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研究论文_邓文锋

摘要: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资源,城市给排水是城市的命脉,其设计与建设直接影响城市的运行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存的问题逐渐凸显。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则极大的提高了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质量,奠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1.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情况看,排水设施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城市,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具体问题如下:

1.1给排水设施不完善

老城区给排水设施建设年限较久,随之城市的快速发展,现有管道的结构构造、管道长度、管道质量等均无法满足城市给排水负荷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由于给排水、地下结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设资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严重落后。

1.2极端天气下排水难度增大

我国是内陆国家,极端天气增多,给城市排水系统很大压力。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易逝性和小尺度等特点,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出现供水污染和内涝。

1.3雨洪资源没能充分利用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需要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面硬化率增大,雨水无法下渗,直接排到地下排水管道,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还增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2.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必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前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着给排水设施不完善、极端天气下排水难度增大、雨洪资源没能充分利用等问题,因此必须要转变市政道路排水的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是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海绵弹性吸收特性的城市,学术上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也就是说构建的城市系统可以在雨季、集中降水时期充分发挥作用,以其聚集、渗透、净化功能来有效调节城市内部降水,使水迅速汇聚到地底下,减少地面积水;而在旱季、千旱时期城市系统可以将收集的水资源进行调用,用来供应城市用水需求。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主要形成的作用就是对城市地表降水进行有效配置,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并有效促进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例如,增强城市防洪抗洪能力;为居民提供清洁水资源;为城市绿化提供水分滋养等。

3.海绵城市在某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3.1项目概况

某道路位于厦城市的信息产业园,是信息消费产业的聚集区,其定位为绿色、低碳、智能化的“信息消费”示范园区,园区用地以居住、综合产业、商业用地为主。设计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红线宽度为30m,全长1.5km,根据该城市的海绵建设要求,道路设计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控制降雨径流深为26.8mm。

3.2道路横断面设计

设计道路标准断面为:2.0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0m(绿化带)+7.5m(机动车道)+7.5m(机动车道)+3.0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2.0m(人行道)=30.0m。部分交叉口拓宽段断面为:2.0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0m(绿化带)+11.0m(机动车道)+32.0m(绿化带)+10.25m(机动车道)+3.0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2.0m(人行道)=38.25m。考虑到行道树、路灯以及生物滞留设计均布置于两侧绿化内,因此本次设计加宽了两侧绿化带达到3.0m。设计道路横坡为1.5%,均倾向两侧绿化带,两侧绿化带做成下凹式绿地,其高程低于机动车道路面0.3m,内设高程低于路面但高于绿地的溢流雨水口。

3.3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通过植物—土壤-填料的作用渗滤径流雨水,净化后的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或通过系统底部的穿孔收集管输送到市政系统或后续处理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是海绵城市模式道路排水系统的核心,包含进水系统以及主体单元。本次设计进水系统主要包括路缘石开口以及砾石缓冲带,根据道路的排水计算,路缘石口间隔为15m,开口长度为0.7m,开口设置格栅以阻隔路面垃圾。砾石缓冲带的尺寸为B×L×H=0.7m×0.5m×0.15m,粒径范围3~5cm。主体结构为:1.0m种植土+透水土工布+0.5m碎石层+透水土工布,碎石层内设透水软管接入绿地内的溢流雨水口,溢流式雨水口下游位置一道挡水堰,挡水堰采用卵石堆砌,顶宽为0.2m,底宽0.4m,高度0.3m。

该工程设计在两侧绿化带内每隔30m设置一道挡水堰,将带状的下凹绿地划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生物滞留设施,以利于道路的雨水组织,减少短流。生物滞留设施总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3.4透水铺装

热岛效应、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都与不透水的路面息息相关,而生态环保型透水性路面是缓解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透水性道路是新型的路面结构,其对径流污染中的SS、COD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去除效果与透水砖、透水材料有直接关系。本次设计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为透水路面,其结构为:0.08m彩色透水砖+0.03m厚中粗砂+过滤土工布+0.18m厚无砂透水砼+0.3m厚级配碎石。碎石层内设置透水软管,接往生物滞留设施内的溢流雨水井。

3.5工程效益

本工程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均采用透水性铺装,根据道路相关参数计算,本次设计道路雨量径流系数为0.61,有效地降低了道路的径流系数,减少路面雨水径流。同时本工程透水路面下设蓄水结构层,加上生物滞留设施的表面蓄水层以及结构蓄水层,每米道路约有1.8m3蓄水空间,折合降雨约60mm,可以有效降低内涝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指导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要与城市发展和现有给排水系统相契合,完善排水基础设施,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质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程林,银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探讨[J].山东化工.2017(19).

[2]明平国.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房地产导刊.2017(33).

[3]马效芳,陶权,姚景,梁英.生物滞留池用于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研究现状和展望[J].环境工程.2015(06).

论文作者:邓文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研究论文_邓文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