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在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性及双边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边关系论文,中东论文,中国论文,性及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东在中国战略中的特殊重要性
中东国家与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同时又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中东具有重要战略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三大因素注定中东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同中东国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兴趣的日益增强,中东地区作为我国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主要的能源供应地,对我国国际战略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日渐凸显,我国与中东国家相互依存度增加。中东国家在地理位置上虽不直接与我国接壤,但鉴于它们对我国有特殊重要性,其在我国对外战略中应享有与我国周边国家同等重要的地位。中东地区对我国外交战略的特殊意义在于:
(一)中东是我国周边的战略延伸
“中东”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一般指西亚北非那些在地域上紧密相连,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经济生活等方面又有许多密切和重要联系的国家。持“大中东”观点者,还将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南亚的巴基斯坦、中亚的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国家也视为中东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不仅在地域上与传统概念上的中东国家连在一起,而且都是伊斯兰教国家。(注:参见左文华、肖宪主编:《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笔者对这种划分并不苟同,但苏联解体后,中亚出现了一批伊斯兰国家,中国与中东在地缘政治上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西部地区原本是中东的近邻,早已有丝绸之路将两个地区联系在一起,两地在民族宗教文化方面有亲缘关系。作为我国西部周边的战略延伸地区,中东地区形势的走向以及该地区一些“泛”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潮对我国的安全和稳定有直接的影响。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九一一事件后,美国通过反恐进入中亚,已对我国形成了海陆对进、东西夹击的战略合围态势,而伊拉克战争以后,整个中东地区有可能成为美国对我国实施围堵的堤坝,我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形势由此将变得更严峻。目前中东地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变化之中,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一周年后,提出了旨在促进大中东地区民主改革的所谓“大中东计划”。该计划仿照曾在前苏联和东欧推行自由的模式,试图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根本性改造。就像当年《赫尔辛基协议》在促进欧洲统一和前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一样,“大中东计划也将以同样的方式让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魅力消失殆尽”(注:[美国]《华盛顿邮报》,2004年2月9日。)。大中东计划的实施将使地区矛盾更趋错综复杂,未来中东地区局势的走向对我国周边战略环境、整体安全形势、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以及我国在中东地区的现实和长远利益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中东石油关乎我国的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之一,是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及和平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目前,我国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长。有关资料显示,未来20年中国石油产量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50%,其余将不得不依赖进口。(注:参见李小地:《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确保石油安全》,载《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第3期。)而进口石油中至少有一半来自中东。2000年,来自中东的石油已占我国石油进口的60%以上。据美国能源部门预测,今后10~20年内,中国将同日、韩两国和东盟多数国家一样,“惟一可行的选择是中东”(注:Oil & Gas Journal,Aug.25,1995.)。全球能源研究中心(GGES)也认为,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亚能够供给中国一些石油,但“无论中国做什么,绝大多数石油需求将来自中东地区”(注:Cover story."China builds trade links with the gulf"Middle East Economic Digest,Vol.41,No.44,Oct.31 1997,pp.1-2.)。鉴于中东地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我国一直努力尝试实现能源的海外来源多元化,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从资源可获量看,中东石油将是我国未来数十年内不得不倚重的获取目标。因此可以说,“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的实质也是一个中东石油问题”(注:吴磊:《中国的石油安全与中东五大产油国的石油政策》,载《西亚非洲》,2002年第2期。)。
未来中国在利用中东石油资源方面将面临美国的竞争和压力。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背后都有其全球能源战略的考虑。法国《解放报》载文指出,美国控制中东和里海地区石油资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潜在的对手、石油进口国中国施压。“如果能在巴格达扶植一个同美国结盟的政府,华盛顿就能控制世界上两大石油资源。这样美国就能使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收敛自己的政治雄心。”(注:[法国]弗朗索瓦·拉法尔格:《伊拉克:惩罚行动的真实用意》,法国《解放报》,2002年9月17日。)俄罗斯《独立报》认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中东石油,通过控制这一战略资源遏制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发展,从而保证其单极霸权地位。(注:新华社莫斯科·2003年1月28日讯。)鉴于中东能源对我国国家安全及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同中东国家的关系,建立一种基于长远利益基础上的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机制,对中国至关重要。
(三)中东是我国商品和技术出口的潜在大市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未来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中国要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商品积压的问题。此外,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还必须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方面要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趋势,以及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内外市场新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构架;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和推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工业向境外转移。在当地开展有资源、又有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加工与装配,并进入当地的销售系统,开拓该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市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为此提出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政策主张和“走出去”的战略构想。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上有很大的竞争性,中国商品进入这些国家受到很大限制,而在中东就几乎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中东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政策开放,购买力强,未来伊拉克的重建更是蕴藏着商机。因此,中东作为世界上资源最丰富、且市场潜力巨大的地区,无疑是我国实施这一政策和战略的最佳区域。近年来,中东形势总体趋向稳定,各国经济调整初见成效,正在或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走出国门势在必行,中东应是可供选择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四)中东国家是我国和平发展所必须借重的政治资源
中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增强,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明显增大。中国在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外交也相应地呈现出由地区性向全球性转变的趋势,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中国外交实行“走出去”战略更是形势所迫。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9页。)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东国家将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的政治依托。一方面,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中东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舞台。此外,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普遍投以赞赏和期待的眼光,为中国喝彩。阿拉伯大使委员会主席、利比亚驻华大使夫塔哈·马迪2002年5月27日在中阿关系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说:“所有阿拉伯人都正在以赞赏的目光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文明作用的加强及其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并祝愿中国能早日完成民族统一。同样,所有的阿拉伯人都认为,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协商、对话与合作将给双方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益处(注:《阿拉伯人之家》,2002年7~8月号,总第42期,第40页。)。中东国家普遍对我国友好,过去,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曾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做出过重要贡献,双方也常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互相支持。冷战结束后,中东许多国家在人权问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继续给我国以积极的支持,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斗争中双方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虽然大部分中东国家目前仍处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势力控制之下,但它们日益不满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希望同我国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同时希望我国利用是世界政治大国中惟一与中东各国都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的优势,在中东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向中东地区派遣特使,加大对中东问题的参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东国家呼吁的回应。
影响中国与中东现实关系的若干因素
(一)中国与中东国家长期保持传统友好关系,但这种关系在冷战结束后不断受到挑战
首先,美国通过海湾战争确立了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俄罗斯被迫淡出中东舞台,阿拉伯世界出现严重分裂,中国的影响力被不断削弱。九一一事件后,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以反恐和推进中东“民主化进程”为主旨的中东新战略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过发动伊拉克战争,达到了打击和震慑中东敌对国家和极端伊斯兰势力的目的,又试图通过主导伊拉克战后重建和巴以和平进程,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巩固美国在中东的独霸地位,形成美国一家垄断中东的局面。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国发挥影响的余地。
其次,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美关系。冷战结束后,中国调整了对外战略,中东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下降。中国的外交重点放在了大国关系和周边国家关系的调整方面,尤其注重中美关系的改善,强调合作,避免对抗。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有所下降。未来几年里,有关国际反恐、民主和人权等问题将进一步对中美关系及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提出考验。
最后,长期以来,中国同中东国家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同第三世界关系的一部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初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和中东形势都发生了巨变。第三世界的概念已被“发展中国家”这个概念所取代,而且有了更新、更广的内涵。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和分化,中国更是在发展中国家中迅速发展,向全面现代化的目标挺进。但在双方关系中,传统的战略思想仍有很大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方关系的发展速度。
(二)中国与中东关系基本上以政治为基础,经贸关系严重滞后于政治关系,对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主要是由政治利益驱动的,经济利益服务于政治上的考虑和需要。至今,中东地区在许多中国人眼里仍是一个远离中国、动荡不安的政治区域,而不是一个大有潜力的经贸市场。多年来,在中国,研究中东问题也主要是研究中东的政治局势,而对中东经济的研究较少,且与实际有较明显的脱节,难以为经济服务。双方在经贸方面的主要问题有:(1)我国出口中东的商品,总体上还是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耐用消费品为主,一些高质量、高档次的高科技商品因缺乏营销战略,难以大量进入中东市场,以至于双方的贸易额增长不快。(2)双方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权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开展与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更多的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中国强调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多样化,重点是发展以平等互利为基础、按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运作的经济技术合作。而在大多数中东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发展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乃至左右经济发展是较常见的现象。这种经济体制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双边经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3)改革开放后,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除石油外,同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尚未成为我国外贸部门工作的重点。中东国家也未对同中国的经济合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缺乏广泛、密切和平衡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一直是阻碍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交往相比,中国和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的文化交流显得更为滞后
虽然当今信息和资讯技术已很发达,但由于各自都未给予对方以足够的重视,彼此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一般中国人对中东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知之不多,中东国家百姓对中国的了解更少。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都是通过西方媒体了解对方的,在诸多问题上难免受西方媒体的误导,以致产生误解。中东国家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20年前,仍将中国视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不是经济力量。而中国对中东政局的不稳定及对源自中东的极端伊斯兰思潮可能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怀有顾忌。这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双向投资。中国的投资者面对多变的中东局势常常显得犹豫,政府方面在审批来自伊斯兰国家的特别是那些带有某些潜在宗教目的的投资也很谨慎。而某些国家也存在着将扩张宗教影响与经贸活动混在一起的倾向,这都形成了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障碍。
从战略上重视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
鉴于中东地区对我国的国际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性,因此,有必要从战略上重视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适当提升中东在我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为现有关系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第一,准确判断中东形势走向,积极开展与中东外交,增强我国对中东的政治影响力。九一一事件后中东形势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美国日益陷入与伊斯兰世界的对抗。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极端的伊斯兰势力构成了对美国的威胁,美国在打完阿富汗战争后继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宣布要在伊斯兰世界推进民主化进程,用20~30年改造伊斯兰世界。另一方面,九一一事件后,穆斯林世界的情绪被激化,已发生多起针对美国的恐怖暴力事件,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这种矛盾将长期存在。伊拉克战争以后,从表面看,美国进一步确立了其独霸中东的地位,但也遇到种种麻烦。美国要实现其改造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战略目标,势必要被牵制住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有可能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事实上,不管形势如何发展,美国都不可能在中东一手遮天。目前,美国在推动中东和平、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稳定中东局势等方面,仍需要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即使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美国也难以做到一口独吞。因此,在中东始终会有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余地。
(1)近年来我国高层领导多次访问中东国家,引起了热烈反响,取得了积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有关部门应开展相应的后续行动,以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取得新进展。当前应将同阿盟的对话与合作作为我国多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深化和充实“中阿合作论坛”的实质性内涵,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2)中东国家深受恐怖主义之害,是我国开展国际反恐合作的关键所在和重要力量。因此,在反恐方面,既要同美国等大国合作,也要与中东国家合作。当前尤其要多倾听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声音,加强同伊斯兰世界的沟通,反对在国际反恐斗争中搞双重标准,或借反恐谋取霸权。(3)对伊拉克战后重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企业做好充分准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寻找机会,广泛参与。
第二,将能源战略融入我国对外战略总框架,对中东地区展开能源外交,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世界能源分布决定了中东当前和未来仍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资源集中地。全球19个特大型油田,14个集中在中东,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8%,而生产成本是最低的。尽管中亚、非洲的石油产量将会增加,但中东原油仍将在世界石油市场占主导地位,我国这些年正在积极探索走能源来源多元化之路,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中东仍是我国进口能源的主要来源。
我国具有利用中东石油资源的政治优势,我国和中东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东国家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希望同我国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东几乎所有重要的油气供应国都是以“油气立国”的国家。对它们而言,石油的“供应安全”与消费国的“需求安全”几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它们对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又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的中国怀有极大的兴趣,希望在能源领域与我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考虑到能源问题关乎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大计,且今后我国在利用中东能源资源方面不仅要面对西方国家的压力,更要面临亚洲国家的激烈竞争,因此,我国急需建立起自身的能源外交战略和政策,要树立“双赢”和“多赢”理念,在与西方和亚洲国家共同利用中东能源资源方面,既要竞争,更要合作。
第三,要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重新认识与看待中东国家,并以国家利益作为我国推进与中东国家关系的根本出发点。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凸显。中东地区虽然仍有诸多不稳定因素,且各国政治制度迥异、在民主化发展进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追求的利益也不尽相同,但维护正当权利,发展民族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中东局势总体复杂,局部动荡,但发展是中东大多数国家当务之急。未来几年,中东国家要求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改变旧的经济秩序将成为主流呼声。在这方面,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因此,我国应一如既往地支持中东国家振兴民族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努力。以发展互利的经济合作为重点,加大同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力度,全面提升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水平。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增加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通过增加投资、尤其是加大对能源领域的投资,改善与中东国家的贸易状况,确保我国与中东国家经贸合作的持续平衡发展。
总之,在中东问题上应根据事态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做评判,采取相应立场,但在具体问题上则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标签:石油资源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伊斯兰文化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伊拉克战争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