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东
(内江市东兴区中医医院 641103)
【摘要】 目的:探究脊柱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脊柱手术出现脑脊液漏患者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引流管拔除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在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引流管拔除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脊柱手术;脑脊液漏;治疗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106-02
脑脊液漏是临床上脊柱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昏、口渴、恶心、呕吐、引流管引流液增多、颜色淡红或无色透明,倘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处理,患者会出现精神萎靡、切口开裂、切口感染等继发中枢感染,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为研究脊柱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本文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脊柱手术出现脑脊液漏患者30例,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脊柱手术出现脑脊液漏患者30例,其中15例行腰椎间突出症后路摘除术,8例行腰椎骨折后路手术,7例行腰椎滑脱后路减压内固定加融合术。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23~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9±4.2)岁;对照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4.8)岁。本研究组患者硬模损伤原因:系椎体骨折片刺破导致损伤8例,手术导致硬膜囊损伤22例,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出凝血机能异常、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以及妊娠期女性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1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措施为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取头低足高的俯卧位,针对年龄偏大的患者取俯、侧交替位或侧卧位;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加压,留置引流管,进行抗感染、抗炎、营养支持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给以地塞米松以缓解神经根水肿、给以甘露醇以减少脑脊液分泌;尽量减少腹压动作,为患者及时更换敷料;连续2d及以上引流量小于40mL/d时可将引流管拔除。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患者取侧卧位,保持床面与身体垂直,采用利多卡因(2%)进行部浸润麻醉,在L2-3或者L3-4的椎间隙之间进行穿刺;患者行硬膜外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观察脑脊液流出情况并将硬膜外的麻醉导管置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操作时应注意降低马尾刺激症状的出现;远端进行引流袋连接,控制引流量少于300mL/d;穿刺部位需每天更换敷料,并且加强抗感染治疗。无脑脊液漏液流出后闭管观察两天,无复发可将引流管拔除;腰穿置管需在引流口以及切口愈合后再移除。
1.3 观察项目
两组拔除引流管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x±s),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拔除引流管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拔除引流管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比较(`x±s)
3.讨论
3.1 脑脊液漏发生原因
脑脊液漏是临床上脊柱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硬膜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昏、口渴、恶心、呕吐、引流管引流液增多、颜色淡红或无色透明,倘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处理,患者会出现精神萎靡、切口开裂、切口感染等继发中枢感染,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相关文献报道指出脊柱手术后硬膜囊损伤率可达2.5%~9.5%[1]。脊柱骨折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是由骨折碎块直接对硬膜造成损伤所致,术中未进行修复或者修复不当均可导致脊柱术后出现脑脊液漏。除少部分原发性硬膜损伤外,绝大部分脑脊液漏通常为医源性。其主要原因有:(1)椎间盘突出与硬膜囊产生粘连;(2)严重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对硬脊膜造成压迫并产生粘连;(3)多次手术、类固醇药物多次注射以及按摩等造成硬脊膜与其周围组织出现粘连;(4)颈前路手术骨化后纵韧带与患者硬膜囊出现粘连等,这些原因均会造成硬膜撕裂。(5)术者手术操作不熟练、经验不足、未熟悉了解解剖结构等原因均可导致医源性硬脊膜损伤,从未产生脑脊液漏。
3.2 脑脊液漏防治策略
术后对出现脑脊液漏患者的处理措施有体位调整、补液、引流以及感染预防等。其中体位调整是处理的重点。以撕裂部位体位参考,取头高足低为,遵循撕裂口朝上的原则[2]。脊柱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重要原因是术中硬膜损伤,因而,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对损伤的硬膜进行仔细缝合或和修补,以预防术后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医源性脑脊液漏在术后绝大多数可预防,预防措施主要有:(1)根据辅助检查以及患者病史,对硬膜囊粘连程度进行评估,术前备齐手术器械,完善手术方案;(2)术前使用甘露醇进行脱水,以减少术中硬膜囊膨隆,降低脑脊液压降低硬膜囊损伤的发生率;(3)对于后纵韧带骨化与硬膜之间粘连较为严重的患者,术中应仔细、有耐心,粘连分离需从无粘连部位开始,充分显露周围组织,再分离较为严重的粘连;(4)在进行黄韧带、骨赘生物以及椎间盘髓核等致压物切除时,应将其与硬膜间的粘连进行仔细分离,充分保证已完全分离。本文通过设置对照组,发现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组的引流管拔除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说明其在脑脊液漏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3]。
本文通过对30例脊柱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引流管拔除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发现观察组(采用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引流管拔除时间(8.55±1.55)、脑脊液漏消失时间(6.74±1.21)以及切口愈合时间(18.20±3.22)均明显短于对照组(3.41±0.79)、(1.93±0.46)、(14.52±2.77),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在脊柱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引流管拔除时间、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恒龙,朱剑,王志刚,等.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6(1):11.
[2] 程增银,马文海,崔建平,等.延长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0(12):985.
[3] 陈继良,王旭,胡杨华,等.腰椎后路手术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的防治[J].吉林医学,2012,33(8):1588.
论文作者:刘世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脑脊液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脊柱论文; 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蛛网膜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