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西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6)01-0154-04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表的有关研究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的论文近百篇。围绕西部大开发进行研究的专著与编著不少,但是系统、全面、专题性研究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的著作尚未见着,不过有20多部专著与编著涉及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本文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西部大开发思想的提出
1.对西部大开发思想提出过程的考察
学者们认为,自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勾画西部大开发战略。从1991年到1999年,江泽民同志就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讲话。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的座谈会上,他首次提出“西部地区大开发”概念。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郑重宣布“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将西部大开发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1]
2.对西部大开发决策出台标志的确认
学者们将西部大开发决策出台的标志概括为:一是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是2000年1月中旬,国家计委设计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设想”方案正式成型;三是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大开发会议,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
二、关于西部大开发思想提出的背景
1.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
学者们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全新的时空背景:(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2)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3)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4)20年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东西部也有了长足发展。(5)国家出现了需求不足。[3]还有学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心西移的国内、国际背景作了分析。国内背景是:(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总结。(2)“顾全两个大局”实现的继承和发展。(3)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移。(4)西部开发与东部的进一步发展。(5)实现国家生态环境的良性转变。(6)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稳定的历史任务。国际背景是:(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2)加入WTO与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3)知识社会、时代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4)国家安全与西部大开发。[4]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
学者们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设计了均衡发展的开发思路:(1)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2)西部地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内部亦具备了起飞的条件。(3)1978年以来,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东西部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4)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面临着产业升级换代的压力,有产业区际转移的要求,西部也有同样的渴望。而且东部进一步的发展,亦需要西部的资源支持,双方有合作的愿望和需求。(5)西部地区与十余个发展中国家接壤,开发西部有利于扩大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增加出口,稳定关系。[5]
3.对“两个大局”思想和共同富裕战略构想的贯彻
学者们认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直探寻提高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围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主线,毛泽东提出各民族、各地区要“平衡发展、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作出“优先重点发展沿海地区,兼顾带动内地民族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决策,江泽民同志把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提出西部大开发。这一思想既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的结晶,也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谋求民族地区经济腾飞和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6]更是贯彻落实“两个大局”战略设想、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行动。[7]
4.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要求
学者们认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倾向,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制定“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并结合“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的理论,而且有力地推动着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稳定及国家安全。[8]
三、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
学者们认为,西部大开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1.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治意义
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客观上存在不平衡,但东西部差距太大,形成极不平衡的状态,就会逐步由经济问题演化为社会和政治问题,造成中国整个战略上的失衡。[9]西部地区存在不同的社情和民族状况,有些在东部开发中不成问题的事情,但在西部地区可能就会成为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泛滥、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民族分离主义的浪潮对民族关系的冲击很大。[10]显然,加快西部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粉碎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民族矛盾、制造亚洲版科索沃危机的根本保证。[11]
2.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意义
学者们一致认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意义是其政治意义的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没有西部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国的繁荣昌盛;没有西部的社会稳定,就没有中国的稳定;没有西部的全面振兴,就没有中国的振兴;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有的学者把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意义概括为:(1)必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2)有利于东部经济的持续增长。(3)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有利于扩大内需、确保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5)有利于西部地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12]
3.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军事意义
学者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多邻国的国家,而且周边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差异长期存在并且日趋扩大可能不利于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13]面对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而局部科技战争的危险因素增大的国际环境,面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利用人权、民族、宗教三大问题实施新干涉主义的危险,中国必须开发西部。[14]
4.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社会意义
学者们从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等角度,一致认为,只有开发西部,才能真正维系西部的生态平衡,并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可持续问题。因为,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它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可以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15]
四、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模式
1.战略构架思路
学者们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一个构架,主要内容是:(1)扩大开放战略。(2)可持续发展战略。(3)科技、教育与人才战略。(4)所有制结构调整战略。(5)基础设施拉动战略。(6)城市化发展战略。(7)西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战略。(8)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战略。[16]
2.政策与市场推动思路
学者们认为,受具体的历史环境的限制,建国后的前两次西部开发,出于经济的建设从属于政治、军事方面的考虑,决定了西部地区发展过于偏重的产业结构。西部大开发,政府将投入资金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而在新的产业发展选择上,将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由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为主体来决定。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将在对内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根据地区比较优势逐步建立起新的产业体系。[17]有的学者把西部大开发的新模式概括为“政府引导+市场机制+企业主体”。这种新模式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1)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2)政府行为引导与市场行为驱动并举。(3)扩大对外开放与扩大对内开放并举。(4)发展特色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进。(5)跨越发展战略与开发制度创新并行。[18]
3.可持续发展思路
学者们认为,西部大开发,国家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支持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流向,动员各方面的资本参与开发。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西部大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9]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
学者们认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问题,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20]江泽民同志提出西部大开发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选择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即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确定重点区域和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开发,构造西部地区的“增长极”,通过它的对外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21]
五、研究的不同视角
(一)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角度研究江泽民同志的西部大开发思想
学者们认为,(1)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重要前提是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已处于重要历史关头;它们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最终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者提出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是相互关联的。(2)利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法则指导和解读“西部大开发”,二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相互关联的。(3)运用“三个代表”的辩证法则指导“西部大开发”,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矛盾:一是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利益矛盾。二是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关系。三是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2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以“三个代表”为行动指南,演好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西部新文化和为西部地区人民谋利益三部大戏。[23]
(二)从民族角度研究江泽民同志的西部大开发思想
学者们认为,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发展,既是江泽民同志民族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江泽民同志对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24]西部大开发思想实际上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想的结晶,从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均衡、嵌入”式战略,到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渐进”式战略,到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协调”式发展战略,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加快我国中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和发展思想的成熟。西部大开发是跨世纪民族地区经济腾飞和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25]
(三)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研究江泽民同志的西部大开发思想
学者们认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创新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战略重点西移中东西部发展关系的新思路:通过区域战略重点西移(1)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2)拉动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形成东、中、西部大联动大发展的新的整体合力;(3)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地区经济关系。[26]江泽民同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坚持用“一个大政策”,处理“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坚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为指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及时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27]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全面继承和重大发展[28]。
(四)从比较角度研究江泽民同志的西部大开发思想
1.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西部开发思想比较
学者们认为,中共三代领导人依据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开创出一条从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战略到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江泽民的协调发展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比较三种发展战略可以看出:(1)共同点:它们都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脉相承、不容分割的。三种发展战略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精髓。(2)不同点:三种发展战略在时代背景、主要任务、目标模式、运行机制、实施效果等方面又有着根本的不同。(3)启示: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矛盾的根本原则。第二,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调节机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第三,制度建设:区域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第四,“中部塌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潜在瓶颈”。[29]
2.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的比较
学者们认为,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在开发的目标和内容、体制、导向、布局等四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大开发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必须采取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30]三线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是:(1)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公平与效率、速度与效益等关系。(2)要注重调查研究,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科学论证。(3)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当年三线建设的光荣传统。[31]
此外,学者们还就西部大开发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部开发,东部沿海开发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与外国西部开发方面进行了比较。
六、深化研究的几个着力点
几年来,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成果。这些成果,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当然,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力做好:(1)加强系统性研究。通过对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提出的背景、意义、思路、举措等进行全面性研究,力争出有分量的专著。(2)强化比较研究。通过将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与古今中外的开发落后地区的思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努力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借鉴。(3)结合实际进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江泽民同志西部大开发思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丰富理论。
〔收稿日期〕200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