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美术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不容忽视——对人美版七、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存在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术论文,教材论文,科学性论文,不容忽视论文,对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市在七年级使用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美术实验教材(以下简称人美版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科学性的错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我的浅见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
一、“马”真的没有出现吗?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欣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在教材第2 页介绍作者的“创作的轨迹”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毕加索为创作《格尔尼卡》,先后画了许多草图,这是他在创作初期画的一幅草图。从中不难看出画面上方有一个太阳,马没有出现,但人物的安排已初步确定。大约第六稿时才把构图画成目前的样子。(图1)对于这段文字笔者在备课时就特别留意,如果草图中马没有出现,那么在马的相应位置画的应该是什么呢?经过仔细对照草图和完成后的作品,发现草图中“太阳”下方能够依稀辨认出马的躯体,但是马头却没了踪影。这一“发现”足以让人兴奋,更激起笔者探究的欲望和信心,难道说毕加索在草图中只画了马的躯体?马头会在哪儿呢?带着疑问笔者反复察看,甚至把书本左右上下转着观察,当把教材倒着看时(图2),终于又发现了“新大陆”——马头出现了!原来草图中的马已经出现,只是马头和马身断裂分离,并且马头是倒置的,不加留意便会被视觉忽视掉,并会简单地认为“马没有出现”。有人会说也许这是毕加索给我们后人布下的一个小小的障眼法,考验我们的观察能力。其实不然,我们也许能从毕加索曾对《格尔尼卡》作过的惟一一次公开解释中找到答案:公牛代表残暴和黑暗,马代表痛苦的人民。其实大师在创作初期就已经把象征性主题定好,并且在草图中反映出来了。为了用“马”表现“人民的痛苦”,最初大师画的马头和马身分离,而且马头倒置,用以说明战争给民众带来支离破碎般的伤害,从而声讨法西斯的暴行。但是大师很快发现,马头倒置很容易让观众忽视它的造型和存在(不要说是普通观众,就是美术专业人士也极容易忽视),这样一来也就难以让人对“马代表痛苦的人民”产生共鸣。于是大师几经推敲,运用立体主义造型手法最终把马头修改成现在看到的样子——头虽断(马脖下方有黑洞)可仍在嘶鸣、抽搐!定稿后的造型更加震撼人心!寓意深刻!(图3)
附图
附图
附图
这一发现让笔者深感不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美术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指出:“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应完整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体系,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①这段文字至少说明以下三点:一、要科学构建教材;二、教材是师生间的“桥梁”;三、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试想,教材出了科学性失误,等于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出了问题,这种“桥梁”和社会上的“豆腐渣工程”有何区别?要说有区别,那只能说社会上的“豆腐渣工程”危害的是一小部分人,而教材则可能危害一代人!特别在目前新课改大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吃透《标准》,还要吃透学生、吃透教材,积极探索新学法、新教法,努力打破沉寂的美术课堂,实现人文与双基的交叉融合。如果,最终教材出了科学性失误,那所有的努力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那挂满树枝的橘子和满地生长的各种奇花异草,就是春天最好的象征吗?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欣赏波提切利的名作《春》。在教材第2页介绍“画画情节”段落中,最后有一句话引起笔者的注意:那挂满树枝的橘子和满地生长的各种奇花异草,不就是春天最好的象征吗?众所周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奇花异草可以是春天来临的最好佐证。可挂满树枝的橘子应该在秋天才成熟,它怎能用来说明春天呢?为此我询问了相关的地理、生物老师,并查阅地理、植物方面的资料,了解意大利的气候特点和橘子的自然生长规律,经多方查证得知橘子在意大利并非是春天成熟。那么此处应该如何来理解呢?笔者认为:一、不能片面理解《春》的内涵。《春》这幅作品的主题,一般认为是作者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的诸神的富有想像力的描绘,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画。如果非要把橘子拿来说明画面的春天气息,的确有点牵强附会。二、分析波提切利的绘画风格,橘子的作用显而易见。精致明净,追求画面装饰效果是波提切利的绘画风格。如果把画面橘子树上的橘子去掉,画面上部马上变得灰暗起来,甚至让观者有透不过气之感,昏暗的橘树难以和地上的奇花异草相呼应,与作者的绘画风格是矛盾的,直至影响画面主题的表现。三、从画面描绘的人物来分析。在画面右侧风神多情地拥抱春神,春神演变成花神,于是春天来临,春暖花开。全画的中心人物是位于画面中间的维纳斯,她既是美丽、享乐的象征,也是一切生命之源的代表。所以笔者认为画面中的橘子又是成熟的生命的象征,画家把人物安排在一片成熟的橘子林中,是借此暗寓孕育生命之意。因为春天不就是孕育生命的季节吗?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应把该句改为“那满地生长的各种奇花异草,不就是春天最好的象征吗?”
另外,《春》被安排在单册教材中,是秋季开学学习的内容。笔者认为如果调整在春季开学的双册教材里则比较适宜。这样恰逢春天,讲解该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然产生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便于学生学、教师教,也更能体现出教材编写的人文性。
三、版面个别地方不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兴趣。②人美版美术教材在学习内容里设有“学习建议”环节(除了欣赏内容外),但是七年级上册惟独第9课《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只有分析,没有设置“学习建议”。也许是版面所限,也许是编者疏忽了,笔者认为还是补上比较好。一可以在版面上统一,二可以用来指导、提示学生的作业实践,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
四、文字排版失误
七年级上册欣赏课第4页是《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在右下角有段文字:“你是否能通过图书或网络查找资料,了解:1.画家创作的经过;2.评论家对这幅画的主要看法。”在这段文字中逗号出现在换行的开头,这不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常规,这也许是编辑的一个小疏忽。另外第5页中间一段:“查阅资料, 了解法国为什么要建造一个凯旋门?”笔者认为要么在了解的后面加上冒号,改成“查阅资料,了解:法国为什么要建造一个凯旋门?”要么把问号改为句号,变成“查阅资料,了解法国为什么要建造一个凯旋门。”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浅见和体会,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以期对教材编写、出版质量的提高有所促进,更好地为我们教师和学生使用,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注释:
①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