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_城市化水平论文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市论文,江苏省论文,为例论文,产业结构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城市化问题成了我国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城市化水平低下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地区的新一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都明确把城市化作为推动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区域城市化受产业结构的制约比较大,而对区域产业变动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为只有明确了这种关系,我们才能对区域城市化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措施有效地推动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江苏省苏州市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江苏省经济社会结构变动幅度最大,城市化进程最快,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发展作用最明显、同时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其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80年代以来,这里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村工业化,就地城市化道路,即“苏南模式”。但是随着这一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外资的涌入,城市化的动力和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

表1 1999年苏州市相关情况和江苏省及全国的比较表

地区

GDP总量 人均GDP 实际利用外资 三次产业就业比 城市化水平

(亿元) (元) (亿美元)

 (%)

苏州市 1358.43 23592 28.5622.0∶48.7∶29.3 48.0

江苏省 769810665 32.8743.1∶30.4∶26.5 34.9

全国

8014236534 526.6 50.1∶23.0∶26.9 30.9

资料来源:相关统计年鉴

一、对于产业结构演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速度、区域城市化水平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在60年代,以钱纳里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热衷于对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研究,把结构变动视作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表现(注: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译本。)。而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城市化)的变化正是经济发展过程在经济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两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但是,从下面我们对苏州市近20年的人均GDP、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城市化水平的分析中,发现与经济高速成长相对应的是缓慢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同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并没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可见,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一定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演变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抬升。区域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的原因并不在于经济增长速度低,而在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各种体制约束。

图1 苏州市二十年中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过程分析图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江苏省统计局编,《奔向现代化历程》1949-1992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受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约束。其需求函数可以简要写为D=f(I,E,…),主要影响因子是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供给函数可以写作S=g(A,P,L,U,…),主要的影响因子是剩余农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土地资源,区域内城市的数目及规模等,区域的现实城市化水平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解。从静态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隐性失业和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的供给一方的弹性比较大,城市化主要是受需求约束。从动态来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城市经济逐渐活跃,区域城市化的制约因素逐渐由需求转为供给约束。

近二十年来,苏州的城市化水平大约以每年一个百分点上升,但是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日本比较,这个速度不算快。虽然城市供给自行创造了一部分需求,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拉动仍然明显不足,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尤为艰巨,过去城市化的模式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通过扩大内需来加速区域城市化的任务显得十分迫切。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途径与方式

产业结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影响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一)通过影响要素市场来影响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两大生产要素,第一是土地,第二是资本。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演变,城市化就只是外延型的,势必造成土地和资本的短缺和经济泡沫的出现——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通过影响要素在市场上的潜在回报率来影响它们的投入方向,使城市的发展可以不断利用产业更替过程中置换出来的土地和资本,使城市化走内涵型的道路并由此实质性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这一点,相对于我国土地和资本紧张的国情显得十分重要。举例来说,苏州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土地的利用率已经达到99.12%、未利用的多是滩涂,洼地等,今后通过扩大土地面积来拓展城市化空间的阻力非常大。另一方面,苏州市区和市域内的不合理用地却比较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用地问题十分突出。根据苏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十年以内城镇和居民点的用地规模非但不能增加,还要减少800公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走内涵式的城市化道路已经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二)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化的是源于投资结构的变化。如果不存在产业瓶颈,投资一般都具有乘数效应,一项优势产业的确立可以带来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这就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开辟了产业上的空间。同时,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只是完成了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还应该包括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下,功能逐渐提升,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说工业部门的建立是初级城市化的基础,部门结构升级则是城镇再城市化基础。

(三)通过改变人力资本的结构影响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有一项重要的前提,就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够为城市所接纳,并且在城市中能够达成自己基本的生活愿望,而他的受教育状况即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从产业资本的构成来看,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自然资本主导到金融资本主导再到人力资本主导的转变过程。产业结构的演变,势必要求教育产业(包括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不管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国家还是私人投资的基础上,这也会极大地改善这个区域的吸收知识的能力,增加个人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苏州市近二十年来在教育上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要求比较,仍显滞后。

表2 苏州市教育业发展情况

小学入学率

 初中入学率

 高中入学率

 高等学校入学率

(%)

(%) (估算)(%)(估算)(%)

 99.53

93.84

6535

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0

(四)通过作用于典型地段带动区域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往往是不均匀的,对我国,尤其是对于苏州这样的较发达地区来说,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地段莫过于各个县市的开发区了。至99年底,苏州市域内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10个,开发区总面积149.35平方公里,仅三资企业的投资累计就达218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制造业上,传统行业的比例下降很快,开发区成了产业结构变化最明显和农用地转换为非农用地最集中的地域。但是,这些地区开发区发展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开发区几乎成了独立于区域传统产业部门之外的区域,同原有部门的联系较少,缺乏对整个地区的产业带动的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虽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但影响这种进程的方式不外乎两种:

第一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即通过市场机制来影响。在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理性支配着人的决策过程,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点时,主要考虑的还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应该说,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农民普遍存在着向城镇迁移的需求——只要他们判断自己的生活在城镇中能够得到保障,不然就无法解释我国汹涌的民工潮现象。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要素市场的状况,来影响人们对居住地的选择。苏州市80年代以来,伴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探索出的农村工业化、就地城市化的道路,即“苏南模式”,就是在特定市场激励下的产物。90年代以后,苏州市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主体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许多乡镇企业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更新慢、产权模糊、人才吸收不足的困难逐渐显露,就地城市化的道路遇到了比较大的阻碍。可以预见,在这种条件下,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人们决策的结果将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产业资本向中心城市的积聚,有利于新的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第二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即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影响城市化进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往往都贯穿着政府的意志,而政府的意志往往需要政策来实现,产业政策表现在经济结构上是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和保证衰退产业的平稳撤出,在空间上表现为对产业空间的评价和划分,对敏感地区的产业控制等。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当然,产业政策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是双向的,错误的产业政策的后果往往比无政府情况下的市场失灵还要严重。

三、区域产业演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

除了影响途径和影响方式外,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市化速度的影响。按照一般的理论,城市化的水平一般是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正相关的。但是在我国,特别是苏州这样的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却并不相称,1999年苏州市的人均GDP即使按汇率计算也超过了2800美元,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0.9%,而城市化水平只有48%。

城市化水平之所以滞后,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苏州市虽然在20年中经济增长比较快,却没有经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日本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所经历的那种制造业脱胎换骨般的产业更替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虽有一定调整,但步伐还不够快,纺织业至今仍是区域的第一大工业部门,第三产业不仅就业比重偏低,层次比较低,对于持续城市化至关重要的教育业发展也不足。

表3 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表

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0

(二)对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影响。正如关于国民收入理论有几大大学派一样。对于如何推进城市化也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主张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推进城市化关键是要增加城市化的有效供给,要想方设法使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只要人集中起来了,就会形成人气,就会创造出相应的产业需求,城市化的速度就会加快。而我们主张的是,我国目前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还是需求约束,是因为区域产业发展状况不足以支撑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要想加速城市化,供给方面固然重要,解决体制上的问题也很迫切,但主要的出路还是在于使区域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的带动下和政府的推动下实现不断的升级、创造出城市化发展的产业空间。这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应该强调中心城市在产业升级,信息扩散和教育服务中的中心作用。只有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型的城市化才能够持续发展,并且为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社会所接纳。

(三)对城市化空间的影响。狭义的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乡村景观演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人口进入城市之后,一是需要有一个自己生活的空间,二是需要从事一定的职业,就是说还需要一个工作的空间。因此城市化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居住空间和对产业空间的需求。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是后者,它是通过具体的产业载体的分布来实现的。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个地块可能由兴盛转为衰退,结构调整的目的一是要保证经济的增长始终受到超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的带动,另一方面就是要使这些沉淀的空间资源得到新的利用,所以高速城市化可以是内涵式的。从苏州的情况看来,开发区是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最集中的区域,开发区的建立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从区域范围来说,城市体系是一种空间体系,也是一种功能体系和结构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化也会带来这种体系空间的改变,例如在苏南,由于产业结构逐渐偏向技术导向和现代运输导向,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就比环太湖和沿长江的高得多。

标签:;  ;  ;  ;  ;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