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日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作用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4)01-0029-11
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地理上仅一海之隔,经济交往条件得天独厚,贸易关系得到快速、稳定发展。中日贸易总额不断上升,2001年达800多亿美元,2002年突破千亿美元,与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增长了80多倍。日本连续九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已多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日之间这种良好而强有力的贸易关系在两国总体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而中国正式加入WTO为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中日双边贸易关系提供了良机。本文旨在对中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一、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一)建模思路
中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部分,要评估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要将中日贸易放到中国对外贸易这个国民收入部门中去考察。因此,本文这部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评估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成果,然后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来估算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课题,杨全发、舒元[1]在论述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后,利用巴拉萨和费德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董秘刚[2]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姚丽芳[3]利用进口分解分析法测定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林毅夫、李永军[4]修正了传统的单方程模型,应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测算出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许和连、赖明勇[5]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方法检验了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在中国的情况;李洁[6]利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做了实证研究;等等。
本文这部分在林毅夫、李永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估算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林毅夫、李永军的研究成果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克服了单方程模型将进口纯粹作为对国内需求的抵消和即期静态经济增长构成的缺陷。其次,该联立方程组的构造比其他联立方程组更符合经济理论,贴近经济生活现实。第三,该研究成果采用了多种估计方法,并从中判定最佳的估计方法。第四,在估算对外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时考虑了出口增长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部分地将对外贸易的间接动态效应纳入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
该模型的特点如下(注:为了叙述的连续性本文部分地给出该模型的构造、估计方法和数据来源。详细内容请参见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年第9期,第22-26页。):1.在模型中出口被当作一个主要的外生变量来处理,而进口和消费、投资变量则是系统中的内生变量;2.该模型为一个联立方程组模型。模型包括四个方程,即国民收入恒等式和消费、投资、进口函数;3.对于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进口函数的设定,基本上采用标准的设定方法。在消费函数中,假定消费决定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并假定居民对持久收入的预期按照适应性预期的方式进行调整。因此,。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评价
按照以上模型和方法,采用1978-2000年间的相应数据进行估计。数据来源如下:GDP、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日贸易数据来自200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利用消费物价指数和人民币对美元汇价(中间价)转化为实际值;利率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金融年鉴》的一年期固定资产贷款利率数,并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其转化为真实利率水平;汇率采用人民币的多边实际有效汇率,其计算方法参照魏巍贤(1999);在估计方法上采用两段最小二乘法(2SLS)。
在方程估计过程中,发现该回归方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得出准确的估计结果,必须适当地处理回归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这里所使用的模型为一个线性方程组模型,这使得对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变得异常复杂。因此,这里放弃了对多重共线性的直接处理,转而去估计一个新的方程组,用代替原方程组中的进口函数。如果原方程组的设定是正确的,使用新的方程组会得到有偏的回归结果(结构式估计结果参见表1)。可以通过该结构式结果推算出其简化式结果为:。根据前文给出的方法计算出出口增长、中日出口增长、净出口增长、中日净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表1 中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注:①GDP采用的是“支出法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应数据。)
(注:②此处数据来自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年,第9期。)
回归分析和计算结果说明,多数年份里,对日出口的增长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而且1999、2000年对日出口增长占中国出口增长份额的20%左右,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中国人民币大幅贬值,导致1994年中国对日出口大幅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个百分点左右。1997、1998两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日出口减少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负面作用。从1999年,中国对日出口走出低谷持续两年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年平均0.34个百分点左右。中国长期以来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力,这些闲置劳力主要存在于农村以及开工不足或者人浮于事的企业中。对日出口增长可以减少隐性失业,增加对闲置资源的利用,为剩余资源找出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中日净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颇受争议。中国对日贸易许多年份处于逆差,即使有顺差的年份,其数值也不大。按照传统的经济模型,贸易逆差(净进口)被视为对国内经济增长起负作用,认为进口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按此理论,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负面的。而本文的分析结果却是多数年份里为正的贡献率或比较徽弱的负的贡献率。这是因为在本文的计量模型中考虑了出口增长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所以,在出口增加的年份将得到一个比传统方法较大的中日净贸易贡献率数值。此外,本文模型中并没有考虑到进口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动态利益。日本许多对华出口产品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再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那么,在估算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将会得到一个较大的贡献率数值。
二、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中日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对日贸易产品可分为二十二类(参见《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2)》)。由于第十九类(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第二十一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和第二十二类(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的数据资料较少,本文在不改变我国进出口商品分类目录的基础上选择了十九类商品进行分析。
(一)中国对日出口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一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国产业结构的特点。[7]出口意味着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于国外同类产品而言具有比较优势,这既可以是价格上的比较优势,也可以是质量、设计上的比较优势。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导致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而一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此,首先分析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参见表2)。
表2 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的产品结构(%)
商品分类
出口
进口
96 99
01
96 99
01
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
5.02 4.36 3.36 0.3
0.56 0.28
第二类 植物产品 4.76 4.44 3.59 0.09 0.07 0.05
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0.04 0.05 0.02 0.01 0.01 0.01
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 5.98 5.6
5.59 0.3
0.25 0.2
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五类 矿产品 8.37 4.24 5.09 0.92 0.86 0.9
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4.02 3.59 3.39 4.82 7.49 7.49
第七类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1.23 1.63 1.68 7.4
7.91 6.6
第八类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2.46 2.16 2.28 0.33 0.19 0.25
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
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
丝除外)制品
第九类 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 2.85 2.48 2.31 0.04 0.02 0.03
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
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
条编结品
第十类 木浆及其纤维状纤维素浆;纸 0.35 0.4
0.44 1.25 1.89 1.23
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
其制品
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1.1 31.5 3011.2 8.67 7.83
第十二类 鞋、帽、伞、杖、鞭及其零 3.07 3.31 2.78 0.08 0.08 0.08
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
人造花;人发制品
第十三类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 2.11 1.92 1.75
0.99 1.2 1.43
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
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第十四类 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 0.12 0.09 0.09 0.08 0.12 0.08
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
其制品;仿首饰;硬币
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其制品4.55 4.27 4.04 12.1
12 11.1
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 15.6 20.6 23.8 50.8 48.9 51.4
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
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
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第十七类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 1.15 1.49 2.07 2.13 2.86 3.9
关运输设备
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 3.82 4.1
3.62 6.38 6.42 6.56
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
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
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
附件
第二十类 杂项制品 3.41 3.74 4.07 0.85 0.53 0.54
注:96、99、01分别代表1996、1999及2001年。
资料来源:根据2000及2002年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表3 中国对日出口前10位商品类别(%)
2001
1996
名次 商品分类
比例① 名次 比例① 增减
1 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30 131.1-3.54
2 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
23.8215.652.56
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
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
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3 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
5.594 5.98
-6.52
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4 第五类 矿产品 5.093 8.37
-39.19
5 第二十类 杂项制品 4.07103.41
19.35
6 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其制品
4.047 4.55
-11.21
7 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 3.629 3.82
-5.24
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
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
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8 第二类 植物产品
3.596 4.76-24.58
9 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 3.398 4.02-15.67
10 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 3.365 5.02
-33.07
注:为产品出口占我国对日出口总额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2000及2002年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从表2中,可以得出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与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产品的出口大约占我国对日出口总额的50%。所不同的是,我国出口日本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所占比例基本在30%上下浮动,而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以及录音机等有明显的增长趋势:1996年,这类产品占我国对日出口总额的15.6%,2001年则达到23.8%,比1996年增长了52.56%。
与1996年相比,2001年我国对日主要出口商品结构并无明显改观,仅在产品名次上有所调整,第十一类与第十六类产品仍然是我国对日出口的主力军,这两类商品在1996和2001年都分别位居我国对日出口商品的第1和第2位(参见表3)。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五类(矿产品)产品分别位居第3和第4位,而1996年它们分别位居第4和第3位。2001年矿产品对日出口所占份额比1996年增长了19.35%,从第10位跃居第5位。杂项制品则从1996年的第10位升至2001年的第5位,所占对日出口份额增长了19.35%,其中家具和玩具对日出口增长较快,这反映了我国家具和玩具等产业注重产品质量和外观设计,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看,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类产品、机械类产品、食品、矿产品仍然在我国对日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本文选取的十九类产品中,大部分对日出口产品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只有少部分产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参见表4)。但是呈上升趋势的产品增幅比例较大,1996-2001年增幅都在19%以上。而呈下降趋势的产品变动幅度则比较分散,例如2001年第十一类产品对日出口所占比例比1996年降低了3.54%,而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产品所占比例则降低了50%。
表4 中国对日出口产品所占比例变动(%)
商品分类
出口
1996 2001增减
第十七类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
1.152.0780.00
关运输设备
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 15.623.852.56
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
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
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第七类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1.231.6836.59
第十类 木浆及其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0.350.4425.71
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
第二十类 杂项制品 3.414.0719.35
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1.1 30-3.54
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
3.823.62-5.24
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
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
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
附件
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5.985.59-6.52
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八类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2.462.28-7.32
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
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
制品
增 第十二类 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 3.072.78-9.45
势
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
花;人发制品
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其制品4.554.04-11.21
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4.023.39-15.67
第十三类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 2.111.75-17.06
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
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第九类 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 2.852.31-18.95
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
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第二类 植物产品4.763.59-24.58
第十四类 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0.120.09-25.00
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
品;仿首饰;硬币
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5.023.36-33.07
第五类 矿产品 8.375.09-39.19
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 0.040.02-50.00
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资料来源:根据2000及2002年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我国对日出口产品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的有: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第二类(植物产品)、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五类(矿产品)、第九类(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第十四类(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我国对日出口产品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有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关运输设备)。总体上看,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制成品同时并存,这反映了我国工业部门内部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二元化结构特征。在对日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的产品中,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快于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的出口增长,重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快于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在呈下降趋势的产品中,制成品的出口减少要慢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减少,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的出口减少快于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的出口减少。总之,初级产品的对日出口呈下降趋势,而制成品的对日出口呈上升趋势,中国对日出口产品呈现出制成品化趋势,2001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制成品比例已经达到84%。尽管中国对日出口的主要制成品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也已开始向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制成品转移。我国对日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反映了我国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
就中国工业结构来看,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我国工业的增加值的比重都在4%以上,在我国的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些行业生产的产品也是我国对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位居我国对日本出口的前十位商品之列,说明这些行业与日本市场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日本的产业升级、对产品要求的提高会引起这些行业的内部调整。
在我国工业结构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与我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产品的走势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外向型、深加工、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在我国工业结构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而内向型、加工度及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在我国工业结构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中国工业结构呈现出从低加工、低附加值、内向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外向型、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工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中国向日本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而这反过来又加速了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二)中国对日本进口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出口通过国外需求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口则通过国外供给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口国外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可TH以弥补国内资源禀赋的不足,促进国内制成品的生产;进口国外制成品则可以给国内的企业以示范效应,促使其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与品种,这种示范效应又会传递至其他产业,从而引起国内产业结构调整。[8]首先分析中国对日本进口贸易的产品结构(参见表2)。
与1996年相比,2001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主要商品结构并没有明显改观。2001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主要产品是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产品,进口金额达到220亿美元,占从日本进口总额的51.4%,其次为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产品,进口金额为47.7亿美元,占从日本进口总额的11.1%。位居第3位的为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产品,占从日本进口总额的7.83%,这排名与1996年是一致的(参见表5)。总体上看,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主要为生产用的产业机械及其零件、半成品。生产用的产业机械可以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而零件、半成品等“加工用资本品”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再深加工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表5 中国对日进口前10位商品类别(%)
2001
1996
名次 商品分类
比例① 名次 比例① 增减
1 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
51.4150.81.18
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
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
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2 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其制品11.1212.1-8.26
3 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7.83311.2-30.09
4 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7.4964.82 55.39
5 第七类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6.6 4 7.4-10.81
6 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 6.565 6.382.82
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
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
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
附件
7 第十七类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
3.97 2.1383.10
关运输设备
8 第十三类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
1.43
9 0.9944.44
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
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9 第十类 木浆及其纤维状纤维素浆;纸
1.23
8 1.25-1.60
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
及其制品
10 第五类 矿产品 0.910 0.92
-2.17
注:①为产品进口占我国从日本进口总额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2000及2002年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在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中,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关运输设备)产品所占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年这类产品的进口所占比例比l996年增长了83.1%(参见表6)。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2002年我国生产汽车347.7万辆,其中轿车106.2万辆;2003年l-7月生产汽车246.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3.5%,其中轿车107.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94.8%。2003年l-2季度,我国汽车的产销率达到99.8%,其中轿车的产销率达到98.1%。汽车的国内需求在不断增长,而家庭用轿车的需求更是涨势喜人。目前,中国每百个家庭中只有两个家庭拥有汽车,预计今后3-5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却刚刚起步,还属于幼稚产业,存在着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等劣势。日本的汽车工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技术先进,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在性能和外观设计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等产品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流水线,组装出较为高档的汽车;进口的先进车型可以给我国汽车企业以良好的示范效应,我国汽车企业通过模仿和学习并最终实现自主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就能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这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仅模仿而不创新尽管可以使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却无法有效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自主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表6 中国对日进口产品所占比例变动(%)
商品分类 出口
1996
2001 增减
第十七类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
2.13
3.9
83.10
关运输设备
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4.82
7.49 55.39
增 第十三类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
0.99
1.43 44.44
势
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
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
6.38
6.56 2.82
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
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
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
附件
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
50.8
51.4 1.18
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
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
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0.01 0.01 0.00
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平 第十二类 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 0.08 0.08 0.00
稳
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
花;人发制品
第十四类 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 0.08 0.08 0.00
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
品;仿首饰;硬币
第十类 木浆及其纤维状纤维素浆;纸1.25 1.23 -1.60
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
其制品
第五类 矿产品0.91 0.9
-2.17
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 0.3
0.28 -6.67
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其制品 12.1 11.1
-8.26
第七类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7.46.6
-10.81
减 第八类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0.33
0.25 -24.24
势 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
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
丝除外)制品
第九类 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
0.040.03
-25.00
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
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
条编结品
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11.27.83
-30.09
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
0.3 0.2-33.33
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二十类 杂项制品0.850.54
-36.47
第二类 植物产品 0.090.05-44.44
资料来源:根据2000及2002年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我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呈现增长趋势的主要是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其中重工业产品增势明显。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为轻工业产品和初级产品,其中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下降趋势明显,2001年对日出口所占比例比1996年下降了30.09%,这反映了我国纺织业通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生产出附加值较高的、高质量的产品,对原来需从日本进口的高档纺织品出现了进口替代,我国纺织业尽管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其技术含量已经有了提高,实现了产业升级。
日本是工业高度发达国家,我国的企业与日本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有着巨大差距。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主要有三部分:(1)原材料、零件及中间制品;(2)耐用消费品;(3)生产所需的设备、机器。我国从日本进口的重要原材料、零件及中间制品、生产所需的设备、机器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加工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口的耐用消费品由于技术性能好、设计精巧,可以给我国同类产品以良好示范,促进我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总体上看,我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可以弥补我国的资源禀赋的不足,通过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提升我国产业结构。
(三)中日产业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表7 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商品分类1996 1999 2000 2001
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
0.89 0.76 0.83 0.86
第二类 植物产品 0.97 0.97 0.96 0.98
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0.57 0.67 0.57 0.45
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 0.91 0.91 0.91 0.93
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五类 矿产品 0.81 0.65 0.76 0.71
第六类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0.06 -0.37 -0.39 -0.36
第七类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0.7 -0.67 -0.63 -0.58
第八类 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 0.78
0.83 0.86 0.81
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
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
丝除外)制品
第九类 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 0.97 0.98 0.98 0.98
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
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
条编结品
第十类 木浆及其纤维状纤维素浆;纸 -0.55 -0.66 -0.46 -0.46
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
其制品
第十一类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0.49 0.55 0.58 0.6
第十二类 鞋、帽、伞、杖、鞭及其零 0.95 0.95 0.94 0.94
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
人造花;人发制品
第十三类 石料、石膏、水泥、石棉、 0.38 0.21 0.07 0.13
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
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第十四类 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 0.22 -0.15 -0.09 0.07
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
其制品;仿首饰;硬币
第十五类 贱金属及其制品
-0.43 -0.49 -0.41 -0.45
第十六类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 -0.51 -0.42 -0.41 -0.35
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
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
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第十七类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 -0.27 -0.33 -0.35 -0.28
关运输设备
第十八类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 -0.22 -0.24 -0.22 -0.27
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
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
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
附件
第二十类 杂项制品 0.62 0.74 0.73 0.78
资料来源:根据2000及2002年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中日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中国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众多,但技术、资金较为缺乏;而日本资源相对匮乏,技术先进、资金较为充裕。因此,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日本在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中日之间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存在大量的产业间贸易,中日之间也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并且产业内贸易在中日贸易中逐渐起到重要作用。本部分就探讨一下中日产业内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IIT)来考察(产业内贸易指数也被称为水平分工指数)。[9]
从表7可见,第二类(植物产品)、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九类(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第十二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产品的IIT值接近于1,这表明这些产业可被视为中国的专业化产业,此外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第八类(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产业的IIT值也较高,这说明中国这些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以及杂项制品的IIT呈上升趋势。杂项制品主要包括第94章(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软坐垫及类似的填充制品;未列名灯具及照明装置;发光标志、发光名牌及类似品;活动房屋)和第95章(玩具、游戏品、运动用品及其零件、附件)产品。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家具及玩具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呈现出增强的趋势。此外,我国大多数行业的IIT向0的方向移动,如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五类(矿产品)、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第十类(木浆及其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第十三类(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第十四类(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和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这说明这些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有增强的趋势。其中,1996年,第七类及第十六类产业的IIT分别为-0.7和-0.51,这说明当时日本在这些产业上具有专业化优势;2001年,这两类产业的IIT分别为-0.58和-0.35,绝对值下降表明日本在这些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的弱化以及中国在这些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的加强,这部分反应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为了深入分析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将产业内贸易划分为横向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横向产业内贸易,是指同行业中产品质量相同,但在性能和设计上存在差异的产品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是指同行业中产品在质量及价格上均有差异的产品贸易。若产品的出口单位价格与进口单位价格之比小于0.75或者大于1.25则为垂直产业内贸易,否则为横向产业内贸易。
表8 中日机械类产业内贸易中相同工业制品的出口单位价格与进口单位价格之比(1999年)
普通机械电气机械精密机械
显示器
激光打印机 微波炉
激光视盘 一次成相 X射线断层
放像机
照相机
检查仪
0.480.14
0.27 0.18
0.54
0.21
资料来源:根据汪斌、邓艳梅《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表3(《世界经济》2003年第4期)整理。
根据表8,我国机械类中贸易量较大的产业内贺易产品均属于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而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同行业产品则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这说明我国应加快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增加人力投资,重视技术改造,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之间的出口和进口贸易都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作出贡献,而通过两国间的贸易,中日产业调整也已呈现出整体成长的特征。中日两国产业结构体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用两国间的贸易结合度来衡量。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合度=(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中国的总出口额)/(日本的进口总额/世界进口总额)。结合度小于1,表明两国的产业结构联系松散;等于1为平均水平;如果大于1,表明两国相互联系程度密切。1990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合度为2.16,1995至1999年则分别为2.88、3.11、2.83、3.12和3.03。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合度已经较高,这说明通过贸易,两国的产业结构相互联系密切,产业结构呈现出整体性成长的特征。并且,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合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两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关联越来越密切,中日两国间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两国之间的贸易而相互影响。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日贸易一方面直接促进了中国GDP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尽管中日之间存在着贸易摩擦,但中日贸易关系仍然持续发展。目前,中日贸易既有产业间贸易,也有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有增长的趋势。但中日间的产业内贸易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表明中日之间的贸易依然是建立在两国间资源禀赋条件差异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依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除了继续要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之外,还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与日本的贸易结构,而且将会进一步加速我国经济增长。
(本文由作者集体讨论形成思路,王立平、张继海执笔完成初稿,臧旭恒修改定稿。此处署名不分名次。本文曾经提交“中日经贸关系与产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主题发言,在此,感谢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外学者,尤其是日本神户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新庄浩二教授对本文的评论。笔者依据这些评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当然文责由作者自负。)
收稿日期:200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