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中医院麻醉科 427200
【摘 要】目的: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变化对剖宫产孕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生产行腰硬联合麻醉的80例单胎足月妊娠剖宫产孕妇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行坐位下注药,于3min后平卧,参照组患者行传统方法平卧位注药。对比两组剖宫产孕妇给药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给药前血流动力学对比,P>0.05。实验组患者最高麻醉平面在T6-8,参照组在T3-8。实验组麻醉平面T8水平在给药后6min,参照组麻醉平面T8水平在给药后3min,经统计学分析,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缓慢,参照组迅速且表现出了明显的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问题。实验组胎前使用麻黄素提升血压患者5例,参照组胎前使用麻黄素提升血压患者30例,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腰硬联合麻醉能够降低孕妇麻醉后低血压问题的发生率,且产妇不良反应轻微,具有推行价值。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变化;剖宫产;孕妇;血液动力学变化
引言:
腰硬联合麻醉——CSEA是当前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案[1]。但是,有报道指出患者麻醉后行平卧位加剧了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问题,引发麻醉药扩散情况,增加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2]。本文就我院2015年1月到8月期间行腰硬联合麻醉的80例剖宫产孕妇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总结体位变化对血流动力学造成的影响,详细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5年1月到8月期间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总计100例,均为单胎。排除合并妊娠综合征以及严重心脏病、肝肾疾病人群。将100例孕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50例孕妇。实验组:孕妇年龄在22岁到32岁之间,年龄均值(25.5±3.0)岁;体质量在55kg-80kg之间,体质量均值(70.5±3.0)kg。两组单胎孕妇基本资料对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孕妇行面罩吸氧并开放静脉输入乳酸钠林格液(10 ml/(kg?h)),行CSEA(0.75%布比卡因2.5ml+10%葡萄糖0.5ml),具体的药物使用剂量综合孕妇身高选择[3]。
实验组:本组40例孕妇行坐位下麻醉,护理人员辅助孕妇横坐于手术台上并保证脊椎垂直,背部靠于手术台边、弯腰。麻醉师确定L3-4脊椎间隙穿刺点,局麻后硬膜外穿刺,经硬膜外针引导腰麻,回抽脑脊液以1ml/5s速度注入麻醉药液。以上操作完毕后,插入硬膜外导管,坐3min后改为仰卧位[4]。
参照组:本组40例孕妇行平卧位注药,于右侧卧位定位L3-4脊椎间隙,硬膜外针引导腰麻针头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回流并注入麻醉药液,插入硬膜外导管后行水平仰卧位。
孕妇麻醉期间,对其血压、心率等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测量并记录。若麻醉后基础值血压下降30%以上,需将子宫向左推;若无效改为静注麻黄素,以血压回复至基础值状态为停止用药标准[5]。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孕妇给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最高平面时间、最高麻醉平面节段、麻醉后不良反应等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100例单胎剖宫产产妇麻醉后实验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实验所得计数资料观察指标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血流动力学给药前后计量数据观察指标行 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观察指标差异显著,且符合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2.1 组间麻醉效果对比
对比两组剖宫产产妇麻醉效果,均可满足手术需求。实验组患者阻滞范围为14个脊神经节段,参照组患者阻滞范围为17个脊神经节段。组间数据差异经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麻醉平面达T8水平的具体时间,实验组为腰麻给药后6 min,参照组为腰麻给药后3 min。组间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稳定最高麻醉平面时间,实验组为麻醉后8 min,参照组为麻醉后13 min,组间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麻醉平面情况:实验组产妇最高麻醉平面T6为7例,T7为14例,T8为19例。参照组产妇最高麻醉平面T3为2例,T4为3例,T5为5例,T7为13例,T8为17例。
2.2 组间产妇给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分析
对比两组孕妇给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给药前产妇收缩压以及心率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产妇收缩压以及心率差异均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组产妇给药后收缩压以及心率变化稳定,而参照组产妇给药后收缩压以及心率变化较为迅速。详细数据见下表1。
注意:给药前收缩压、心率对比,P>0.05。参照组给药后1min、3min、5min、10min收缩压、心率对比实验组,P<0.05。
2.3 组间给药以及并发症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产妇胎前麻黄素使用情况,其中实验组使用麻黄素提升血压者5例(12.5%),参照组胎前使用麻黄素提升血压者30例(7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麻醉后基础值血压下降30%以上几类,实验组有5例(12.5%)产妇血压下降明显,参照组有12例(30%)产妇血压下降明显。组间数据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另外,对比两组产妇麻醉后不良反应情况,均有恶心、呼吸困难问题,在面罩吸氧后缓解,孕妇均顺利完成生产且无新生儿出生后无严重并发症问题。
3 讨论
CSEA作为剖宫产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临床实施期间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等优势[6]。但是,CSEA给药后血压降低问题相对明显,一旦对比基础值下降较为明显将直接诱发母体循环血容量障碍问题。另外,麻醉平面在T5以上会受到肋间肌麻痹影响引发母体呼吸障碍问题,控制不当将直接危及母体以及新生儿生命安全。具体分析产科CSEA麻醉血压骤降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对比于其他麻醉方案,腰麻起效更快,所以下半身血管快速扩张问题明显。产妇晚期妊娠期间巨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问题,会直接影响下半身血液回流去看,增加了产后尿潴留发生几率,并影响到血管内循环状态;产妇翻身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压力波动问题,诱发腰麻药分布失衡问题[7-8]。为了有效处理产妇麻醉后的低血压问题,需要在麻醉前进行补液,补液在改善血压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产妇心肺负担以及分娩后的血容量问题。麻黄素作为缩血管药的代表,药效发挥后能够起到改善麻醉所致血管扩张问题。
结合本文实验研究内容,选择了我院2015年期间行腰硬联合麻醉的80例单胎足月妊娠剖宫产孕妇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分组。实验组患者行坐位下注药,参照组患者行传统方法平卧位注药。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缓慢,参照组则变化更为迅速,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血压异常产妇采取了麻黄素处理,两组产妇血压异常者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产妇最高麻醉平面、麻醉平面T8水平对比,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分析,P<0.05。同时,两组产妇麻醉后均有恶心等不良反应问题出现,面罩吸氧后均缓解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问题。由此,说明了坐位腰硬联合麻醉能够降低孕妇麻醉后低血压问题的发生率,提高了剖宫产产妇的麻醉效果,改善了产妇的生活、生存质量。另外,为了保证产妇顺利完成手术,护理人员要对产妇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了解产妇心理疑虑并加以解答,帮助产妇建立积极向上的手术心态。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变化对剖宫产孕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7,47(29):59-60.
[2] 徐晓燕,黄振华,张成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剖宫产孕妇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镇痛的研究[J].西部医学,2012,24(12):2358-2359.
[3] 何颖宜,程平瑞,梁健华等.预充不同液体对腰硬联合麻醉下急诊剖宫产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2):2133-2134,2137.
[4] 翟莉莉,黄兆吉,林雅丽等.不同体位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孕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20-21.
[5] 李兰兰,孙阳.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变化对剖宫产孕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7):62-63.
[6] 农镓祯,林新山.不同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的麻醉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0,(7):823-825.
[7] 杨光存,龙胜华.不同体位对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孕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4):247-248.
[8] 陈霞.两种体位对剖宫产孕妇术中血压的影响比较[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208-3209.
论文作者:符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4
标签:产妇论文; 实验组论文; 孕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动力学论文; 两组论文; 给药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