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若干问题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理论上搞清生产力问题,是当前社科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以来,学者们针对这一命题给生产力范畴带来的新变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认识的新观点。
一、关于生产力内涵的界定
众多学者认真地总结和分析过去对生产力内涵界定的争议之后,发现一个特别突出的缺陷:没有完全弄清楚到底是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讨这一问题。
刘炯忠、叶险明撰文指出,从经济学意义上研讨生产力,主要是解决生产过程中人和物两大要素的构成及其关系,以及各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从哲学意义上研讨生产力,是以经济的生产力为基础,着重研讨其规律及它与社会历史发展程度的结合,即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理论〔1〕。因此,哲学意义上的生产力, 其本质首先在于它是对象性、实体性、物质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首先是而且必须是生产力物质论、实体论,然后才是所谓生产力结构论。冯维和也指出: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内涵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人类所需物质财富的能力;哲学意义上的生产力是,人们在适应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生产出一定价值的东西的能力〔2〕。
许多学者指出,上述缺陷造成传统生产力重视了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忽视了自然规律,忽视了人类与自然协调的一面。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就是其重要表现。因此,在理解生产力内涵时,必须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陈书生、肖长友结合马克思著作中有关生产力论述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3 〕。徐春也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依存于一定社会经济形式,而且为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所制约〔4〕。尚东涛等学者进一步提出, 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协调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能力〔5〕。显然, 这种理解对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境危机,使经济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基础上,良性地、持续地、快速地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黄明理从现代生产格局由原来的“生产—技术—科学”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再是人的体力和人口的增加出发,认为现实生产力,就是劳动者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所以,从本质上讲,现代生产力就是把科学技术物化为现实产品的能力〔6〕。
部分学者在分析微观生产过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后得出结论:生产力决不象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它是由人的自然力和自然的自然力共同组成的,绝非仅仅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崔永和、吉彦波等在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而得到的认识、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运用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7〕。 这一提法不仅把人的认识力纳入了生产力,而且涉及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及尊重客观规律等多方面内容。
我们认为,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多面性是造成上述争论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生产力内涵起码应包括:第一,生产力是人力(体力和智力),与自然力交互作用并以人力为主体的活动能力;第二,生产力体现的活动过程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第三,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第四,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使自然和人相统一,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第五,生产力是联系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纽带。
二、关于生产力的组成要素
马克思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8〕。正是基于此, 传统观点将生产力要素归结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许多学者在马克思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生产的发展,提出:现代生产力已成为含量复杂的综合体系,它绝不只是几个要素的简单结合或渗透,从而产生出多种理论。
(一)新要素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产力的要素应该有两部分——一是投入要素,包括传统的三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二是表现要素,即劳动产品,它是改造自然的成果。
昭明认为,生产力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其中,物质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劳动对象等物的要素以及生产者、管理者等人的要素;精神生产力包括三要素——一是创造精神文明的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二是创造精神文明的生产资料;三是进行精神生产的工具。人始终是主导因素,物是基础性因素〔9〕。
张浩等人通过生产力发展史的考察,提出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发展的〔10〕。最初形态的生产力除了天然的劳动对象外,就只有劳动者自身;进入石器时代,生产力中加入了劳动工具这一要素。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劳动者能力方面起了极大作用,并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管理又起了很重要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在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现代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学技术、教育、管理、信息等七大要素组成。
(二)系统要素论
崔永和从传统的文化意蕴出发,认为:生产力系统包括生产力要素系统、生产力能力系统和生产力效用系统等子系统。在生产力要素系统中,既有物的要素,也有人的要素;既有直接可感知的实体性要素,也有以人的智力素质为内容的非实体性要素;生产力效用系统是指生产力对于主体的价值意义〔11〕。
(三)系统层次论
陈书生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着重对生产和劳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认为:生产过程包括劳动和非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包括传统的三要素,非劳动过程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自然力等要素。他又将生产力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自然力,这是生产力的本质;第二是生产资料,它是生产力的载体;第三是管理〔12〕。宋养琰则从生产力是由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出发,认为构成生产力的多种要素不是简单排列、相加或组合的,而是分为两个相互作用的层次:一是实体性要素层次,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其中劳动者是唯一有能动性的主体要素;二是附着性要素层次,包括科学技术、教育、信息、管理、决策等,其中科学技术是比其它因素重要得多也直接得多的因素〔13〕。
吴欣从整个生产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认为生产力系统含三个层次:一是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三个有形实体,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是构成生产力的有形物质实体的技术性提高要素,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劳动对象优化;三是构成生产力的有形物质实体的单项优化和组合优化要素,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的应用及某些工艺优化、实体性要素优化等〔14〕。
(四)类型因素论
刘景林同志详尽研究理论界对生产力有关内容的成果后,得出结论:现代生产力是由多类型因素构成的因素体系,从结构功能分析,它含三种因素——实体性因素、智能性因素和运筹性因素。他还借助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各种提法而认为:生产力是个广义的概念和范畴,含两方面——一是广义的内容,即它是由现实的、社会的、因素的、物质的、潜在的、自然的、精神的等生产力综合而成的;二是广义的能力,即生产力由包括因素力、组合力、运行力、系统力、环境力等因素综合而成的〔15〕。
(五)整体生产力系统论
卢曲元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力是一个大的相互作用的集合体,它含三个系统:物质生产力系统(含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和服务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系统(含自然科学生产力、社会科学生产力、文学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系统(含计划优生生产力、教育生产力和卫生生产力)。并认为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系统〔16〕。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生产力由人和物两大基本要素构成,已成共识,但对科学技术和管理是不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还存在较大分歧,并成为争论的焦点。
三、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一)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是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劳动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因此,“生产力中应包括科学”〔17〕。
这一结论表明,科学技术是否是生产力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科学技术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生产力是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范畴的观点。
《简明社会科学辞典》这样定义科学技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力量在于能够进行分析和概括,发现客观规律,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技术是泛指依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周兆勤认为:科学是千百年来人类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成果;技术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手段和活动〔18〕。(培根将科学和技术喻为“学者和工匠”的关系。)
前文的许多学者不同程度地认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而杨民刚、颜世坤认为:生产力要素是生产力的物质载体,而生产力则是其诸要素的外在表现〔19〕。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和精神的内容,它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苗东升考察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后指出:从科学规定着每一时代生产力性质、形态和水平看,科学虽然不是人们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的物质力量,但它是产生和规定这种力量的一种元能力,因而科学技术不是直接的或现实的生产力,而是一种元生产力或生产力的生产力〔20〕。
张践明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过程指出: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以前科学技术只是以萌芽形式存在,直到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它才成了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要素,因而科学技术只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实体要素中发挥作用的,它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21〕。
叶壬虎也认为: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只有当它与人和物的要素相结合并应用于生产时,才由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22〕。郑菊芳也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只是一种间接的生产力,它只有通过人的活动物化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之中,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23〕。
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在多么大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24〕可见,他着重是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我们认为:第一,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只是渗透(或附着)在其实体性要素上发挥作用的;第二,只有那些现实的可利用于生产过程的,并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正效应”的科学技术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二)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陈书生认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针对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而言的,它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属同一体系〔25〕。
高永贵进一步指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不但从质的规定上肯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而且第一次从量的规定上指明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首要因素〔26〕。这里的“第一”是“最重”或“起决定作用”的意思,所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张践明也认为:哲学范畴的“第一”含有本质、基础及决定性等意义〔27〕。我们认为,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邓小平同志结合历史条件和当代国际环境高瞻远瞩地作出这一论断,其思想性也在于此。江泽民同志在《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报告中所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光辉论断的思想性的精辟概括和总结。
最后,我们以为,当前对生产力的研究过多地重视其经济价值,但要真正解决生产力及其相关问题,必须继续以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突破口,从不同学科领域作多视角、全方位的研讨,特别是从哲学角度并结合交叉学科作深入研究,这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1〕刘炯忠、叶险明:《关于生产力本质的辩析》, 《蒲峪学刊》,1993年第1期
〔2〕冯维和:《对生产力的几个问题的新思考》, 《四川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3〕〔12〕〔25 〕陈书生:《关于科技生产力若干问题的研究——学习〈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力的论述》,《生产力研究》1993 年第1期;肖长友:《略论生产力发展的几个问题》,《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4〕徐春:《论生产力尺度与生态尺度的统一》,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5〕尚东涛:《论生产力概念的流变》, 《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6〕黄明理:《近代实践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江海学刊》,1993年第2期
〔7〕〔11 〕崔永和:《生产力的文化底蕴探析——兼论社会人文科学的生产力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1996 年第5期;吉彦波:《应该重新定义生产力——把认识力纳入生产力内涵》,《理论探讨》,1997年第1期
〔8〕《马恩全集》,第23卷,第202页
〔9〕昭明:《对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思考》,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10〕张浩:《试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理论探讨》,1994年第3期
〔13〕宋养琰:《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略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4〕吴欣:《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新认识——论社会科学是关键的第一生产力》,《理论探讨》,1994年第4 期
〔15〕刘景林:《关于生产力的三个论题》,《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16〕卢曲元:《论现代社会的整体生产力系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7〕《马恩全集》,第19卷,第375页
〔18〕周兆勤:《科学技术是怎样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兼论“科教兴国”》,《理论导刊》,1996年第2期
〔19〕杨民刚、颜世坤:《对建立生产力发展程度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研究》,《东方论坛》,1996年第2期
〔20〕苗东升:《试论科学是元生产力》,《光明日报》,1993年4月5日
〔21〕〔27〕张践明:《“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唯物主义》,《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2〕叶壬虎:《对开发主体生产力的几点思考》,《唯实》, 1996年第5期
〔23〕郑菊芳:《从哲学视角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咸宁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24〕《马恩全集》,第26卷,第423页
〔26〕高永贵:《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