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建实证研究特点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过程中,党建研究也实现新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对党建研究非常重要。在当前党建研究中,研究主体在坚持运用自身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以实证方法最典型,并形成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党建实证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党建实证研究呈现出五个特点,即研究地区不平衡、研究对象重点突出、研究内容全面,富有时代性、研究方法运用科学和研究主体多元化。本文拟对上述五个基本特点进行探讨,以求初步认识当前党建实证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地区不平衡
党建实证研究要求研究主体选择一个局部地区作为研究的依托,即研究的区域化。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研究主体都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建工作,但是各地研究的强度和密度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当地的党建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东部地区如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新经济组织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些地区的新经济组织的产值更是占到当地GDP的3/4左右。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逐渐增强,成立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使当地的党建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比其他地区多得多,复杂得多。二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有选择地对一些地区进行党建工作试点,要求必须对这些试点地区进行跟踪调查、实证研究,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党代会常任制为例,1988年至1989年中组部先后选择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等12个县市进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十六大之后,又选择四川省雅安市的荥经县、雨城区等20个市(县、区)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因此,对这些试点地区的研究也比其他地区要多。三是研究主体的研究思维不同。其实,党中央对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对全国各地各级党组织的要求是相同的。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例,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的地区研究主体就积极对本地区某一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进行实证研究,而有的地区研究者却没有冲破党建研究的传统思维,缺乏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证意识。同时,全国各地区的党建工作会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个性问题。因此需要研究者对这些个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些地区研究者能够对本地区党建工作进行调研,能够发现本地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个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加强本地的党建工作,但是另一些地区的研究者却没有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对象重点突出
党建理论研究大都以抽象的“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的是党的一般的和共性问题。但是党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化的“党”,即各级党组织、干部和普通党员,主要研究的当地党建工作的个性问题,然后从中总结出党建的一般规律。当前党建实证研究比较集中,表现在:其一,在各级党组织中,基层组织是研究重点,而“两新”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又是重中之重;其二,在全体党员中,干部党员是研究重点;其三,在普通党员中,新社会阶层党员是研究重点。
基层党组织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是由于其自身特点适合运用个案、调查研究等实证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虽然基层党组织是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层党组织都能成为研究重点,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社区、“两新”组织和农村。社区党建和“两新”组织是当前研究党建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分配、就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中国社会结构形式日益从原先的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化,呈现出单位及其党组织对人的组织力、约束力日益弱化;而作为人们生存、生活的主要空间的社区党组织对人的组织力、影响力日益强化。所以,如何加强社区党建是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迫切任务。同时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始蓬勃发展,而对于如何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则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因而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这就决定了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目前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
与社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不同,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党与生俱来的一个课题。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早可以上溯到国民大革命时期,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其成为当前党建实证研究的重点对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仍未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实践证明,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涉及到新世纪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各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从是否直接行使权力来划分,党员可分为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干部是党的骨干,干部对党的重要性非一般党员能比的。他们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人民群众进行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级别的不同,干部可分为高级干部、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实证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目前党内一些干部存在如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等问题,但是具体到不同地区、部门和级别的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决定了领导干部是目前党建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新社会阶层对于党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是“异己”还是“同类”,是“剥削者”还是“建设者”?2001年江泽民发表“七一”讲话,对新社会阶层作出准确的定位,和传统阶级阶层一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也可以成为党的一员。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这正是新社会阶层党员成为实证研究重要对象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内容全面,富有时代性
目前党建实证研究内容全面,富有时代性。研究内容全面,是指全方位的党建工作都成为实证研究的内容。具体说,其一,全面性体现在党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一些地方和基层组织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做法。其二,全面性还体现在视角的全面性,其研究视角覆盖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宏观的“党”不是党建实证的研究对象。但是其研究对象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间接反映对“党”研究的全面性。中观层面是对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微观层面是对党员个体情况进行研究,如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入党动机,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和政治倾向等等。其三,全面性还体现在包括静态的制度和动态的行为为研究内容,党的制度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研究内容也涵盖了这三个层次,如对民主集中制,选举制度以及决策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内容也包括动态的行为,如研究者对一些地区的“公推直选”进行实证研究。
富有时代性,是指实证研究内容充分反映党建工作的时代特征和热点问题。具体说,其一,研究内容包括近几年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包括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向全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全党、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提高五大能力之后,研究主体对其执政能力建设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研究主体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了实证分析。研究主体也对近几年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探索取得的成就,如党务公开,党员议事会、民主恳谈会,“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公推公选”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如上所述,“两新”组织和社区党建工作是党建工作的新领域。“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面临如何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如何加强党组织建设,如何开展党组织活动,如何处理与业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党建在社区治理中也面临如何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处理与政府及其他组织的关系等问题。其三,有些内容一直是党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新形势下,呈现新的特点。如党群关系,正如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所说,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呈现新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由于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复杂多样,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益分化和调整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时期,党群矛盾在有些地区还比较突出,因此研究主体加强对党群关系的实证研究。
四、研究方法运用科学
实证研究方法是党建研究中收集资料和信息的具体方式。目前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走访)。问卷调查是运用统一问和答的形式向被调查人了解情况和意见,以获取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方法,是目前党建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当前的调查问卷结构、问题和答案设计比较合理,发放范围很广,回收率较高,为进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集体座谈是研究主体以口头语言为媒介将访问者集中起来,同时进行访问的方法,也是目前党建实证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而个别访谈,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主体以口头语言为媒介,对单一研究对象进行访问的方法。上述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问卷调查具有匿名性和比较节约时间、经费和人力等优点,同时也有获取资料质量难以保证等缺点。在集体座谈中,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被访谈者之间有多层次互动,这样获得的信息比较广泛、全面,而且被访谈者之间能够相互启发、相互修正、相互补充,因此收集的资料也更为完整、准确,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就是形成某种“集体压力”和“从众心理”,使被访谈者不愿意说出真实情况,使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和大多数人一致,因此会影响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个别访谈不像集体访谈那样,顾忌其他人的看法,这样可以获得较为客观和深层次的资料信息,但是由于被访谈者是个人,导致收集的资料和信息不如集体访谈那样广泛和全面。因此,为了保证收集资料和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在目前党建实证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把上述三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可以说当前党建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科学。
五、研究主体多元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自身建设如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同理,一个地方的党建工作状况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党建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现实问题,必须对之进行深入研究,而实证方法是深入研究党建的重要途径。也正因为实证方法对党建研究如此重要,导致研究主体并不局限于如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和高校学术界,还包括各级党组织、干部和各级党校等部门,形成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对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提出大力加强调查研究的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落实调研计划,各级干部每年应抽出1-2个月不等的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并撰写调研报告,为中央提供决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和实证意识,非常重视解决现实中党建工作的问题,相对其他研究主体,他们也熟悉当地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为其进行实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事实上,各级党校也是党委的一个部门,1995年《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与一般党委工作部门不同,党校的主要工作是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教育对象也比较特殊。1990年,江泽民指出“党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暂行条例》也规定,“要把党校办成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并提出党校要通过轮训和培训,提高学员思想理论、政治、作风和组织等五个方面素质。这就要求对学员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而实证研究是获得这一认识的主要途径。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和高校一直是研究党建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党建实证研究的兴起,它们也逐渐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研究主体的多元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建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其实证研究任务更是繁重,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正如《暂行条例》规定的那样“党校科学研究工作要面向社会,与社会各学术单位、实际工作部门及国内外学术界加强联系与协作,建立全方位开放的科研体制。”近年来,党建实证研究中的这一趋势开始出现,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