的贫血状况,保证患者机体功能的正常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
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传统低温保存的新鲜全血[4],在经过2~6℃低温保存24h后,其中所包含的血小板几乎会完全失活,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也会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全部失活。虽然目前成分血输血在临床得到了广泛普及,血液资源也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但在临床治疗时,如果不能对成分血进行合理利用,则可能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的血小板数量降低或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继而发生再出血或酸中毒等严重临床并发症[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较输血前有明显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输血前有明显增加,输血前后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说明,在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会导致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增加,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大输血后,应当密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进行观察。而对于危重病患者,则应当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血的补充,避免患者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楠,屈跃军,白振宇.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变化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10):55-57.
[2]李燕琼.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03):66-68.
[3]张桂芬.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0):1368-1370.
[4]刘颖,曹建明,彭阿钦.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06):845-848.
[5]于丽君,朱国标,李翠莹,黄菲.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变化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252-3254.
论文作者:柳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患者论文; 血小板论文; 凝血论文; 功能论文; 红细胞论文; 统计学论文; 凝血酶原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