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内镜下套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组织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再出血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组织胶注射;内镜下套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endoscopic combined tissue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varicose hemorrhage.Methods:60 patients with ruptured esophageal varicose hemorrh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of 3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ligatio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issue glue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icacy.Results:The total efficiency,regurgitation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0.05).Conclusion:Endoscopic ligation combined with tissue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varicose hemorrhage is effective,safe and reliable,and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Tissue glue injection;Endoscopic sleeve;Esophagogastric varicose veins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目前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另外它也是临床中消化科多见的危重疾病[1]。该疾病具有起病骤然、出血量大、病情凶险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有效,则极易造成死亡,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2]。如今治疗药物、手术等措施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单纯药物疗法效果不甚理想;手术则创伤性大,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近年来,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花费低廉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3]。本研究选择6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观察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肝功能分级:9例A 级、20例B级、1例C 级;病情程度:6例轻度、18例中度、6例重度。体重指数:25.1±2.6kg/m 2。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肝功能分级:8例A 级、21例B级、1例C 级;病情程度:5例轻度、19例中度、6例重度。体重指数:25.3±2.8kg/m2。纳入标准:(1)肝硬化者;(2)精神、意识无障碍者;(3)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伴有肝癌等恶性肿瘤疾病者;(2)伴有重度门静脉狭窄者;(3)伴有肝肾综合征者;(4)伴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疾病者;(5)伴有呼吸衰竭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两组均行吸氧、血压与心率监护、输液以及止血等对症治疗措施。连续静注生长抑素,同时使用普洛奈尔(10 mg/次,3次/d)以减小门脉压力。(1)对照组行内镜下套扎术:术前,嘱咐患者禁食禁水,利用胃镜观察病灶范围及病情程度,并判断套扎位置。从贲门上方螺旋状退镜向上判断套扎点(一般每次进镜可套扎六个皮圈,且注意单个曲张静脉套扎点行不大于三个)。(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组织胶治疗:选择 á-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组织粘合剂,采取三明治夹心法进行静注。通过实际情况确定组织胶用量。术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生长抑素及质子泵拮抗剂,同时注意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1.3观察指标(1)总有效率:显效:显效:腹部疼痛、黑便及呕血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病灶消失;有效:腹部疼痛、黑便及呕血等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发现病灶面积至少缩小一半;无效:腹部疼痛、黑便及呕血等症状、病灶面积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2)再出血率;(3)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分析
2.2两组再出血率分析 观察组近期再出血率、远期再出血率分别为3.33%(1/30)、6.67%(2/30);对照组分别为10.0%(3/30)、20.0%(6/30);两组再出血率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2例胸骨后不适、1例低烧,但上述症状可自行改善。观察组出现1例呕血,给予抑酸等对症措施后,出血停止。对照组出现3例胸骨后不适、1例低烧,但上述症状可自行改善。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目前,肝硬化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原因,这极易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症状,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大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往往会出现二次出血,从而导致患者手术耐受力降低;另外因手术创伤性较大,因此患者治疗依从性偏低。压迫止血以及药物疗法是治疗该疾病的常规手段,然而上述方案仅可短期止血,患者再出血率较高[4]。
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成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线措施。内镜下套扎术主要是按照内痔弹性橡胶圈结扎的理论,选择皮圈结扎以闭塞血管,最终达到止血以及预防出血的作用[5]。内镜下套扎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然而单独选择套扎术可能会引起胃底静脉内压力上升,极易导致病灶处二次出血,而且其较难套扎较大的静脉曲张[6],因此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内镜下套扎术+组织胶注射在临床中逐渐受到重视。目前,α- 氰基丙烯酸正丁脂是临床中多见的组织胶,当其接触血液后,会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进而经补体以及抗体沉积以促进血栓的产生,当其注射于静脉中,能够达到止血的功效[7]。如今,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套扎术联合组织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它可有效减小再出血的风险。组织胶注射治疗可有效抑制病灶处血流,进而减小静脉内压力。一般情况下,临床中较多首先给予注射组织胶,然后给予套扎术的操作步骤,但若食管曲张静脉伴有活动性出血,则应立即实施套扎术,然后再注射组织胶[8]。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组织胶时动作应快速平稳,且注射结束后及时拔针,以免引起再次出血;(2)术前,严格筛查不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总之,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庆曦,田霞,刘蒙,等.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13):2045-2050.
[2]程志才,班秀丽.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62-63,65.
[3]朱磊.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8):60-61.
[4]李蕾蕾.急诊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4):324-325.
[5]李雷佳,王省,文卓夫,等.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注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6):936-942.
[6]赵银彪,陈平.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8):923-926.
[7]庞红全,杨帆,余瑞金.内镜下注射聚桂醇与组织胶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近远期疗效比较[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4):527-530.
[8]李应杰.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黏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及治疗后早期再出血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2):65-68.
论文作者:刘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食管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 组织论文; 两组论文; 患者论文; 内镜下论文; 病灶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