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_郑秀共

关于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_郑秀共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翼云中学 277200

新课改十余年以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层出不穷。伴随这一进程的,则是关于语文教材更为深入的探讨,而比较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美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逐渐成为新世纪以来教育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由于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同,中美语文教材之间的差异非常鲜明,这为突破当前中国语文教材编写的瓶颈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照。正如很多论者所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4年,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中英文对照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2008年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修订再版,随后于2009年出版了中文版。《美国语文》是比较经典的一套美国中学《文学》教材的节选本,按照历史阶段和时代主题分成六个部分,在选文标准、课前助读、课后练习等方面都与国内语文教材迥然不同。一经出版,该教材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著名学者如孙郁,于《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9日发表了《美国的语文书》;著名教育家如于漪,于《语文学习》2005年第1期发表了《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美国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高校教师如内江师范学院戴前伦,于《教育探索》2005年第2期发表了《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中学语文教师如芜湖第一中学范金豹,于《教育文汇》2005年第12期发表了《〈美国语文〉:语文的另一扇窗》。上面所列举的,既有著名学者、教育家,又有高校及中学教师,而他们正是推动教材改革的主要力量。2004年,王爱娣的《美国语文教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整体状况,并与国内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类型更是多种多样,各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也极为自由。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只是其中一种,而且是作为“文学”教材与《英语》和《拼写》教材同时使用的。所谓中美语文教材比较,近十年以来,主要就是在这套《美国语文》与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之间进行的。不可否认这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美国语文》代表了美国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这种比较的重要意义仍是不言而喻的。自《美国语文》出版之后,以高校和中学教师为主要力量,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论文陆续见诸报刊,分析的角度也逐渐变得深入和精细,编写理念、选文标准、练习设置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讨论。有的研究切入点虽小,但思路巧妙,产生了以小搏大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学与管理》2011年4月20日刊发的张聪慧的文章《以〈瓦尔登湖〉为例比较中美语文教材的特点》,仅从入选理由来看,中美教材在编写理念上的差异就一目了然。《美国语文》将《瓦尔登湖》作为先验主义的代表作,强调作品“使一代代读者意识到人类精神可能达到的高度和社会的局限性”,而人教版高中《语文》则是将其看作“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

此外,一个非常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研究群体是在读硕士生。检索中国知网,2006年至2013年关于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硕士论文就有二十余篇,如《中美两套中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刘美英,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反思——比较中美中学语文教材》(郑雅琴,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从互文性角度探究〈美国语文〉与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王韶芳,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等。根据以上分析,就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参与情况,我们可以略作梳理。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主要表现为予以关注,中学语文教师多是一般性和启发性的介绍,高校教师经常会从某个角度切入作建设性探讨,硕士生则通过其毕业论文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些硕士生主要来自“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等专业,他们是更新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们对中学语文改革前景的乐观态度,尽管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总体来看,中美语文教材比较正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在十年间表现出持续进行的态势。但客观地来看,与《美国语文》在感性层面给我们造成的强烈触动相比,对它的重视程度和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更不要说落实于教材编写的实践。考虑到近些年新版教材大量出版的繁荣局面,教材研究中这一比较视角的相对冷落实在值得我们反思。

最关键的是,在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阵容中,中学语文教师终于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说到底,能够推动语文教材实质性改革的中坚力量,无疑就是语文教师这一群体。从选取的角度、立论的高度和叙述的密度来看,苏祖祥等四位中学语文教师堪称学者型教师。这些文章不仅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精神和公民立场,而且渗透着诠释学、语言哲学、生命哲学等学科的思想,从而表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学识积淀。再加上来自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强烈的教材改革愿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这样一些语文教师能够担当起推动语文教材改革的重任。举例而言,比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经由这一组文章的讨论,我们能够领会到更高一层的洞察。语文的确具有工具性,但它不仅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更是塑造人格的工具,乃至于构造一个人全部生活世界的工具;语文也的确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但工具的意义在于使用,而非关于工具的知识,能够很好地使用工具是否一定要以掌握关于工具的知识为前提,也颇为值得怀疑。“真正的语文存在的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习得‘生存’的技能,并以人类文明的精华引领其思考‘存在’的意义。”显然,这些思考已经超出了讨论语文的传统框架,可以说是关于语文的“元思考”。

语文教材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但似乎始终没有完全摆脱旧观念的束缚。继续加强中美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编写实践,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论文作者:郑秀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关于中美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_郑秀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