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民族精神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成功经验
(一)弘扬和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是韩国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韩国,民族精神也称为国民精神,民族精神教育是韩国公民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后的韩国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始终都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为尽快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在教育上将“民主主义”和“弘益人间”确立为教育的基本理念。“弘益人间”是韩国开国神话中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是令天下苍生共同受益的意思。1945年,韩国教育委员会按照“弘益人间”的理念将培育具有爱国精神的国民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爱国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1948年12月韩国颁布的《教育法》中,将“社会科”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国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对民族精神的教育达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立法的自觉。1954年,韩国开始在中小学中恢复道德课,民族精神同样是强调的重点。
1968年,韩国颁布了《国民教育宪章》,其宗旨是“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品德、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参加建设国家及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该宪章规定了教育的七个具体目标:促进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传播和发挥民族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及理性生活能力;培养对自由的热爱和对国家及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增强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能力,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勤劳和奉献精神,成为力能胜任的生产者和文明的消费者。
1973年,韩国进行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其着眼点是“培养主体的韩国人”,推广体现《国民教育宪章》的理念,加强国民精神教育和国防安全保卫教育。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成功举办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这在精神观念上也提升了韩国的民族精神。韩国把教育改革作为“四大国政指标”之一。“国政”的教育改革是以“全人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两个理念、科学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原则为出发点的。1994年,韩国废除了《国民教育宪章》的特殊地位,对道德课进行了改革,民族精神教育仍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在韩国现行的《教育法》中,民族精神仍然是强调的重点,《教育法》规定有七项基本的指针,其中第二项规定:教育要培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和发展国家的自主独立进而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第三项规定:教育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创造和发展世界文化而努力。
(二)完善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1、明确规定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在1968年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中,直接规定了道德教育(含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国民教育宪章》强调珍视和继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的;强调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在强调特定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同时,突出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统一的基础。
2、在国民伦理教育课程中向学生系统讲授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
在韩国,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构成了所有国民伦理教育教材的主干内容,国民伦理教育课程承担着完成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在韩国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在国民伦理教育课程中都占很大的比重。该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年龄、知识、心理、身体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
3、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国民精神教育内容
在韩国,每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着重点是不同的。从中小学道德课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价值与道德”、“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与道德”、“现代社会与道德”以及“民族统一与北韩”四个部分。到了大学阶段,国民伦理教育更为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政策性。
4、在全部课程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在韩国,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是通过全部的课程来实施的,包括社会学科、国语、国文、文学等课程也要反映民族精神的内容;同时,在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中,也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此外,课外活动也受到政府的控制,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对道德成绩的评判主要通过学生道德判断方面的考试,而非以道德行为来衡量。在选拔高中生和青少年学生时,道德课成绩优先考虑,如果两个学生其他各门学术课成绩相同,将以道德课成绩高低判定名次。
(三)中国儒家思想是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
1、韩国民族精神的教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很深
儒家思想实质上一种伦理治国的思想,重视道德教育是突出的特点,这一点是韩国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的。儒家思想强烈地影响着韩国的政治、法律及社会制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塑造了独特的大韩民族性格,建构起家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成为维系韩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崭新民族精神气质的力量。韩国人把这种体现韩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学校德育的主体框架,通过德育,使儒家思想反作用于韩国文化建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强烈民族意识的韩国人。
2、儒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理念是韩国民族精神的基石
在韩国德育中,儒家纲常伦理教育是人生最重要课程,是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也是借以走向世界,塑造大韩民族气质的最重要内容。在韩国教育宪章中列举应使韩国人获得的精神中,第一、弘益人间;第二、民族自尊。这个自尊,就是由儒家伦理铺垫出来并成为维系家族共同体政制的基本内核,这就强烈地凸现出儒家伦理作用学校德育的基本点所在。
3、儒家伦理决定了德育的基本内容
目前,韩国学校德育已成为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突出培养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体系。儒家伦理在韩国已成为维持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并在这一作用的基础上吸收多样化的民主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等。韩国著名儒学家琴章泰先生认为:在民族的思想领域中,儒教从开始直到今天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起作用。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学校德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4、儒家伦理决定了德育的实践形式
在韩国德育的实践形式是儒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促使韩国人在社会活动中实践儒家伦理,把儒学融入民族的潜意识之中,变成民族集体性格和无穷的精神力量;它把儒家义理精神应用于民族主义上,把伦理道德视为治世之宝典,把君臣父子观念作为修身养性之德铭,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修身与重视国家民族兴衰联系起来,把忠孝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培养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
(四)民族精神教育方法与途径灵活多样
1、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国民学校年龄较小的学生采取讲各种英雄故事、爱国故事,开展各种具体生动的融爱国爱民族于内的活动,利用卡通片、通俗画册等为孩子们所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像中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生,经常开展一些健康的集体活动,譬如读书活动、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软环境
韩国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中,突出弘扬韩国传统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韩国的学校中,到处悬挂着历史人物的画像,将传统的名言作为学校的校训,或者用韩国历史上的名人来命名学校的建筑物。中小学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纪念馆、博物馆。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少年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韩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充分发挥本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在重大的节假日举行各种歌会,通过咏唱传统歌曲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3、英雄激励
在韩国,非常重视利用英雄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学校除系统讲授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外,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都矗立着抗日英雄的雕像供人景仰,他们的事迹被写成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等,大张旗鼓地宣传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的事迹。还经常组织学生访问历史名流的故居旧址,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
4、提倡青少年要使用和消费国货
在现代的韩国社会生活中,“身土不二”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与自己国土的内在的不可分离性;不仅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强调人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土;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倡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要使用和消费国货。因此,在韩国生产、制造的产品的包装上尤其是在农副产品的包装上都印有“身土不二”的标语,号召人们使用和消费民族产业产品、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并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5、充分利用重大事件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经历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2年的世界杯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为韩国加强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实现民族凝聚提供了的良好契机。在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以后,许多市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向国家无偿捐出了自己的金银首饰,用以挽救国家的经济。利用国际赛事开展大规模的为国家“正名”的活动。例如韩国原来的英文国名是Corea,但是,日本殖民当局认为作为宗主国的日本(Japan)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在韩国的前面,因此,他们将Corea强行改成了Korea。在奥运会和世界杯期间,许多中小学生和青少年学生就利用这些机会纷纷打出了印有Corea的横幅和标语,为自己的国家正名。
(五)选配优秀教师担任国民精神教育课程
为提高国民精神教育的质量,韩国还对小学道德课的任教资格做出了新的规定。1982年以前,教育、哲学、宗教专业的学生都可担任中学道德课教师。自1979年韩国在国立大学建立国民伦理系后,从1982年起,韩国教育部规定只有国民伦理系的毕业生方有资格讲授道德课。由于韩国的小学教师要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因此道德课不可能有专门的教师担任,不过,初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必须获得两张国民伦理课的证书,三张道德教育的证书才可教授小学的道德课。
(六)立体性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络
1、韩国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民族精神教育
在韩国家庭,父母十分注意向孩子灌输为国尽忠思想。为国尽忠,就是要为国赤诚无私,诚心尽力。韩国父母往往将爱国爱民族这个严肃的主题融入生动具体的实例中去,例如讲述颇具吸引力的古老的神话、有趣的蕴藏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的童话和历史英雄故事,让孩子们在浅显易懂的近乎家常话的亲切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爱国爱民族的思想熏陶,让孩子们懂得家与国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有国,有国才有家,要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崇高理想。
2、韩国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家庭教育相配合
例如,韩国人购买汽车一般买国产品牌而不买外国汽车,在首都首尔的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中,多是国产的“现代”、“双龙”、“大宇”等品牌,而外国汽车少得则如凤毛麟角。韩国人不愿吸外国烟,前些年自动售烟机上还贴出“不买外国烟”的警告牌。在韩国的城市与乡村,韩文、汉文和英文广告牌到处可见,但是就是不准用日语或日文做广告,也不准播映日本影视。
由于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与途径把民族精神教育真正纳入了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韩国青少年在爱国爱民族思想的有力熏陶下,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韩国青少年表现出关心国家政治及反映的强烈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
二、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在我国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1、提高认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站在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运用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来充分认识在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在当前,培养青少年的国民意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使其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意识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所在。
2、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一把手”重视和抓好该项工作的运行机制,成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正、副组长,其成员由德育教研部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长、教务主任和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学校其他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制定考核评估指标
为了确保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作为考核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考核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
(二)完善现有德育课程体系,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1、完善现有德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设置上,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应进一步充实民族精神的内涵,同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推出一批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特色的系列课程与教材。大学可以增设一系列“模块化”的德育精品课程与高品位的专题讲座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中的各种课程资源应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使各种课程资源扬长避短,使民族精神培育全方位地得以融会贯通。各校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选取具有充分教育引导作用的切入点,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机制与规范,使知识教育、实践引导、行为养成相结合,实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学校应从学科特点出发,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内涵。如社会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获得中华民族的历史体验。自然科学课程要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飞跃联系在一起。艺术学科应适量增加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与途径
1、创新方法,注重双向互动,变单纯灌输为多向渗透
在知识经济时代,多样性和互动性是德育工作的主要特点。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向强制灌输的做法,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和相互沟通的方法,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变单纯灌输为多向渗透,寓教于乐、寓教于境、寓教于文,通过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唱主角,自己教育自己。
2、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宽民族精神教育载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德育教育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于是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宣传媒体上,应当重视加强网络第四媒体的宏观控制,抢占制高点,构建“网络政工”。要依托网络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形式活泼多样的互动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3、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各种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和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主题教育活动可通过看电影、听报告、调查研究等形式展开,也可以利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举行各种仪式和教育活动。
4、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各个学校要充分创造与利用学校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上的硬件资源,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张贴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灯箱、语录牌和公益广告。注重以现代网络手段实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在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栏目,把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和历史文物等制成数字化产品,实现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注重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的德育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很难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德育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党、政、工、团的整体育人优势,形成全方位的民族精神教育机制,切实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络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靠社会教育引导,靠社会环境的熏陶感染,靠社会实践的锻炼。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与补充,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年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爱国情感,确立远大的志向与抱负;社区则是青年人经常活动的地方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续、依托和补充,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