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产业链形成与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_地理科学论文

集群式产业链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集群论文,产业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1)01-0078-08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的意义未降反升,本地化与全球化呈并行态势。作为产业本地化标志,产业集群、地方产业链不仅是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范式,而且两者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在我国,浙江、广东、江苏等集群发展基础良好的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集群式产业链(简称:群链)组织。这为基于集群式产业链演化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以及应用基础。

现有相关理论主要是集中于对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的演化以及产业链形成与演化的研究。而对于集群式产业链这种新型组织的演化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对集群式产业链内在机理的系统研究。黎继子等(2004)将集群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的演化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递进阶段:裂变阶段、聚集阶段、扩散迁移阶段[1],但未对其内在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集群式产业链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企业加入群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租金,集群式产业链演化的阶段性与基于群链租金的动力因素的涨落具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基于租金的动力机制与阻力机制,能解析集群式产业链阶段性演化机理,有助于判断出群链发展不同阶段影响演进的关键因素,揭示群链演化的一般规律,并为政府制定促进集群式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诱发因素、自增强机制与集群式产业链演化

(一)集群式产业链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的一般理论模型

对于集群及其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机理,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A.Marshall,1920)解释了这种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指出同一产业内相同的企业选择相近的区位主要是由于集聚带来的外部性即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劳动力共享以及知识溢出能使企业受益[2]。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1991)则将“报酬递增”的概念引入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分析框架,他认为由于存在因果累积循环效应,集群是一个报酬递增的过程,产业集聚则是报酬递增的结果[3]。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小凯等(2000)则运用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理论,对集群现象进行论述[4]。新竞争经济学代表波特(Porter,2000)提出了“钻石模型”,认为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条件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附加要素是影响集群演化的重要因素[5]。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我们提出集群式产业链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的一般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集群式产业链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的一般理论模型

在基于地域优势条件的偶然事件启动的基础上,在内在自发生成的自增强机制,即分工、集群与产业链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下,集群式产业链先后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或更新)不同生命阶段的更迭。这四个阶段是紧密相关的,前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奠定基础,下一个阶段又是上一个阶段的必然延伸。而这一切的演化,都是租金的动力、阻力机制双重力量作用的结果。

(二)集群式产业链形成的诱发因素

金祥荣等(2002)认为,一个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6]。金煜等(2006)对中国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市场容量、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与地理位置是影响产业集群演化的重要因素[7]。

区域优势是由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形成集群式产业链的前提条件与重要的诱因。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群链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区域优势自然资源往往通过成本效应影响产业发展方向。而如果自然资源具有独占性,则更容易形成区域优势。(2)经济要素。经济要素包括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技术等。丰厚的企业家资源能更好地将区域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效率优势;技术要素影响群链内部专业化分工及其价值链环节的分布状况;资本与劳动要素对群链规模的发展空间均有着重要的影响。(3)产业基础。基于传统技艺的本地产业基础是区域产业链形成的重要开端,并长期影响产业分工和优势产业的类型及发展方向,使群链的发展产生路径依赖。(4)地域文化。作为社会资本的载体,地域文化通过对企业进而对群链构建与演变发挥持续而深远的影响。(5)政策制度。经济政策是影响群链运行和企业经营的宏观变量,是引起群链演化的重要因素;制度结构如商会、研究机构、培训部门等则是群链发育的组织基础。

偶然事件可以成为群链生成的初始动力。正是在地域优势条件存在的前提下,偶然突发事件才会通过地域优势条件触发内在逻辑,从而诱发群链的生成。而何种偶尔事件与当地区域何种优势因素以何种方式的撞击,进而触发群链产生的按钮,具有不确定性。

(三)自增强机制:分工、集群与产业链互动发展关系

有了良好的区域优势条件,经偶然事件的触发会引致企业在某地的集聚、扩展,并逐渐形成沿着生产链条的生产性分工体系。当集聚扩张至临界规模时,群链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就开始起作用,群链则进入良性的报酬递增阶段。

分工是产业集群、产业链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这一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进而促使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经济[8]。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认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在于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外部经济性。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在产业集群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柔性专精的产业链生产网络化体系。分工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生,产业集群形成以后又推动了产业集群区域分工专业化的快速发展[9]。杨格(Allyn Abbott Young,1996)认为分工、迂回生产与报酬递增机制之间存在内在关系[10]。综合以上观点,社会分工、集群与产业链之间存在着动态互动关系。

我们认为,群链自增强机制就是源于由分工、集群与产业链互动关系所产生的报酬递增效应。分工、集群和产业链是不同层面的资源配置形式,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内在统一性。分工是最基本的层面,是以企业为载体,从生产环节对资源进行配置方式,是产业集群、产业链产生的基础,集群形成与扩张与产业链的扩展是以分工及其演进为条件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是分工的结果。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不同环节上的、并聚集在一定区域的众多企业所组成的生产网络,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资源配置方式,其中,产业集群偏重空间位置组织,而产业链则更强调其产业链条关系组织。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基于空间与产业的双重网络式扩张明显加速了集群分工的演进。三者的互动会产生收益递增,并为投入要素提供内在积累与刺激机制。

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产业集群出现并通过繁衍复制向外扩展,产业链亦不断向上、下游延伸、拓展;而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演进,又促进节点企业间新一轮的分工的深化。如此往复,形成一个基于互动的扩展性结构(见图2)。A1、A2、A3表示分工发展程度,A3>A2>A1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B1、B2、B3表示集群发展程度,B3>B2>B1表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C1、C2、C3表示产业链发展程度,C3>C2>C1表示产业链的不断拓展、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杂化与功能的健全性。而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分工也无产业集群,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图2 自增强机制:分工、集群与产业链互动关系

由于偶尔事件与当地区域优势的撞击而诱发群链的萌芽,集群式产业链形成的自增强机制开始启动并发挥作用。这时分工由原点O转到A1点开始,意味着社会分工既是产业集群的起点也是产业链产生的起点。社会分工A1的存在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到B1,在B1作用下,需要C1的产业链形式与它对接。C1这种产业链形式的产生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社会分工就从A1演化到A2。相应地,在A2的作用下,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从B1演进到B2,B2又促进了产业琏程度从C1发展到C2。接着,按照同样的原理,C2促使A2发展到A3,A3又促使B2发展到B3,B3又促使产业链从A2发展到A3……如此周而复始,促使集群式产业链的演化。

二、租金、动力/阻力机制与集群式产业链演化

在触发因素的诱导下,地方区域优势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分工、集群与产业链互动之所以具有自增强效应,群链之所以经历形成、成长、成熟阶段而步入衰退(或更新)各个阶段,这些都是各种动力与阻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群链产生与演化过程与其背后基于租金的动力机制、阻力机制的力量对比相对应。

(一)基于租金增进的群链演化动力机制

集群式产业链演化动力是指驱动群链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是一种内在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新生企业不断衍生或群外的企业向它集聚的吸引力效应,从而使群链规模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使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的凝聚力效应,维持网络的存在和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内在动力的存在和作用呢?我们认为是企业对群链租金的追求。

租金的概念原指那些具有特质性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收益。随着对“租”认识的加深,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得以进一步丰富。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912)认为成功的创造者可以对他们的创新获得暂时垄断控制权,并由此获得回报[11]。这种租金被称为“创新租金”或者“熊彼特租金”。杨瑞龙(2001)把企业看作是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质性能力的组织,这种特质性来源于组织集体,这些资源的组合有特质性,其收益超过竞争性收入,就形成“组织租金”[1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and Demsetz,1972)认为组织租金等于企业契约组织生产的收益大于要素所有者单干所产生的收益总和的收入余额[13]。组织租金概念的引入突破了单一要素资源的租金研究框架,使得租金研究领域从某一要素资源扩展到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资源组织体。

作为特殊的中间性网络组织,集群式产业链存在组织租金,我们将集群式产业链租金简称为群链租金。它是指所有企业加入群链时的利润减去不加入群链时的利润所得差额的总和,即群链内部所有企业获得的额外剩余的总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租金就是企业的超额利润(罗珉等,2005)[14]。

企业等各经济主体之所以愿意加入群链组织,原因在于能够创造并获取群链租金。如果没有租金或者得不到合理的租金,部分成员就可能退出,群链组织就会变得很不稳定甚至解体。可见,群链租金的创造和分配是群链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更是集群式产业链不断壮大、扩张的动力所在。

集群式产业链是从事某一产业的生产要素、资源与特定地理空间因素的结合,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相互关联,形成以竞争合作关系为基础的网络组织。因此,集群式产业链具有产业维度、空间维度与关系维度方面的特征,可以将群链租金分为产业租金、空间租金与关系租金。类似的,臧旭恒等(2007)将产业集群租金分解为产业租金、地理租金和组织租金[15]。

一是产业租金。从事不同行业或者从事同一行业中不同的价值链环节,获得的利润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将与此相关的超额利润称为产业租金。所处产业的市场结构影响集群式产业链获得的租金。选择进入具有垄断特征市场结构的产业,企业的获利能力就强,预期获得的租金也多;而具有技术与市场优势的企业,能占据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进而实现超额利润。

二是空间租金。我们将企业通过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邻近所具有的良好环境而取得的超额利润,叫做空间租金,包括地理空间租金与社会空间租金。地理空间租金是指特定地理空间具有的自然条件与要素禀赋,构成了这些地区的特质性资源,据此可以获得一定的垄断地租。社会空间租金是指特定社会空间具有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社会资本与地方组织的特质性资源,据此可以创造群链租金。具有良好人文习俗的地区能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分工水平,并因此而为本地的生产要素带来超额回报;在社会资本的作用下,专业化分工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专用性资产投资增多,从而使分工合作效率提高;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公共品的供给,维护市场运行秩序,提供基础服务的职能,为群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

三是关系租金。通过协调彼此关系,优化整合群链网络来获取关系租金,主要包括竞合关系租金与网络关系租金。竞合关系租金来源于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一对一企业及其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群链中大量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对熟练劳动力、资本、共有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形成一种持续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地改进技术,以创新取得竞争地位;而合作机制,则是通过资源、知识、信息等互补与共享效应,提高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创造出超额利润。群链作为复杂的网络组织,客户、供应商、大学与科研院所、公共机构等组织成员相互接近,共享信息,提高创新效率,群链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网络关系租金。

(二)基于租金耗散的群链演化阻力机制

租金增进是集群式产业链产生与演化的根本动因。如果只有动力的作用,群链的规模会无限度扩展。但现实中的群链演化过程中还存在着阻力机制。当租金耗散的时候,群链对于要素的吸引力下降,一些要素开始向其他产业、其他地区转移,以寻找新的租金源,群链规模缩小,甚至面临着衰退的考验。主要包括:

一是产业租金耗散。群链所处产业及其链节由于成本、市场、技术等不利因素变动导致的租金消散。如:当出现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频发等情况,群链租金会消散;由于成本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租金消散,大量企业退出该产业和地区。

二是空间租金耗散。从地理空间来看,随着群链的发展,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经济规模过度庞大可能使“拥挤成本”上升,要素价格提高,地理租金消失;从社会空间来看,当关系性嵌入过度时,群链中弥漫着保守的气氛,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而失去了活力,这些无疑对群链发展产生阻力作用。

三是关系租金耗散。群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而稳定的关系网络,与群外的企业缺乏交流,无法获得区域之外的知识与技术扩散,导致技术升级路径被“锁定”,丧失创新动力,创新的缓慢甚至停滞使群链租金受到侵蚀。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知识和技术保护不力的群链中,存在“搭便车”的思维方式,企业往往选择的是“模仿式”发展之路,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资源进行自主创新,滋生了创新惰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式生产上。

三、基于租金的动力、阻力机制的群链演化轨迹

集群式产业链就是在基于租金变化的动力和阻力机制共同作用下演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各自的作用强度和力量对比会发生变化,两者作用的合力最终决定着群链演化的规模、性质和方向。如果群链可以取得租金优势,动力大于阻力,企业会倾向于地理集聚,集群式产业链会不断发展壮大;如果租金消散占据主导,阻力大于动力,则企业间关联度松散,集群式产业链趋于萎缩;如果动力与阻力相当,则集群式产业链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98)把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分为萌芽、演进、衰落和升级四个阶段[16]。Tichy(1998)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演进分为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17]。我们将集群式产业链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或更新阶段。下面运用基于租金的动力机制与阻力机制的原理对群链演化各阶段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剖析集群式产业链演化轨迹及其变动机理,把握其演化规律(见图3)。

图3 基于租金动力与阻力机制作用下的群链演化轨迹

(一)形成阶段

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从点到线、由线联网的变迁过程。形成阶段是整个群链演化的起点。在创始企业产生之后,在适宜的制度和社会人文环境下,便可能向着横、纵两个方向进行裂变、繁衍,同时知识与技术便在当地扩散开来。由于创始企业的示范作用,该区域会出现生产同类型的企业大量复制现象,即在形成阶段往往形成横向为主的繁衍格局。随着要素的聚集,各个经济组织之间关联不断增强,并出现连点成线的现象。

在群链形成阶段,吸引企业入群与企业繁衍壮大的引力不仅来自领头企业的示范效应,更是基于租金增进动力机制作用的结果。当然,在此阶段,群链租金相对较少,整个群链的发展规模并不大(如图3中oa实线轨迹)。

(二)成长阶段

经过形成阶段,集链中短链、断环、断链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使得群链组织效应难以有效发挥,但这也为群链规模发展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在这个阶段,群链演化可能经历的路径有两种:

一种可能,是进入群链租金增长最快的阶段。其租金增进的主要方式,一是接通链节。通过加强社会分工、强化产业链接通和延伸等方式,实现地域内产业链扩展,修补完善现有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强化企业间经济技术关联度、使群链的功能效应能更好地发挥;二是延伸拓展。促使新产业部门的衍生,将产业链相关环节向上游或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此阶段,租金增进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不断增强的动力效应使自增强机制作用不断放大,而阻力力量较为有限。在这两种力量对比悬殊关系作用下,群链不断扩展,由此群链规模以较快速度演化(图中沿ab实线运行)。

另一种可能,群链因某种不利偶然因素急剧放大而发生逆转,刚刚萌生的演化过程面临着基于租金减少的阻力作用,当阻力机制主导了演化进程,群链就会面对规模减小甚至灭亡的危险(如图3中ab'虚线轨迹)。

(三)成熟阶段

群链发展到一定规模,租金进入缓慢增长时期,群链扩张的动力趋于减弱,而阻力却随之增强,两种力量的对比差距不断减小乃至于消失,群链动力、阻力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虽然参与的企业数量增加速度减缓,但是群链的整体规模仍有所扩大(如图中bc实线轨迹)。在这个阶段,群链的内部结构更趋于成熟和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提高,相互依赖程度大,配套协作、信息传递等功能日趋完善。

(四)衰退(或更新)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后,跨区延伸、产业转移阶段就成为一种趋势。其原因主要基于企业追求更多租金的内在动力机制作用所致。扩散迁移阶段并不代表群链组织构架的解体,可能是集群式产业链生命周期的进一步延伸,为此进入到升级与更新阶段。当集群式产业链演化处于这一阶段时,出现的阻力因素有可能被放大,群链演化可能经历的路径有两种:

一是衰退阶段。是指外部环境的变化,诸如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市场结构的变迁、国家政策的变化与群链规模过度等原因,导致租金锐减,使得原有的企业总体迁移,形成地方产业空洞化现象,群链朝着退化甚至解体的方向演进(如图3中cd'虚线轨迹)。

二是更新阶段。面对租金减少的困境,如果集群式产业链通过努力创新,捕捉到更好机遇,则就可能跃迁到更高的层次领域,使群链进入更新阶段(如图3中cd实线轨迹)。群链企业加强跨区域纵向协作和横向产业链合作关系。核心企业将在核心业务中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与环节剥离并迁移到与之相匹配的环境组织中去,而将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留下来,并以此强化原有产业优势,实现群链环节的高端化扩展。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租金增进的动力机制与基于租金消散的阻力机制的群链生命演化分析,使得对群链的成长有了一个较为完整而准确地认识。群链演化依次经过形成、成长、成熟、衰退(或更新)阶段乃是典型的周期形态。现实中,其演化过程却呈现复杂多样的运动轨迹。有的群链可能只经过一、二个阶段就走向衰落,有的可能经过二、三个阶段后就停滞不前。其背后的推手则是基于租金的动力与阻力力量的动态对比关系。

动力机制对群链演化的影响是贯穿整个周期运动的。它不仅对群链萌芽的诱导方向与强度产生影响,更成为自增强机制运转的发动机。自增强机制是具有双刃剑特征的可逆性质。当动力机制强大并占优势时,自增强机制会沿逆时针方向向外不断螺旋上升与扩展,推动群链规模的扩张(见图2);但当阻力机制占优势时,自增强机制会沿顺时针方向向内不断螺旋萎缩,进而压缩群链规模。可见群链是在自增强机制与动力、阻力机制共同作用下发展与演化的。

我们不仅要重视群链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因素,还应关注群链的退化及其阻力因素;不仅要重视群链演化的渐进过程,还应注意演化转折的临界点,重视群链面临的租金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困难期”。这些需要警惕的阶段,也正是政府政策的重要作用点与最佳切入点。作为地方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与企业与行业协会等通力合作,积极采取措施,给集群式产业链传递升级的压力与动力,引导群链组织渡过难关,实现群链的转型升级,促进集群式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集群产业链形成与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_地理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