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一个历时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视角论文,收入分配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及简要的概括
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今天,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寻求统筹发展的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人们共识的主题。然而,当下影响这一主题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究竟是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问题,还是经济增长本身出现问题导致的一种结果。我们要想对此做出一个正确的评判,必须解决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即找到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而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又不是惟一的,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变化,其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也相应地发生调整,因此,只有从一种历时的视角才能够看清经济增长究竟是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本文就是要在一个历时的视角下,分析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变迁。具体包括:人类社会初始的一个生产影响分配的简单机制;经济出现剩余时生产影响分配机制的复杂化;现代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的多样化。
人类生存的特殊性提出的两个条件是,第一要进行生产;第二要分配收入。前者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主要途径,后者是个人在集体劳动的方式下取得消费资料的主要途径。但是,人类的生产水平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的演进过程,而收入分配也相应地发生变迁。这种变化包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水平的变化是否影响着收入分配?如果发生影响,那么影响的机制是什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历来看,生产水平的提高相应地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化。而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生产影响分配的机制问题就难以一下概括出来。也就是说,生产影响分配是以一定的中介为依据的,而作为中介的因素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有所不同。人类社会的早期,这种中介的因素表现为生存的基本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摆脱了生存的压力,开始出现剩余时,人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因素发挥着生产影响分配的中介作用,当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生产活动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因此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用问题突出出来,而影响这种效用的机制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
二、人类社会初始的一个生产影响分配的简单机制
在经济增长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类生产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或者是生存。而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生产又严格地依赖于集体的力量,因此,生产成果必须要经过分配的环节才能进入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是如何影响分配的问题,就需要考虑生存和集体生产这两个因素。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且没有任何增长的条件下,人们生产的消费资料非常有限。如何分配这极少的消费资料?从理论上讲,至少有两种分配方案,一种是平均分配生产的消费资料,以满足每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另一种是按照谁生产谁所有的原则进行分配,以达到一种激励的目的。然而,在人们生产的生活资料非常少的情况下,生存原则被放到最核心的位置上,因为当生存还不能很好地保证时,任何其他的收入分配的选择,不管有多少理由都必须让位于生存的目的。因此,平均分配成为这个时期的惟一分配制度。如在人类早期的狩猎时代,一个氏族集体打猎获得的猎物要在氏族全体成员中平均分配,甚至有的人类学家在考察了一些现在还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部落后发现,狩猎者在分配自己的猎物时把好的部分分给别人,自己留下差的。对这种现象进行调查的结论是,狩猎者之所以对自己的猎物做如此分配,是长期的生存选择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他们认为这样会建立起一种所有人在分配自己的猎物时都遵守的规则,即每个狩猎者都自觉地遵从“先人后己”的分配规则。这种规则正是保证平均分配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在那个依靠集体力量生存的时代,这种分配意味着集体可以存续,生产活动得以维持。如果选择谁生产谁所有的分配方式,其结果必然是只有集体中的一部分人能暂时活下来,最终则是这个集体全部消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当自然选择还十分盛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决定了平均分配最终被选择,而选择了平均分配才使得人类在早期生存得以缓慢地延续。
对人类早期生产影响分配机制这一分析,从现实的角度看,其意义并不明显,因为,我们今天已远离了那个年代,我们的生产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此也不存在人类早期所面临的问题了。但是,从源头上探索一下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有利于我们认识清楚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变迁的来龙去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的参照系。把这样的一种机制作为分析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具有的意义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三、经济出现剩余时生产影响分配机制的复杂化
当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具体地说当生产有了剩余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关性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时的经济增长也摆脱了长期停滞的状态,进入了一个可以谋求增长的时代。生产有了剩余,这意味着收入分配可以突破平均分配的格局。当然,在生产有了剩余时,也可以实施平均分配,但是,这个阶段的生产已不同于早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时的生产活动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过去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被一部分人主导生产的格局所代替。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变化,势必对生产剩余的分配产生影响,以前实施的平均分配再也不能维持了,代之出现的是一种有差别的收入分配,即在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占有了剩余,而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依然是处在生存的边缘。为什么生产的这种变化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如此变化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之间的差别随生产力的提高开始要求得到补偿。人们之间的差别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但是,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允许在分配中得到补偿。而生产力的进步使得生产能够产生剩余后,人们之间的差别进而在生产中不同地位就有条件加以补偿了。因此,从简单的相关性来看,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收入分配的差距,但更深层次的相关却是生产发展使人们之间的差别有了补偿的条件,进而要求分配上的差距。
人们之间差别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以这一因素为中介分析生产影响分配的机制,可以在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经典的论述。斯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思想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对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的分析体现在他关于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的论述中。实现财富的增加在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斯密进行经济学研究正是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分工是以“局部工人”为前提的,因此分工的总体表现为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劳动者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劳动者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性。但是,当涉及到财富的分配时,斯密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问题,即虽然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是分配财富时,财富并不能为劳动者完全占有。如此该怎样分配财富呢?回答这个问题时,斯密采取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劳动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2]。“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与货币、劳动或其他货物交换的完全制造品的价格,除了足够支付原材料代价和劳动工资外,还须剩有一部分,给予企业家,作为他把资本投在这企业而得的利润”[3]。“一国土地,一旦完全成为私有财产,有土地的地主,象一切其他人一样,都想不劳而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生产物,也要求地租”[4]。不难看出,斯密在分析财富的分配时,看重的不是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是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因此,在斯密的经济理论中,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要素所有制这一机制上的。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财富生产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要素,但生产出的财富的分配,却受到生产要素所有制的制约,尤其在经济出现剩余的时代更加明显。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也有关于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的内容。比较集中的分析体现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上。生产与分配都与生产要素相关,土地、劳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是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土地、劳动、资本被当作收入源泉决定着分配的形式。因此,“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5]。马克思对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分析并没有局限在这种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上,“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6]。如此,马克思关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可以完整地概括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的结构,生产的结构决定着分配的结构。
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使个体(或家庭)生产成为可能,因此出现微观的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把社会生产分为不同行业或不同层次,这导致分配的宏观制度的产生。前者使生产影响分配的机制决定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而后者使生产影响分配的机制受到一定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制约。对于这后一种生产影响分配的机制则随着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而越来越明显。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以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为中介的生产影响分配的机制显现出来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四、现代经济中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的多样化
进入现代经济后,微观生产尽管还是经济的基础,分配制度的初次分配也是以企业为单位发生,但是,宏观经济已超越了作为微观个体总体的性质,对经济运行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对生产活动的关注逐步为对经济增长的重视所代替,生产影响分配的机制也转化为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机制。首先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增长变化与收入分配相关的经验趋势,进一步地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相关的内在根据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揭示出在现代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机制。
20世纪50年代,库兹涅茨(Kuznets)对英国、德国以及美国的不平等指数进行长时期观察而得出一个经验性结论,即经济增长首先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增加,在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又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下降。这一经验性猜想被概括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因为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上述英国、德国和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的系列数据比较完整,而且从经验和实证的方面来看,库兹涅茨的结论也基本符合这些国家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理论的层面看,产生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机理是劳动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结果造成了部门之间的不平等程度高于部门内部的不平等程度。按照库兹涅茨的解释,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相对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不仅有着更大的产出,而且在收入分配上也有较大的差别。从动态的角度看,当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时,生产要素会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这首先会促使部门间的生产率差距进一步扩大,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当这种生产要素流入导致高生产率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而生产要素流出又导致低生产率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增,随着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收入分配不平等会逐步下降,从而呈现出一种按倒U曲线演变的趋势。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这一趋势,同样还可以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找到根据。刘易斯模型分析的是现代经济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变化问题。刘易斯模型是建立在一种抽象基础上的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型。
20世纪50年代,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实现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经济学家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对象形成了一门发展经济学。刘易斯模型就是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该模型首先假定,发展中国家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人口众多的、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特征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因此,农业部门是一个存在着大量过剩劳动力的部门。另一个是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这个部门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也是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部门。而现代工业部门之所以成为接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部门,一是该部门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二是该部门相对于农业部门有着较高的收入。同样从动态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发展时面对的是一种二元经济,即相对发达的工业经济与落后的农业经济并存,因此,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径就是二元经济一元化,或者说,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由于两个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部门间的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部门转移,这种收入差距在经历进一步扩大后会逐步减少,最终达到部门间的生产率和收入的平衡。[7]
然而,进入现代经济后,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特别是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这种不平衡使得世界经济关系变得非常复杂。以上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出现的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机制所做的分析并不是所有国家实际发生的情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来的误差更大。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经济学家通过观察发展中国家的有关资料,发现了库兹涅茨倒U曲线并没有在这些国家呈现出来,从而对这一曲线提出质疑。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库兹涅茨倒U曲线加以实证并提出不同意见。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多国经验数据以及单个国家的不同时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充分地论证和检验了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现实性问题。如1998年由Deininger-Squire编辑出版的《国际不平等数据库》中,运用了108个国家682份有关吉尼系数和五等分法在内的高质量的数据资料分析表明,以单个国家为基础进行检验时,所作出的数据分析对表达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倒U型关系仅仅提供了微不足道的支持,而且大约90%的被调查国家不存在倒U型曲线这种关系。实际的情况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导致“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
由此可见,现代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变得比较复杂,经济增长究竟是否会有效地减少不平等,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单一的证明。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发现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机制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解释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的现象,其挑战更为突出。不过,变换一下角度,还是可以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呈现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倒U型趋势呢?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特殊的经济增长和在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具有特殊机制。首先发展中国家受技术进步缓慢的约束,都选择了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就是以大量地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这些国家为了能够在经济上迅速赶上发达国家都采取了赶超战略,这又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上又叠加了一个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因此造成资金的严重短缺。在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体制下,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使富有资金者在分配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从而获得的收入大大地高于劳动收入,也就是“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如果进一步地问,难道经济的不断增长也不会改变这种趋势吗?也许我们无限地期待未来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但是,更有意义的解释是,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日益被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这会影响到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关趋势的正常演进,也就是很难出现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倒U趋势。这是因为,在各国经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很少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因此,各自呈现其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但是,当这些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就不在是独立的了,它们各自会受到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影响。发达国家因为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经济联系,取得了在世界经济贸易结构中的优势地位,从而可以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获得资源和在发展中国家销售高端产品得到高额利润,因此其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可以更多地让政府参与分配的调节,这会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倒U趋势的进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尽管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形成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时却面临着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即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会因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而牢牢地被锁定。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后,其经济结构就不再是一个国内的结构了,发达国家更高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一个更大的世界经济结构中处于低端水平,即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较高的领域或地区,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还是落后的。因此,发展中国家通过要素流动实现经济结构平衡的过程,会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照系的影响而大大地延缓,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领域和地区在发达国家的参照系下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因此,要形成要素从先进领域和地区向落后领域和地区转移的态势比较困难。这也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常常看到的,先进领域和地区不仅不向落后领域和地区转移资源,而且还使得落后领域和地区的资源不断地向先进的领域和地区转移。正是这种特殊的结构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形成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时很难像发达国家那样呈现倒U型曲线描述的趋势。
五、结论及启示
在对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进行了一番历时的考察之后,我们应该发现,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并不存在一种划一的机制。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了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性质,原始社会极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对分配的关系是生产的产品必须平均分配,而经济发展出现剩余后,生产对分配的影响就变得复杂化了,在从生产到分配的影响机制中有着不同的中介发挥作用,进一步到了现代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得生产对分配的影响更主要地表现在宏观的层面上,从而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更加复杂,而且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这种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演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平等的目标,决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更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就我们国家来说,也可以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中得到一些启示,其中最大的启示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中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目标,第一是缩小我们的发达地区和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才是借助政策的调节。
标签:收入分配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