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广东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实际出发,加强第一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是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第一产业社会劳动者人数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社会劳动者比重迅速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第一产业社会劳动者由1978年的73.7%下降为1994年的42.3%;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4.2%上升到1994年的33.6%;同时,工业产值以每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长。
(二)工业结构以轻型工业生产为主,商品出口依存度大,市场结构集中。轻、重工业比例1978年为59.7∶40.3,1994年为61.2∶38.8。产品外销占60%,出口市场基本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迅速上升,但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比重偏低,不到5%。
(四)一、二、三产业结构出现了历史性变化,1978年为29.9∶46.4:23.7,1994年则为16.4:50.5:33.1。
尽管广东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面临着全国全面实行大开放、大开发的挑战。开发浦东,发展山东,扶西联东已形成气候,加上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广货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下降,产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问题:
一是“轻重重轻”。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化工业制约轻工业等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严重。钢材自给率30%,燃化原材料缺口更大,明显暴露轻过于重,重过于轻的状况。
二是“主次次主”。主导产业不突出,非主导产业如满天星斗,层次模糊。昔日“珠江水”、“广东粮”这些优势产品,风光不再。汽车工业本来是省人大批准的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广州标致是1985年国家第一批批准的3家中外合资汽车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与上海桑塔纳和北京切诺基同时起步,但到今年才形成5万辆/年规模,去年实际产量仅5726辆,比上年下降72.5%;相反,上海桑塔纳规模已达15万辆,去年产量达到11.5万辆,相当广标20倍。全省现有汽车企业245家,等于韩国5家汽车企业的49倍,而产量1994年只有2.62万辆,等于韩国产量的1.4%。
三是“大小小大”。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又不专。许多有拳头产品的企业难以形成拳头,彩电生产线超过20条,平均才16万台。该集中的太分散,该分散的又太集中。大型企业集团很少,目前已注册的集团企业有1868家,大多数属“新瓶装老酒”,不管小的大的都还是一个“小麻雀”,小而全、大而全。
四是“过热热过”。广东产业雷同问题非常突出。如:电子、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项目,厂家林立,相互倾轧,不少市、县领导对本市、县经济缺乏规划,更谈不上战略管理,而是什么看好,就一哄而上。
五是“挤农农挤”。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挤占耕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工业挤农伤农问题突出,由于工业污染,生态失衡等因素影响,造成农业生产空间越来越小。
广东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任务是紧迫的,首先应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上,作适应性、越前性的调整与优化。
针对广东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了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部门、经济理论界,企业界等各阶层人士都纷纷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意见,主要观点是:
──“农业强省”论。最典型代表是美国著名决策咨询机构──麦克锡公司负责人曾提出广东应以农业为龙头的农、工、商一体化的构想。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这个区域就是亚太地区,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乃至澳洲。广东应参与国际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汽车工业、电子工业都不必另搞。
──“绕过重化”论。最典型代表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及其领导的世界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提出的“白天鹅计划”──在现有优势产业基础上,直接转入高科技产业,用投入湛江钢铁总厂的1000亿元转为投入科技教育事业,使广东成为科技强省。港澳经济研究所的理论家们也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现在传统产业夕阳西下,高科技产品完全可以对传统产品取而代之。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轻型速效”论。认为轻工投入省,轻工产品是最终产品,能直接进入千家万户,效益出得快。硬的(钢铁)不如软的,固体不如液体(健力宝效应)。
──“贸易立省”论。认为广东资源条件差,只要粤港澳相互衔接,把内陆作为腹地,搞好出口、转口贸易,就可以“贸易立省”或“第三产业立省”。
那么,就全省而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怎么定?应选择什么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要培植什么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些问题都要很快作出回答。笔者认为总的思路,应该是结合省情,从实际出发,以加强第一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为目标。抓住市场补短缺,振兴薄弱求平衡,优化结构求效益,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整体水平高、环境污染少、物耗能耗低、综合实力强的新型结构;实现工业结构高级化、技术管理现代化、产品市场国际化、企业经营集团化的新“四化”要求。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省抓住“米袋子”、“菜蓝子”,实实在在抓成效、抓高效、上规模、上水平;二是立足于现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技术档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行集约化经营,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三是大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群;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广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的基础性、主导性、支柱性的产业是:机械电子、冶金石化、运输设备和家电、纺织、食品、玩具、工艺品、家具等优势产业,以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兴产业。
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市场导向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为此,必须处理好6个关系:
──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系。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形式、新项目、新举措,重点在“新”字上。要把它纳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规划之中,克服盲目上新项目的倾向。
──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所谓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方式是从传统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粗放型)转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集约型)的轨道上来。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特别注意引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观念,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基础性作用,特别注意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注重质量效益为前提,认真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质就是采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强调节约资源,注意生态平衡。我们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规划和行为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
──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关系。
──与发展粤港澳大三角经济区的关系
──与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要注意“珠三角”辐射和带运落后地区、山区经济腾飞的作用,实现共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