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现代远程教育与国立开放大学_远程教育论文

感性现代远程教育与国立开放大学_远程教育论文

感知现代远程教育与国家开放大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远程教育论文,国家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许多人都知道一个关于适应变化的故事。美国学者Johnson S.在本世纪初编了一本寓意深长的小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主人公为四个小精灵。一个是嗅觉灵敏的小老鼠“嗅嗅”,一个是行动迅速的小老鼠“匆匆”,另外两个是善于分析思考并经常把问题复杂化的小矮人“哼哼”和“哪哪”。他们都生活在迷宫当中,奶酪是他们所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奶酪仓库,并在周围建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奶酪都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遗。两只小老鼠随变化而动,不假思索,就开始出去寻找新的奶酪并很快就找到了。而两个小矮人面对变化,反而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了的美好幻觉当中,抱怨不休,无法面对奶酪失踪的现实。然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其中一个小矮人终于冲破了自己的思想束缚,重新走入漆黑的迷宫,积极探索,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另一个小矮人却在一再的追问当中郁郁寡欢,始终走不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幻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在于,变化多来自客观,而应变则取决于主观的能动性。

一、感知社会与教育发展变化

事物的变化总是相对的。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及行业,在我国可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如首善之区,北京的社会发展经过“十一五”建设相对“十五”有了极大的变化。在“十一五”期间,仅就信息技术发展而言,十年“数字北京”建设(2001—2010),互联网覆盖率全国第一,网民普及率69.4%,移动电话数达到121.4部/百人,而全国平均数为64.4部/百人。进入“十二五”北京的变化则更大,[1]未来十年(2011—2020)将建设“智慧北京”,实现宽带泛在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应用、创新可持续发展环境,使人人享有“智慧”生活。针对新时期职工队伍新变化,北京制定了“十二五”职工职业发展规划,以适应新的变化,如学历水平更高、非京籍职工比例加大、第三产业就业职工数量增多、非正规就业职工群众比例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数量增多、职工队伍构成日趋复杂化、分散化等,并提出进一步增强公益性职工教育的可及性与便利性等许多发展目标。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近些年的巨大变化及其应变措施更是不胜枚举。社会上不同背景的人会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觉悟程度,感知社会进步、技术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浪潮。

从社会进步看,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进而感知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我国的社会发展,在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及城市化、智能化、国际化,化化融合的变化中,正在由血缘、地域、熟人群落向陌生社区演变,很多基础性事物由我们熟悉的单位组织转向社会管理,“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单位制”转向“社会化”,即原有的通过单位组织管理社会的基础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与其变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为此,每个单位和各级政府必须面对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化需求,探求社会化保障和市场化服务等诸多新课题。在社会管理亟待创新的变化中,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教育和学习是不是还只停留在适龄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上,学校后的继续教育乃至全民学习如何从理念和口号落实到行动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并使劳动者有能力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变化中。回顾改革开放所带来经济大发展的成功轨迹,其中很大程度得益于一系列的结构性变革,如承包、兼并、股份制改造、股权激励等。对比教育的大发展是否也需要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或许这样的变革对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是一种挑战。

从技术创新看,技术进步已经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发展为现代的物联智能,感知教育服务亦在跃跃欲试。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网网相通的变化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许多地方的新目标。不仅首都瞄向人人享有“智慧”生活,“智慧上海”[3]也已经确立2013年底的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宽带与无线城市,显现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4]如车联网率先用于校车。[5]“智慧宁波2020战略”建设提速,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6]山东青岛要建世界一流智慧岛。智慧广州以“五个一”建设为重点,[7]广东顺德要从制造到智造,通过城市升级,使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相辅相成,打造智慧顺德;佛山将四化融合列入地方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打造智慧佛山,如此等等。技术创新下的“E”、“i”、“U”、“智能”、“智慧”、“感知”等概念,在当今知识与于信息时代,使互联、传感、物联、云计算等技术发展与融通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各领域正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智慧校园中的感知服务也在其中,如一些大学,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通过GIS查看教室的使用情况,以及在线评教,远程教学互动等;一些中小学生能在校园课堂上通过网络感知利用物联传感装置搭建的微型数字种植系统,获取实时的种植数据,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视频感知美国硅谷和我国无锡物联网中心的最新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将物联网技术与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相结合;在一些社区,打造“e学网”,期望亿万人学、容易学、网上学等。院墙里的学校教育在网络互联的信息时代已经不是变与不变的问题,而是要反思如何来应变。国际上,欧盟从“e-Europe”(2000—2005)延伸为“i2010”战略;韩国构建“U-Korea”;日本从“e-Japan”到“U-Japan”又到“i-Japan”;IBM建构智慧城市;新加坡打造“智慧国2015”计划等,都旨在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期望使任何人、任何物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互联互通和易捷应用。

从教育变革看,一次性的为适龄人群的普通学校教育将延伸到学校后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各行业都在主动创新,发展学校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无论是老中幼、普职高、本硕博,还是在校内校外、岗上班后、班级面授、网络在线、社区与生活学习体验、公办民办等,都将为人人自主选择教育及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便捷的服务,既有“我的学习,我做主”,同时也可能竞争而被特定的教育所选择,这就是公益性和市场性的调节。推动教育变革的驱动力很多,其中得到社会普遍共识的驱动力是信息化推进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推进在认识和利益关系上阻力最小,效果易于显现。近年来,各地积极主动地从建设“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发展到建设“智能楼宇”、“智慧校园”。学校内外借助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大小小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数字教育工程”、“感知教育工程”,以及“学分银行建设”等项目层出不穷。在体制机制上,正在分化出新的教育格局,有的已经成形。可以看到,在北京学院路周边的高校形成了教学共同体,网上选课、跨校上课、互认学分;在重点普通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进行在线教育试点;组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开启了基于网络多方携手共进之先河;高校联考,“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等助力高考改革;顶端高校建构C9联盟,打造中国的常青藤盟校;高调建立的民办高校、国际联校等,在深圳、上海等地出现;一个城市内的高校联盟,如武汉10所高校合作联盟,优势互补;跨地区的高校联盟,如华北五省高校联盟,形成多种教育资源共享;以行业特色为纽带的11所高校也联手建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以及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等,预示着全国一统的高等教育格局在“自由恋爱”中悄然变革。当然,国家4%教育经费投入的落实到位,彰显政府的主导作用依然给力。期盼已久的全国继续教育大会召开(2011.12.24),继续教育进入主动发展期。北大、清华等34所高校的图书馆将向社会免费开放。[8]北京每年投入2亿元鼓励学生校外学知识,[9]将社会大课堂活动升级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116万中小学生都将从中受益。以电大为代表的广播电视教育将进行更高层面的战略布局,探索走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种种迹象让我们感知教育系统内外兼修的教育变革又起波澜。

二、感知现代远程教育

教育以何种形式展开?学习在哪里发生?在网络大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我国的教育资源的贫富正经历着从绝对匮乏到相对短缺的转变,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单一的扩大学习机会等外延式发展,逐步深化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重构上来。而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一朵奇葩,越来越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尤其是泛在学习,在科学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思想的导引下,已经成为研究的新领域。

远程教育作为教与学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或许也在同一时间)发生的教学方式,其依赖传媒的力量在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中不断发展。从基于媒体的角度,结绳记、竹简薄、印刷术、广电媒、网互联,样样可以载学。函授教育主要基于印刷教材成就了许多因多种原因无法进校园的求学者。广播电视教育主要基于大众传媒,使身处基层、企业、农村、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同地方的学习者有可能同时分享高水平教师的课堂讲授。网络教育让人们感知到互联网精神正在穿透院校的围墙,使精品课程为校内外共享。将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方式和技术手段送到校园外,这对远程教育发展而言,只能算是初级入门水准,这一做法增加了更多在职的人有学习机会的可能性,但对远程教育的理解多注重其技术的工具价值,即通过媒体技术扩大学习机会来补偿全日制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远程教育也无例外。灵活、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有支持的学习,教学互动在远程教育发展中是否能被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开展有质量远程教育的基本水准。毕竟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远程教育也因其在培养人之为人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业和技术,只因为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才获得其价值。[10]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关注教学设计、媒体设计、研发多媒体课程,适应规模化教学需要,而且越来越注重弹性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智能化推送,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全方位的学习服务等方方面面。新的信息技术,驱动新一轮教育变革。物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课堂融为一体,远程教育与校园教育,在彼此“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下从两端向中间靠拢,且保持一定的平衡,重构新的教与学模式,这将使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生活更加贴近。国家教育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也就不难理解其深远意义了。

三、感知国家开放大学

如何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愿景真正落在实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办好开放大学”。“开放”呈现的是一种心态和文化,豁达、博大、包容;也可以是一种政治诉求,体现了一种博爱,让人人机会均等、事事透明公平;还可以是一些制度规定,拆除篱笆,或者防止人为地设置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开放大学”关注的是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有质量的学习机会,为学习者提供泛在的学习环境,为求学者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方式,以及为学习者提供全天候的学习支持服务等。

从国家层面办好开放大学,宗旨是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首要的是树立学习的共同价值观。学习全民化,人人都是学习者;学习自主化,学习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求;学习终身化,学习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把学习融入生活,愉悦、和谐、幸福一生。其次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11]构建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可以便捷进入的学习环境,通过现实与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由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教师网、云服务等构成的学习网络,并支持学习者能够在求知中互相帮助。三是开发与共享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助服务,使学习经常化、普遍化,教学个性化。四是注重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设计,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互动的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活动,推进信息、知识、情感等各种资源的互动共享,实现良性的社会性互动。五是培养学习能力,促使个体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形成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家开放大学,是对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给中央电大30周年贺信中充分肯定:[12]“电大为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教育咨委、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在给中央领导的报告中提出,“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整合相关教育,组建覆盖城乡的开放大学,是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重大战略措施”,[13]中央电大校长杨志坚在《中国高教研究》上进一步阐释,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电大战略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是体现其“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的价值取向。

中央电大实施向国家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以“心”和“芯”的“双核驱动”。用“心”注重的是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动力,建构新型大学;用“芯”注重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构泛在学习环境和研发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而在电大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评价模式和教学服务模式。在办学模式上,注重合作、整合资源、系统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与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的结合;在学习评价模式上,注重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服务模式上,注重以人为本,使学习者切身感受到有支持和有质量的学习。与以上四大模式改革配套的措施有,建立大学、行业、企业、城市的四大支持联盟,以及平台、资源、队伍、学分银行的四项重点建设。通过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将“i”易融入学习,融入服务与创新,探求开放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系统性、结构性变革,助力于学习型城市、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及学习型组织,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在社会变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是主动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培养职业化队伍的一种重要选择。无论是普通全日制高校在不断增强网络化教学管理与网络教学,尝试双重教学模式,还是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院校在深化开放教育,大学融入社会,社会支持大学,各级各类院校在政府、行业、企业、大学四位一体互动中,积极主动地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标签:;  ;  ;  ;  ;  ;  

感性现代远程教育与国立开放大学_远程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