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金焕荣[1]2002年在《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认为前言 乙二醛(glyoxal)是α-酮醛,为合成树脂的中间产物,广泛用于造纸、纺织、制药、染料生产等工业,在水和大气臭氧化产物中、加热后的糖、咖啡及烟草中也发现其存在。它的毒性较低,主要表现为对眼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它还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并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关系密切,可诱发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本文通过观察乙二醛(glyoxal)急性染毒小鼠全血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巯基(SH)及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含量的变化,探讨乙二醛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毒作用机制;亚急性染毒小鼠利用光、电镜技术,观察乙二醛引起的肝、肾组织病理改变。 材料与方法 1.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实验用昆明种小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25±3g,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实验组分叁组,腹腔注射乙二醛水溶液,剂量分别为1.3 mmol/kg(1/8 LD50)、2.6 mmol/kg(1/4 LD50)及5.2mmol/kg(1/2LD50),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急性染毒后24小时,乙醚麻醉,摘眼球采血,然后处死小鼠,取心、肝、脑及肾组织。于当日进行血中各项指标测定。组织置于-20℃保存,测前制成组织匀浆。 全血及组织中GSH-Px的活力测定,采用二硫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SOD活力的测定用亚硝酸盐法。血清及组织中的LPO含量测定,用硫代巴比妥酸厂BA)法;全血及组织中总流基门6H)和非蛋白流基(NPSH)含量测定,用Edrians法,蛋白流基(PB-SH)含量可由T-SH减去NP-SH求得。 血红蛋白测定用高铁血红蛋白法;组织蛋白测定用双缩豚法。 2.乙二醛染毒小鼠病理形态学观察 昆明种小鼠历只,雌雄各半,体重 25。3 g,随机分成 4组,每组4只。分组及染毒同前。每周染毒2次,2次间隔4天,共染毒4次,然后处死小鼠,常规取肝、肾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光镜:常规的 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pE染色;电镜:用 2.5%戊二醛初固定,二%饿酸后固定。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及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组织病理改变。 3.统计分析 用Excel软件进行实验数据整理,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各组间的Q检验。 结 果 1.乙H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急性染毒可使小鼠脑的各染毒组及肝的高剂量组LPO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肝的低剂量组及脑的高剂量组SOD活力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其他各组SOD活力与LPO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急性染毒还可使小鼠全血和肾脏各剂量组及肝脏低、中剂量组GSH-Px活力下降;全血各剂量组及脑高剂量组的T-SH及PB-SH含量增加,脑、肾高剂量组及肝脏中、低剂量组NP-SH含量下降,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其它各组GSH-Px及流基含量无明显变化。 ·2· 2.乙二醛对小鼠肝、肾病理改变的影响 O)光镜结果 由光镜检查可见,对照组小鼠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样变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比较,肝、肾损伤程度有明显差异,但无性别差异。 染毒组小鼠肝脏,呈现出肝细胞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及肝细胞再生,肝静脉窦扩张充血,汇管区炎细胞浸润;重者呈现肝被膜增厚及大片肝细胞变性坏死。 染毒组小鼠肾脏,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有的管腔可见蛋白管型。并且随乙二醛染毒剂量增高,损伤程度加重。 p)透射电镜结果 肾脏对照组可见:肾脏细胞胞浆可见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未见明显改变。高剂量组可见:胞浆内线粒体肿胀,畸变短进而消失,内质网广泛解体,离断。有处呈空泡化,核膜弯曲变形,基质疏松水肿。 肝脏对照组可见:肝细胞胞浆可见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未见明显改变。高剂量组可见:线粒体肿胀,峪变短进而消失,内质网扩张,呈空泡状,核膜、细胞膜弯曲变形,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向核膜聚集,基质疏松水肿。 讨 论 本研究发现脑中LPO含量和SOD活力明显升高。SOD活力升高,分析原因是乙H醛进人脑中,产生氧化应激,反馈诱导SOD合成增加所致。脑中LPO的升高,与脑组织中脂质类含量高,GSH-u活性相对较低有关。在实验中还发现,脑PB毛H和TEH含量增加,与SOD活力增加的结果一致,考虑是PB-SH(包括 ·3·SOD)代偿保护机体免受LPO损伤的结果;而NP毛H降低则是由于一方面作为GSH-Px的底物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NPSH本身直接发挥抗氧化作用而被消耗所致,结果提示脑是乙二醛作用的敏感器官,有学者研究也证实乙二醛具有神经毒性,乙二醛形成的高级糖化终产物(AGES)在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

金焕荣, 刘军, 赵肃, 王任群[2]2008年在《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乙二醛(glyoxal)急性染毒小鼠全血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巯基含量(T-SH、NP-SH)及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tion,LPO)含量的变化,探讨乙二醛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毒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用昆明种小鼠40只,分成4组。实验组分叁组,腹腔注射乙二醛水溶液,剂量分别为1.3 mmol/kg(1/8 LD50)、2.6 mmol/kg(1/4 LD50)及5.2 mmol/kg(1/2 LD50),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急性染毒后24h,采血并取心、肝、脑及肾组织。全血及组织中GSH-Px的活力测定,采用二硫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SOD活力的测定用亚硝酸盐法。血清及组织中的LPO(主要为MDA)含量测定,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全血及组织中总巯基(T-SH)和非蛋白巯基(NP-SH)含量测定,用Ellmans法,蛋白巯基(PB-SH)含量可由T-SH减去NP-SH求得。结果:各染毒组脑及高剂量组肝的LPO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低剂量组肝及高剂量组脑的SOD活力增高;各剂量组的全血和肾脏及中、低剂量组肝脏GSH-Px活力下降;各剂量组全血及高剂量组脑的总巯基及蛋白巯基含量增加,高剂量组脑、肾及中、低剂量组肝脏非蛋白巯基含量下降,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或P<0.01)。结论:小鼠脑及肝组织对毒物诱发的自由基的高度敏感,易致脂质过氧化损伤;血、肝及肾中GSH-Px为接触乙二醛的敏感指标。

冯翠霞[3]2016年在《(+)-儿茶素抑制乙二醛诱导的核因子-κB激活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及其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与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炎症过程中的核心调控因子。糖代谢产物乙二醛(Glyoxal,GO)是AGEs的前体物质,其直接引起NF-κB激活的机制却不清楚。儿茶素类是一种黄酮类多酚,具有抗AGEs、抗氧化性、抗炎症的特性,但(+)-儿茶素能否影响GO诱导的NF-κB激活却未见报道。本试验进行了Schiff base和总荧光AGEs形成的检测,细胞活力、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含量、羧甲基赖氨酸(Nε-(carboxymethyl)lysine,CML)和RAGE表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及NF-κB磷酸化水平的检测,来探究GO激活NF-κB的机制。结果如下:以GO孵育BSA成功构建非酶糖基化模型。在该模型中,GO孵育BSA引起蛋白减少及Schiff base、非荧光CML和荧光AGEs的形成。(+)-儿茶素能抑制GO诱导的BSA减少和CML生成,并呈浓度依赖性。早期阶段(1 h),(+)-儿茶素对Schiff base抑制率达到9.9%-29.0%。6 h和12 h时,高浓度(1.6-4.0 mM)(+)-儿茶素对Schiff base抑制率达到3.0%-67.0%。低浓度(+)-儿茶素未抑制GO诱导的Schiff base及荧光AGEs的形成。0.1-1.6 mM GO处理BRL-3A细胞,导致CML、RAGE表达增多,ROS产生及NF-κB磷酸化的增加,且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RAGE抑制剂(抗RAGE抗体和FPS-ZM1)及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均能抑制NF-κB磷酸化;RAGE抑制剂FPS-ZM1不能抑制GO诱导的ROS产生;(+)-儿茶素能抑制GO诱导的CML、RAGE表达及NF-κB磷酸化,但不能抑制ROS的产生。结论:在非酶糖基化模型中,GO和蛋白加成形成Schiff base引起非荧光的CML和荧光AGEs的形成。(+)-儿茶素能抑制GO诱导的非荧光性CML形成。但(+)-儿茶素不能抑制荧光AGEs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儿茶素不能有效抑制GO诱导的Schiff base有关。在BRL-3A细胞中,GO可能通过激活CML/RAGE及自身产生的ROS导致NF-κB激活。(+)-儿茶素可能通过CML/RAGE来抑制GO诱导的NF-κB激活,而不是通过ROS途径。

胡小艳[4]2012年在《贯叶连翘中二蒽酮类化合物免疫活性研究及其白蛋白-IgG抗体偶联物的研制》文中认为贯叶连翘(HypericumperforatumLinn.)提取物包含很多类复杂的成分,每一类成分都有其不同的药理作用。二蒽酮类化合物就是其中的一类,主要包括金丝桃素、伪金丝桃素、原金丝桃素、原伪金丝桃素、环金丝桃素等,二蒽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多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抑郁、抗肿瘤及抗病毒作用,目前其研究存在几个问题,1、抗病毒机理不明确。2、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3、对机体作用部位不明。针对抗病毒机理问题,本文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了二蒽酮类化合物对免疫器官及机体相关酶和细胞因子的作用,并探讨了对机体免疫相关网络的影响,阐述了其可能的抗病毒机理之一其就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针对其生物利用度的问题,本文将其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白蛋白包裹,制成药物白蛋白包合物,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其有效含量。针对其作用部位不明确的问题,本文将二蒽酮类化合物白蛋白包合物与IgG抗体偶联,并进行初步检测,这为构建药物定向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二蒽酮类对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与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相关的6种酶(T-AOC、T-SOD、MPO、XOD、GSH-PX、POD)活性,及体内MDA、H_2O_2和NO水平,并对免疫器官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得出以下结论:二蒽酮类能够显着提高小鼠脾脏指数,极显着降低小鼠的MDA、NO和XOD水平(P<0.01),极显着提高小鼠的T-SOD,T-AOC,GSH-PX,POD水平(P<0.01),对H_2O_2的水平没有影响。表明二蒽酮类能通过提高脾脏指数,降低过氧化物产物MDA和NO水平,改变机体内对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相关酶活性来影响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使机体免疫器官免受损伤,以拮抗地塞米松所致的免疫抑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二蒽酮类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肝脏及脾脏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胸腺也有一定恢复作用,但作用不明显。2.二蒽酮类对小鼠T细胞表面膜分子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T细胞表面膜分子(CD3、CD4、CD8、CD4/CD8)及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10、IFN-γ、TNF-α)的水平,得出以下结论:二蒽酮类能够显著提高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及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的水平。表明二蒽酮类能够增加小鼠体内的成熟T细胞数量,促使T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以及调节机体内Th1细胞和Th2细胞的活性来上调机体免疫功能。3.二蒽酮类对大鼠cAMP/cGMP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cAMP和GMP水平,并计算二者比值,得出以下结论:二蒽酮类能够通过显着降低机体的cAMP水平,显着提高机体的cGMP的水平及cAMP/cGMP的比值来影响机体的cAMP/cGMP信号通路。表明二蒽酮类能够增强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并促进其抗体生成,增强体液免疫的功能。4.二蒽酮类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ACTH和CORT水平,得出以下结论:二蒽酮类通过显着降低机体的ACTH和CORT的水平来影响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表明二蒽酮类通过降低ACTH和CORT水平来促进T细胞转化,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使由于HPA轴功能亢进引起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功能异常,及免疫力低下效应减弱。5.二蒽酮类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网络相关因子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网络相关因子IL-1、DA、NA和5-HT的水平,得出以下结论:二蒽酮类通过显着降低机体的IL-1、DA、NA和5-HT水平来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网络。表明二蒽酮类可能影响血管加压素对肾上腺的作用,降低GC释放量使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抑制状态缓解,也可能影响垂体,通过ACTH水平降低来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从而缓解抑制免疫状态,或者通过提高机体内DA的水平来抑制B细胞而增强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恢复。6.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的制备。采用去溶剂化-交联法制备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并对其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分析其形态,粒径及电位,测定其产率、包封率和载药量,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评价,得此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为:白蛋白加入量为1.5g,交联时间为24h,戊二醛用量为15μL,pH为9,乙醇滴加速度为1.0mL/min。其形态为球形,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122nm,电位值大于-50mv。产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5.5%、71.43%和4.13%。此包合物在前4d的释放量占50%以上,4d到10d时,释放量约占总量的10%-15%,大约可持续4-5d,10d到25d时,药物浓度的变化不大。表明去溶剂化-交联法是一种适合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制备的方法,所制备的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形态规整、均一,稳定性好,具有高的产率、包封率及载药量,具有一定控缓释作用。7.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与免疫球蛋白G抗体的偶联。采用戊二醛法制备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免疫球蛋白G抗体偶联物,并对其偶联条件进行优化,用SDS-PAGE电泳检测。得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免疫球蛋白G抗体偶联物最佳制备工艺:免疫球蛋白G抗体与包合物的质量比为1:1,戊二醛用量为总溶液体积的1/4,偶联时间为2h,温度为25℃,pH为中性。经SDS-PAGE电泳检测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免疫球蛋白G抗体偶联物在210kDa附近有一条带。免疫球蛋白G抗体在150kDa附近有一条带,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在66kDa附近有一条带。这与理论上免疫球蛋白G抗体及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的分子量相符。表明去溶剂化-交联法是一种适合二蒽酮类白蛋白包合物制备的方法。

佚名[5]2005年在《劳动卫生》文中认为052107塑料作业女工的生殖健康危害调查/林向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30(1)·-19~22探讨塑料行业中接触内分泌干扰物对作业女工生殖功能的影响。以塑料厂作业女工500人为观察组,非塑料作业女工503人为对照组,用统一的生殖功能调查表进

赵肃, 金焕荣, 王任群, 王灿, 管威[6]2004年在《乙二醛对小鼠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及SOD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测定乙二醛染毒小鼠血清及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主要产物丙二醛 (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 ,以探讨乙二醛毒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40只小鼠分成 1个对照组和 3个实验组 ,实验小鼠的染毒剂量分别为 1 2 9mmol/kg、 2 5 8mmol/kg和 5 16mmol/kg ,每天腹腔注射 1次 ,连续染毒 3 0d。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比色法测定血清及组织中MDA含量 ,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全血及组织中SOD活性。结果 乙二醛染毒小鼠高剂量组肾脏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 ,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 ;小鼠全血、肝脏和肾脏中SOD活性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结论 乙二醛能够增高小鼠肾脏MDA含量 ,提示有可能导致肾组织氧化性损伤

付强强[7]2011年在《大蒜油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酒精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酗酒是导致酒精性肝病(ALD)的首要因素。酒精性脂肪肝(AFLD)是ALD的一种早期表现,可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甚至酒精性肝硬化。近年来我国酒类产量不断增加,酒精性脂肪肝在我国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一大医学和社会问题。AFLD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临床上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而研发能够防治AFLD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蒜油为大蒜经水蒸气蒸馏制得的一种挥发油,含有大蒜的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二烯丙基硫、二烯丙基二硫、二烯丙基叁硫、大蒜烯等多种含硫的功效成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大蒜油具有拮抗化学性肝损伤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大蒜油能够拮抗乙醇、四氯化碳以及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并且大蒜油能够预防大鼠实验性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因而大蒜油可能具有防治酒精性脂肪肝的功效。我们参考相关文献,灌胃给予小鼠酒精辅以高脂饲料成功建立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通过观察给予大蒜油后各组小鼠的生化、病理等关键指标,确定大蒜油是否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防治效果。并从机体抗氧化系统、肝脏CYP2E1的表达以及脂肪代谢等方面探讨大蒜油防治酒精性脂肪肝的机理。研究方法1.动物模型建立参考范建高等人的造模方法并加以改良。健康雄性昆明小鼠SPF级,18-22 g,适应性喂养3天后,随机分为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鼠每天喂养高脂饲料(脂肪10%、胆固醇2%、基础饲料88%)。并给予3 g/kg.bw的乙醇,正常组每天喂养基础饲料并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造模3周后,生化及病理结果显示确认造模成功。2.动物分组与处理2.1大蒜油预防小鼠酒精性脂肪肝健康雄性昆明小鼠(90只)SPF级,18-22 g,适应性喂养3天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蒜油低剂量(20 mg/kg)、中剂量(40 mg/kg)、高剂量(80 mg/kg)和凯西莱阳性药物对照组(150 mg/kg)。除正常组每天喂养基础饲料并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外,其它各组小鼠每天喂养高脂饲料并给予3 g/kg.bw的乙醇灌胃;大蒜油和凯西莱组分别于给予乙醇后6小时给予相应剂量的大蒜油和凯西莱,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叁周。末次给药后禁食12h,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并取肝左叶冻存。2.2大蒜油治疗小鼠酒精性脂肪肝将造模成功的小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大蒜油低剂量(25 mg/kg)、中剂量(50 mg/kg)、高剂量(100 mg/kg)、凯西莱(150 mg/kg)和自然恢复组,每组15只。动物均给予基础饲料喂养,大蒜油和凯西莱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大蒜油和凯西莱,正常组和自然恢复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一周。末次给药后禁食12h,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并取肝左叶冻存。3.大蒜油防治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评价计算肝体比值;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甘油叁酯(TG)和胆固醇(TC)的含量;制备肝脏匀浆,测定肝脏TG、TC和FFA含量;制备肝脏冰冻切片,苏丹染色,观察脂肪蓄积情况。4.大蒜油对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称取适量肝组织,制备10%肝组织匀浆,利用试剂盒测定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大蒜油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蛋白水平的影响取适量肝组织,用RIPA裂解液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技术测定CYP2E1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大蒜油预防小鼠酒精性脂肪肝1.1血清ALT和AST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分别增加了41.64%(P<0.01)和51.80%(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小鼠血清ALT活性分别下降了10.10%、10.84%和12.43%(P<0.05);AST活性分别下降了22.34%、22.66%和25.80%(P<0.01);凯西组ALT和AST的活性亦有所下降,但不如大蒜油组明显。1.2血清TG和TC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G和TC的含量分别增加了86.60%(P<0.01)和41.64%(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血清TG含量分别下降了14.92%(P<0.01)、21.55%(P<0.01)、33.15%(P<0.01),和11.05%(P<0.01);TC含量分别下降了15.38%(P<0.01)、18.90%(P<0.01)、22.42%(P<0.01)和23.30%(P<0.01)。1.3肝组织TG和TC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G、TC的含量显着升高了301.31%(P<0.01)和383.33%(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肝组织TG、TC含量明显降低,TG含量分别下降了23.12%(P<0.01)、24.27%(P<0.01)、27.85%(P<0.01)和24.10%(P<0.01),TC含量分别下降了12.93%、22.70%(P<0.05)、25.00%(P<0.01)和21.84%(P<0.01)。1.4肝组织FFA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FFA含量显着增加了89.25%(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肝组织FFA的含量明显降低,分别降低了25.13%(P<0.01)、34.89%(P<0.01)、1.13%(P<0.01)和31.79%(P<0.01)。1.5肝组织和血清MDA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和血清MDA的水平显着升高了183.33%和39.11%(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小鼠的肝组织MDA的水平分别下降了53.48%(P<0.01)、57.75%(P<0.01)和60.96%(P<0.01),血清MDA的水平分别下降了15.52%(P<0.01)、19.46%(P<0.01)和26.27%(P<0.01),凯西莱组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和血清MDA的水平分别下降了43.85%(P<0.01)和24.63%(P<0.01)。1.6肝组织GSH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GSH水平显着下降了50%(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小鼠肝组织的GSH水平有所提高,其水平分别提高了16.67%、33.33%和100%(P<0.01)。凯西莱组小鼠GSH的水平较模型组无明显增加。1.7肝组织SOD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SOD水平显着下降了27.69%(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肝组织的SOD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肝脏形态学改变肝脏冰冻切片苏丹Ⅲ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未见脂滴,模型组有大量的橙黄色脂滴蓄积,大蒜油叁个剂量组脂滴均明显减少变小。1.9肝组织胞浆CYP2E1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中CYP2E1的蛋白水平增加了72.00%(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蒜油组(20,40,80 mg/kg)小鼠肝组CYP2E1的蛋白水平显着下降,其水平分别下降了43.60%(P<0.01)、63.95%(P<0.01)和76.16%(P<0.01)。凯西莱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2.大蒜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2.1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小鼠肝组织TG含量增加了259.31%,肝体指数增加了58.87%,肝脏冰冻切片苏丹Ⅲ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未见脂滴,自然恢复组有大量的橙黄色脂滴蓄积,呈现重度脂肪变性。2.2血清ALT和AST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小鼠血清ALT和AST的水平分别增加了30.29%(P<0.01)和4.48%;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小鼠血清ALT的水平分别下降了7.21%、16.22%(P<0.05)和20.71%(P<0.01);AST活性分别下降了2.82%、5.57%和8.72%;凯西莱组小鼠血清ALT、AST的水平分别下降了9.91%和1.64%。2.3血清TG和TC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小鼠血清TG和TC的含量分别增加了52.75%(P<0.01)和45.81%(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血清TG含量分别下降了20.14%(P<0.01)、27.34%(P<0.01)、31.65%(P<0.01)和20.86%(P<0.01),TC含量分别下降了19.25%(P<0.01),20.61%(P<0.01)、22.97%(P<0.01)和25.34%(P<0.01)。2.4肝组织TG和TC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小鼠肝组织TG.TC的含量显着了升高了241.06%(P<0.01)和147.22%(P<0.05);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小鼠肝组织TG含量分别下降了22.91%(P<0.01)、25.83%(P<0.01)、32.43%(P<0.01),TC含量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凯西组组较模型组TG、TC的含量有所降低但不如大蒜油明显。2.5肝组织FFA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小鼠FFA含量显着增加了115.55%(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肝组织FFA的含量明显降低,分别下降了22.79%(P<0.01)、21.63%(P<0.01)、28.36%P<0.01)和25.28%(P<0.01)。2.6肝组织和血清MDA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肝组织和血清MDA分别升高了41.57%(P<0.01)和16.40%;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小鼠肝组织MDA分别下降了7.94%、11.11%和27.78(P<0.01)%,血清MDA分别下降了4.93%、7.22%和12.26%;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凯西莱组肝组织和血清MDA分别下降了5.56%和3.78%。2.7肝组织GSH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小鼠肝组织GSH水平显着下降了36.84%(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肝组织的GSH水平有所提高,其水平分别提高了91.67%(P<0.01)、108.33%(P<0.01)、141.67%(P<0.01)和33.33%。2.8肝组织SOD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的肝组织SOD水平显着下降了8.75%(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和凯西莱组小鼠肝组织的SOD水平分别提高了12.58%(P<0.01)、12.81%(P<0.01)、15.43%(P<0.01)和7.73%。2.9肝脏形态学改变肝脏冰冻切片苏丹111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未见脂滴,自然恢复组有大量的橙黄色脂滴蓄积,大蒜油叁个剂量组脂滴均明显减少变小。2.10肝组织胞浆CYP2E1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小鼠肝脏中CYP2E1的蛋白水平增加了58.00%(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大蒜油组(25,50,100 mg/kg)小鼠肝组CYP2E1的蛋白水平显着下降,其水平分别下降了23.42%(P<0.01),44.94%(P<0.01)和52.23%(P<0.01);凯西莱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1.大蒜油对小鼠AFLD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2.大蒜油对小鼠AFLD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3.大蒜油拮抗AFLD的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CYP2E1有关。

王路, 范来富, 陈建平, 黄晴, 张颖[8]2004年在《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英文)》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乙二醛的毒性较低,主要表现为对眼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它还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并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关系密切,可诱发活性氧自由基产生。目的:通过观察乙二醛染毒小鼠全血及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探讨乙二醛对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安慰剂对照。地点和对象:参与者均来自沈阳市卫生系统。选用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32只,雌雄各半,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干预:分为实验组(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乙二醛,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4h后经摘眼球法采集血样,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后取心、肝、肾、和脑组织,并制成匀浆。主要观察指标:分别采用二硫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及亚硝酸盐法测定全血及组织中GSH-Px及SOD活力。结果:全血和肾脏的低、中、高剂量组GSH-Px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心、脑、肾的高剂量组SOD活力(μkat/g)分别为2132±404,878±302,1730±123,对照组SOD活力(μkat/g)分别为1519±346,418±76,1463±17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q值分别为9.81,13.06,4.97,P<0.01),肝脏的低、中剂量组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乙二醛对全血及肾脏中GSH-Px活力?

魏海峰[9]2010年在《单宁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及微炎症与DN的关系已成为DN研究领域一个新的课题。单宁酸具有多方面药理活性,具有显着的抑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糖脂代谢、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目前有关单宁酸对DN的防治作用很少有人研究。本研究从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机制及微炎症机制等角度,应用动物实验观察单宁酸对DM大鼠肾脏功能、结构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在体外实验观察单宁酸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高糖及AGEs作用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Ⅳ型胶原生成、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及微炎症的影响,旨在探讨单宁酸防治DN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DM大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减低,肾组织8-OHdG及3-NT含量增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增高。单宁酸可改善DM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DM大鼠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及尿蛋白排泄率,改善DM大鼠肾脏肥大和肾脏病变;单宁酸可降低血清及肾组织MDA含量、降低肾组织8-OHdG水平,提高血清及肾组织抗氧化酶GSH-Px、SOD和CAT活性;单宁酸可降低DM大鼠肾组织ICAM-1、MCP-1、TNF-α、PAI-1和CRP蛋白表达,下调肾组织ICAM-1、MCP-1及IL-8 mRNA表达,并能降低DM大鼠血清CRP水平;单宁酸能抑制高糖及AGEs刺激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Ⅳ型胶原生成;有效提升高糖及AGEs作用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上清中GSH-Px、SOD及CAT活性,降低MDA、8-OHdG含量;单宁酸可下调高糖及AGEs作用下肾小球系膜细胞ICAM-1蛋白表达,下调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及IL-8 mRNA表达;单宁酸还可降低DM大鼠肾组织及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上清中3-NT含量,并具有抑制体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作用。本研究首次从整体动物及细胞水平深入探究单宁酸防治DN的作用及其机制,证明单宁酸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亚硝基化及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的作用。单宁酸改善DM大鼠肾脏功能和结构损害的作用可能与其通过降低肾脏氧化应激、亚硝基化应激及微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本研究为单宁酸防治DN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建喜[10]2006年在《“喹胺醇”药代动力学及非临床毒理学研究》文中提出喹胺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药物性饲料添加剂,是二氮杂萘-N,N’-1,4-二氧化物不同侧链结构衍生物,和喹烯酮、喹赛多一样属结构创新类药物,毒性和残留均低于喹乙醇,抗菌促生长作用明显。本论文利用RP-HPLC技术,分析了喹胺醇的药代动力学及排泄途径;用RT-PCR技术,开展了喹胺醇对肝CYP450亚型基因表达及其同工酶活性影响研究;用酶学和放免法,研究了喹胺醇对机体自由基代谢、腹腔巨噬细胞NO、以及细胞免疫活性因子TNF、IL-2、IL-6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喹胺醇提供指导,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生产提供新的候选药品,并为兽医药理毒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1)猪单次口服300mg/kg.体重喹胺醇后,药代动力学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单次静脉注射3.0mg/kg.体重喹胺醇后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鸡连续口服100mg/kg.体重喹胺醇后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无论口服还是静注,靶动物体内喹胺醇的吸收和分布半衰期均较短,但高剂量或连续口服给药后消除半衰期相对较长;该药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45.56%),口服后53.76%以原形经肠道随粪便排泄,原药随尿排泄率仅为0.31%。(2)连续7d大鼠口服喹胺醇,200和400mg/kg.体重组鼠肝CYP2E1、CYP3A1 mRNA、400mg/kg.体重组CYP1A1 mRNA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肝CYP450含量低于、Cyt b5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微粒体蛋白含量随给药剂量而升高;同工酶APND和EMND活性低于、ER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并有性别差异;肝微粒体GST活性50和100mg/kg剂量组高于、200和400mg/kg剂量组低于对照组。(3)单剂量给猪口服喹胺醇,2-48h血GSH降低、CAT活性升高(P<0.05),其它抗氧化酶以及MDA无明显变化;静注喹胺醇5min-1h,血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8h后接近给药前水平。小鼠连续30d口服喹胺醇,血GSH和CAT活性无明显变化、但GST活性先降后升、GSH-Px活性降低、SOD活性先升后降,停药10d后除GST外其它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间均无明显差异;180mg/kg.体重以上剂量组鼠血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羟自由基水平30d前均高于对照组(P<0.01),抗超氧阴离子水平仅10d时高于对照组(P<0.05);停药10d后,仅400mg.kg剂量组羟自由基高于、抗氧化力低于对照组。(4)将LPS或LPS和喹胺醇加入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介质后,喹胺醇组细胞培养液NO水平均低于LPS组(P<0.01),但无剂量-效应关系;400μg/mL喹胺醇对NO水平影响最小,且6h有诱导iNOS活性的作用。(5)小鼠连续口服喹胺醇,雄鼠631.67mg/kg.饲料剂量、雌鼠105.56mg/kg.饲料剂量对TNF、IL-6有诱导作用,对IL-2无明显影响。(6)饲料添加75、150、300、600mg/kg的喹胺醇饲喂大鼠40d,血、淋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间无差异,亦无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1)喹胺醇在靶动物体内吸收和分布较快,但高剂量或连续给药后消除较慢,生物利用度低,主要以原形经肠道随粪便排泄。(2)高剂量喹胺醇对肝CYP450酶及其亚型CYP3A1、CYP2E1有抑制作用,并有性别差异。(3)单次给药后不会导致机体发生氧应激性损伤,连续用药后可诱导机体抗氧化机能紊乱、自由基水平升高,休药期后均转为正常。(4)喹胺醇可抑制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的能力。(5)喹胺醇对细胞因子TNF、IL-6有诱导作用,存在性别差异。(6)临床使用喹胺醇时,如严格遵循添加量、休药期和靶动物,均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潜在毒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D]. 金焕荣. 中国医科大学. 2002

[2]. 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金焕荣, 刘军, 赵肃, 王任群.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8

[3]. (+)-儿茶素抑制乙二醛诱导的核因子-κB激活的机制研究[D]. 冯翠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 贯叶连翘中二蒽酮类化合物免疫活性研究及其白蛋白-IgG抗体偶联物的研制[D]. 胡小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5]. 劳动卫生[J]. 佚名.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2005

[6]. 乙二醛对小鼠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及SOD活性的影响[J]. 赵肃, 金焕荣, 王任群, 王灿, 管威.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4

[7]. 大蒜油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D]. 付强强. 山东大学. 2011

[8]. 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英文)[J]. 王路, 范来富, 陈建平, 黄晴, 张颖.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9]. 单宁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魏海峰. 吉林大学. 2010

[10]. “喹胺醇”药代动力学及非临床毒理学研究[D]. 李建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标签:;  ;  ;  ;  ;  ;  ;  ;  ;  

乙二醛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