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区域地理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地理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知识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基本动力
农业社会依存的是一种主要靠土地和劳力资源的自然经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 富之父”是对农业经济的形象说明。传统的农业经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它表现出一种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机制,生产的分配主要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而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土地 占有起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支配影响比较大,人们使用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 工 具,马车、木船等以自然力、畜力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着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开 发。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程度决定着人类对区域开发的强度。人类在与 自然的较量过程中,在那些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区域形成了人口密集地带和经济相对繁荣的 城市。
工业社会所依存的是市场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工业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资源配 置 机制的生产方式。煤、石油天然气、水力等自然能源的开发,电能的使用,动力工业、机械 工业和钢铁工业等部门的发展,使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布局的重要要素资源 。生产要素的构成从单一依靠劳力和土地转向到以资本、资源为主的多因素阶段。近代物理 学、化学为主要领域的科技革命推动着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创造出大量的工业产品,也创造 了烂灿的工业文明,工业及金融资本成了主宰世界的力量。世界出现了工业带和城市群,产 生了发达的工业化区域和落后的农业区域的分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促进区域发展的因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迅速 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惊人的规模,全球经济化以汹涌澎湃之势把人类推向21世纪。 经 济全球化形成了社会、经济开放的大系统,创造了知识快速传播,资本、技术、人才快速流 动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信息化社会依存的是知识经济。西方国家在逐步走出以“滞涨”为主 要特征的发展困境之后,虽然经济出现了相当长时期持续的繁荣,至今又有衰退的迹象。恐 怖主义和局部战争给世界的安宁带来新的威胁。这些给传统区域发展的理论带来了严峻的挑 战,新世纪呼唤新的区域发展理论。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人类进 步的历史是知识创新的历史,知识创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基本动力。
2 知识经济变革着区域地理格局
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的定义[1],知识 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经济。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以智力资 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应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 的 经济。知识经济当中的“知识”依照经合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分类为[2]:知 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么样做的知识(know-h 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中国学者吴季松还提出了“知道什么时间(know-when)” 和“知道什么地点(know-where)”的知识。上述“六个w”构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事 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决窍等)、人力知识(包括管理的知 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在发育成长之中,现在概括它的基本特征为时尚早。OECD认为,知识经济的主要 特征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 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质和技能 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德国学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的《数字化世界的经济秩序 》中把知识经济概括为全球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民主经济(全球联网加强了民主以 及个人的权利和可能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英特网发布经济信息,并从网上获取经济利益) 、开放经济和高度专门化经济。中国学者吴季松认为,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 展的经济。因此,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资产投入的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 识化、市场运行的网络化、以人才为中心的新价值取向、以科技工业园为标致的新社会组织 形式以及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等构成了知识经济的一些最基本特征。
实际上,上述特征所表现的知识经济是一种综合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全 球化伴随着资源配置国际化、金融国际化,企业跨国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企业内部分 工国际化为标志的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各国经济对外依赖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国际资本流动 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经济的国际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世界正在变为“全球经济村”。这种 经济知识化、全球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正在变革着传统区域地 理的基本格局。
2.1 促进区域比较优势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农业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区域)拥有的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源(主要是土地)数量具有 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国家经济实力所在,是国家比较优势的显著标志;工业经济时代 ,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主要 是能源、矿产,还包括通过劳动形成的生产资料)与经济发展(包括资本)的联系,以及资源 、资本、劳动力的配置组合,构成了国家比较优势的显著标志;知识经济带来的全球化形成 了社会、经济开放的大系统,创造了知识快速传播,资本、技术和人才快速流动的环境,人 才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资源的组合,成为国家发展潜力及比较优势的显著标志。知识经 济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与较量首先表现在对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资源的 占有和垄断。
2.2 知识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
农业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第一产业,主要以向自然界索取人类生存资源的产业,它包括 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以及采掘业。工业经济时代主导产业是制造业,产业革命过程 中最先发明的是纺织业,其原料来源于农业,最终产品为社会各个阶层服务。纺织工业的发 展与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变化有紧密的联系,正是这些部门在工 业革命过程中的崛起和发展,才使工业本身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成为可能,工业革 命也随着这些部门的独立和成长而宣告基本完成。当代所谓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电气 制造以及电子产品制造,仍然是一些国家经济的主导产业。知识经济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逐 步一体化,使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成为社会的主流。“数字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 济”成为知识经济中崭新的增长点,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分化,导致第三产业中出现了“知识 产业”。“知识产业”涉及到包括教育、广告、建筑、研究与发展、媒体制作、销售、电影 制作、会计工作、法律、剧院、计算机软件开发、咨询服务、摄影、卫生、社会工作、出版 、管理、银行、教会、房地产和大部分政府工作等诸多领域,其中,科技和教育居于知识产 业的核心。这种知识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3 “网络经济”成为区域市场运作的基本形式
以电脑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及其游戏规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资源遇到几乎无穷尽 的需求。知识经济的首位产品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人类面临着恐怖主义威胁、局部战争、资 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知识产权等众多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每天都在 创造着新的市场机遇,也传统的市场游戏规则提出挑战。试图用工业时代适应于一个国家的 经济规则来对付知识经济的市场变革将会使国家(区域)经济陷入尴尬的地位。知识经济把世 界变成了“地球村”,生产地点日益失去意义,资本可以灵活的在世界内运用,通过电脑网 络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加,英特网与最新电脑技术的结合产生的威力无穷,电子商务、网络银 行应运而生,美国在倡议建立网上自由贸易区,调节机会与创新速度将取决于私营部门、开 放的市场和竞争而不是政府。网络经济直接导致国家市场边界的终结,导致区域市场边界的 终结。政府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以及边界和地理重要性的界定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网络经 济正成为知识经济在市场运作中的最基本形式。
2.4 知识经济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使一个国家内部的资源、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并不完全代表 国家的能力,国家经济发展对国家内部已有自然资源存量的依赖性越来越低,知识创新能力 和智力资源对国家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与自然资源交换的价格差距 越来越大,一个国家或区域智力、人才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自然资源本身所包含的价值, 财富愈来愈向那些拥有智力、人才资源优势的区域集中。这种趋势使发达国家更发达,落后 的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区域利益集团化的趋势 ,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成欧洲、南北美洲、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相互竞争、相互依赖的 新格局,其中亚洲——太平洋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引力的重心所在,美国依赖其知识经济的 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加强了其单极称霸世界的野心。
2.5 知识经济给欠发展区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界线的模糊,跨国公司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全球信 息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和知识共享的成本降低,许多高新技术,特别是部分前沿科技信息可 以在网络中直接获取省去了某些知识创造过程中的投入或弯路;市场可以提供无区域边界的 信息服务,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知识获得方面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所拥有的资本和发展基础差 异实际上导致获得知识方面的关系并不平等),其长远发展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球 共有知识的使用潜力。因此,那些欠发展区域可以通过融入知识经济大潮,融入经济全球化 的大市场,充分把握自己拥有的相对优势,利用知识经济带来的全球化弥补自己的弱势,形 成活力,争取后来居上。
3 面向21世纪的区域地理创新
3.1 确立“网络”理念,研究网络资源及其运行机制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智力以及其它无形资产的投入,对区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在激烈竞争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全面领先,但又可能有所 作 为,占领一席之地。区域的发展愈来愈来多的依赖于区际间的协调与合作,任何区域都是 经济全球网络格局中的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将自身置于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一个节 点,既要充分加快节点内部的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以塑造区域本身特有的结构 、功能和比较优势,又要充分利用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开发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上资源的 吸收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进化。区域发展的这种态势促使区域地理学必须从 重视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的研究转向区域网络资源的研究,构建符合区域地理学特征的网络资 源理论。
3.2 确定区域的行为主体,注重研究政府、企业、居民行为的互动机制
传统区域地理研究只有区域,没有区域行为主体。这种见物不见行为主体的研究范式,使 区域地理研究成果脱离社会实践主流,降低了区域地理研究成果的科学使用价值。人类一直 在追求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最优选择。这种“配置”是人类用有 限资源满足无限欲望的空间行为,是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之间选择与控制稀缺资源的一种机制 。配置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任何级别层次上的区域行为主体都是由政府、企 业和居民组成,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市场,其中政府在区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 用[3]。
现代政府的职能越来越清晰:集中精力投资于公共物的建设,向企业和居民提供优质的公 共物品服务,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塑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为企业和居 民提供货品和劳务市场;以控股、参股等形式投资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成为主导宏观经济 运行的龙头;提供政府担保、引进外债外资,推进区际交流与合作,加速经济建设和发展, 治理环境,通过政府合作或联合组织的方式解决区域间的共同责任问题。其中,政府的有效 性和区域管治问题的研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区域地理学家所关注。
现代企业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独立法人实体。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可以 没有国界、行政区界,只是向政府忠诚地纳税。企业选择政府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可以通 过比较不同区域政府所塑造的经济环境、制度以及相应的区位与要素资源禀赋条件而决定是 否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这种选择就是企业为寻求其利润最大化而寻求最佳区位或事业环境 的空间决策行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当企业发现其境外投资有更大的利润就会实现跨国扩 张。不同企业的空间聚集,正在形成新的区域地理实体,如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新产 业区等。
居民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在政府、企业 、居民的行为互动架构中,居民是最具活力的要素。居民在履行纳税人的义务基础上,参与 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岗位竞争;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为维护政府的权威、公正和廉洁形象 而尽公民应有的义务,同时享受政府给予的各种优质公共服务;居民除了靠劳动获取收入以 外,还可以通过股票或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居民可自由择业,根据自身 人力资本含量和素质寻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适岗位。居民在区域间的流动或聚集是区域 是否兴旺发达的显性标志。
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共同谋求区域发展进程中形成行为互动机制,汇集成区域发展持续强 劲的动力源泉[4]。不同区域内的互动机制各具特色。不同机制或机理是区域差异产生的地 理根源。区域地理学必须揭示这种互动机制的运行规律,寻求通过优化这种互动机制而解决 或调控区域发展问题的途径。
3.3 高度重视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研究
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知识和创新能力是区域比较优势的唯一源泉,高素质的人才是 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资源优势。世界各国都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作为在知识经济中立 于不败之地的制高点[5]。中国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美国政府近年来的头等任务 是确保每个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知识致富”是欧盟近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日本从 18 68年明治维新开始就实施科教立国的战略,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而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芬兰有一句名言“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显然,各国为了增加经 济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在努力建立一种能使生产工人到专家学者,从蓝领工人到高级经 理都具有的知识创新和技能的教育体系。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一个重要的准备是把科教作 为 振兴区域的根本大计,科教及其创新系统的发育和发展,是提高整个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北 京中关村的改造、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建成,给所在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揭示区域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是区域地理学面临的崭新课题。
3.4 重视“区域过程”的研究,揭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区域发展是一种影响因素极其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区域过程”包括区域开发与发展过 程、区域联系过程、产业聚集与结构升级过程、城乡转型过程、空间景观形态的优化过程、 区域整治与环境优化过程等,最终表现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区域地理学必须着眼于提高 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展开对区域过程的地理学研究。
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始终是区域发展进程中的最基本地理工程。不同发展类型的区域应根 据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空间组织模式的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 成长。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有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对于特定的 区域针对其区域内经济地域构造系统是采取增长极,还是点轴或网络型开发组织模式,应该 且必须因地制宜,企图以一种模式统揽全局的作法总是不适宜的。但各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实 施的共性特征在于依托原有城市增长极,针对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的发育阶段,实施相应 的 点轴建设模式,或依托中心城区,沿轴线拓展,组团式建设网络型城乡一体化地区;或依托 中心城市,沿主轴线发育完善城镇地域体系;或以原有城市为依托,加速城市的极化进程, 促进城市规模的发育,以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城乡转型是区域城市化与城乡居住环境质量现代化、生态化的综合地理过程,实质是从可 持续发展观的角度探讨乡村——城乡区域的融化机制。不同发展类型的区域城乡融合机制以 及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是不同的,城乡转型的地理过程所处的阶段相异。按国际公认的规律 ,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从初始至30%为第一阶段,从30%到70%为 第二阶段,从70%以后发展将趋向平缓,为第三阶段。当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 区域城市化就进入了成熟、稳定状态。为此,城乡转型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科学预测相应 城市化实现的阶段性,制定与区域经济发育水平相对应的城市地域体系规划,通过城市体系 规划,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容量、农田保护等约束条件以及可能完善的基础设施 条件出发,确定单个城市的合理规模以及规模扩张所能采取的空间模式,指导和调节城市规 模的发展,造就一个有机联系、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理想的城市 体系应该是区域内的城市群,它们依靠现代网络结构来加以支撑,各种适度规模级的城市和 城镇合理分布在网络的节点上,形成城乡之间协调稳定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区划体制创新予 以解决城市群的建设和区域一体化问题。
区域合作与协调是区域管治研究的核心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区域间建立起 来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这一机制的启动应该也必须遵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利益兼顾 、适度补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摆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画地为牢的区域封 闭行为,软化区域疆界,淡化区域本体意识,坚持区内外开放结合,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内循 环和外循环协同发展的道路;要用法律形式明确区域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合作协调组织 的性质、职能、行为规范以及建立的方式或方法,严肃经济合同的法律效力,使合作各方在 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自愿达成联合协作及其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区域合作各方的双赢。 要不断丰富区域一体化内容并提高合作层次,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规范的政府联合组织,共 同承担并解决区域发展中所面临的跨区域各种问题,诸如自然灾害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大 型工程建设、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反贫困、反恐怖主义犯罪以及跨区域的其它社会问题, 使各区域在一体化进程中增强相互间共同发展的可持续性,走出一条适合各自区域特色又体 现共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之路。
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金融危机 、贫困、民族冲突、恐怖主义、局部战争、自然灾变等重大问题的存在和不同程度的发展演 变,严重威胁着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单一区域来说,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是 塑造各具特色的可持续性事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政府理性行为的追求目标,只有立足 于主权确定的行政功能区域,才能探讨人口、资源、环境、管理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道路[6 ]。区域可持发展是一种战略性的、指导性的、也带有较强风险性的管理行为。这种管理行 为的内容大体包括:发展区域的正确划定与调整(行政功能区划与调整);评估区域可持续发 展潜力(包括资源承载力、区域生产能力、环境缓冲力、进程的稳定能力、管理的调节能力)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协调地区与利益集团间的矛盾;确定重大自然改造工 程,构筑区域细部的结构规划;估算区域可持续发展效益;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监控系统 ,这些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行为的职能体系。
总之,知识经济兴起,对当代人类现有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面对知 识经济的挑战,区域地理学是一门关于“know-what、know-who、know-where、know-when、 know-why、know-how”的学问,与知识经济的命运休戚相关。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面向 问题的新区域地理学已经展现其在解决区域问题上的科学生命力。但必须进一步创新,以适 应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 只有如此,区域地理学才能实现其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地理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