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辐射效应分析论文

四川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辐射效应分析

●孙超英 张志林

摘要: 四川省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在四川构建副省级经济中心,以此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四川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运用断裂点理论和威尔逊模型对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辐射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熵值法得出来各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集聚度,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集聚度最高,川东北经济区最低;然后,运用引力模型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经济辐射能力不断减弱;在断裂点理论与威尔逊模型中,达州处于经济中心与其他经济副中心的辐射范围之外;最后,从协调四川各经济区域的发展出发,提出推动四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副中心;经济集聚度;威尔逊模型;四川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早在20世纪初期,欧美发达国家就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1955)首次提出增长极的概念和理论。佩鲁认为在经济增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具有熊彼特式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一些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集聚。通过这种集聚,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科技、金融等生产要素相继被吸引到这一地区,形成一种资本、技术集中,自身经济迅速增长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增长极,这一增长极通过技术的空间溢出以及产业链的扩张,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布代维尔(1957)认为增长极是指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缪尔达尔(1957)在其出版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区域》一书中提出累积循环因果理论,并利用这一理论解释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它运用“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两个概念,说明了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共同发展、消除发达与落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赫希曼(1958)提出“核心—边缘”区域模式,并提出“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这与缪尔达尔提出的“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极为相似。他认为在增长极的初期,“极化效应”会扩大区域间的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从而缩小与核心区的差距。因此,赫希曼提出政府应充分运用“涓滴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弗农(1966)基于工业产品是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品循环说”,认为各工业部门或工业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都将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汤普森(1966)在《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一文中提出“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一个工业区的发展会经历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老年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所处的竞争地位也不同。在“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与“产品循环说”这两个理论基础之上,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得到发展。该理论认为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存在差异,这些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梯度上,随着时间的推进,处于高梯度的区域向更高一级的梯度发展,其落后的产业和技术会向低梯度的地区转移和扩散。对于低梯度地区而言,高梯度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和技术还是处于先进状态,通过承接高梯度的淘汰产业和技术,低梯度地区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域整体也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发展。以上这些理论都极大的丰富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经济辐射方面。已有研究文献存在如下特点: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地域尺度都有涉及。武洋[1]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科技资源集聚度测度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的集聚程度,测算了各城市的辐射能力,并对河北提升经济辐射能力的优化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江璐璐[2]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线路分析、节点分析,结合引力模型,测度了安徽省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程度,确定了其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胡树华[3]则从市级层面分析了武汉市的服务业辐射力。第二,对于辐射范围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主成分分析法[4]、熵值法[5]、层次分析法[6]、因子分析法[7]这几类分析方法上,构建的模型主要有引力模型[8]、断裂点理论[9]和威尔逊模型[10]。第三,研究区域大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检索发现,CNKI数据库自1984年以来收录的以“经济辐射”为主题词的文献一共314篇,利用citespace对314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以“长三角”、“上海”、“京津冀”等为关键词的文献出现频次为18次,以“陕甘川”、“陕南”等为关键词的文献出现频次仅为4次。四川是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其城市首位度较高,成都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区域发展不够协调。为解决区域发展协调问题,带动四川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在四川建设副省级经济中心,并确定了除成都之外的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对潜在经济副中心的辐射能力与辐射范围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四川省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与决策依据。

[18][19]罗莎莉:《儒学与女性》,丁佳伟、曹秀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173-181页。

关于机制建设相关的内容,如果要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的责任制度,则首先要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制度。所谓普法责任清单,就是从各部门职责、执法实际和工作特点出发,通过明确普法责任主体、普法内容、重点任务以及预期目标、完成时限等,为各部门履行普法责任提供了依据和遵循。实施法律责任表清单动态管理制度、法律公示通知制度、执法系统执行情况年度备案报告制度,上级国家机关应该对下级国家机关法定责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逐级分解监督指导责任可以更有效地落实普法任务[10]。

二、数据说明

(一)研究对象

四川省近两年来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六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区内经济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成都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35.02%,比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是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绵阳6.64倍,接近经济总量排名最后的甘孜州53倍。为此,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会议中提到的区域中心城市分别是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泸州市、宜宾市、南充市和达州市,本文将这七个城市统称为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

(二)数据说明

一个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可以用经济集聚度来表示,经济集聚度一般有两种反映形式。一类是通过综合的指标间接反映,另一类是采取单一的指标进行直接的反映。综合的指标体系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涉及城市经济规模、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本文采用综合的指标体系,从城市经济规模、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发展三个维度选取11个指标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经济集聚度进行测算。其中城市经济规模用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零售总额、财政收入来体现;社会发展水平选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产业发展采用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比值、二产业增加值、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化率五个指标来反映。以上11个指标的数据来自《四川统计年鉴2017》。

根据经济集聚度分析可知,经济中心成都与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在对应的经济区中具有较高的经济集聚度,对周边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其辐射能力与辐射范围到底有多大,怎样测定其辐射能力与辐射范围,学界存在不同的意见。1949年,P.D.Converse根据Reilly的“零售引力法则”,提出“断裂点”理论。他认为,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是由城市间的距离以及人口、经济等规模所决定的,断裂点则表示两城市间相互吸引力达到平衡的点[11]。威尔逊在研究人类活动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出了威尔逊模型,与断裂点模型不同的在于它能通过反映距离的变量指数衰减情况测定辐射的范围。本文采用断裂点模型测定经济中心的辐射断裂点,同时利用威尔逊模型,来测定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辐射范围。

三、区域经济聚集程度与区间联系强度分析

(一)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聚集程度

为了研究七个经济潜在副中心的经济集聚程度,本文引入“经济集聚度”这一概念,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集聚情况。测算经济集聚度存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其中,熵值法由于能从数据的离散程度客观地为不同指标赋予权重,排除了人为主观的因素对权重的影响,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熵值法计算四川省各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首先,对11个指标构成的矩阵X=(xijm×n(i表示地区,j表示经济指标)按照两种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X'=(x'ijm×n;然后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中,且假设fij=0 时,fij 1nfij=0 。最后根据Wj 计算四川省各地区的经济集聚度分值,然后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表1数据。

赵旭东的《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线索与民族志书写》[13],以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线索为例,探讨了中国范式的艺术民族志应该如何书写的问题。这种艺术民族志的书写方式有别于西方人类学科学民族志的主张,是一种通过对景造意表达出来的对意义的深层次阐发,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类学意义的写文化。同时,它为这种写文化的再创造提供了一种可以获得灵感的方法论的新资源,也为中国传统政治语境中权威体系对于自然山水的象征化命名的权力机制提供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理解。这一理念值得关注。

表1 四川省各地市州经济集聚度综合分值

从表1可以看出,成都的经济集聚度最高,是排名第二的绵阳的6倍;从五大经济区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四个经济区在经济集聚度上存在较为突出的城市。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集聚度较高的有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乐山市;川南经济区有泸州市和宜宾市;攀西经济区有攀枝花;川东北经济区有南充和达州。从这些城市的分布来看,与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在全省建立经济副中心的名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这些城市具有成为副省级经济中心的潜力。

(二)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与首位经济中心的联系强度

突然有一个晚上,当母亲走进来的那一刻,我从床上坐起来,叫唤了一声:“妈!”我听到母亲立在门边的黑影渐渐发出沉重的呼吸,过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母亲的轮廓开始颤动、啜泣起来。我对自己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十分后悔,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终于到来的时刻。

表2 经济中心与七个潜在副中心的经济联系强度(直线距离km)

从辐射带动能力来看,受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其辐射带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成都由于其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其经济辐射能力最强,辐射半径最远,涵盖了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但是对于川东北地区、川西北地区以及攀西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川南经济区两个城市经济联系较强,且辐射能力较强,宜宾的辐射半径达到了108千米,基本涵盖了整个川南经济区。川东经济区两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辐射能力基本停留本地区,对周边的影响较小。南充的辐射半径仅能覆盖到南充本地和广安的部分地区,而达州、巴中、广元基本处于辐射带动范围之外;达州的辐射带动能力强于南充,其辐射范围涵盖了广安、南充、巴中,但是其辐射范围对于整个川东北地区的幅员面积还相对较小。

四、辐射范围分析

在计算四川省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时,各地区的经济中心以百度坐标体系下的地方政府所在地为准,然后利用百度API获取各地方政府的经纬度,通过计算得到各地区之间的直线距离,以此构建分析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所需的空间距离矩阵。

(一)中心城市辐射断裂点分析

由于城市的辐射能力受到阈值(θ )的影响,本文取城市之间的辐射极限值θ =0.0157,参照辐射半径的计算公式,得到德阳市的辐射半径为104千米、绵阳市的辐射半径为100.2千米、乐山市的辐射半径为81千米、南充市的辐射半径为72千米、达州市的辐射半径为101千米、宜宾市的辐射半径为108千米、泸州市的辐射半径为107千米。

(二)潜在经济副中心辐射半径分析

根据各个城市的辐射半径,得到四川省经济中心和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辐射半径图(图1)。从整体来看,成都市的辐射范围最大,覆盖了整个成都平原,但是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以及攀西经济区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成都的辐射范围之外。特别是攀西地区的攀枝花市,完全处于成都的辐射半径之外。从局部来看,川南经济区的两个潜在经济副中心,其辐射交叠范围较大,同时两个城市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经济联系较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其经济集聚度仅次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3个潜在经济副中心。受一体化的影响,成都平原经济区三个潜在经济副中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其辐射半径基本能覆盖本地区的大部分领域面积,但是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小。在这3个城市中,乐山的辐射半径最小,地理上未与成都接壤,不能充分受到成都的辐射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川东北经济区的达州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本处于经济中心成都以及其余六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辐射范围之外。同时,川东北经济区内部的两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辐射半径也没有较大的交叠区,相互间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他认为两质点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各城市间经济的相互影响也受到类似于万有引力定律决定,任意两城市之间的经济不仅与城市本身的经济集聚度有关,而且与城市间的距离有关。因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可以构建如下引力模型,其中Ei ,Ej 代表i,j两个城市的经济集聚度,rij 代表i,j两城市间的直线距离,Fij 代表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由于获得数据较小,对Fij 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表2。

其中,K代表归一化因子,取值为1,Oi 表示城市i经济集聚度,Pj 表示城市j的经济集聚度,rij 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距离,Tij 表示城市i对城市j的辐射力;β 为衰减因子,决定着区域影响力的衰减速度,其值越大,表示其辐射能力衰减得越快,当β=0 时,则代表无衰减。现对威尔逊模型的表达式进行变形得到,由于城市j所能吸收的最大资源量为城市i能提供的最大供给量,则;令,则

通过分析β 的计算公式,表示城市j的经济集聚度和经济辐射能力的比值,可用被辐射城市的经济集聚度占辐射城市的比例进行表示,然后利用β 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七个经济副中心的衰减因子。计算得出德阳的衰减因子为0.0110、绵阳的衰减因子为0.0118、乐山的衰减因子为0.0122、南充的衰减因子为0.0133、达州的衰减因子为0.0089、宜宾的衰减因子为0.0100、泸州的衰减因子为0.0099。

若以Di表示城市i到断裂点的距离,Dj表示城市j到断裂点的距离,Dij表示城市i到城市j的距离,Ei和Ej分别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经济集聚度,那么断裂点距城市的距离可以表示为,文章中Dij用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直线距离进行表示。通过计算得到,成都到成都平原经济区三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断裂点的平均距离为84.72千米,到川南经济区两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平均距离为199千米,到川东北经济区两个经济副中心的平均距离为234千米。其中,与达州的断裂点距离最远,达到了295千米。本文以295千米作为成都对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最大辐射半径。但是由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地势相对平坦,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川南经济区以及川东北经济区的经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于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副中心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应做进一步分析。

(三)经济中心与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辐射范围对比分析

图1 中心城市断裂点及潜在副中心辐射范围图

威尔逊模型的一般表示形式为: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经济集聚水平来看,中心城市成都的经济集聚水平最高,接近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经济集聚度的总和。受成都经济发展的影响,成都平原经济区的3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集聚度较高;川南经济区的两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紧随其后,川东北经济区的两个城市处于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的垫底状态。

由表2可以看出,七个潜在经济副中心中,与成都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的基本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其中,德阳与成都的经济联系程度最高,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是最近的,两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只有59.459千米;与成都距离最远的城市达州,其经济联系强度只有0.0047,这说明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整体良好,区内的经济集聚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关联性较大,区域间的经济关联性相对较小。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由于远离成都,受到成都带动作用较小。泸州与宜宾两城市相距较近,同时两城市的产业类似,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大于成都对其的影响;川东北经济区的南充和达州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且两城市的距离大于其他任意相邻经济副中心之间的距离,其经济联系强度比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低一个数量级。

(二)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首位中心城市与经济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四川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增强城市经济集聚度。从整体来看,中心城市成都与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集聚度处于不同的数量级,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集聚度处于差距不大、但是整体集聚程度偏低。成都平原经济区其它经济副中心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经济集聚水平仅次于成都,区内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川南地区由于积极融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基本覆盖全区域,但是对于其边缘地区的辐射能力还有不足;南充和达州由于经济集聚较低,对周边辐射能力较弱。因此,可以促进川南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一体化,在川东北经济区选择一个城市,设立为区域经济中心,增强其城市经济集聚度,扩大其辐射影响力。

第二,缩小城市间的经济距离。根据引力模型,两城市间的直线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受地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直线距离并不能反映经济距离。从经济集聚水平来看,乐山在七个经济副中心中排名第5,但是由于处于二级阶梯与三级阶梯的交汇处,地理地势条件相对较差,其辐射半径明显低于其他城市。因此,应从加强城市间的交通路网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入手,加快物质流、信息流的运转。

(2)管线埋设于地下,处于隐蔽状态,为确定位置可用管线探测仪、雷达等多种探测方法。目前,业内开始借助潜望镜进行管线探测。潜望镜主要用于井、涵洞,以及暗沟暗区管线探测,在不需人员进入的情况下可以直观观察到内部构造和线路情况,同时也保证了人员下井的安全。潜望镜在排水管线专业中可更好地发挥探测作用,而且还可以直观查看排水管线的内部构造和淤积堵塞情况,为排水管线的隐患排查显示出更大的作用。

“出来吧,躲躲藏藏的胆小鬼,我现在不怕你了!”唐小果握紧球棒,壮着胆对空气挑衅道,希望能把这家伙引出来。

第三,从省域角度规划各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明确各地区的发展定位。从产业的角度加强区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增强辐射能力,扩大辐射范围。成都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53.36%,进入到工业化后期水平。在成都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成都周边的各个城市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承接成都的转移产业。泸州、宜宾在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将其建设成为中心城市成都的生产要素配送、物流集散的中心,成为成都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突破口。其他地区应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加入产业分工的不同环节,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洋.京津冀资源集聚与区域经济辐射力测算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1):66-69.

[2]江璐璐,师谦友.安徽省空间经济联系及省会经济辐射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06):39-43.

[3]胡树华,王利军,牟仁艳.武汉市服务业区域辐射能力及范围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3):42-47.

[4]陈浩,姚星垣.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5(09):8-11.

[5]卢小丽,周兵,任政亮.长江三峡库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分析[J].理论月刊,2018(11):140-146.

[6]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03):266-272.

[7]李敏,杜志伟,李伟,何红,邓理清.小城镇经济辐射区定量分析——以重庆大足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4):54-58.

[8]朱道才,陆林,晋秀龙,蔡善柱.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05):551-556.

[9]赵正,王佳昊,冯骥.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空间联系及影响测度[J].经济地理,2017,37(06):60-66,75.

[10]李凯风,张卓.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辐射力的金融效率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02):171-173.

[11]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吸引范围界定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32(12):47-52,60.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947(2019)03-0052-05

作者简介: 孙超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二级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张志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四川 成都 610071)

[收稿日期] 2019-04-13

责任编辑 何周富

标签:;  ;  ;  ;  ;  

四川潜在经济副中心的经济辐射效应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