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产率与知识创新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知识论文,工程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随着国家各项科技计划的实施和对科研单位的改革,对科学研究的绩效评价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评价或评估科技计划、科技项目或科研单位的绩效主要看其产出情况。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其政府是基础研究的主要资金支持者,因而对科研绩效评然特别重视,不断完善其评价方法,使得科研活动在高效率下运行。在1993年,美国第103 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 ),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战略(框架)计划(StrategicPlanning)、计划目标设定和年度绩效评估来提高联邦科学项目的效率和责任心〔1〕。日本、印度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法〔2,3〕, 我国也开展了自己的同行评议方法论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4〕。本文旨在对科技生产率的概念加以评述, 为科技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1 科技生产率的定义
所谓生产率,就是一定时期内,在适当顾及质量的前提下,投入和产出的比率〔5〕。 科技生产率就是科研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或完成某项科技计划、科技项目时,其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投入是指相应的人、财、物及时间,这些都可以转化为资金数量来表示,由于在科技生产活动中,脑力劳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行的工资体制不能完全体现出脑力劳动的真正价值,必须单独考虑,因此科技生产率应定义为单位投资强度下每个固定人员的科技产出,即:
P:科技生产率
∑F∑F:总科技产出
P=─────∑I:总投入资本
∑I·∑M ∑M:投入固定人员总数
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人均科技生产率或单位投入的科技生产率,即
∑F∑F
P[,1]=───
P[,M]=───
∑I∑M
其中:P[,1]:单位投入的科技生产率P[,M]:人均科技生产率
对于一个科研机构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其科技生产率就是其资金总投入量与总固定人数的积除总的科技产出。
2 科技生产率的评价方法
在计算科技生产率的公式中,人员即为投入固定人员的简单加和,资金的投入应为全成本[6],包括:
1.科研业务费:包括测试、计算、分析、调研、学术交流、资料、印刷费等;
2.实验、材料费:包括原材料、水、电、气、试剂、药品等消耗品购置费;大型仪器设备折旧费;实验动植物的购置、种植、养殖费、标本、样品的采集加工费和包装运输费;
3.小型仪器设备费:包括仪器设备购置、运输、安装费;自制专用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购置和加工费等;
4.实验室改装费:包括为改善实验条件,对实验室进行简易改装的费用;
5.劳务费:投入项目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劳务支出;
6.管理费:用于各种管理活动的开支和管理、评议人员的酬金。
科技产出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对于数量指标,可采用简单加和,如研究生培养、科技成果、学术著作等等;对于质量指标,国家及各部门制定出了许多很好的评价方法,如设的一系列奖励等级、学术论文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及被引用次数等等,这些要采用加权值,即根据产出质量的优良,由专家系统给予统一的加权值,特别是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有长期重大影响的科技产出,更要考虑其加权值。
3 科技生产率的意义
生产率包含个人和组织在完成任务时或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来的效益和效率。效益是指达到目标,效率是指以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因此采用科技生产率评价科技计划、项目或科研机构的绩效更合理,其理由是:
1.能更好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我国对科技投入相对较小的时期,就是要选择我们的优势领域方向,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集中各种资源的优势,特别是将政府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可行的重点研究领域,使科技生产真正为国民经济服务。
2.在科技生产中引入成本概念,使科技不仅注重产出总量,而且把投入和人员总量的因素考虑在内,因而可以引导国家或研究人员在积极争取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注重经费的使用效率,引导科研机构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单位资金的产出率,提高人均的产出。
3.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种科技计划、科技项目和科研机构,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并利用评价结果影响科技政策的制订、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人员的流动等。
4 如何提高科技生产率
要提高生产率,从管理角度上看,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1 )增加产出但投入量不变;(2)减少投入量,但保持产出量不变;(3)增加产出量并同时减少投入量。从经济学角度[7],增加投资, 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资源配置和加强技术变革对于提高经济的生产率有一定作用,这一规则同样也适用于科技生产,我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措施也都体现了提高科技生产率的原则[8]。
1.投资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们认为,投资可以为生产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机器设备,为新技术提供装备,因而可以提高生产率。
科技投入与科技生产率的关系如图所示:在AB段,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生产率迅速增加;而后在BC阶段,投入对科技生产率的影响逐渐减小。
在AB阶段,投入增加,可以增加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变目前知识分子相对贫困化的状况,使科技人员更加投入地搞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科技生产率,同时,投资更可以改善科研环境和条件,提高科技生产率;但是,当投资达到一定程度后,科技生产率则更加依赖于科研人员的能力,对投入的敏感性减弱。
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处于AB段,且在很下端,因而科技的投入对科技生产率有很大影响,因此,科研人员都非常重视争取经费。国家为知识创新工程拨出专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科技人员的待遇,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同时,还是应该将主要资金用于装备实验条件。待遇改变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和外资企业,而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为科研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和环境,特别是装备精良的实验室,不仅可以吸引人才,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科技生产率,使科研人员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特有的重大问题上深入开展研究,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2.劳动力:具有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遴选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入创新工程,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提高科技生产率。
在人才济济的科研院所,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边际作用递减,即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员越多,每人发挥的作用越小,人才浪费情况相当严重,大量的高级科研人员,每天花费很多时间从事简单的劳动。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根据院士章程,他们的作用应该是接受国家委托或根据院士建议,组织院士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推动科学技术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接受委托,组织院士对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等等。因此,院士的主要作用应是为国家服务。而目前的状况是院士为各研究单位(或高校)所有,为一个研究单位或高校,甚至这些单位的某个课题组服务。这样就造成高级人才的严重浪费。同时,当院士们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就形成又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客观地倾听专家的意见,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笔者认为,对于院士或者对那些已经不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院士,应该实行“国家所有”,为一个研究组作学术指导,只能受益于一个组,而他们的重点应为国家服务,使国家受益,应国家所有。
知识创新工程中提出要加强学部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人才浪费现象。同样把人力资本计入成本,量化人才利用率,也可以引导科研单位提高人员利用率。
3.资源配置: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将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则会提高生产率。在知识创新工程体制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按照“目标导向,绩效优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的原则,调整现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调整资源配置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要将有效的物质资源配置到高产出的人力资源上,“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资源才能更充分地地发挥其作用,因此,研究所要选择精干的队伍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真正用好新增资源,达到提高科技生产率的目的。第二是要把人力和物质资源配置到高产出的领域上,如对于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型的研究所,就是要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务投入到学术为国际一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中。分类定位工作实际上为各研究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进入创新工程打下了基础。
4.技术变革:对于经济中的生产率增长来说,技术变革体现在产品的更高质量上,生产产品的更好方法上和组织生产的更好方式上,对于科研来说,重要的在于管理创新,其中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制度创新,一个是管理创新。
就制度创新来说,知识创新工程中明确了国家科研机构是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安全需要服务的,应重点研究我国经济建设中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实行“年度预拨款制度”和“监督审计制度”等等。
对于管理创新来说,就是要使管理以行政为主过渡到依法管理。就管理理论来讲,从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到泰勒的科学管理,从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到梅奥的霍桑试验,从管理理论丛林到信息革命的知识管理,然而,这些理论和方式大都关注的是生产性工人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主要是企业管理,而科研单位与现代化企业不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具有我国特色的、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究院所的存在环境,社会化协作程度,职工教育水平,既了解国际科研院所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要立足于国情和各研究所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创造推进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
针对科学家的创造性工作,需要更大自由度的特点,就要实行扁平状的组织和学习型组织,特别是基础性研究单元,大化所对其基础室使用学术性很强的人员做主任,旨在创造一种宽松的科研环境,给研究人员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对其应用研究室则使用具有管理集成能力的人员做主任;对于科研管理机构,则采取定职责,定工资总额的办法;而对辅助人员或流动人员,则由骨干人员按照“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计酬。总之,科研单位最主要的因素是科技人员,要为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采取正规化管理,即以书面化的岗位职责、任务标准、行为准则为基础,从激励到制约都切合实际地制定和实施定量的标准,建立明确的规则、程序和制度,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可见,研究院所的微观管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性地借鉴吸收已有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创造性地建立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科技产出。
5 结论
在评价科技计划、科技项目或科研机构中,引入科技生产率的概念有利于科技活动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提高科技管理水平。要提高科技生产率,要特别重视资金和人员的使用效率,在国家一定财力支持下的条件下,管理要正规化以减少最大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加强调控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中观和微观的管理创新,这样才能达到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