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原因及其调控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顺差论文,措施论文,原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56(2009)07-0020-05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问题为世界瞩目,2007年1至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9 809.3亿美元,其中出口5467.3亿美元,增长27.6%;进口4 342亿美元,增长18.2%。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超过了2005年全年的贸易顺差额,更相当于2006年全年顺差的2/3;同比暴增83.1%。这些数字堪称巨额。对外贸易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的贸易顺差并非好事,它不仅意味着一部分资源没有利用,而且加大了贸易摩擦,增大了货币升值的压力,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丧失了部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带动的正常甚至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近年高额顺差隐藏的风险更加不容忽视。笔者在下文中将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调整贸易顺差适度的建议。
一、当前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
(一)经济学原因
1.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出口膨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产业转移使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贸易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外国投资,已连续十五年保持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首位。可以说,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要远高于其在进口中的地位。这种现状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大量产业转移密切相关。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外资企业从该国或原地区进口原材料、中间品、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加工制作,然后将在我国制造出来的最终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这种出口都全部被计入我国对外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的加速“虚增”。
2.进口增速持续低于出口增速。2008年上半年,除了2月份的出口增速略低于进口外,其余各月份出口增速均高于进口。近年来,进口增速不高主要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过程中,扩大进口也受到了限制。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阶段,除了初级产品进口以外,国内市场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品,但这方面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如美国对很多高科技产品实施限制出口政策,这些先进技术贸易壁垒,使得我国的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与此同时,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依然不足,许多外贸企业只能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从而导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
3.早期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导致某些产品的出口激增。最典型者莫过于钢铁产品,出现了进口锐减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现象。2007年1-8月,我国出口钢材1444万吨,出口额9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7.2%和121.6%;进口钢材1 750万吨,进口额170.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1.0%和增长17.9%;出口钢坯及粗锻件584万吨,出口额2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0%和183.5%;进口钢坯及粗锻件97万吨,进口额5.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72.1%和60.6%。从钢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中国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①目前中国市场上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可想而知,这些商品肯定会有一部分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
4.国内产品竞争力提高,进口替代效应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国际分工带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加上价格低廉和技术相对熟练的劳动力供给充足,中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加工贸易。目前,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尽管随着经济发展进口也在不断增长,但一些原本通过进口才能实现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就能满足,进口产品的国内替代效应显著。
5.世界经济升温,激增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近年来,世界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使国际市场需求总体趋旺。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呈良好的态势,尤其是日本经济的复苏势头已日趋稳固。这种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势头使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一直走旺。而国内需求相对来说比较低,很多产业出现产品过剩现象,这些产业只能靠出口来实现产品价值,必然增大顺差。
6.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分析。我国的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加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六年来的月度数据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顺差一直大于顺差总额。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则达到56.3%。而每100美元加工贸易就会产生30美元左右的顺差。这一附加值,应当说主要体现为我国土地和劳动力。于是,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贸易顺差增加的本质是,我国额外、更多地输出了土地和劳动力,或者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要向世界配置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国际市场对我国价格过低的产品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而国际社会出于多种原因,限制对我国的技术类产品等高端出口。这是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7.高储蓄导致。在经济学上,贸易顺差是一个国家的剩余储蓄。当储蓄增加,而投资不够的时候,国家剩余储蓄就表现为贸易顺差和经济顺差。对于中国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是中国的消费太低。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近两年降到40%多,而储蓄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0%。
(二)政策原因
1.出口奖励和进口限制的贸易政策导致长期的贸易顺差。长期以来,在我国出口管理政策中,出口退税政策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85年开始,我国一直全面实行出口退(免)税政策。此外,政府还对出口企业给予充分的信贷保证以及利率优惠,通过进出口银行,对资本货物出口提供信贷支持,对出口贸易提供风险担保。进口限制方面,1994年外汇并轨后,政府实施配额和许可证制度。中美入世谈判中,我们承诺降低控制幅度。估计1999年许可证与配额管理控制占到进口额的20%,目前的控制比例已低于5%。关税方面,1992年以前,我国进口关税税率算术平均水平为43.2%,在2001年加入WTO时,平均税率降到17%,②实行数量限制的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降到了20%。2005年关税税率降到10%。此外,进口限制还体现在外汇结售制度以及用汇审批制度上,企业和居民对进口的需求因此受到抑制。
2.出口退税调整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出口,虽然2006年9月推行了降低和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在中长期内无疑有助于减少顺差,但在短期内,却使得很多企业为了赶在出口退税新规生效之前抢关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几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总趋势是下调或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一系列措施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增强了企业对此类政策会继续调整的预期,因此短期内都在加快出口步伐。
3.汇率水平与僵化的汇率制度。开放条件下,汇率构成宏观经济平衡条件的一个关键性政策调节参数。维持一个低于均衡水平的名义汇率,是我国实现“奖出限进”、实现盈余目标最为基础性的要素。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外汇制度依然属于固定汇率制度,而且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由于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是浮动的,以及各国价格水平的变化波动,因此,虽然我国的名义汇率是固定的,但实际汇率一直在变化。1998~2001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断升值,年均5.5%,贸易顺差逐年缩小;2002~200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了贬值的趋势,年均9%,贸易顺差随之不断扩大。
(三)其他原因
1.对贸易差额观念和政策的滞后。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外汇储备以至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③2004年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2 928亿美元,2005年,该项资产达到4 226亿美元,2006年,达到了6 621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人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出口对国民经济有贡献,而进口则相反。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骗取出口退税。中国的顺差并非体现出的那么大,炒汇、企业骗取退税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失真”——虚报出口骗出口退税、假进口炒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原因,需要加强外贸管理以解决问题。虚报出口的动因,除了上述资本内流,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好处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的好处。出口退税本是国际惯例,意在避免双重征税,以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也降低出口商经营的成本,鼓励了出口。我国大陆的出口退税额从1985年的1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 200亿元,同期占出口额的比重从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税都有真实的出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案件时有发现和披露,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当前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调控措施
1.保持出口适度增长,适当增加进口。增加进口,加大进口一些重要能源和资源,增加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影响的高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改造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要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当前,扩大进口规模,有缓解贸易摩擦,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改善贸易条件等益处。从长期来看,单纯扩大出口并不利于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扩大出口必须相应地扩大进口,通过进出口规模来扩大国内与国际经济资源的转换,这样,才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目前,我国进口理性的选择是:一方面应以进口国内比较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原材料为主;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特别需要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因此,应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为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首先,发展那些能够提高货物贸易出口附加值的服务,包括远洋运输服务和商业分销服务,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有选择地、渐进地开放我国国内服务市场。最先开放的应是那些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部门,如旅游业、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饮食等。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特别是加大对服务发展所需要的商业设施,基本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投资,重点发展商业、饮食、文化、出版、医疗、金融以及计算机软件等部门,提高这些部门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我们要借鉴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做法,在不对我国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太大影响的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将后续的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国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国际市场,或利用其他国家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
3.减少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待遇,实行国民待遇。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2002年高达52.2%,在加工贸易中占有将近80%,在出口增量中也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有相当大部分的贸易联结的国际分工主导权不在我国企业手中,出口增长对我国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优化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这主要是我国当前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阻碍了民族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国内资本已由相对不足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实施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两税合一),可以更好地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改善经济结构。
4.调整出口市场,降低外贸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产品的60%以上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和欧美之间存在的大量顺差使得双边的贸易摩擦大幅上升,从纺织品、彩电到家具和动物源性产品,都受到了外国特别是美国、欧盟的密集的反倾销诉讼或技术性壁垒。为减少贸易摩擦,使贸易正常有序的发展,我国必须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避免对某几个市场的过度依赖,为此,我国可以向非洲、拉美、中东等地拓展出口市场。
5.刺激内需。国内需求不足、资源供给不足、劳动力就业过剩的现状造就了目前外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并降低储蓄率,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的效果不太明显,有一定的时滞。但从长远来看,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状况的改善,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应该成为中国的政策取向。
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但是同时高额的对外贸易顺差也严重阻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笔者认为,应立足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这一基础,对现有出口产品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出口。当前,中国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模式,既容易造成国内市场发育不健全,也会使得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例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我国应在坚持内外需并重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制造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共同繁荣和经济结构的优化。④
7.加快完善汇率形成制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着眼长期必须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逐步使汇率水平在市场基础上确定,使得经济向均衡状态收敛。
从国际经验看,有限的货币升值并不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变贸易收支。主要原因在于贸易收支的影响因素并不仅仅在汇率,同时生产和需求对汇率变化反应的调整不可能在瞬时完成。短期内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效果的微弱性,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对于长期贸易收支不产生影响。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将会迫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减少。应当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从日本的经验推断汇率对于贸易收支作用的无效性。的确,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日元不断升值,而日本的贸易顺差格局并未发生变化。从长期看,中国不会出现类似于日本的情形。中国与日本的发展水平不在同一层次,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相差甚大,国内出口产品的主导力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8.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中国最紧迫的发展瓶颈是环境污染的约束,而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产品价格的不完全。我们必须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最终会把环境生态成本逐步“内生化”给企业,使其产品价格趋于完整,减少国民福利的损失。而这些合理成本的增加和价格的合理上升,将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增加汇率弹性。
9.走科学、和谐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怎样评价都不为过。但是,我们的增长方式是粗放的、高代价的,以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为了多一些出口拉动,通过压低本币币值和出口补贴以提高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科学、不和谐的。必须转变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入轨”、“上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国际产业转移、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发展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等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决定的,顺差将在相当高的水平上长期存在。从短期因素来看,出口退税以及进出口关税税率频繁调整导致企业突击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较小对抑制贸易顺差效果不明显、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增加了贸易顺差。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从长期的影响因素来看,由于我国的政治环境稳定、经济状况良好,我国加工贸易持续迅猛发展、国内过度产能需要向外释放、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国内要素价格严重低估、长期实施扶植出口政策等长期因素,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政府应该调整出口结构,减少资源型和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运用好出口退税政策。要加大进口,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的进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减少在外汇方面的限制。让贸易顺差保持在对经济发展最有利的范围,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使我国经济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8-09-27
注释:
①2005年12月底,商务部组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大型流通企业和有关行业协会及专家对600种主要消费品2006年上半年市场供求趋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②同期发达国家的加权关税水平在3.8%左右。
③从2006年开始采用商务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中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存量数据作为本表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数据源,井相应调整了2004年和2005年数据,详情请参见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http://www.safe.gov.cn.
④陈锡康、杨翠红、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载于《科学时报》2007年5月23日第B01版《创业周刊》。
标签:贸易顺差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顺差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香港汇率论文; 出口退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