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企业经营效率评价及微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2家百强零售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_dea论文

我国零售企业经营效率评价与微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2家百强零售上市公司的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微观论文,企业经营论文,百强论文,上市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3-0026-06

一、引言

零售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经营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零售企业本身的发展,还会影响到零售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因而研究零售企业经营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零售业市场于2005年全面开放,跨国巨头大举进入,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内资零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零售企业必须采取种种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零售企业中哪些绩效相对较好,哪些绩效相对较差,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权结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企业盈利能力等普遍被认为会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对零售企业是否有影响?基于该些问题的思考,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2009年我国百强零售企业中已上市的22家公司为样本进行DEA效率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探讨可能影响零售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微观因素,且通过Tobit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出提高我国零售企业经营效率的积极措施和建议。

二、零售企业效率评价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的经营绩效评价发展较为成熟。澳大利亚Campbell Fraser & Anna Fraser(2000)通过专门设定一组基于零售店经理与任务导向型的活动与行为相关的管理绩效的发展、验证和提高的衡量指标,并基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搜集了定性定量研究数据,运用360度绩效考核法测度了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25个零售店经理的管理绩效[1]。英国Michael Pritchard & Rhian Silvestro等人(2005)基于运用服务利润链模型对零售业绩效进行研究,以75个英国家庭改进连锁店为案例,以形成服务价值的店员的满意度、忠诚度、服务质量,形成利润增长或利润的顾客满意度、忠诚度以及生产力、产出质量为指标,运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对每一个店面与以前年度相比的销售业绩增长、净利润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以上要素与店面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2]。英国Phil.Megicks(2007)通过网络邮件收集了英国305个独立的零售商的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战略水平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探索和分析[3]。美国Seong & Philipp等人(2009)选取了某一知名咖啡公司的8家咖啡零售门店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的内部财务数据如总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工资福利、其他支出和占用费用,运用DEA方法,对各店的相对经营效率进行了测度与评价[4]。

由以上文献可知,国外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某一连锁零售公司的某一产品系列门店,侧重于通过任务导向型、跨文化、服务利润链、企业战略水平等非财务指标为主,总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财务指标为辅的综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且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绩效评价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重点关注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周方召等(2004)选取了2002年沪深两市商业类板块上市公司中的18家公司作为样本,对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股占相对垄断地位的公司收益比较差,应该在减持国有股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5]。沈宁宁、杨浩威等人(2010)对20家上市商业零售公司的业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表明业态与绩效之间具有关联性,但影响不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业态对零售企业综合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有待进一步的实证[6]。关丽娟、樊博等人(2004)通过DEA有效分析和规模收益分析,对8家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了效率衡量和实证研究[7]。尤建新、陈江宁(2007)运用DEA方法对在国内外上市的12家零售企业的市场效率进行了分析[9]。潘春玲(2009)运用DEA方法,以LINGO建模语言为工具,对银川市15家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8]。文拥军(2009)通过收集51家零售业上市公司2006年、2007年的财务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其经营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1家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率较高,2007年与2006年相比较,经营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公司之间经营效率的差异程度有所扩大[10]。徐健、汪旭晖(2009)采用DEA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30个省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零售业效率及其宏观影响因素[11]。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对企业绩效进行了研究,但主要有以下不足:首先,从选取的指标来看,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一部分采用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绩效。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文献运用了定性分析方法或少样本的描述性分析,体现了较多的主观评价和推测;少部分文献虽然对零售企业绩效进行了定量实证评价,但对于影响绩效的因素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再次,从研究视角上看,多数文献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一地区零售企业或产业的效率测算,且主要侧重于股权结构、业态、规模等单一要素对零售企业效率的影响,缺乏对影响因素的全面考虑,尤其是内在微观影响因素,尚无学者进行定量研究。

本文针对以上不足,结合零售业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借鉴国际上常用的“两阶段法”,以2009年我国零售业百强中已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DEA模型系统地评价我国零售企业经营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

三、实证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简介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著名运筹学家Farrell(1957)提出、经Charnes(1978)和Banker(1984)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用来评价部门间相对有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数学规划计算,比较被评价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12]。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市场效率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需要知道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适合于评价具有复杂生产关系的决策单元效率;第二,投入、产出的权重由模型根据数据产生,不需要提前设定,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影响;第三,DEA可以进行差异分析、敏感度分析和效率分析,还能进一步了解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情况,有利于企业找出改进效率的最佳调整路径。

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了Charnes-Cooper-Rhodes(CCR)和Banker-Charnes-Cooper(BCC)两个模型。CCR模型测度固定规模报酬情况下的所有被观察的生产要素都可以按比例增大或缩减。BCC模型测度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线性凸前沿。利用CCR模型可计算出综合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TE),利用BCC模型可计算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PTE),且系统的综合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简称SE)的乘积。

(二)Tobit回归模型

本文在运用DEA方法分析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基础上,拟将技术效率作为因变量、微观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回归模型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因变量技术效率的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被限制在这个区域,具有被切割或截断的特点,所以采用Tobit模型进行我国零售企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非常适合。

四、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市场效率评价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年我国百强零售企业中已上市的22家公司为样本,所需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www.cninfo.com.cn)以及深沪两市各家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经筛选、整理而来,数据录入方式为手工录入。

(二)输入、输出指标选取

零售业属于传统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李嘉明(2005)、徐希明(2006)等人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呈现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创新型人力资本及其集成是企业绩效差异根源的结论。同时,零售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属性和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与效率密切相关。贝恩(Bain,1956)认为,企业规模是决定企业市场绩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大,市场的集中度会提高,也就意味着绩效会提高。西克斯(Hockessin,1994)等人在对公司的控制、策略以及行为的研究中也发现规模对企业绩效存在着正向的影响[14]。从国内来看,赖国毅(2005)以我国180个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15]。

因此,根据产业经济学中关于绩效的评价要求以及发达国家研究流通企业经营效率指标,并结合我国零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指标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以下指标:(1)输入指标:年末从业人数、门店数、资产总额、运营费用;(2)输出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如表1所示。

从输入指标来看,年末从业人员数、门店数、资产总额既可以直观的反映零售企业的规模结构及其产业地位,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我国零售业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构成,而经营费用的多寡则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的高低,反映企业的经营水平;从输出指标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可直接反映零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净利润直接体现生产者的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低,并且与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水平密切相关。

(三)效率评价的DEA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DEAP 2.1软件对百强零售企业中上市的22家公司的市场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见表2所示。

具体分析如下:(1)综合效率分析。22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公司为非DEA有效,占到总数量的63.6%,也就是说国内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运营结构不合理,有待改进。从整体上看,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百联股份效率最低,为0.48,新世界次之,为0.488;说明这两家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也说明他们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空间很大。(2)技术效率分析。10家上市公司为非DEA有效,占总数量的45.5%,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技术都是有效的,说明我国大部分上市零售企业都在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3)规模效率分析。由表2数据可知,我国大部分零售业上市公司综合效率的无效是由规模无效引起的。(4)规模收益分析。22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是规模效益递增的,5家规模效益是递减的,另外8家保持不变。规模效益递增说明这些企业还可以适当地扩大规模,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规模效益递减说明了投入规模过大,应该适当缩小规模,以达到最佳业绩。

五、零售企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微观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根据Tobit模型以及零售产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考察以下几个因素对零售企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

1.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股权结构理论的研究。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孙永祥、黄祖辉(1999)对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他们认为与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的结构相比,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的发展[16]。孔爱国、王淑庆(2003)以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的集中度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17]。因此,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股权结构。

2.产权结构 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为产权理论。科斯(Coase,1937)认为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此提高企业绩效。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国有零售业的效率普遍较低,国有性质与企业效率负相关。因此,本文将产权变量设为虚拟变量,值为1时表示第一大股东是国有或国有法人股东,值为0时表示第一大股东为其他股东。

3.资本结构 马苏里斯(Masulis,1983)通过实证检验表明,企业绩效与负债水平存在着正向的关系。然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资本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往往是呈负相关的关系。如李义超、蒋振声(2001)应用混合数据采用截面分析与TSCS分析方法,以托宾Q为绩效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托宾Q与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8]。一般认为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企业负担的财务风险、破产成本越大。因此,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

4.企业盈利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经营效率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盈利能力越强,经营效率就越高。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5.另外,本文假设零售企业上市时间也作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Tobit回归模型设计及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上面对零售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我们设计Tobit回归模型如下:

实际分析时,我们将技术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后,Tob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的变量有产权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上市时间;5%置信水平下,显著的变量有资产负债率,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弱影响。下面对各个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1.股权集中度对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公司上市以后,企业运营管理基本上都已经制度化,且更加科学、稳定和有效,并不因为股权的集中而有所改变,因此股东所占比例的多少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基本不产生影响。

2.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或国有法人股时,公司技术效率较高。我国零售业是一个传统的基础行业,很多大型零售企业以前都是国有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的第一大股东仍为国有股东,民营零售企业上市公司往往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所以效率较低。

3.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经营效率负相关显著。这表明,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随着负债水平提高,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破产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其技术效率下降。

4.净资产收益率与上市零售企业效率显著正相关。风险管理水平越高,资产质量就越好,获利能力就越强,效率也就越高。资产获利能力对零售企业经营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公司上市时间与企业的经营效率成正相关性,即公司上市越长,公司的品牌、信息监督等经营管理进一步成熟,管理方式进一步科学化,对经营效率起到了积极影响。

六、结论及启示

本文利用DEA方法、Tobit模型对我国零售企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及其微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DEA实证结果表明:(1)国内目前大部分零售业上市公司的运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大部分企业综合效率的无效是由规模无效引起的。(2)对于大多数非DEA有效的上市公司,其多数都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这些公司可以进一步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Tobit回归结果表明:(1)零售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产权结构、资产负债率、公司上市时间等因素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资产负债率与经营效率是成负相关性。这说明,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保证产权结构清晰,并降低资产的负债比率,降低公司运营风险和成本。对上市公司要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运营的透明度与经营效率。(2)随着上市公司运营制度的规范,财务等各方面的透明化,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总之,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就要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自身人力、财力、物力等各项资源更加合理地有效利用,达到最优配置,以提高技术效率;进一步做好企业战略规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产业并购,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规模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收稿日期:2010-12-10;修回日期:2011-03-15

标签:;  ;  ;  ;  ;  ;  ;  ;  

我国零售企业经营效率评价及微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2家百强零售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_de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