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及路径研究 *
张宗芳,梁 英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必要性;但在乡村生态振兴中仍存在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乡村人口空心化、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引发环境污染、乡镇生态环境治理功能弱化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通过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培育环保主导力量、兴建环保基础设施、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乡镇环境治理等途径、方式和手段以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关键词: 乡村生态振兴;制约因素;环境保护
乡村生态振兴是要通过多方力量协同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规范、综合的治理并构建起市场化、多元化、供给化的有效体系,为乡村发展和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在2016年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意在于“全面”,因此必须重视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乡村的小康不仅需要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上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同时也需要在乡村生态上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达到小康标准。
一、乡村生态振兴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是为响应社会发展变化所作出的顶层设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现实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乡村生态振兴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又集中体现在乡村。与此同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他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2]这就说明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战略安排,是与乡村这一特殊场域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有机契合。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乡村的发展变化,其经济发展有了较大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这是以付出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而换取的结果。同补齐其它乡村发展短板相比,乡村生态短板显得更为迫切紧要。也就是说,在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上,对乡村生态这一美好需要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小波阈值去噪中,结合待处理数据特点,选择最优的阈值判定方法和处理公式在整个去噪中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去噪后信号整体质量提升.阈值常用式(3)固定阈值规则进行判定,同时还有学者对固定阈值规则进行改进,如文献[5]中提出式(4)还有文献[6]中提出式(5)的改进阈值规则.
(二)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三农根本性问题的国家级战略,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践证明,凡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地方,人民生活的质量都显著提高,反之,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地方,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很慢。
(三)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培养国民的生态责任意识,而面对农民生态意识的缺失,提高农民的生态责任意识至关重要。”[4]农民环保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乡村生态振兴的成效,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农民乡村生态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加强农民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一方面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农民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之物,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正所谓“日月交替,四季轮回”乃自然规律,因此必须让农民认识到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制约,以使农民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要让农民意识到有对自然资源利用权利的同时,也有对自然回馈的义务。自然权利与自然义务是统一的。要积极引导农民自然权利与自然义务并重。另一方面,强化农民对乡村生态振兴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报栏、宣讲等途径和方式让农民既要认识到乡村生态振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乡村生态振兴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之就是要让农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最终会给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教育。首先是通过宣讲、图画展现等方式让广大农民了解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随意倾倒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对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其次要通过组织学习班等途径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进而保护乡村生态;最后要通过农村夜校、法律手册等手段对农民生态法律知识进行教育,并对生态文明行为进行疏导和规范。
二、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
尽管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度不断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制约乡村生态振兴的因素依然存在。
当前乡镇政权是国家方针政策落实的桥头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者,是农村环保工作的主要力量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实施者。但乡镇一级财政空虚,无力支撑本应履职的工作,在上级精神的贯彻上、政策执行上,常常大打折扣,关于乡村生态治理,农村环保工作未有效落实。同时,权力关系问题日益凸显,乡镇政府与村级自治主体之间、乡镇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没有厘清各自的权责边界,责任分工不清晰,这就进一步弱化了乡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功能。除此之外,乡镇生态环境治理队伍配置不足以应对乡村环境保护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这也弱化了乡镇生态环境治理功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国家必然会出台一系列惠及乡村生态振兴的政策,而乡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功能弱化,必然会导致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进而制约乡村生态振兴。
(一)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高楼大厦、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其无论是从身体素质,还是文化层次都较老的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巨大优势。而他们从乡村的“出逃”则使本就人口流失严重的乡村人口空心化现象更为严重。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同时也是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来说,农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容置否的义务。而大量的青年精壮劳动力外出,在城市打工,剩下相对较多的“老弱病残幼”等乡村“弱势群体”在乡村苦苦守候,这就严重阻碍了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生态要想振兴,生态环境要想宜居,其最根本的要素就在于人口要素;而乡村人口的减少,导致乡村生态振兴“无人可用”的现实情况。
(二) 乡村人口空心化
由于农村的教育教学基础薄弱,使得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层次不高,因而良好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没有形成;同时,接受新的科学理念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一时间无法掌握和接受无污染的先进技术与文明理念。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基层环境宣教工作相对薄弱,再加上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就业,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总体文化层次不高,使得农民环境教育滞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环保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导致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比如使用难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塑料制品、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秸秆焚烧等”[3]。这些破坏环境,不环保、不文明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从而也就制约了乡村生态振兴。
针对乡村生态振兴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有效的现实路径就是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培育环保主导力量、兴建环保基础设施、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乡镇环境治理等途径、方式和手段。
(三) 产业发展引发环境污染
资本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但产业想要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效益,一般情况下就会节省治理成本,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是由资本无限逐利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乡村也不例外。一是在传统农业方面,为了使土地的效能最大化,保障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稳定高产,农民在使用、施用农药化肥量上仍然居高不下,导致地表、地层水体污染。二是在养殖业方面,为了发展乡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规模化的养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养殖废弃的塑料薄膜,牲畜粪便等依靠自然之力一时无法消解,由于治污产生的费用较高,大部分的养殖业主不愿投入大量资金治污,只能简单处理,养殖业的发展已严重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环境质量。三是乡镇、村级企业方面,随着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污染控制严格加强,一些治污能力差的企业不得不搬迁到环境监管相对较弱的乡村地区,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土地、水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生活环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四) 乡镇生态环境治理功能弱化
红河州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各族群众的生活巨变 近日,红河州委州政府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从红河州40周年11个世居民族中精选出11位代表人物,制作《丝路红河》改革开放特别报道。报道采取访谈的形式,分别制作11个专题短片,叙述了红河州11个世居民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目前,短片正在制作中,并将在改革开放40周年前夕与广大观众见面。
三、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的讲解及Matlab演示之后,学生就比较容易将书中的卷积及差方程求解的理论原理,与应用Matlab进行运算分析的方法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并掌握两个函数的应用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应用卷积求系统输出的方法。
(一) 以提升农民环保意识为向度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从党中央的布局来看,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彰显了党中央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生态文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律,把保护和治理乡村生态问题,打造宜居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既要实现乡村自然之美,又要实现乡村社会之美。可以说: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乡村生态振兴就没有“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农民的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命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 以培育环保主导力量为牵引增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内生动力必须依靠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专业环保人才为辅助、基层组织为牵头的所组成的环保主导力量。只有广大农民、环保人才和基层组织的热情和激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乡村生态振兴才有可能。一是激发广大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乡村精英回乡建设,为乡村生态振兴做贡献的热情。要通过价值输导、政策导向、专业培训、市场引入等举措吸引他们回乡。二是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队伍。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由之路。以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队伍为切入点,推动乡村生态管理创新,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也与乡村生态振兴具有内在一致性。要建立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以制度政策为保障、以基层组织为主导的具有高素质、强能力、分工明确的环境保护和管理队伍。三是引入社会环保人才。专业的环保人才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政策宣讲、条件供给、资金保障等多条途径、多种方法、多样方式来引进专业环保人才,使他们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为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献计献策,发挥他们应有的力量。
(三) 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为旨归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应涵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等多个层面。”[5]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绿色农产品,创造条件实施生物工程,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解决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优化农村生态。二是科学发展养殖业。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推动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推进建立生态养殖区。将养殖业与生态农业相融合,协同推进,利用牲畜粪便为农作物施肥。三是乡镇、村级企业优化升级。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合理布局乡村生态工业园区,淘汰高污染企业,建立园区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四是推动绿色旅游。要以无污染绿色发展为逻辑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规范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构建科学、绿色的服务标准体系;强化目标要求,引导游客的生态文明行为,整顿餐饮服务绿色、环保、健康发展。五是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构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整合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有序调整乡村产业布局,打造集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产业模式。
四是水工程安全,即在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开发、利用、控制、调配和保护水资源各类工程的安全,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防洪、发电、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的合理建设与良性运行等。
(四) 以加强乡村环境治理为导向保证乡村生态振兴
乡镇政府是实施国家大政方针、路线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因此,必须强化乡镇政府生态治理功能。一是要制定完善的生态治理制度政策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制度政策支持,良好的生态治理制度政策是乡镇政府生态治理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必要保障。制度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以乡村生态振兴为宗旨,以环境问题治理为切入点,以发挥政府治理功能效用为原则。通过治理制度创新明确各项事务和各个部门的责任边界并制定生态责任清单。对此要统一思想,增强认识,强化生态治理职责,有效贯彻落实既定的制度政策。二是要合理、适度的赋予乡镇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更多地自主权,以避免在环境基础服务、整治等方面的实质性权能被架空。三是进一步加强物质保障力度,配套支持乡镇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力度,使其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乡村发展上,为乡村生态振兴尽心尽力,防止出现“缺钱”“缺物”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 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6-04-29(1).
[2] 习近平在十九大上的报告全文发布[N].人民日报,2017-10-18(1).
[3] 高吉喜,孙勤芳,朱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18(7):12-15.
[4] 纪咏梅,张红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探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2-86.
[5] 刘晔.生态乡村建设模式与途径分析[J].经济问题,2013(6):117-120.
Study on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Paths of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ZHANG Zongfang, LIANG Ying
(School of Marx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practical necessity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rural areas, meeting the needs of farmers for a better life,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rural people and natur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restrictive factors, such as wea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farmers, hollowing out of rural population, wea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aken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un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et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farmers, cultivate the leading for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frastructure, innova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and strengthen the way and means of tow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333X( 2019) 12- 0115- 04
DOI: 10.3969/ j.issn.2095- 333X.2019.12.033
*收稿日期: 2019- 08- 16;修订日期: 2019- 11- 25
作者简介: 张宗芳(1992-),男,陕西宝鸡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梁英(1978-),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李义良 实习编辑:赵 宁)
标签:乡村生态振兴论文; 制约因素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