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方向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方向分析

一、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方向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记,吴玉章[1](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导致了全世界大约30%的肝硬化和53%的肝癌,目前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通过治疗性疫苗的方式实现对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有效治疗,一直以来是医学界的迫切目标。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众多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大多数疫苗的临床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最近,一个纳米颗粒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εPA-44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εPA-44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实现了显着的临床治疗效果。现首先介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理论基础,然后总结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最后简要解读εPA-44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及其对未来该领域的影响。

张强[2](2021)在《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Hverfibrosis,LF)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能够逆转,但如何进行逆转,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肝纤维化早期产生的诸多病理变化中,人们对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病理变化给予的关注逐渐增多,其特征性的细胞学行为改变包括“窗口”尺寸与数量的变化以及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一旦SECs发生去窗口化后,则肝纤维化的进程难以逆转,目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现代医学尚且只能给予病因治疗,针对肝纤维化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问世。中医药学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经验历史较长,并对其发病机制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慢性肝病给予早期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未来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芪术颗粒是姚乃礼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目前中医药学界对肝纤维化的普遍认识基础上创制的治疗肝纤维化常用方,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NO:81774282)的资助下,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探讨益气活血方芪术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1.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资料库,检索时间跨度为自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以检索词“liver fibrosis”、“hepatic fibrosis”为检索词,然后以“effect”或者“efficacy”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肝纤维化”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以“临床观察”、“疗效分析”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上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2.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类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脾脏的形态、门脾静脉的宽度、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结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共93篇,其中有86篇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作为临床评价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MD=51.15,95%CI(56.95,45.35),P<0.00001]。15篇文献以肝硬度值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肝硬度值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3.52,95%CI(4.78,2.26),P<0.00001]。33 篇文献研究以门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门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20,95%CI(2.14,0.26),P=0.01]。31篇文献研究以脾脏厚度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脏厚度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6.83,95%CI(9.54,4.12),P<0.00001]。13篇文献研究以脾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77,95%CI(3.04,0.49),P=0.007]。结论: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组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目的:(1)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调控作用。(2)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明确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eNOSmRNA、eNOS、NO表达的影响。(3)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明确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特征。方法:(1)以四氯化碳作为肝纤维化的诱导剂,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芪术颗粒进行干预,通过Elisa法、HE以及Masson染色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病理组织学的影响。(2)原位胶原酶灌注+离体消化+梯度密度分离法分离提取肝窦内皮细胞。(3)以10%肝纤维化大鼠血清+5%的胎牛血清作为外在损伤因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状态的肝窦内皮细胞,模拟体内生化环境,构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正常大鼠血清损伤组、芪术颗粒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进行分组。(4)采用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eNOSmRNA、eNOS、NO的表达情况。(5)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属性。结果:(1)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形态。(2)经过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可知,我们所提取的细胞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且纯度较高。(3)经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 eNOSmRNA、eNOS、NO显示芪术颗粒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4)经过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肝窦内皮细胞的骨架模量、粘度均有所提高,使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转变,而其扩散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1)芪术颗粒能够抑制肝脏炎症状态,恢复肝脏正常组织形态。(2)芪术颗粒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3)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状态,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恢复,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杨爽[3](2021)在《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遵循随机分配的原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免煎颗粒剂八珍荔核抗纤方和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指标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的变化,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和对比结果,得出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⑴干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HBV DNA定量、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均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⑵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⑶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⑷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单项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仅胁下痞块改善程度较轻(P>0.05);对照组对胁下痞块、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溏烂、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方面,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肝功能指标:对于ALT、AST、TBIL三项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三项指标皆有改善作用(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ALT、AS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TBIL的改善中,差异性不大(P>0.05)。⑹HBV DNA定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组为23例,应答率为76.66%,对照组为21例,应答率为70.00%,提示两组均对HBV DNA定量的应答率有较好的效果。⑺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BV DNA定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施梅姐[4](2020)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文中认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中间环节,若不及时阻断,可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癌,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危及生命。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防治目标之一。但肝纤维化的治疗当前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难点问题。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各类特异性的抗纤维化药物制剂绝大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的特点,但其存在HBe Ag转换率低的缺点,并且即使抗病毒治疗后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如何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HBe Ag转换率是当前乙肝肝纤维化治疗的难点问题。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其疗效及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多研究者针对中医药抗乙肝肝纤维化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尽管临床上乙肝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但是纵观近十年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资料,疏肝健脾活血法越来越得到众医家、学者的认可。本人所在科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提高HBe Ag转换率,但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法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用药参考。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运用用提供客观依据。第三部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前面研究总结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研究,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的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建立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研究数据库,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乙肝肝纤维化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观察,其中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收集疗程至少144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硬度值、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HBe Ag转换率等指标的不同影响,客观评价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抗病毒疗效。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筛选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检索Gene Cards、OMIM、Pharm Gkb三个数据库,收集整理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然后运用Venn2.1在线工具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Venn图,获得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8.1软件绘制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以及筛选核心基因。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关键靶点与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文献数据挖掘研究初步检索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257篇,根据标题初筛合格的文献97篇,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合格文献后得到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8篇,涉及在乙肝肝纤维化治疗涉及处方48首、中药96味,总用药频次为537次,涉及中药种类17种。居前四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累计频率达88.3%。疏肝健脾活血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其中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进一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后得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鳖甲、茯苓、赤芍、当归、枳壳、郁金等,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其中理气药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包括柴胡与白芍、丹参相伍,柴胡与白术、白芍相伍,柴胡与黄芪、丹参相伍等,柴胡与白芍是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最常见的药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初筛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初始治疗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98例,二次筛选后共纳入385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脏病理学评价患者共81例,完成治疗前后Fibro Scan检测的共83例,完成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共114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纳入病理疗效分析44例,纳入血清肝纤维指标疗效分析102例,纳入肝脏硬度值疗效分析66例。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疗效评估方面,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肝纤维化逆转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5.5%vs 18.2%,P<0.001)。在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纤维化进展,而对照组仍有50%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评估方面,对照组的透明质酸(H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40.9 vs 46.6,P=0.744),而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55.2 vs 41.4,P=0.003),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在Fibro Scan肝脏硬度值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SM值较治疗前下降的差值更大,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42)。为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选取70例ALT<2ULN的HBe Ag阳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逐年上升,但治疗组的HBe Ag转换率增加趋势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96周、144周的HBe Ag转换率分别为17.1%、26.5%、28.6%,高于对照组的2.9%、12.9%、10.3%;其中两组在48周时的HBe Ag转换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以上文献与临床研究共同发现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为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收集这五味核心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进一步获取乙肝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结果共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交互靶点基因共有205个。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在于AKT1、TP53、CDK1、CCNA2、CCNB1、TOP2A、BIRC5、VEGFA、EGFR、CASP3等核心基因。GO分析发现6个最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促进DNA转录、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7个最相关的细胞成分,涉及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胞外体、细胞质、细胞核仁等;9个最相关的分子功能,包括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转录因子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血红素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DNA结合、染色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KEGG分析发现最相关的前10条通路分别是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信号通路。结论:文献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配伍规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健脾活血法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可协同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但仍需下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核心药物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多种生物过程、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抗纤维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于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等多组分,通过调控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染色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调控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下一步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武喆[5](2020)在《柳胺酚代谢产物鉴定及活性代谢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慢性HBV感染者约有2.4亿例,其中我国有约有8600万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HBV感染相关肝硬化及HBV感染相关肝细胞性肝癌每年可导致全球超过80万人死亡,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目前用于治疗HBV感染的一线药物核苷(酸)类似物不能清除被感染肝细胞细胞核内的cccDNA,难以实现CHB的临床治愈,新型抗HBV药物亟需研发。柳胺酚是一种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内核糖核苷酸(DNA)的生成,从而减少HBV的复制原料。研究发现柳胺酚对HBV复制及cccDNA形成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但其体内代谢过程仍不明确,生物学转化及代谢过程可能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结构形成具有更强药理活性或毒性的代谢产物。本文拟对柳胺酚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并对柳胺酚代谢产物抗HBV活性进行分析,进而对活性代谢物抗HBV机制进行研究。方法1.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鉴定柳胺酚在Sprague Dawley大鼠的体内药物代谢模型和人肝微粒体的体外药物代谢模型中的代谢产物,使用UNIFI软件对柳胺酚的体内代谢通路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重组人肝脏药物代谢酶筛选系统明确参与柳胺酚代谢过程的肝脏药物代谢酶亚型。2.使用计算机虚拟分子对接技术计算柳胺酚代谢产物与RRM2活性位点之间的亲和力,筛选具有RRM2抑制活性的代谢物。使用HBV稳定复制细胞模型HepG2.2.15细胞系以及HBV核苷类似物交叉耐药细胞模型HepG2.A64细胞系验证筛选得到的柳胺酚代谢产物对细胞培养基上清中HBVDNA、HBsAg、HBeAg以及细胞内HBVDNA、cccDNA的抑制活性。通过细胞增殖活性实验及细胞凋亡实验明确具有抗HBV活性的柳胺酚代谢物LAF-OH的细胞毒性。进一步通过联合用药实验,使用ComboSyn软件计算LAF-OH与核苷(酸)类似物的联合用药指数。3.利用蛋白组学筛选LAF-OH作用后表达水平发生改变的差异蛋白并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与抗HBV活性的关系。通过qPCR法、Western Blot法对差异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验证并分析相关蛋白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表达变化对HBV复制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LAF-OH对细胞周期比例的调节作用。通过ELISA法分析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对RR活性的影响。结果1.分别收集SD大鼠经柳胺酚灌胃后在0-3h、3-8h、8-12h及12-24h时间段内的胆汁、粪便、血浆及尿液样本,在0-3h及3-8h收集的胆汁样品中鉴定到6个柳胺酚代谢产物(M1-M6);在8-12h收集到胆汁样品中鉴定到2个柳胺酚代谢产物(M1、M2);在0-3h及3-8h收集的粪便样品中鉴定到3个柳胺酚代谢产物(M1、M3和M6);在其余时间段收集的胆汁、粪便及全部的血浆、尿液样本中未鉴定到柳胺酚的代谢产物。在与人肝微粒体孵育的柳胺酚样本中鉴定到5个柳胺酚代谢产物(M1、M7-M10)。柳胺酚主要的代谢过程包括羟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磺酸化、乙酰化和代谢性降解等。重组人肝药物代谢酶筛选结果表明CYP1A2与CYP2C9参与了柳胺酚的Ⅰ相代谢反应;UGTIA1、UGT1A6、UGT1A9、UGT2B7与UGT2B15参与了柳胺酚的Ⅱ相代谢反应。2.计算机分子对接拟合结果表明柳胺酚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M8、M10以及柳胺酚羟基化代谢产物LAF-OH与RRM2活性位点的亲和力较柳胺酚更强。基于HepG2.2.15细胞及HepG2.A64细胞的HBV抑制实验发现LAF-OH对HBV的抑制活性较柳胺酚更强且成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可以显着降低野生型HBV及耐药突变HBV模型细胞培养上清中HBV-DNA、HBsAg以及细胞内HBV-DNA、cccDNA的水平。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凋亡实验发现LAF-OH在HepG2.2.15细胞、HepG2.A64细胞、HepG2细胞与HEK293细胞中半数细胞增殖抑制剂量IC50 分别为 173.4μM、366.7μM、222.3μM 与 191.8μM,在 150μM 浓度时未对细胞凋亡造成明显影响。联合药效试验结果表明LAF-OH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联合抗HBV具有协同效应;LAF-OH与阿德福韦、替诺福韦联合抗HBV具有相加效应。3.蛋白组学筛选发现LAF-OH处理后细胞细胞周期、IL-17信号通路及PPA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Western Blot分析发现LAF-OH可以通过抑制Akt磷酸化水平降低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经LAF-OH处理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进一步通过qPCR及Western Blot分析发现LAF-OH可在不引起RRM2B表达代偿性上调的同时显着抑制RRM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RR活性分析发现LAF-OH可通过同时抑制RRM2活性与表达水平的方式显着抑制RR活性。结论1.柳胺酚在体内主要通过羟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磺酸化、乙酰化及代谢性降解等途径代谢。CYP1A2、CYP2C9、UGT1A1、UGT1A6、UGT1A9、UGT2B7与UGT2B15是柳胺酚主要的肝脏代谢酶亚型。2.LAF-OH与RRM2活性位点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其抗HBV活性较柳胺酚更高。LAF-OH在显着降低细胞培养基上清HBV-DNA、HBsAg与细胞内HBV-DNA、cccDNA水平的同时不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LAF-OH对核苷类似物耐药HBV仍具有强大的抑制活性。LAF-OH在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使用时表现出相加效应或协同效应。3.LAF-OH通过降低Akt磷酸化水平而下调cyclin D1的表达水平,改善因HBV感染造成的细胞周期紊乱,以降低S期细胞比例的方式下调RRM2的表达水平,同时不使RRM2B表达水平代偿性增高。LAF-OH在下调RRM2表达水平的同时与RRM2活性位点竞争性结合,从而大幅抑制RR活性,发挥抗HBV作用。LAF-OH可通过调节IL-17介导的免疫学反应以及PPAR、Akt等信号通路为HBV治疗带来更多潜在获益。

肖祖林[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当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认识,并探讨其临床适用性,为中医诊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与辨证治疗新思路。方法:收集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医案,经过数据规范化处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功能模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证型—症状—用药”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总结当代医家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特点。成果:收集146则有效医案包含多次就诊的中医辨证共157个,涉及251味中药。男女比例为2.9:1,患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70岁,年龄中位数38岁,发病以中青年居多。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证型—症状—用药”分析,得出本病主要归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肝着”等范畴;临床证型复杂既有单一证型又见复合证型,常见有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等。病性以“湿热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胆、胃、经络、三焦、膜原等脏腑组织。常见临床表现为疲乏、胁痛、食欲不振、小便黄、腹满、口干、不寐、口苦、大便溏、恶心;舌色为红舌、淡红色、暗红舌,舌形为胖大舌,少数见舌下脉络增粗,苔色为苔黄,苔白,苔质为苔腻,苔薄;基本脉象为弦脉、细脉、滑脉。当代医家常用中药为茯苓、白术、丹参、郁金、茵陈、柴胡、白芍、牡丹皮、甘草、当归、党参、黄芩、虎杖、栀子、大黄、赤芍、陈皮、鸡内金、薏苡仁;药性以寒、温、平性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肝经、脾经、胃经。发现本研究主要证型用药与诊疗指南规范用药具有高度相似性,并共挖掘出符合疾病用药潜在新处方11首。结论:本研究客观总结当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辨治认识与临床用药特点。慢性乙型肝炎辨治丰富,病性虚实夹杂多变,病位涉及多个脏腑组织,当代医家重视“湿”与“瘀”病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疾病贯穿健脾活血用药特点。挖掘结果显示病证药一致性,基本吻合临床指南规范,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范晶华[7](2019)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前期研究聚焦早期准种变化对短期(一般3年或以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前瞻性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s)长期(近10年)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抗病毒治疗关键时间节点的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及其进化机制,进一步明确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异的病毒学机制。[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纳入107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开展为期111.83月的前瞻性、开放性、观察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恩替卡韦)和非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每24~48周进行一次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生化及血清学应答情况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第一部分的24例慢乙肝患者进行HBV准种研究。首先,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三组间无配对关系),即未治疗组、治疗1年组和治疗10年组(病毒学突破组),分别取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进行HBV准种研究。对于治疗1年组,我们根据患者治疗1年以后病毒应答的时间情况,分为A组(1年<HBV应答时间<3年)和B组(3年<HBV应答时间<6年)。采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对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区准种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时间点的HBV准种差异,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年时HBV准种的特征与之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及RT基因的准种进化规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一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抗-HBs共存的HBV准种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比较及荟萃分析。[结 果]第一部分:经过长期NAs抗病毒治疗,HBVDNA的对数值(log10 IU/mL)治疗后降为 1.28(1.28,1.40)IU/mL 低于治疗前的 6.92(5.06,7.89)IU/mL(P<0.05),恩替卡韦组较非恩替卡韦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随访结束时,病毒学突破人数为28人,突破率为26.17%,恩替卡韦组与非恩替卡韦组无差异(P>0.05)。治疗1年时HBV DNA不可测为病毒学突破的保护因素(HR=0.235(0.103,0.538),P<0.05)。67.9%患者 HBsAg 定量低于 1500 IU/ml,6.54%(7例)患者HBsAg消失并于治疗24~48周时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消失率为 71.21%,血清转换率为 40.91%。患者HBeAg消失与基线HBV DNA、ALT水平、HBV DNA转阴时间无关(P>0.05)。6 例患者(5.61%,6/107)发生恶性肿瘤,其中 3 例(2.80%,3/107)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均为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PRI指数治疗后为 0.44(0.31,0.56),低于治疗前 1.05(0.53,1.75)(P<0.01),随访结束后患者肝硬度值为4.9(4.0,6.2)KPa。第二部分:我们采用24例慢乙肝患者451条HBV RT克隆序列用于下游分析,研究不同抗病毒效果患者的病毒学机制,结果如下:1.A组40%(2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75%(6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治疗10年组50%(3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和治疗10年组均有50%的患者积累了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2.在RT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治疗1年组的复杂度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而且治疗1年或10年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RT基因的核苷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9734)均显着高于 B 组(Sn=0.8875,P=0.0393)和治疗 10 年组(Sn=0.8524,P=0.0141)。A组和B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目及平均非同义替换数目水平相当,均低于治疗10年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T基因的氨基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8874)显着高于治疗10年组(Sn=0.7098,P=0.0473),但三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无显着差异(P>0.05)。3.与治疗1年组(A组和B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治疗10年组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较为简单的拓扑结构。治疗1年组(A和B组)平均枝长(0.0029±0.00029)显着大于未治疗组(0.0012±0.0003,P=0.0137)。A 组平均枝长(0.0028±0.0005)和 B 组的平均枝长(0.003±0.0004)均显着大于治疗10年组(0.002±0.0004)(P<0.001),但A组和B组的平均枝长差异不显着(P=0.6368)。4.我们对三组患者HBVRT的选择压力(ω=dN/d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患者HBV均经历了正选择,治疗10年组积累了更多的正选择信号。在基因型B、C及B/C中,三组患者具有相似的ω值分布趋势。在B/C基因型中,A组的选择压力(ω=0.296±0.0332)和B组的选择压力(ω=0.291±0.0469)没有差异,均低于治疗10年组(ω=0.5679±0.1722)。5.治疗1年时RT准种复杂度(核苷酸水平)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P=0.0163,R=-0.6493)。RT的准种复杂度(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相应的ALT 水平呈负相关(P=0.0437,R=-0.5661;和 P=0.0117,R=-0.673)。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和平均非同义替换数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ALT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第三部分:本研究分析1例HBsAg和抗-HBs共存的基因型为Ⅰ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准种基因组特征,该病毒准种基因组具有高度复杂的准种异质性和高频的HBsAg突变,其中69%的克隆发生PreS缺失和HBsAg氨基酸变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PreS缺失与HBsAg和抗-HBs共存具有相关性,总体风险估值为 4.09(95%CI(2.18,7.68))。[结 论]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使患者不同程度获益,与HBV准种异质性密切相关。在抗病毒药物压力下,HBVRT准种的异质性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早晚有关,该基因的准种的高复杂度可能提示治疗应答佳。在治疗1年时,高复杂度的HBV准种,有利于HBV DNA和ALT水平下降,但低水平的ALT反而不利于HBVDNA清除。抗病毒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积累了较多的耐药突变、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提示这些突变不利于病毒学应答,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治疗10年组具有较为简单的进化模式与更多的正选择信号,提示这些变化可能与病毒学突破有关。个案HBV基因组准种分析与Meta分析表明,高频的preS1缺失,与HBsAg与抗-HBs共存相关。

侯志君[8](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旨在评估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261例和西医队列260例,对两队列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肝功能(TBiL、ALT、AST、ALB复常率)、肝组织病理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长期中医药治疗在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8年。两队列治疗5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1.9%,治疗7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3.5%,治疗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9%vs 13.5%,两队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有18例进展为肝硬化,西医队列有35例进展为肝硬化,两队列总体肝硬化发生率为6.9%vs 13.5%,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在治疗0.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VDNA阴转率为64.4%vs55.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的HBVDNA阴转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耐药发生率为8.81%vs 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治疗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48%vs 24.43%,治疗7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9.16%vs 24.28%,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sAg阴转率为10.73%vs 6.54%,但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抗-HBs阳转率为5.7%vs 3.5%,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治疗3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LT复常率为90.04%vs 80.7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队列治疗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10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ST复常率分别为86.9%vs 77.3%、93.24%vs 8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5年、7年,两组队列间的AS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ALB正常率为96.93%vs 90%、98.21%vs 94.6%,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7年、10年时,两组队列间的ALB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共有38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检查,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20例,西医队列18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纤维化分期总改善率为45%vs 1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为95.4%vs 83.1%(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在治疗3年、5年、7年和10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38),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2);HBV感染病程10~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7),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1);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3的患者(P=0.036);有HBV相关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22),有饮酒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P=0.000);不同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542);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653);7.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95%CI:0.080-0.917,P=0.031)、年龄≥40岁(95%CI:1.001-1.050,P=0.040)、有HBV感染相关家族史(95%CI:1.335-4.327,P=0.006)、饮酒史(95%CI:2.477-11.174,P=0.000)、HBVDNA定量≥ 107(P<0.05)、HBeAg 阳性(95%CI:1.032-4.563,P=0.04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医辨证治疗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8.在接受中医药长期辨证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提示患者在接受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期间,未出现病情加剧或恶化。9.药物频数分析显示,累积使用频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包括炒白术、苍术、延胡索、茵陈、茯苓、炒山栀、六月雪、乌贼骨、制半夏9味;药性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寒性药为主,温性药和平性药次之,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低,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药味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苦、甘味药为主,辛味药次之;药物归属足厥阴肝经最多,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结论:1.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对提高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肝脏组织学和影像学,治疗安全性良好。3.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男性、年龄≥40岁、有HBV相关家族史、饮酒史、HBeAg阳性、HBV DNA定量≥107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4.导师陈建杰教授主张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强调“清热化湿,顾护中州”的治疗原则,同时认为当以“和”为主,攻补兼施,不忘兼症,讲究用药剂量,用药平和轻灵。5.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可为评判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孟令怡[9](2019)在《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 Ag、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全部患者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及病房,纳入90例恩替卡韦治疗2年及以上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SPSS自动生成的随机数字分组原则,分为恩替卡韦对照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组(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0.5mg/d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治疗,每2周进行1次,连续观察时间12周。观察两组患者在0周及12周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病毒学(HBs Ag、HBe Ag、HBc Ab)、免疫相关(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IL-2、TNF-α、IFN-γ)水平,以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ALT、AST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P、TBIL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P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GGT两组内治疗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s Ag、HBe Ag均有下降,治疗后两组HBe 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 Ag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IL-2、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经过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可明显改善CHB患者“乏力”、“失眠”、“胁痛”等临床症状。结论:穴位埋线(蠡沟、足三里)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CHB患者肝功能(ALP、TBIL)及临床症状,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邓春玲[10](2019)在《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评价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0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中医证型属于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口服恩替卡韦胶囊0.5mg,每日一次,同时加服舒肝解毒汤,水煎300ml,每次100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胶囊0.5mg,每日一次。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治疗48周。主要观察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ALT、AST、AKP、GGT、TBIL)、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1、肝功能(ALT、AST、GGT、AKP、TBIL):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ALT、AST、TBIL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2、24、48周时,两组间比较ALT、AST、TBI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GT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在治疗12周时,两组间比较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48周时,两组间比较GGT,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AKP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间比较A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ALT复常方面,48周时,对照组复常率为64.7%,试验组复常率为88.2%,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ALT复常方面有明显优势。3、HBe Ag转换率:治疗24周时,对照组HBe Ag转换率为8.8%,试验组HBe Ag转换率为29.4%,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时,对照组HBe Ag转换率为14.7%,试验组HBe Ag转换率为38.2%。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HBe Ag转换率方面有明显优势。4、HBV DNA阴转率:治疗24周时,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为61.8%,试验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85.3%,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48周时,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为70.6%,试验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91.2%,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HBV DNA转阴方面有明显优势。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均可明显改善患者总体中医证候,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12w、24w、48w后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对比,试验组治疗12w、24w、48w后对总体中医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有效率:两组中医疗效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安全性: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治疗48周的疗程中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且血常规、肾功能、大便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等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结论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且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

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方向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方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学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结论
    实验二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提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案
        1.5 相关检验指标及意义
        1.6 小结
    2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病名的探讨
        2.2 病因病机
        2.3 证候分型
        2.4 治疗
        2.5 其他辅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排除、终止和脱落的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5 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罗伟生教授肝胆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1.1 病机分析
        1.2 辨证分析
        1.3 辨证与辨病、“衷中参西”
        1.4 八珍荔核抗纤方方药组方分析
        1.5 单味药物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中医疗效分析
        2.3 指标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三、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诊断技术
        四、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五、展望与体会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四、展望
    第三节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四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一、频数分析技术
        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三、聚类分析技术
        四、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五、贝叶斯网络
        六、因子分析技术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进展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三、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纳入标准
        (三)文献排除标准
        (四)文献检索策略
        (五)资料提取
        (六)数据预处理
        (七)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数分布
        (二)药物种类频数及频数分布
        (三)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
        (四)基于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
    三、讨论
第三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案
    五、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纤维化疗效分析
        (三)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四) 安全性分析
    六、讨论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一、研究概要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潜在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
        (二)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筛选
        (三)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四)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四、讨论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柳胺酚代谢产物鉴定及活性代谢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柳胺酚代谢产物鉴定及代谢通路研究
    1.引言
    2.试剂与仪器
        2.1 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配置柳胺酚溶液
        3.2 动物实验方案
        3.3 体内代谢产物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3.4 体外代谢产物的制备
        3.5 色谱与质谱条件
        3.6 数据处理
    4.实验结果
        4.1 柳胺酚母离子分析
        4.2 柳胺酚代谢产物鉴定
        4.3 柳胺酚肝脏药物代谢酶亚型鉴定
    5.讨论
    6.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柳胺酚代谢产物抗HBV活性研究
    1.引言
    2.试剂与仪器
        2.1 试剂
        2.2 细胞株
        2.3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RRM2活性位点与柳胺酚及其代谢产物分子对接
        3.2 细胞培养
        3.3 细胞增殖毒性测定
        3.4 细胞凋亡检测
        3.5 细胞水平抗乙肝病毒活性测定
        3.6 柳胺酚羟基化代谢产物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效应测定
        3.7 数据处理
    4.实验结果
        4.1 RRM2分子活性位点定义
        4.2 柳胺酚及其代谢产物与RRM2分子对接结果
        4.3 LAF-OH对细胞增殖毒性影响的研究
        4.4 LAF-OH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4.5 LAF-OH抗HBV活性研究
        4.6 LAF-OH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用药研究
    5.讨论
    6.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柳胺酚活性代谢物LAF-OH抗HBV机制研究
    1.引言
    2.试剂与仪器
        2.1 试剂
        2.2 细胞株及载体
        2.3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细胞转染
        3.3 细胞内RRM2活性检测
        3.4 LAF-OH处理后细胞内RRM1、RRM2、RRM2B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检测
        3.5 iTRAQ标记定量蛋白组分析方法
        3.6 细胞周期检测方法
    4.实验结果
        4.1 LAF-OH对细胞周期及IL-17、PPAR等信号通路产生调控
        4.2 LAF-OH通过降低Akt的磷酸化水平下调cyclin D1表达水平
        4.3 LAF-OH在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抑制RRM2的表达
        4.4 LAF-OH对RR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5.讨论
    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流行病学特征
        1.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研究进展
        1.2.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症认识
        1.2.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病因病机
        1.2.3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
    1.4 结语
第二章 医案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1 医案来源
        2.1.2 医案纳入标准
        2.1.3 医案排除标准
        2.1.4 医案数据采集
        2.1.5 数据规范化处理标准
        2.1.6 建立数据库
        2.1.7 数据统计分析
        2.1.8 质量控制
    2.2 研究结果
        2.2.1 患者一般情况
        2.2.2 中医病名分布
        2.2.3 中医证型分布
        2.2.4 临床症状体征
        2.2.5 舌象分布
        2.2.6 脉象分布
        2.2.7 方药分析
        2.2.8 临床常见证型用药规律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探讨
    3.2 慢性乙型肝炎证型探讨
    3.3 慢性乙型肝炎四诊探讨
    3.4 慢性乙型肝炎方药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
    附录2: 英文缩略语
    附录3: 统计学审核证明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HBV RT区准种进化模式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HBsAg和抗-HBs共存乙肝病毒基因型Ⅰ感染者HBV准种特征及相关文献回顾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准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计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及队列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4 临床随访
        2.5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两队列基线资料的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基线HBV DNA比较
        2.3 基线肝功能比较
        2.4 基线AFP水平比较
        2.5 基线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2.6 中医证型分布
        2.7 病例随访情况
        2.8 抗病毒治疗情况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
        3.2 不同基线特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
        3.3 HBV-DNA阴转率
        3.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3.5 HBsAg阴转率
        3.6 抗-HBs 阳转率
        3.7 耐药的发生率
        3.8 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3.9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
        3.10 中医证候学改善
        3.11 影像学改善率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5.1 血常规正常率的比较
        5.2 肾功能正常率的比较
    6. 中药处方分析
        6.1 药物频数分布
        6.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6.3 药物归经统计
讨论
    1 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现状
        1.2 RWS与RCT的比较
        1.3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RWS
    2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
        2.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和诊断方法
    3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3.1 中医病因病机转化
        3.2 中医辨证论治
    4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4.2 不同基线特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关系
        4.3 HBV DNA阴转率
        4.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4.5 HBsAg阴转率和抗-HBs阳转率
        4.6 对生化学的影响
        4.7 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4.8 对中医证候学的影响
        4.9 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4.10 长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分析
        4.11 导师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3. 查新报告

(9)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确定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测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3.1 观测指标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3.3 不良反应观察
    3.4 依从性评价
    3.5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4.结果
    4.1 基线比较
    4.2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观察项目比较
    4.3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观察项目比较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4.5 脱落病例及依从性评价
5.分析与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5.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5.3 埋线、取穴特色以及分析探讨
    5.4 研究结果分析
6.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经络取穴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治疗组 CRF 表
    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0)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用药方案
    4.观察指标及时点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2.1 西医疗效性指标
        4.2.1.1 生化指标
        4.2.1.2 病原学指标
        4.2.2 西医疗效判定
        4.2.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4.2.3.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标准
    5、统计方法
    6、结果
        6.1 一般资料比较
        6.1.1 性别比较
        6.1.2 年龄比较
        6.1.3 病程比较
        6.2 肝功能各指标基线、组内及组间比较
        6.3 中医症状积分基线、组内及组间比较
        6.4 HBeAg转换率组间比较
        6.5 HBV DNA阴转率组间比较
        6.6 中医疗效组间比较
        6.7 ALT复常率组间比较
    7.安全性分析
    8.讨论
        8.1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认识
        8.1.1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动态
        8.1.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8.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8.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认识
        8.2.2 证候分型
        8.2.3 中医专方经方治疗
        8.3 钟森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经验总结
        8.3.1 基本认识
        8.3.2 诊治思路
        8.3.2.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8.3.2.2 调和阴阳,治病求本
        8.3.2.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8.3.2.4 注重局部与整体,点线面相结合
        8.3.2.5 扶正祛邪,贯穿始终
        8.3.2.6 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
        8.4 舒肝解毒汤组方分析
        8.5 导师临床特色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
        8.5.1 常用药物配伍
        8.5.1.1 莪术、醋鳖甲、水牛角与橘核、荔枝核
        8.5.1.2 青皮与郁金
        8.5.1.3 人参、砂仁、甘草
        8.5.1.4 黄连、茵陈、白花蛇舌草
        8.5.1.5 丹参、仙鹤草
        8.5.1.6 女贞子、墨旱莲
        8.5.1.7 焦山楂、净山楂、建曲
    9.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二
附件一:CHB中医证候积分标准表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方向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J]. 张记,吴玉章.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7)
  • [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D]. 张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D]. 施梅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柳胺酚代谢产物鉴定及活性代谢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与机制研究[D]. 武喆. 浙江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D]. 肖祖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D]. 范晶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8]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D]. 侯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D]. 孟令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邓春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研究方向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