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论图书馆的面貌_图书馆论文

“天堂”--论图书馆的面貌_图书馆论文

“天堂”——图书馆模样之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说论文,模样论文,图书馆论文,天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所说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这句名言,图书馆界有多少人知道,无法调查,有多少人能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更无法考证。笔者虽算是图书馆界的“老人”,但对这一学说还是从2006年9月18日《新华书目报》上所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之,孤陋寡闻也好,才疏学浅也罢,该承认的还得承认。为了使一些不知道或不理解这句名言的图书馆人也能以这句名言聊以自慰,特撰文求教于大方之家。“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各家之说,理解角度不一样。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 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范并思教授在《新华书目报》2006年9月18日《天堂什么样》一文中指出:天堂很简单,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要想知道天堂模样,看看图书馆就行了。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我觉得不能倒过来,说成图书馆是天堂的模样。也就是说,一个处于正常管理状态下的图书馆模样,就是最好的模样,天堂也不过如此。而不是反过来,要按照心目中想像的某个天堂的模样来规范读者的行为。现在,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尊重读者的权力,而不是规范读者的行为。

因为读者很自然地把图书馆当作公共场所,并将他们在其他公共场所的各种习惯带到图书馆来。例如有人看书累了,喜欢趴在桌子上睡觉,可能还会发出些呼呼声;有人习惯在田头或车间说话,说话时声音很响;有人习惯穿睡衣上街逛公园,到图书馆也如此。对于这些,图书馆员当然可以提醒,但首先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包容。但有很多图书馆员,至今信奉的仍是杜威时代的图书馆传统,即希望通过指定各种限制性规定,如“衣着不整齐不得入内”、“禁止在馆内大声喧哗”,将进馆读者调教得更像个读书人。如果按自己心目中的“天堂”模样,来塑造自己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者们也许满意了,但这样的图书馆,还是读者心目中天堂的模样吗?

文明社会的特点,既有纪律也有包容,只有充分的包容,才能使图书馆成为文明的殿堂。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将公共图书馆定位于“第二起居室”,既欢迎读者来看书学习,也欢迎读者来图书馆会客、娱乐、小憩。首都图书馆倪晓健馆长说:在书面前人人平等,乞丐进馆一视同仁。这些管理者在按照读者心目中天堂的模样来塑造图书馆的形象。

2 从图书馆建筑物角度理解

安藤忠雄是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他创作了近150项国际知名的建筑作品的方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等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大奖。他从建筑师的角度阐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之所以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是因为他把图书馆描绘成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世界”[1]。强调了图书馆与宇宙一样,具有永恒的意义和象征。几千年来,不管图书馆的性质功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都丝毫没有影响建筑师们对图书馆外部形象的看法: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古代的藏书楼也好,现代的图书馆也好,犹如一部永恒的作品,刻写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明轨迹。作为公共建筑,图书馆向来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在建筑师的眼里,图书馆不只是一座楼宇,它是一座百年甚至是千年不变的“未来的历史建筑”。所以图书馆是永恒的。建筑师们在按照心中天堂模样来设计图书馆。

从图书馆建筑内部功能划分,除了有正常工作区域之外,还要考虑到公共活动区:有休息室、电话间、吸烟处、售货部、读者餐厅等,人性化设计大概也是“天堂”的一个部分。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2000年9月访问埃及亚历山大市,亲眼目睹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新馆的风采。他说:尽管当时它还在建设过程中,但从海上的游览艇向这一即将落成的建筑眺望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巨大的圆形建筑,斜面倾向大海,既象征着古时圆形的港口,又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模样。大楼外墙采用阿斯旺花岗石贴面,上面篆刻着代表世界文明的阿拉伯文字、图案和符号。它的建成不仅是埃及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复活”,意味着新时代图书馆的“再生”,意味着图书馆脱胎换骨,从传统的图书馆迈入全新的知识世界[2]。

3 从读者的角度理解

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蒋永福教授在《图书馆》2006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阐述[3]:“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图书馆人已习惯于用博尔赫斯的这句名言聊以自慰。那么,什么是“天堂”呢?其实,现代人理解中的“天堂”,如果去掉其中的宗教意蕴,其指意就是自由的人间生活环境。从主题意义上说,所谓“天堂”,就是人们心中所向往的自由心境,而自由的心境是由自由环境引发和维持的,因此,现实意义上的“天堂”可理解为是由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发和维持自由、愉悦的心境。无论对“天堂”做何理解,自由是其基本的意蕴,无自由便无“天堂”。显然,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是一种自由、和谐的环境。或者说,不能营造自由和谐环境的图书馆不值得存在。

在读者视角中,“天堂”般的图书馆应体现如下:

获取自由——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读者可以选择自由,取舍自由,无任何人为的不当的获取障碍。

环境自由——环境的整洁与舒适。读者置身其中仿佛身临“仙境”,自由自在,无任何不快感。

权利自由——读者权利保障。即读者的人格得到尊重,正当需要得到满足,亦即无区别、无歧视的平等服务与公正对待。

上述三种自由意境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意境,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恐怕都不愿意成为图书馆的读者。从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感受而言,无自由感受,何来“天堂”之喻?

4 从服务角度理解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开辟读书室——边读书边吃零食[4]。该馆在图书馆5楼开辟读书室,让只在图书馆温习功课而无意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公众或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的清幽环境做功课或复习。此外他们观察了人们读书习惯,觉得在读书室提供零食及饮料能让学生和公众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更好地自修。

公共图书馆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服务,是国际图书馆界历来倡导的精神和奉行的原则,也是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消除社会中存在的那些不公平和不和谐因素的需要。倡导实行全免费服务,让所有需要阅读的读者都能进入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殿堂,这无疑在当地居民心中也是一个“天堂”之说。

任群的《为“第一个”喝彩》一文中介绍[5]:上海图书馆已经免费服务,从东南沿海城市也不断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广州图书馆已经宣布实行全免费服务,深圳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将实行全免费服务,杭州图书馆已经实行全免费服务。众多信息反映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变化,全免费服务时代的步伐已经开始。不仅市级图书馆开始实行免费,很多县级图书馆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顶着巨大压力也实行免费服务,湖南省衡阳县图书馆就是一个例子[6]。从1992年刘向阳担任馆长后,坚持实行图书馆的“无偿服务”,不收读者一分钱;坚持365天无假日开放,让图书馆大门永远向着普通读者无偿开放。

5 从高校图书馆角度理解

就在公共图书馆讨论“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的同时,2006年1月5日《新华书目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门禁系统”,封闭?倒退?》的文章,问题的焦点是高校图书馆该不该设“门禁系统”。从社会角度对高校图书馆“门禁系统”的设置来看,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批评,学者提出的质疑,“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之说就得改成“天堂不应该是高校图书馆的模样”了。从这一层面上看,似乎认为“门禁系统”不该设置。

但作为高校图书馆,这也是无奈之举。社会的分工决定着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首要对象是本校的师生,其馆藏如何建设,服务如何开展,一切必须以本校师生的需求为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必须首先保证师生的需要,藏书也要首先满足师生需要,否则高校图书馆就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7]。可高校这几年的扩招,使得学校设施和学生数量出现了严重不适应,教室无法容纳,许多校外人员还在图书馆看书,占据了本来就有限的阅览座位,使许多本校师生无法正常使用图书馆,不少高校迫不得已才装上了“门禁系统”,以控制社会人员进入。前段时间,我们学院图书馆也因社会青年、毕业了的学生占据图书馆阅览座位,师生意见很大,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习北大图书馆,安装“门禁系统”。当然,如果高校图书馆资源比较充足,在满足本校需要的前提下还有富裕,是可以向社会开放的。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所谓“开放”“公平”,不分主次,不考虑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那才是不负责任的倒退行为。

对于来高校图书馆看书的读者,其个人的一些不良行为,是否可以像公共图书馆那样,不加约束,这恐怕又要另当别论了。就像范并思教授所说的:读者在图书馆,彬彬有礼大气不吭,正襟危坐只看书不干一点别的,这样的图书馆,还是读者心目中天堂的模样吗?我想那应该只是“学校”或者“教室”的模样了。是否可以理解为对来高校图书馆看书的读者与在公共图书馆看书的读者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求公共图书馆读者“彬彬有礼大气不吭,正襟危坐只看书不干一点别的”,这样就失去了读者心目中天堂的模样;而就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而言,如果不对“衣着不整齐,馆内大声喧哗”等这些行为加以约束,这样就不像学校了。也就是说,同一个读者,一些不良行为在公共图书馆可以不受约束,但在高校图书馆是要受到约束的,因为这里是学校,读书人的地方。如对这些行为加以约束,这样是不是也失去了读者心目中天堂的模样?

博尔赫斯曾经在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工作过多年,他在小说《巴别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中描绘的图书馆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世界:在图书馆里,地球上任何过去的书和未来的书都被有序地、顺着螺旋性楼梯无限地向高处延伸。博尔赫斯把图书馆比作宇宙,把宇宙比作图书馆,强调了图书馆与宇宙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和象征。“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这是作家对图书馆的意境、象征、理想的写照。现在图书馆人正在把这个理想付诸于实践。

正像浙江大学李超平教授在她的博客中所说的:图书馆的出现,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文明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它的最佳状态只是在不断的理性选择进程中逐渐达到。不管现实和这个理想状态的差距有多大,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看不到图书馆人的努力,“天堂”是一种理想,图书馆的理想就应该是一种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天堂模样,这个天堂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它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实现的[8]。

收稿日期:2006-12-22

标签:;  ;  ;  

“天堂”--论图书馆的面貌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