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的容量与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容量论文,需求论文,图书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是指图书商品从出版、发行到读者购买整个流通过程中尚未形成现实购买的一种需求
●一般图书销售弹性最大,我国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实际上就是指一般图书的潜在需求
●一般图书的市场容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读者的购买需求;二是出版的有效供给。无论从读者实际需求的角度讲,还是从出版供应能力的角度讲,我国现阶段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的容量都是有限度的,增长不可能是跳跃式的
●把我国图书市场的正常增幅定位在10%左右的水平是比较科学的,如果对潜在需求开发得好,还有10%的可能性
●当前在扩大一般图书发行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出版物的优化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次是发行工作的重点没有很好地转向农村
●开发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首要任务是强化管理,扩大规模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快组建出版发行集团,同时要积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使图书市场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格局
什么是图书市场潜在需求
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是指图书商品从出版、发行到读者购买整个流通过程中尚未形成现实购买的一种需求。我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把图书分成书籍、课本、图片三大类。而这三大类的供求特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课本与书籍、图片是发行方法截然不同的两大门类:课本是计划性很强的垄断经营产品,而书籍、图片则是竞争性产品。在具体销售上,书籍的对象是各有指向,需求弹性很大;图片供应虽不及书籍广泛,但也有较大的群体;课本是学校用书,有特定的对象,需求相对稳定。在书籍中,按文化教育类统计的教辅读物,近乎于课本,其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辅读物销售逐年下滑。这些情况说明,分析图书市场潜在需求,应当分门别类估算,而不能一揽子笼统估算。
分析图书市场潜在需求, 以册数计算较能反映读者的真实需要。 1996年,我国图书纯销售72.6亿册,其中书籍约占42.6%,课本、大中专教材约占55.6%,图片约占1.8%。从需求弹性角度上说,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学生人数相对稳定,课本发行量也就比较稳定。图片在整个图书销售中,所占比重极小,对整个图书市场不起波动作用。书籍部分,其中教辅读物占有很大比重。如浙江,教辅读物要占图书发行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他省份有占五分之一的,或者更少一些,数字很难精确统计,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一般图书(不包括教材教辅),1996年的实际销量大约是30亿册左右。一般图书销售弹性很大,我国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实际上就是指一般图书的潜在需求。一般图书发行量增幅的大小,决定了图书增幅的大小,而一般图书的增幅与整个图书的增幅是不同步的。在通常情况下,一般图书往往高于课本的增幅。所以,以图书来统计增幅,其比率往往就小得多了。我们在研究图书市场潜在需求时,不能不对图书增幅的计算有个明确的界线,以免在概念上产生歧义。
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的容量
在具体分析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的容量时,我们可以从一般图书供求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大家知道,我国一般图书的市场容量,与国际书业一样,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读者的购买要求,二是出版的有效供给。读者的购买要求,包括用于图书的购买力、文化程度、读书时间和需求指向。从购买力来说,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用于改善文化生活的支出是很低的。从文化程度上说,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全民文化素质的逐年提高,购书比重会有增加,但受经济的牵制,增幅也是有限的。从读者时间上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花在读书上的时间相对被分割了。再从需求指向说,当前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已经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读者购书逐步成熟,个性化、高档化、实用化越来越明显。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说明,图书市场潜在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开发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出版的有效供给,包括出版物的质量和对市场的实际供应。现阶段,我国出版物的质量从纵向比较是有很大提高,但与国际横向比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仍然摆脱不了“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局面,出版物缺乏个性,重复、类同品种过多,平均印数直线下降,可以说问题成堆。对市场的供应也缺乏针对性,很多出版物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大批图书堆积在出版社和书店的仓库里。1996年底,全国库存图书已达27.8亿册,金额117.5亿元,均超历史最高记录。其中有些属于合理备货, 另外一部分图书则已失时效,属于呆滞图书,这就是出版物不适应市场的结果。所以,无论从读者的实际需求角度讲,还是从出版的供应能力的角度讲,我国现阶段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的容量都是有限度的,增长不可能是跳跃式的。即使中盘在各省托起,只是方便读者购书,不可能使读者购买力突然成倍增长。
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的规律
图书市场潜在需求究竟有多大,这很难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但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众所周知,我国东西南北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反映在图书市场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绝非在短期内所能平衡的。因此,我们分析出版物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必须分类排队,综合概算。据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按照我国的国情,经济的发展速度大体控制在8—10%为宜。目前国内的经济运转, 正在按照“稳中求进”的目标适度增长。出版发行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不可能游离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应该大体平衡,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据业内人士分析,在今后的几年里,出版物的增长,大体也在10%左右的比例递增。其中码洋的增长由于书籍用纸、装帧的高档化,以及物价因素,可能略高于册数的增长。增长主要会在一般图书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出版发行行业措施得力,图书市场培养得好,一般图书有逐年增长15%的可能。例如1997年上半年,以销售一般图书为主的杭州市新华书店解放街门市部销售码洋22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在上海,今年上半年只有个别出版社由于选题、装帧、 营销超前, 其增长幅度才达到20%左右。
综上所述,根据读者的现实需求和出版社有效供给水平,把我国图书市场的正常增幅定位在10%左右是比较科学的;如果对潜在需求开发得好,还有10%的可能性,但实现起来难度相当大。
开发图书市场重点在一般图书
图书市场规模大小,发行数量多少,主要不是看课本,而是看一般图书。任何国家和地区,只要一般图书发行量大,就说明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文化水平发达;任何国家和地区对课本(在我国还包括教辅)依赖越大,则说明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文化水平越不发达。我国是对教材教辅依赖较大的国家,应该承认我国科学文化水平是相对落后的。科学文化落后,就必然制约出版发行行业。但是,在科学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出版发行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多出多发适销对路的图书,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好一般图书潜在图书市场的需求。
当前在扩大一般图书发行方面,我们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出版物的优化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真正适合广大读者需求的图书出版过少,图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开发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就成了空话。其次是发行工作的重点没有很好转向农村。根据新闻出版署统计,占我国人口20%的城市,售书点有42803处,占全国售书点49.5%;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 售书点为42928处,占全国售书点的50.5%。在城乡图书的零售比重上, 城市销售量占75%,农村销售量占25%。两者比例都呈逆向表现,而且相差悬殊。这个面貌不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很好地开发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必须在以上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般图书发行才有大幅度增长的希望。
开发图书市场关键在管理
我国图书销售系统,管理落后带有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管理落后主要表现在供求信息传递不及时,经常发生出版社出书找不到读者,读者又找不到自己需求的书;书店的经营规模,特别是县级书店和乡镇书店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备货品种偏少,制约了读者购书欲望的实现;在营销手段方面,大多数书店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上;很少建有POS系统,更没有实现全国联网。因此, 读者在一地买不到的书,很难在其他地方买到。这些情况,往往贻误了销售时机,影响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
另外由于一些人对图书市场潜在需求估计过高,使得图书发行业的盲目竞争有增无减。盲目竞争的结果,在一些城市发行网点过密、一些书店库存失控,一些地方卖书打折成风。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统计的全行业库存,是不包括集个体书店和供销社库存的,如果加上集个体书店和供销社库存的,如果加上集个体书店和供销社的库存,全国实际库存总量至少有150亿元,几乎占全行业全年销售的60 %。库存大,书店就会压缩进货,从而影响新书的出版。所以,开发图书市场的潜在需求,首要任务是强化管理,扩大规模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快组建出版发行集团,同时积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使图书市场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格局。
标签:图书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