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初中教学不仅面临生源逐渐减少的困境,同时还面临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家庭隔代教育的缺陷,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很多的厌学情绪。作为一个农村的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如何教好书,育好人。不仅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教育方法,还要熟悉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认真地做好一个农村教育者的义务,服务好每一个学生,服务好每一个家庭。
关键词:物理 学困生 成因分析 转化
农村初中教学不仅面临生源逐渐减少的困境,同时还面临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家庭隔代教育的缺陷,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很多的厌学情绪。作为一个农村的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如何教好书,育好人。不仅要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教育方法,还要熟悉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认真做好一个农村教育者的义务,服务好每一个学生,服务好每一个家庭。
我教物理也有不少年了,可是近两年的物理教学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从今年所教的八、九年级两个班的情况看,出现了不少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加之物理学科说理严密,数学知识多,单位复杂等,学习难以入门,出现了大批学困生。分析原因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在家的都是祖父祖母。一是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二是由于隔代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毫无帮助。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了解学困生,分析学困生厌学的心理成因,使学困生对物理感兴趣,在物理课中“动”起来。
我就分析学困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及在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谈几点体会。
一、学困生厌学的成因
1.缺乏动力。现在的农村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创造的家庭条件优越了,在物质生活上不缺少什么,没有危机感是学困生形成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缺乏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在物理学习中缺乏内部动力。
2.缺少关心和过分溺爱。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子女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关心不够,即使回家也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没有听孩子真正的想法。祖父母过分地溺爱也是原因之一。教师对孩子管理严格了,孩子回家给祖父母一说,祖父母就跑到学校找老师,甚至领导,这样就助长了孩子的一些不怕老师、不听老师教育的坏思想。
3.缺乏兴趣。学困生厌学物理,很大程度是因为对物理知识缺乏兴趣。
4.丧失信心。由于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使学困生心理上形成了物理难学的思维定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教法不当。缺乏艺术性或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学困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
6.教材障碍。初中物理教材中,存在着某些疑难概念、规律知识点,客观造成了后进生学习物理的知识障碍。
二、物理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1.帮助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有些学困生成绩差,并不是因为智力先天不足,相反,有些学困生的智商很高,他们之所以“差”,大多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正目的不明确。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于是对学习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适时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多找学生谈心。说说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同龄人由于没有知识找不到好的工作,遭受白眼的辛酸。
2.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回答教师“怎样教”这个问题时指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从长期的目标出发,在应用知识、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对学科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首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学好物理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极为重要。
在教学中,以一些新奇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什么煮饺子用水,而炸饺子用油?用纸杯能烧开水吗?等。充分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出人意料的结果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
用现象明显、直观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八年级的开篇中将烧瓶中的水烧开后凉一会儿,再将烧瓶倒过来,在瓶底浇上冷水,瓶中的水又沸腾了是为什么?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这就是我们物理要学习的内容之一,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必须要学好物理。
根据初中学生渴望理解,争强好胜,有强烈表现愿望的特点,把物理概念、定律或习题编成抢答题、必答题、选答题,进行课堂竞赛,容易的叫学困生答,较难的题叫好学生答,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竞赛中来,对学困生要命符合其实际的题,使他们的竞赛尽可能获得好成绩,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实现:兴趣——成功——兴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J.S.布鲁纳《论教育过程》。
[2]《中学生数理化》。
论文作者:姚邦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物理论文; 厌学论文; 学困生论文; 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家庭论文; 成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