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中国社会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当代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当站在世纪的高度,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审视体育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对体育人口的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时,应考察社会结构变迁过程这一客观背景。因为体育人口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交织在一起,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各种因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
本文运用社会学和人口学的基本理论,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为背景,以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产业就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等现代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内容。旨在客观地描述体育人口在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对人们体育人口的形成及其发展,揭示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和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现代社会结构对体育人口发展的影响及体育人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体育人口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China-sports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体育文献光盘、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检索机构,收集有关社会结构、人口学、体育人口等专著30余部,论文82篇。运用1996年和2000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报告的原始数据。
逻辑分析法:主要是运用比较分析、归纳与演绎、因果分析和结构与功能分析等。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
2.1.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不同年龄人口组成的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和人口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体育人口的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表1)。
表1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
年代 人口总数 0~14 15~64岁 65岁以上
(年) (万)
1952 58200 36.359.3 4.4
1964 69500 40.755.7 3.6
1982 10080033.561.6 4.9
1990 11340027.766.7 5.6
2000 12950023.369.8 6.9
注: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制成,表2同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如下特征:一是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65岁以上的人口由1952年的4.4%增至2000年的7%。按照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通用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的4%以下为年轻型,65岁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7%为成年型,65岁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便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我国已步入老年型人口社会。[1]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达以后迎来老龄化高潮,而我国却是在经济尚未发展起来时就受到“银色浪潮”的冲击,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老年负担系数上升,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与老年保障相关的公共支出上升,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医疗保险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体育作为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已得到共识,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运用体育运动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中国儿童、少年人口的比例减少,健康问题却不容乐观。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0多年来,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0~14岁人口由1952年的36.3%降至23.3%。虽然儿童、青少年的比例减少,但是他们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据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公布的一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2位。其中中学生的近视率已达55%、高中生高达70%,大学生高达77%。青少年因近视致盲的人数已达30万人。城市超重和肥胖学生达到10%,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与1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但是,肺活量、耐力、灵敏、柔韧度等指标呈下降趋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较突出,调查显示: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平均占10%~15%,中学生占15%~20%,大学生占20%~25%。发展青少年体育人口,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是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重要课题。
三是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相对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却有待提高。人口学将15~59岁或15~64岁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或“生产年龄人口”。这部分人口是社会劳动力的直接来源,是真正的集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人口。我国在总体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中,15~59岁或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最为突出。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由1950年的3.27亿增加到2000年的8.31亿,增长154.1%,比总人口增长高出24.2%。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由1950年的3.44亿增加到2000年的8.73亿,增长153.8%,比总人口增长高出23.9%。[2]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劳动年龄人口质量,它包括身体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两个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既是社会的产物,又给社会以巨大的影响。只有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才能产生智力和人力资源的相应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形成现代文明的主体。
2.1.2 中国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
体育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应掌握的基本人口事实,也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体育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不仅要研究体育人口的数量,还要研究体育人口的层次结构,包括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教育结构和职业结构,这对于政府有关部门从宏观上把握国民体育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体育人口政策,更好地指导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2000年群众体育调查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字型分布,即年龄段为16~2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26~3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4.4%;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8%;46~5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5.3%;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1.7%;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2.2%。
从绘制的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图(图略)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中,35~45岁年龄的人口仍然是体育人口发展的瓶颈,而这一年龄正是劳动年龄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对于提高劳动年龄的身体素质、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2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体育人口性别结构
2.2.1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人口的性别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男女人数比例关系,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社会生活中性别参与结构的变化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包括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都出现了男性劳动力短缺,致使社会动员女性参与就业,许多女性由此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妇女社会参与热潮,开创了两性社会关系的新格局和女权运动。[3]人口社会学对人口的性别结构研究给予格外重视,并关注每一人口年龄段性别结构的变化和差异性以及性别结构背后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性别比状况的特点是:人口性别结构总体性偏高,平均性别比为103.99,世界平均性别比为100.6;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40岁以上人口性别比偏高;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城乡存在性别比差异,农村性别比高于城市性别比。
表2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
男 女
年份 人口数 比重 人口数 比重 性别
(万) (%) (万) (%) 比
1980 50785 51.45 47920 48.55 106.52
1985 54725 51.45 51126 48.30 109.00
1990 58704 51.52 55429 48.48 106.27
1995 61808 51.03 59313 48.97 104.14
1999 64189 50.98 61720 49.02 103.99
2.2.2 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及其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比例关系反映其不同性别人口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研究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对于掌握体育人口的性别构成比,分析影响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因素,对制定体育人口发展对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数据,对体育人口性别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认为:中国体育人口性别比具有如下特征:男性体育人口高于女性。中国体育人口性别比明显高于中国人口性别比,中国体育人口性别比为179.14,与中国现阶段总人口性别比103.34相比,高出75.80。中国男性体育人口大大高于女性体育人口,这是中国体育人口性别构成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农村女性人口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相对较少,是一个薄弱环节。城市女性要比农村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多,这与城市的社会经济、教育、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比波动幅度大。从表中可以看出性别比最低的是56~60岁组和51~55岁年龄组,性别比分别为84.52和101.06;性别比最高的是76岁以上组和71~75岁组,分别为538.39和466.33;16~45岁年龄段男性体育人口高于女性。16~45岁年龄段性别比平均为222.55,男性体育人口明显高于女性;46~70岁年龄段性别比趋于缩小。46~70岁年龄段体育人口性别比平均为119.15,说明女性到中年以后也开始重视参加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女性体育人口在增加。但是,相比之下女性体育人口还是少于男性体育人口,因此,政府和社会要重视改善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建立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女性体育人口,提高女性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表3)。
表3 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一览
年龄组别(岁) 性别比 年龄组别(岁) 性别比
16~20 197.93 51~55
101.06
21~25 238.26 56~60
84.52
26~30 186.45 61~65
189.85
31~35 228.33 66~70
109.91
36~40 301.80 71~75
465.33
41~45 182.51 76岁以上 538.39
46~50 110.42 平均 179.14
注:据“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统计”数据制成
2.3 中国社会产业就业结构与体育人口职业结构
2.3.1 中国现代社会产业就业结构特征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而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两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工业化带来的最大职业变迁为:农业劳动阶层的衰落与工业、服务业劳动阶层的兴起。表4是中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状况,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人口相对数量减少,已达到50%就业结构的转换点。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人口由1952年的83.5%减少到2000年的50%。
第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第二产业人口由1952年总人口的7.4%增加到2000年的22.5%,第三产业由9.1%增加到27.5%。随着中国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从属于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由于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给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国家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从而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人们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人将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用科学的体育健身行为来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体育消费形成了新的格局。休闲娱乐体育消费、生态体育消费和保健康复体育消费将成为21世纪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而且还将增加就业人口,拉动内需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状况,既表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说明社会的进步程度。中国社会产业就业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5国1993年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分别为2.2%、5.0%、3.5%、8.1%、7.9%;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分别为27.0%、27.6%、39.3%、31.7%、33.5%;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分别为70.8%、67.4%、57.2%、60.2%、58.4%。上述5个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均不超过10%,说明这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而体育人口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中国体育人口的发展还有相当的潜力,随着社会产业就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体育人口也必将得到快速增长(表4)。
表4 中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状况 %
年 份 1952 1965 1975 1985 1995 2000
第一产业
83.5 81.5 77.1 62.4 52.2 50.0
第二产业
7.4
8.3
13.3 20.9 23.0 22.5
第三产业
9.1
10.2 9.6
16.7 24.8 27.5
注: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制成
2.3.2 中国体育人口职业结构状况
体育人口的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中体育人口构成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职业阶层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人口职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为:(1)科教文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比例较高。其原因之一是,科教文工作者和管理人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有较高的认识,因而积极参与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由于国家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对科技教育人员的培养和扶植受到重视,这一阶层人群的待遇得到改善,健康问题受到关注,从而为他们进行体育娱乐活动创造了条件。(2)工人服务人员阶层人群体育人口有待提高。从中国社会产业就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体育人口的数量与这一人群的结构很不相称,体育人口尚有很大发展空间。(3)农民体育人口是中国体育人口职业结构的薄弱环节。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中,农业就业人口占50%以上,这一阶层人群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环境、体育设施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所以体育人口的比例很小。要解决农村体育人口的问题,一要加快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步伐;二要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和体育设施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表5 中国体育人口职业结构
职 业 调查样本数体育人口数比例
(人)(人) (%)
科教文工作者
332
114 34.3
管理人员
672
164 24.4
工 人 562
108 19.2
服务人员
556
81 14.6
农 民3386
286 8.4
注:据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数据制成
值得指出的是,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关于体育人口职业结构的划分过于简单,很难反映出中国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运用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育人口进行分层研究。
2.4 中国人口文化教育结构与体育人口的文化教育结构特征
2.4.1 中国人口文化教育结构特征
人口的文化教育结构反映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全社会加强了科学文化教育建设,使人口文化教育得到有效的改善。中国人口文化教育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盲人数下降。人均受教育指数由1982年的4.43年增加到1990年的5.22年,8年间增长了0.79,年增长幅度为17.8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受教育指数仍有较大的差距。第二,在业人口中,有文化人口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由1982年的71.8%上升到2000年的92.4%。第三,人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1982年的2645.2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006.5万人。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同时对于体育人口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6 中国人口文化教育结构(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数)
年份 大学 高中初中 小学 文盲率(%)
1982 615
6779
17892 35237 22.81
1990 1422 8039
23344 37057 15.88
2000 4571 14109 42989 45191 6.72
注: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制成
2.4.2 中国体育人口的文化教育结构现状
文化教育素质是影响体育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体育教育的人数也在增加,通过体育教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同。表7反映出中国体育人口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这一基本特点。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大都从事脑力劳动,运动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激烈的社会竞争致使这一群体的心理压力增大;通过体育活动缓解身心疲劳是这一群体对体育的强烈需求。另外,这一人群由于接受过良好的体育教育,对体育休闲娱乐可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有相当的人口参加体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对于扩大体育人口具有重要的作用(表7)。
表7 中国体育人口教育结构
教育程度 调查样本数(人) 体育人口数(人) 比例(%)
研究生 19526.3
大学649
233 35.9
中专高中1665 456 27.4
初中2785 461 16.6
小学1440 130 9.0
几乎文盲753
53
7.0
注:据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数据制成
3 结论
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反差。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儿童少年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加现象。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则表现为青少年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加、劳动年龄体育人口减少现象。我国目前应重视发展劳动年龄人口中的体育人口,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和生产效率。
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与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形成较大反差,表现为妇女体育人口低于男性体育人口。应重视女性体育人口的发展,特别是加强中青年妇女体育人口的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体育人口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交织在一起,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产业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体育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发展。中国只有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快速地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才能促进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
体育人口的发展与经济、文化教育和职业有直接的关系,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素质,对于扩大体育人口的数量,提高体育人口的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标签:劳动年龄人口论文; 性别比论文; 中国人口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人口年龄结构论文; 人口结构论文; 职业体育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