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谁将在农场上耕种土地?_农业论文

在21世纪,谁将在农场上耕种土地?_农业论文

21世纪农场的土地谁来耕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来论文,农场论文,土地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农业是兵团的基础产业,也是兵团经济发展的支柱,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兵团经济的发展。兵团农业的基础是农工,而农工队伍的稳定又是兵团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近几年农业面积的增加,以及棉花面积的逐年扩大,农业劳动力资源却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50、60年代参加团场开发建设的老职工相继退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大批职工子女进入二、三产业,有些人认为务农种地低人一等而不愿承包土地,还有一部分考学、参军离开农场,上岗包地青工在逐年减少。据我们1997年5月调查,农七师1995年上岗青年1172人,未上岗数3114人,其中:外出打工1331人,在家待业1145人,其它638人;1996年上岗青年只有909人,未上岗数3556人。可以看出,农业第一线劳力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到21世纪兵团农场的土地谁来耕种,兵团的事业谁来继承?这是一个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问题分析

土地肯定有人种,但究竟由谁来种。从近几年兵团不断引进外来劳务工的情况看,已占农场劳动力的相当比重,就农业连队来说60%以上都是外来劳务工,有些团场外来劳务工已占到包地人数的90%。从外来劳务工的表现来看,大部分是好的,他们当中有的脱颖而出成为生产能手,有的已走上基层领导岗位,有的通过辛勤劳动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外来劳务工大都来自封闭、落后、文化氛围较差的农村,整体素质较低,生产技术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对兵团的组织纪律不适应、不习惯,有的怕苦怕累,不安心农业生产,甚至私自跑掉。据调查,某师从1991年开始引入计划内河南劳务工累计达到8357人,现剩5129人,巩固率61.2%。还有个别连队1994年和1995年来的劳务工现已全部跑光。为什么会出现外来工流失的现象?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受经济利益驱动,从收入低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是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外来劳务工大多都来自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的内地农村,他们在来兵团之前,对兵团充满了美好憧憬,期望值很高,可是来到之后,现实与想象相差甚远,特别是要使他们从长期习惯的农村小规模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向团场机械化大农业生产,种植面积和劳动强度是老家的几倍,收入也没有达到想象的那么多,甚至有的欠帐,由此悲观失望而离开农场。

2.农工负担太重。一是离退休人员的大量增加,加重了农场职工的负担。如农七师123团现有职工7000人,退离休人员就达3000人,平均两名在职职工养活一名离退休人员。二是上交利费和物化成本太高。如农七师承包土地的职工上交利费400元/亩,而附近地方的乡村只上交20—30元/亩,有的就跑到农村去包地。

3.政策不统一。由于兵团没有制定一个统一对待外来劳务工的政策,致使各团场、连队采取的措施不相同,效果也不一样。如农五师89团对待外来劳务工在政策上、待遇上与老职工一样,而且政策比较稳定,一般承包土地固定不变,第一年可以免交利费,这样承包土地的积极性就很高。而有些团场、连队虽然制定了政策却不落实,从而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造成外来劳务工在团场、连队之间相互流动。

4.政治地位不平等,受到歧视。由于有的老职工有排外思想,造成他们心理上不平衡而离开农场。

那么,从兵团的大局出发,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大批涌入的外来劳务工?如何留住他们,并尽快培养他们提高思想素质和掌握生产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农场“四有”职工?据调查,目前各团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杜绝各种歧视他们的言行,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种种忧虑,减轻心理负担。

2.生活上关心他们。外来工到团场后,首先为他们安排一套住房,并准备好一套生活用品和生产劳动用具,同时还为他们解决子女入托、上学、就医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抓他们的思想教育。外来工到团场后,首先为他们举办学习班,请老军垦讲兵团创业史。讲“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兵团精神,使他们对兵团这个特殊组织有所了解,并从内心热爱兵团、热爱团场、热爱连队。

4.对他们实行优惠政策。一是对实行租赁、两费自理承包有一定困难外来工,各单位采取不同程度给予减免利费的办法,并实行先免费种地,收获后再上交利费的政策。二是对经过两年锻炼后,表现突出的外来工(计划外)给予落户。

5.做好上岗前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各单位都利用冬闲时间办技术培训班,给他们讲解土地承包办法、作物栽培技术与管理等,培养他们尽快成为农场合格的正式职工。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1世纪日益增多的外来劳务工将成为兵团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财富的创造者,兵团屯垦戍边的任务将依靠他们来继承。为此,在大力巩固和提高外来工的同时,我们认为还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上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农场条件,增强对职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才是兵团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出路。

三、今后出路

(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工的劳动强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在实施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时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不但解决了劳力不足问题,而且分流农业富余劳动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使产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如上海跃进农场,全场1.4万亩耕地,由20个小农场经营,每个小农场3—4人,1996年粮食亩产1100公斤,职均产粮近7万公斤,职均创利5.45万元。

以农业航空、精量播种、化肥深施、地膜栽培、秸秆还田、农田工程、喷灌技术和种子加工处理等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应用,增强了农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工的收入水平,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是兵团农业发展的出路和方向。

(二)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农垦经济向高素质、高档次、高效益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是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增加农工收入的突破口。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龙头企业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承包户,增强了农场各业生产的预见性和稳定性。

推行产业化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延伸了产业链条,把农工商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这样,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和运销,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创汇率,改变农业的弱质性,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垦职工除了可以得到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到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一部分利润,从而增加职工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改变农业的社会地位和偏面认识。

(三)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当前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农场已将小城镇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早在我国农村改革起步的时候,中共中央就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农村小城镇和加快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所以,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一个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农场小城镇建设就是要形成集中连片的工业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生活娱乐区及居民小区,基本实现购物、娱乐不出农场。它不仅是全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城乡人才、技术、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枢纽,为繁荣区域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加快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

小城镇兴旺繁荣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农场落后面貌。不仅可以为农工提供更多的就业、致富机会,而且会引起农工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总之,通过小城镇建设使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信息传输系统发达,给排水设施完善,住房宽敞舒适,生活文化服务设施良好,大大提高农场的社会地位和“双文明”形象,这样,不仅能够留住人,而且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了农场经济向前发展。

(四)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和布局,努力提高农场职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完成屯垦戍边任务。

农业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兵团要充分发挥各大中专院校和农广校及各种培训班的作用,为农垦系统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专业人才,充实和加强农牧团场生产一线科技人才队伍,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要留一批政治素质高的复转军人,完成兵团的戍边任务,再造兵团辉煌。

标签:;  ;  ;  ;  ;  ;  ;  ;  

在21世纪,谁将在农场上耕种土地?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