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值论研究:特点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10余年来,经同道们的辛勤耕耘,已取得了很可观的理论成果,对哲学对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价值论研究表现出自己突出的特点,也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中国传统哲学向来重视社会人文义理研究,以善统真,以完善人格治国安民造福天下为学人们求知的极致。近代以降,受西方科学主义思想和坚船利炮的影响,学人们反思传统的缺失,重心向科学方面迁移。本世纪初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20年代的“科玄论战”,科学派主张取得了广泛传播,重人文意义的传统一蹶不振。解放后,中国大陆思想界运动频频,主旨是批判唯心论确立科学的唯物论,但由于把思想学术问题混同于政治和立场问题,更由于对唯物论的片面理解,又借着“科学的世界观”的名义强令推行,造成了很严重的恶果。“文革”结束,随实践标准问题的讨论,破除迷信和教条,开始从多方面总结反思“文革”的成因和教训,思想理论界才逐渐活跃。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和起步的。
中国的价值论研究与思想解放、改革开放运动同步进行,但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毕竟以反思批判先前的哲学思想材料和观念作为前提,以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基础。第一,它不满并批判先前哲学中流行的“唯客体主义”、“规律至上”和“目中无人”的直观唯物主义的倾向,呼应了重视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研究的潮流;第二,它批判既往把主体当作主观、害怕陷入主观主义而尽量避免研究主体强调主体性的观念,强化和深化了对主体尺度、需要、能力、目的、权利等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第三,它反对以往主要是从认知角度片面理解认识、以至片面理解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和道德活动在内的整个观念活动,只强调要达到真理要服从真理的偏颇性,突出了主客体关系的复杂内容与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评价的重要性;第四,它反对一个时期盛行的对真理、客观规律、科学的世界观理论的教条化、绝对化的理解和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的绝对主义文化主张及运思倾向,着力阐明价值的主体性、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并力图为思想宽容和各种学术观点的平等争鸣提供论证;第五,它不满于当时流行的对实践地位性质和实践检验认识过程的粗糙简单的理解,着力揭示实践中固有的价值内容和属人为人的特性,实践发展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不断丰富提升的内在关联,实践作为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过程的历史性。以上诸点固然不能说全是价值论研究者提出的,实际上对多年流行的哲学观点的不满是许多学者的共识,但价值论的批判角度确实又是很新颖很有说服力的,其观点确实对人们有很大启发,因而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和襄赞。这是中国价值论研究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特别是90年代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此一进程明显加速。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解放出来的人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一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相当的压力和困惑。旧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体制已然失效或瓦解,但新的规范、新的观念、新的体制尚未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现象,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同时,中国进入世界市场,其他国家的许多东西也涌入中国,中国既要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惯例,接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又要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这也是一个两难选择。这种种现实问题使得上上下下都对价值和价值观念比较关注,需要理论家们作出解释和提出对策。价值论研究可说是适逢发展的机会,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传播。
中国价值论研究从实践检验真理时要涉及价值问题,进而追问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真理与价值是什么关系开始,很快推及到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分类结构、价值观念的本质与结构、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一元性、价值与评价的关系、价值尺度与评价标准、价值判断和评价逻辑、人的价值及其特殊性、人生价值观选择与人权问题、个人价值与人类价值、中国传统价值论思想、西方价值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价值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关系,价值论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等等。在所有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的观点在争论,显示出了很强的活力。到目前为止,已举行过4 次全国性价值理论问题研讨会,两次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一些省市建立了价值论研究协会,中国价值论研究协会也正在筹备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全国各种报纸杂志上都有上百篇专题文章发表,已经出版了价值论方面的专著近30部和1部《价值学大辞典》,翻译著作也有10余部之多。 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价值论课程,还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价值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价值、价值观念已成为在各种书刊报章和人们谈论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由此可见价值论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影响。
二
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些争论亦很激烈,但从总体上看,基本上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其在立论基础、运思方式、话语特征和整体导向方面还是大同小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既区别于西方学界也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理性化。对于价值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能不能予以分析研究,这是价值论能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问题。西方一些学者将价值归结为情绪和情感,如艾耶尔;或将之视作是主体的兴趣所在,如佩里;或看作是一种无法定义无法规定的东西,如摩尔;或认为是先验的规范性存在,如舍勒、文德尔班。这种对价值的看法,或是直接公开否定价值论的存在权利,或是认定只能诉诸直觉和情感体悟来把握价值。这种观点被中国学者称为“非理性主义”,为我们所不取且予以反对。中国大部分学者认为,价值在本质上是一定对象(这对象可以是实在的物体如某种商品,也可以是非实在的观念性的存在如理想)的存在、属性、发展趋向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一种关系,对象作为价值负载物,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变动不定,需要作为价值尺度尽管因人而异随时不同,但它们都是可以加以理性地分析和研究的。价值不同于人们对价值的评价,价值尺度也区别于人们的评价标准,一种事物对人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与人觉得、认为它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毕竟是不同的两回事。人们的情感、兴趣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体验或价值评价,应该把情感兴趣与引起或造成它们的原因予以区别。非理性因素在人们评估价值时起重要作用,但在评价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们的功利评价和学术评价中,理性的分析比较还是占着主导地位。
第二个特点是注重实际、注重物质生活实践。传统哲学对价值的讨论主要放在伦理学名目下进行,这在中国和西方大致是相同的。道德本出于对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调节,为人们的行为提出规范本来是为了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当然也包括提供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和生活范型。但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中,过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不仅使道德(义)脱离物质生活(利),而且反对物质生活,扬义贬利,重精神生活轻物质生活,重理想轻实际,成为其一大特征。在中国解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意识形态宣传中也带有明显突出的扬义贬利、重精神轻物质生活的倾向,构成左倾思潮的主要思想基础。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者们继承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传统,但却反对空谈理想扬义贬利的倾向,主张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出发,强调物质生活和功利价值的基础地位,认为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物质需要物质价值都是第一位的,精神价值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毕竟建立在物质价值基础上,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决定着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社会物质生产落后物质财富匮乏,只能依靠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心靠积极发展生产来解决,鼓吹鄙视物质生活以显示精神高尚,贬抑物质利益以减少竞争的社会价值导向不仅不利于发展生产解决问题,而且易于导致恶性循环,妨害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个特点是强调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不少西方学者因袭休谟以来的传统观点,坚执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之间有一道“鸿沟”,认为二者无法过渡,与此相反,中国传统哲学则一般对二者不作区分。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区分价值和事实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将之绝对化则不能成立。价值作为一定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性事实。这种主体性事实虽然因主体不同而不同,不像客体性事实那样对所有主体都具有客观有效性,但它们并不因此就是主观的,就不是事实。事实判断作为对事物的描述性判断,与作为评价结论的价值判断是有区别的,认知和评价不能等量齐观,但二者之间同样有内在联系。人们的认知和评价活动服从着同一个目的,即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幸福生活;人们并不是以一个头脑作事实判断,用另一个头脑作价值判断,也不是用理智去认知用情感去评价,人们进行评价作出价值判断总是以一定的知识(事实判断)为前提,而人们进行认知作出事实判断时也离不开评价和价值判断。科学研究中对课题的设置、对研究方案和方法的选择对既有理论的借鉴吸取、对研究成果的评估鉴定等,都包含着评价并以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者也注意到西方学者在填平“鸿沟”方面的努力,如C·L史蒂文森、R·M黑尔、M·C多伊舍、P ·图麦蒂等人的工作,但同时认为,事实和价值的联系,从事实向价值的过渡根本上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生活得以完成和确证的。实际上,人们的每一项发明和创造都意味着一次从事实到价值、从是到应该的转化。人的活动总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认识服从自然和掌握利用自然的有机统一。发现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是一种理智的进步,但把这种区别和对立绝对化,则是知性逻辑的产物。
第四个特点是突破价值论研究中的心理学主义倾向,立足于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史发展的宏观视野进行研究。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者普遍认同价值客观性的原则,反对价值主观主义。我们认为,无论是把价值当作先验的自足的精神王国的主张,还是把价值当作主体情绪、情感或兴趣的观点,一个重要的也是共同的根源,就是过分注重对个人的心理情感现象的分析。注重吸取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把这些成果运用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研究中,以加强其实证性色彩,这是西方近代晚期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也可说是一个优点。但是,如果囿于心理学视角,那就会出现偏颇,比如,易于忽略认识、道德和审美现象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甚至会忘却其存在发展的现实社会根据。人不止是一种心理性存在,更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其心理和精神,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社会文化内容,而且只有展现为社会性活动和交往时,才可以为人们所了解。当我们不单是立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更注重从一定时代人们的实际生产和生活活动、从他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心理的产生和变化来考察价值问题时,就会发现,价值主观主义如果不是错误的,至少也是肤浅片面的。同样道理,现代一些学者进行的从价值语言分析入手的“元伦理学”、“元价值论”研究,如果不是重在揭示价值语言所反映折射的社会文化内容和历史形成的客观价值运动,而是偏重于论证价值语言只是表现说话者的心理情绪,那么可以说它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三
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取得了很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相当严重的。不认清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第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条化倾向。教条化是长期以来妨碍中国学术进步的痼疾,改革开放后遭到了批判和遗弃,但其恶劣影响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关于价值的本质和地位、价值观念多元一元等问题的争论中,在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类共同价值的讨论中,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仍表现出从抽象原则出发、以权威语录立论,而不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重在解释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的倾向。一些论者习惯于把某些原则、某些语录当作是真理或真理的标准,发现某种观点不符合这些原则,就判之是错误的。在学术讨论中往往用引用来代替论证,以符合或不符合某个原则某段话作为论据。这种不良的学风妨碍了价值论研究的深入。
第二,实证性研究的薄弱和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a:个案研究十分缺乏,比如对作为价值观念表现的某一种习俗或某一种道德规范或某一种审美习惯,如何起源、如何演化、起了什么作用、又如何为人们所放弃,就极少有细致的考察。b:对现代心理学、 经济学和决策学方面的材料涉猎运用较少,一些结论缺乏具体材料和数据的支持。c:对价值观念的社会调查工作比较薄弱, 缺乏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定性判断多,定量分析少,一些观点显得比较浮泛笼统。d :价值论研究与具体评价工作相隔绝,未能较好地吸取价值工程、教育评价、工程项目评价、方案评估等方面的成果,借鉴它们的研究方法,甚至对学术评价和艺术评价方面的成果也未能有效借鉴。
第三,认识论色彩较浓,尚未构建出价值论独特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论体系。当代中国的价值论研究是从认识论基地出发的,这与当时哲学界主要把实践和主体当作是认识论范畴来讨论有关,也与注重理性地分析价值现象,把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比照研究有关。在不少人看来,价值论出现不过是发现了一种新的认识对象而已。由于在现行的哲学体系中也无法安置价值论的合理地位,于是一些权威教科书只好把价值论放在认识论名目下来讲授。90年代以来,此种情况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认为认识论框架根本不能容纳价值论的丰富内容,主客体思路也无法很好地适应对价值问题的深入研究,应该着力探讨价值论独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没有这种方法论自觉,进一步深入就是难以实现的。但也有人主张,价值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现象,是社会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客体思路仍是基本研究思路。笔者以为,从心理学角度和认识论角度探讨价值都是必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价值作为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对象对人的意义和人自身活动的意义,不能使之隶属于认识论或历史观或方法论,必须从哲学世界观总体上予以观照和把握才是合理的。
第四,对人的价值的研究比较薄弱,与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人学理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联系宜进一步加强。价值问题说到底恐怕还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问题,人的价值相对于其他价值是一种根本价值、元价值,是作为最终标准和目的的价值。但人的价值问题又是更为形而上、更为抽象复杂最难于理清的问题。是从超越的即理想的角度还是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是以人的原子形式即个人作为人的根本还是以人的整体或群体性作为探讨个人的根据,形成研究人和人的价值的历史悠久的两歧思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者所难以回避的一些禁忌,使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它自身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如何充分利用现已得到相当改善的社会条件,结合现代交往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和现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包括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人们的个体心理性体验和社会文化冲突的问题,利用人学和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从个体存在和类存在、民族性与人类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揭示人性、人权和人的价值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为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则性方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如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样,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发展也需要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这是我们以往所比较缺乏的。我们希望以后能充分利用冷战时代结束后出现的有利国际、政治条件和现代通讯手段加强联系和协作,包括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织一些国际联合的价值观念调查,为相互译介作品提供一些资料和版权方面的协助等,也包括组织不同学科的学者就一些专题进行讨论,如50年代马斯洛等人就“人类价值新论”研究所做的那样,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使价值论研究更深入一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促进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