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 山东临沂 276600)
【摘要】目的: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次住院治疗所产生的心理焦虑与恐惧,以及长期服药对药物依赖性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 - 2016年11月治疗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9~81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指导,实验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指导外,再进行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比较,80例心衰患者中,实验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减少了患者的消极,恐惧等负面情绪,降低了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P<0.05)结论:经过有效的医患沟通,正确的心理疏导,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221-02
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脏病引起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各系统器官代谢需要的一种疾病。慢性力衰竭患者的尽年来数量也逐年上升,其诊断后5年死亡率高达50%,1年死亡率高达20%。而这类患者不仅存在严重的生理疾病,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除了要为患者提供一系列心力衰竭的疾病护理常规,更应该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增加患者舒适的相关护理,从而能减轻患者的不适,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适应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治疗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9~81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指导,实验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指导外,再进行心理护理
1.3 临床表现
1.2.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疾病预后差,长期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面临死亡,认为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缺乏家庭支持,会出现焦虑、悲观、痛苦、恐惧等消极情绪,以消极的方式对待疾病。
1.2.2 静脉推注速尿的患者,一经停药,常自觉胸闷、喘憋,但听诊后并无湿罗音,心理产生对药物的依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导致患者极度痛苦和强烈的濒死感。 讨论:慢性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疾病的发展,临床症状会不断加重,甚至影响生命,心衰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社交,限制日常活动,还会带来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由于心衰经常住院,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针对这些心理问题,采取的有效的护理干预,规范合理用药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护理措施
2.1 加强与患者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谈,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树立充分的信任感,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治疗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尊重、热情、真诚、恭请、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2.2 观察不同患者的行为、表情、神志、眼神、体态姿势等。有一部分病人不愿向外人诉说,这时需要护士多关心与沟通,采用支持性心理,对患者主要心理矛盾,采用支持性的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以交谈、暗示、等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正确的认识和情绪障碍。
2.3 患者的自我调节与情绪控制。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水平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心功能分级,采用个别宣教和集体治疗的形式,对患者及家属在活动、休息、饮食、识别诱因、加重先兆、用药指导、自我保健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教会一些简单的心理应对策略,如深呼吸训练,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以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保持乐观心境,延缓疾病的发展,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患者自我管理的妙招,减轻患者因知识缺乏,引起对药物的依赖及疾病的恐惧
①每日称重:
患者每日称重需在晨起排尿后、进食之前进行,每一天与前一天、前一周的体重情况进行比较。
②每日检查水肿
每天检查腿是否膨胀或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水肿增长。
③监测运动耐量
记录气短症状:没有气短、气短在稍用力后、气短在剧烈用力后、气短在静息时等。
④监测夜间呼吸情况?
记录夜间呼吸情况:能平卧、需要两个枕头或更多、端坐呼吸或被夜间的气短憋醒等。
⑤监测头晕变化
记录头晕情况:从不头晕、站立后头晕、几乎晕厥/晕厥。
如有以上症状的加重,提示心衰恶化,需及时通知医生。
2.5 终末期心衰的患者应适度、谨慎地对死亡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与家属及子女亲友沟通,陪伴照顾患者,让病人安详的走完最后时光!
3.结论
结果:两组比较,80例心衰患者中,实验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减少了患者的消极,恐惧等负面情绪,降低了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P<0.05)。
综上所述:从本次报道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我们精心全面的心理护理,减少了患者的消极,恐惧等负面情绪,降低了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P<0.05),效果显著。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的同时,采取全面及时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情绪,保持乐观心境,可延缓疾病的发展,增加对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参考文献】
[1]周京敏,崔晓通,葛均波.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12).
[2]陶菊.心理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5):23-24.
[3]张青,62例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5,29(8):624.
[4]曾利娅,秦银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28-129.
[5]杨淑芬,邬东红,张玉娥.心理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20-21.
[6]张鸿雁,邸喆.老年慢性躯体疾病患者抑郁心理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
论文作者:王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9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衰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疾病论文; 情绪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